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北斗星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湖南省衡阳市北斗星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宗祠,神圣的纪念堂
宗祠,也称祠堂、祖祠、宗庙等,既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进行宗族宣教、聚族议事、施行族规家法的地方。

宗祠的出现,上承先秦时代。

此时只有诸侯、公卿贵族才能立宗庙,庶民只能“祭于寝”。

发展到汉代,宗庙多建于墓所,把祠堂建在墓所更突出了它的致祭功用。

从历史记述与现在遗存的宗祠上看,民间宗祠的建造,肇始于唐末,历经宋元,盛于明清。

如福建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就建于唐末。

直到明朝世宗时,皇帝在官民祭祖方面加以“推恩”,允许臣民建家庙,祭其先祖。

这一政令开启了以后家庙祭祀始祖的先河,出现了明嘉靖、万历年间民间广建宗祠祭祀始祖的现象。

此后,民间修祠供祖蔚然成风。

宗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设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

大凡宗族迁居某地居住数年后,或人丁兴旺,则可以从原迁出地宗祠中分出,另立宗谱,再建宗祠。

各地宗族因财力情况、宗族规模不一,宗祠则式样有别,风格相异。

如在一些地区的单姓小村落中,因无力筹建大宗祠,往往在村前选址设牌位,供祖先。

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4个龛,龛中置一柜,内藏祖宗牌位。

有些大宗祠富丽堂皇,巍峨壮观,成为地方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如建于1894年的广州陈家祠,规模宏大,是极为典型的岭南民间宗祠建筑式样。

宗祠在宗族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宗祠一直扮演着宗族成员精神家园与群体公共活动空间的角色。

尤其明清时期,祠堂成为了以“族长的族权”为特点的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和实行族权的固定场所。

宗祠中举行的最隆重的仪式是对祖宗的祭祀。

大多数宗族每年举行春秋两祭,也有些宗族只举行春祭,也有的宗族实行四时祭祀即每年春、夏、秋、冬各祭一次。

具体时间无统一规定,多在民间传统节日,如清明、夏至、秋分、冬至进行。

在祠祭日,合族成年男子都应参祭,即便散居到数十里、数百里以外,每年或每两三年也须参祭一次。

由于传统宗祠在宗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它的日常管理非常严格,有些宗族甚至明文规定“祠规”以共同遵守,一些有损于宗族道德的行为,如行窃、赌博、吸毒等皆是祠堂严厉规定的禁条。

其中对于进出宗祠及举行祭拜仪式,都有一套很完备的管理规定。

一些强宗大族还要专设祠堂司事来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

在现代社会,宗祠秉承了传统宗祠亲缘、乡土认同的传统,以一种民俗标志物的形态被人们接受了下来。

人们凭借一系列围绕宗祠进行的民俗活动,追忆先贤业绩,体悟亲情、乡情、民族情怀。

如闽南地区有“穿灯脚”之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在宗祠内悬挂各种花灯,族内新妇要由婆婆陪着,沿宗祠绕行一周。

当地一些宗族重修宗祠以作此用,虽然也有认祖归宗之意,但更多保存的只是一种民俗活动了。

5.下列关于宗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宗祠是一些具有较大规模的宗族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进行宗族宣教、聚族议事、施行族规家法的场所。

B.宗祠出现于先秦时代,但只有诸侯、公卿才能立庙;而民间所修建的宗祠直到明朝世宗时,才开始出现。

C.宗祠的日常管理极其严格,不仅明文规定“祠规”以共同遵守,还要专设祠堂司事来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

D.宗祠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标志物。

一些宗族重修宗祠有认祖归宗之意,但是以前的许多功能已经消失。

6.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宗祠在宗族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一项是
A.各地宗祠式样有别,风格相异,这是由宗族财力情况不同、宗族规模不一造成的。

B.明清时期的祠堂成为以“族长的族权”为特点的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同时也是实行族权的固定场所。

C.在祠祭日,合族成年男子都应参祭,即便散居在外,每年或每两三年也须参祭一次。

D.在闽南地区有“穿灯脚”之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在宗祠内悬挂各种花灯,族内新妇要由婆婆陪着,沿宗祠绕行一周。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凡宗族迁居某地居住数年后,人丁兴旺的家族就会从原迁出地宗祠中分出,另立宗谱,再建宗祠。

