从“扶老”现象谈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扶老”现象谈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性
作者:袁家阳近年来,“扶老被讹”问题形成了热门话题,在遇到老人摔倒时,人们从“不假思索”进行救助,变成了现在的“三思而行”。
2006年末,著名的“彭宇案”以后,媒体对此类事件报道大有“愈演愈烈”趋势:2011年7月,“军人扶老被讹三千”;2013年11月,“四川三名小学生扶老被讹”;“2014年1月广东河源男子扶老被讹自杀”。
民间对“扶老被讹”议论纷纷,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让我们仔细回忆下“扶老被讹”事件的整个过程。
起因:老人倒地,当事人对其进行帮助。
经过:老人由于帮扶者的不当举措造成二次创伤或老人家属一方误以为帮扶者是肇事者。
老人家属对帮扶者产生抵触、埋怨心理,并要求帮扶者承担责任。
最后:由媒体着重报道老人家属对帮扶者的态度,并引导舆论对来人家属或帮扶者进行指责。
这个过程可以很好的解答出为什么“扶老”能成为现在社会的热门话题了。
对于此类事件,作者认为应从两个角度去审视。
首先从帮扶者的角度来看:老人这个社会群体在社会中遇到困难应该受到众人帮助。
遇到老人倒下,我们会产生同情心理,并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们。
这可以说是一种本能。
所以说,帮扶者无过。
但在帮扶过程中出现了老人二次受创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并且是帮扶者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更不是他进行帮扶的出发点。
再从老人家属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自己的父母在街边倒下,众人却冷漠对待,自然会心急如焚,大呼社会无情。
遇到有好心人帮助,受难者一方肯定会有感激之情,但也
有少部分人“恩将仇报”。
这是因为帮扶者在救助过程中的不当举措造成老人的二度创伤,或家属坚信不是你的错为什么要帮扶的心理。
老人家属对其产生怨恨,并要求其承担相应责任。
通过分析双方行为的出发点,我们不难看出双方都属正常心理活动,但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舆论呢?其中的原因有社会问题,也有媒体引导舆论的问题。
媒体在面对此类事件时,抛开了对扶老本身的肯定,大肆渲染“被讹”的前前后后、是是非非,对社会禅城不应有的负面影响。
作为舆论的导向者,在导向受众的过程中大篇幅报道整个事件的局部,夸大或片面言论,便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舆论压力。
在有关人伦道德这种社会敏感问题时,记者应从受众的接受能力出发,正确、积极地传播受众,引导向上的社会舆论!对于此类事件,记者应从鼓励、赞扬帮扶者的这种行为以及关注老人的病况出发,并非着重论述当事人的对错,从而给双方带来极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在众多“扶老”事件过后,部分媒体也意识到社会舆论对当事人的压力过大,并在报道最后指出社会应减轻对当事人的舆论压力。
但舆论是不会因为作者的劝导而减轻,因为舆论压力的始作俑者正是作者本人!
新闻记者的基本职责就是“发现”新闻,客观公正地向受众报道新闻,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促进社会的进步。
新闻记者把自己“发现的新闻”传播到社会,是要有益于社会的。
作为新闻的发现者、记录者、传播者的新闻记者是帮助观众审视刚刚记录在案的历史,但是,我们要知道,新闻记者不是这一历史片段的创造者,他无权、也没有资格给历史一个结论。
可能新闻记者有自己的观点,他要引导舆论,但他必须要用事实来说话,让受众去判断、去做出结论。
因为社会在发展,未来是什么样子谁也无法预测,所以新闻记者对自己的报道是不能画上句号的,他只能写下感叹号、省略号、问号,让受众去思考、去认识,受众从报道中得到的是动态的结论,因为社会的脚步还在往前走。
2009年,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于同年
11月27日发布。
其中指出了新闻工作者应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不断巩固和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
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安恪守职,敢于担当,勇于面对,把正确的引导舆论作为从业守则,全面准确的放映事件全貌,客观公正的记录社会事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30分》在第20140109与2014115期播出了关于黑龙江省依兰县六岁男孩王译在雪地上学时与同学走散,左手被冻伤的系列报道。
记者在报道中着重叙述了小王译受伤后的病情发展和学生上学路的艰难。
呼吁社会关注小王译的病情,关注学生冬季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
并未着重叙述农村留守儿童、普及校车这些社会问题。
这一成功的新闻策划抓住了采访对象的心理诉求,很好的引导了社会舆论,对小王译的救治募集到了更多的爱心,使其保住了左手。
这个系列报道充分反映了媒体在引导舆论时对新闻中心侧重的重要性。
如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正能量,是每个媒体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新闻的重要主题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诉求为中心,端正态度、务实报道,是每个媒体人工作的出发点与侧重点!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媒体工作者会更好的反映人民的共同心声,让人间充满温暖、充满阳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