B.民间建造的宗祠无论是只有一间正厅的普通祠堂,还是富丽堂皇的大宗祠,都是宗族成员的精神家园与群体的公共活动空间。

C.宗祠中举行的祭祀仪式在时间上无统一规定,有春祭的,有春秋两祭的,有春夏秋冬四祭的,也有在传统节日中举行更多次的。

D.宗祠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虽然在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等方面有一些积极作用,但作为封建宗法制度的重要载体,其主要作用还是消极的。

参考答案:
5.D 6.A 7.B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古松千丛迎后裔,□□□□□□□。

清明时节,汾河东畔,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隆重举行:公祭仪式上,洪洞县县长恭诵的祭文甲凝练,感情真挚;民祭活动充分展现了四海华人崇宗尊祖、敦亲睦族的传统美德,乙大槐树“根祖”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歌舞祭充分展现了大槐树“根”的理念、“根”的丙和古槐后裔的恋“根”情怀:
2.在文中甲乙丙处填入下列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简捷及其内涵 B.简捷以及内含
C.简洁以及内涵 D.简洁及其内含
3.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明月万里送故人 B.心香一炷祭祖槐
C.祖槐一株祭扫多 D.年年祭扫先人墓
参考答案:
2.C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简捷”指直截了当,简便快捷;“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文中说的是“祭文”,后面说其“凝练”,可见此处应使用“简洁”。

“以及”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名词性短语;“及其”中“及”为“和、还有”,“其”代词,指代“及其”前的事物。

此处是连接两个名词性的短语,前面是“……传统美德”,后面是“……价值与意义”。

“内涵”指语言、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名词性;“内含”指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多为动词性。

此处和后面的“情怀”相对应,故应是名词性的,应使用“内涵”。

【思路点拨】解答词语题要注意①理解近义词的区别,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②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③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和句间的关系,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比如本题,“简捷”和“简洁”可以从修饰的词语上来看;“内含”和“内涵”可以从词性上来区分;“以及”和“及其”可以从连接的内容上来辨析。

3.B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本题要注意句式一致,内容吻合。

此处所填的内容应与前面的句子构成对仗关系,故应根据前一句来选择。

“古松千丛迎后裔”,依据“千丛”可以排除D项,因为“千丛”是数量词,而“祭扫”是动词;依据“故人”可以排除C项,因为“故人”是名词,而“祭扫多”自然不是名词;依据后面的内容可以确定应选B项,因为后面说的是“中国洪洞大槐树”。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仗的手法。

对仗要求逐一把词或短语进行比较,比如“古松”对“心香”,“千丛”对“一炷”,“迎后裔”对“祭祖槐”。

同时要依据后面的内容,因为后面是说“中国洪洞大槐树”,故前面应是说“槐树”。

【解析】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烟娘墨中白
天空白云朵朵,满院桃花飘香,江大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江大佬有心事。

泗州知府白一品的岳母要过六十大寿,满城官贾争相准备。

白知府放出话来:“祝寿节目可以演,贺礼不能收。

”得知这一消息后,江大佬就一直在琢磨着送什么祝寿节目最好。

让烟娘去吧。

看着愁眉苦脸的东家,管家向他推荐了烟娘。

烟娘是江大佬从徐州回泗州时偶遇的,当时见她带着个小男孩,拿着行李,行走不便,就停下马车,捎带上他们。

得知江大佬就是泗州城有名的江大善人,烟娘就有意傍他做个靠山。

到了泗州,烟
娘并没有下车,要跟着江大佬回家表演烟戏给他看。

喜欢看戏的江大佬没有拒绝。

祝寿那天,江大佬带着烟娘去了。

果如管家所言,看压花场,听泗州戏,众人反应平平。

轮到江大佬送祝寿节目了,烟娘莞尔一笑来到厅前,端好大烟斗,装上烟丝,张口含住烟嘴,点燃烟丝,便大口吸了起来。

烟娘边吸边嘘,只见烟进,不见烟出,就像是在“吃烟”,待把烟气全都吞进了肚子里,烟娘端来一杯浓茶,一仰脖子“咕咚咚”全倒进肚子里。

饮完浓茶,烟娘张大嘴巴,就有一团烟气徐徐从她的嘴巴里飘升出来,很快变幻成一座大山,山上还立着一棵松树。

众人正惊奇间,烟娘用力一吸,山和松树转眼竟被她吸进了口中。

随后,便听到烟娘咽喉间有一种声音传出来。

她示意人们到近前仔细瞧看,只见她吐出的烟雾先化作一片云海,上面一人拄拐,一人摇扇,一人骑驴,一人拍板,一人吹笛,一人手提花篮,一人肩背长剑,还有一女子手执荷花……
八仙祝寿,好呀!众宾客禁不住齐声赞叹。

烟娘一张嘴,从嗓子眼又飘出四朵云,瞬间变幻成四只展翅飞翔的仙鹤,在大厅上空飞舞盘旋起来,过了一会儿,仙鹤收起翅膀,现出“寿比南山”四个篆字,随后一点点儿地化去。

表演完烟戏后,烟娘要离开江大佬。

江大佬真诚挽留,恳请他们娘俩在江家住下。

见东家满心诚意,烟娘就长期住了下来。

江大佬的爱妾紫云见烟娘长得细皮嫩肉,颇有几分姿色,心中闷闷不乐起来。

每次做衣服时,紫云总让自己儿子官儿穿新衣服,把官儿穿过的旧衣服送给烟娘的儿子杆子穿,还不让官儿同杆子一起玩。

烟娘见了很是生气,说:“都是小孩子,还分什么高贵低贱?”烟娘把官儿和杆子同时拉进自己的裙子底下,紫云惊恐地起身抢夺孩子,可拉起来一看,两个孩子都变成了官儿,形体相貌、着衣说话都一模一样。

烟娘说:“现在相同了!”
紫云十分恐惧,恳求说:“把他们变回原来的样子吧,今后,我待杆子一定像官儿一样。


紫云再也不敢用对待女佣的态度待烟娘和杆子了。

一次,紫云和烟娘喝酒赏月,心情舒畅的烟娘就多贪了几杯酒,看着酒醉的烟娘,闻着她身上飘来的浓浓烟草味,紫云顿生杀机,悄悄摸过那杆长烟斗,对着烟娘的脑袋狠狠砸了下去,咣当一声,烟娘应声倒地。

紫云一看,却是一段三尺余长的柳木。

她惊慌失措,拿来斧头将柳木劈碎,放进灶堂,一把火烧了。

柳木快要烧尽时,烟娘端着大烟斗,从屋里走出来,说:“夫人怎么能和我开这么残酷的玩笑呢?”言谈笑语和从前一样。

江大佬得知此事,很是生气,大骂紫云。

紫云自知理亏,想想后果,也害怕起来。

不知谁把此事传到白知府那里,江大佬忙去向知府解释清楚。

离开府衙,江大佬回到家,紫云却不敢认他。

原来站在紫云面前是两个一模一样的东家,她分辨不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就跪求烟娘。

烟娘任由紫云跪拜在地,说:“东家是泗州有名的大善人,这样的善人,越多越好!想让东家属于你,就和东家一样,善待众生吧。


说完这些话,烟娘就走了,却并没有带走杆子。

过了一段时间,紫云眼里的两个东家逐渐靠近,合成了一个江大佬。

紫云一谈起这事情,心就惊慌。

江大佬就怪她不该那样对待烟娘,更怨她多疑,家里怎么会有一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呢?
东家不信,紫云就不敢再提烟娘了,一心念起佛经来,有空她会把杆子和官儿一起拉进怀里,疼得要命。

(摘编自2012年9月3日作家网,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一波三折,开头描写江大佬的愁眉不展,再写烟娘表演大获成功,悲喜变换快
速,情节跌宕起伏,极富戏剧性。

B.压花场、泗州戏的表演观众反应平平与烟娘的表演博得满堂喝彩形成对比,活画出
烟娘技艺的高超,也为后文紫云的嫉妒埋下伏笔。

C.“烟娘莞尔一笑来到厅前”表现了她对其他表演的不屑一顾,也说明她成竹在胸,相
信自己的表演一定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

D.紫云杀死烟娘这一情节曲折、紧张,非常荒诞,活人居然变成一段三尺余长的柳木,
本已被杀的烟娘竟安然无恙,让人瞠目。

E.紫云是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她的嫉妒、狠毒反衬了烟娘的善良,小说最后描写紫云
彻底改变,也是因为受到烟娘的感召。

(2)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烟娘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4)作为一篇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本文在行文上有哪些特色?试选择两个角度,结合文
本内容加以探究。

(8分)
参考答案:
(1)(5分)(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得分)
(2)(6分)①用白云、桃花这些美好的景物,反衬江大佬焦急、郁闷的心情。

②营造飘逸、清朗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3)(6分)烟娘是一位似仙非仙的传奇女子。

(2分)她有高超的技艺,表演的烟戏堪称一绝;
(2分)她善良温和,对他人大度。

(2分)
(4)(8分)①题材独特新奇。

小说选择的故事颇具神奇色彩,想象丰富,表现了对人性中恶的鞭挞和对善良品性的褒扬,传达出劝人向善的主旨。

②故事情节离奇生动,迷幻曲折。

善于设悬念,抖包袱,引人入胜。

如烟娘的死而复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一急一缓,张弛有致。

③用文学的语言讲述故事,叙述婉转动人。

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抒情、议论等较少,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娓娓道来,凭情节和人物命运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④语言典雅而不晦涩,富有民族化、通俗化、生活化特色,颇具古雅色彩和历史韵味,既有文学意蕴,又有生活气息。

(每点4分,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兵政集训》小叙
周光镐
①今之谈兵者,必曰《司马法》。

何至读孙、吴兵法,其无所习见于步伍行阵者,谬以李广简易、程不识烦扰为言,是将尽古人之法而刍狗①之。

□每见介胄之士,桓桓握槊,平居矜斗乐战,一旦俾之勒兵统卒,冥然且不知功守之大致□。

嗟夫!天地间事必有法,无文武巨细精粗一也。

②国家诸制大备,凡刑狱钱谷典章,靡不时广厉而饬新之。

惟兵法则寥寥,二百载未见有施之训肆者。

岂真以千万年承平,无所庸于武事也?亦不然矣。

夫南北边鄙晏然不语兵,脱一旦有事,则蓄之不豫,求之仓卒,将安施之?
③余猥有事于西南夷,率所辖戍卫武弁子弟,属有司群而教之。

问古之兵政书,云边鄙地无有,且不知田穰苴与孙、吴诸家为何物。

即其书在矣,太史公谓“其文少闳廓深闷”,故且未暇用也。

李唐以后,类多伪书,难以尽用。

间阅经传子史诸家,凡有切于兵戎之事者,摘其要,汇为三卷,名曰《兵政集训》,出而梓之。

匪徒以广荒陲之耳目,亦因以自考所事,庶几不悖于古人成训与否。

④夫兵非易谈也,上将用之以道,中将用之以法,下者用之以幸。

若不知有法,行且悖道,乃遽使之婴旗鼓,登坛坫,推毂以出,何异委爱子于庸医,以封疆为博进,必无幸矣。

古今士大夫,于司马、孙、吴兵法为谈者非不多,然其善用者,不少概见。

故赵之长平,马之街亭,非不知法,不知道也。

古今得失鉴观,或者其在斯乎?
(选自《周大理明农堂集》)
[注]①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比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则、耶
B. 且、矣
C. 故、也
D. 或、耳
23. 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要将爱子交给庸医,否则如同作战不讲兵法一样不幸。

B. 如果懂得兵法,且用兵合“道”,往往能获得意外成功。

C. 下等将领用兵,期望侥幸取胜,必然会导致战争的失败。

D. 上等将领往往懂得兵法中的道,故能锐意进取开疆拓土。

24. 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学者循其迹,悟者超于神,故未有不习而能悟者。

A. 第①段末尾
B. 第②段末尾
C. 第③段末尾
D. 第④段末尾
25. 分析第②段所用说理方法的作用。

26. 概述作者编写《兵政集训》的意图。

参考答案:
22. C 23. C 24. A
25. 将对待“刑狱钱谷典章”和兵法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凸显人们忽视兵法的现状;借一旦发生战事的假设,进一步突出日常不注重对兵法的学习和演练就无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危害。

26. 帮助开阔边疆将士的眼界;检验自己的军事行为是否合乎古人的成训;借鉴古人的得失,使当今将领指挥用兵能既知用兵之法更知用兵之道。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虚词的能力。

考生应根据平时掌握虚词知识再结合本文语境作答。

本题中“每见介胄之士,桓桓握槊,平居矜斗乐战”是“是将尽古人之法而刍狗之”的结果,上下句存在因果关系,应该用“故”;第二空“不知……也”为判断句,“也”用在句末。

“故每见介胄之士,桓桓握槊,平居矜斗乐战,一旦俾之勒兵统卒,冥然且不知功守之大致也”这句话的大意是“因此常常见到将士们威风凛凛地握着兵器,在平时闲居的时候不注重训研习用兵之道,一旦让他们统兵作战,便会茫然不知所措啊”。

故本题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分析。

本题上文先总说“夫兵非易谈也”,然后分说三类人不同的做法,“上将用之以道,中将用之以法,下者用之以幸”,这句话的意思是“上等将领往往懂得兵法中的道,故能锐意进取开疆拓土;中等将领运用兵法,也能获取胜利;下等将领用兵,期望侥幸取胜,必然会导致战争的失败”。

文中画线句子“若不知有法,行且悖道,乃遽使之婴旗鼓,登坛坫,推毂以出,何异委爱子于庸医,以封疆为博进,必无幸矣”,是具体论述了下等将领的做法,并用比喻阐明了其危害。

画线句子是对“下者用之以幸”的进一步阐释。

故本题应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时先弄清本题中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全文分
析,选出内容相关、联系紧密的一处。

本题“学者循其迹,悟者超于神,故未有不习而能悟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的人遵循它的做法,研习它的人能领会精神,因此不曾有不经过学习就能领悟其精神实质的人”;文中第一段末尾“天地间事必有法,无文武巨细精粗一也”,强调学习兵法的重要性,与之内容上联系紧密,由以上分析可知,这段文字应该放在第一段末尾。

故本题选A。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先按照题目要求认真阅读对应段落,分析说理方法,再结合文本上下文评析其作用。

常见的说理方法有:比喻说理法、对比说理法、假设说理法、因果说理法等。

文本第二段“国家诸制大备,凡刑狱钱谷典章,靡不时广厉而饬新之。

惟兵法则寥寥,二百载未见有施之训肆者”,对比说理,将对待“刑狱钱谷典章”和兵法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凸显人们忽视兵法的现状;“岂真以千万年承平,无所庸于武事也?亦不然矣。

夫南北边鄙晏然不语兵,脱一旦有事,则蓄之不豫,求之仓卒,将安施之?”为假设说理,运用设问和反问两种形式,借一旦发生战事的假设,进一步突出日常不注重对兵法的学习和演练就无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危害。

第二段说理层层深入,强调了学习兵法的重要性,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文句,最后分条整理作答。

文中与“作者编写《兵政集训》的意图”根据文本“匪徒以广荒陲之耳目”,可概括出作者编写《兵政集训》的意图之一是帮助开阔边疆将士的眼界;根据文本“亦因以自考所事,庶几不悖于古人成训与否”可概括出作者编写《兵政集训》的意图之二是检验自己的军事行为是否合乎古人的成训;根据文章结尾“古今士大夫,于司马、孙、吴兵法为谈者非不多,然其善用者,不少概见。

故赵之长平,马之街亭,非不知法,不知道也。

古今得失鉴观,或者其在斯乎?”可概括出作者编写《兵政集训》的意图之三是借鉴古人的得失,使当今将领指挥用兵能既知用兵之法更知用兵之道。

【点睛】《兵政集训》小叙
周光镐
如今谈兵法的人,一定要谈及《司马法》。

为什么读了孙武、吴起兵法,它们在排兵布阵中却并不常见,还错误地把李广治军简易、程不识治军烦扰作为用兵格言,这是完全把古人的兵法当作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所以常常看见披甲戴盔的将士,威武地拿着长矛,在平时崇尚打斗乐于作战,一旦让他们训练统率士兵,就茫然尚且不知道攻和守的大致情况。

唉!天地间凡事都有法则,无论文武、大小、精粗都是一样的。

国家诸多制度已经很完备,凡是刑狱、钱谷、典章,没有不时时扩充修缮整理更新的。

只有兵法却很少,两百年来没有看到用于教习训练的。

难道真的认为能拥有千万年的太平盛世,兵法对于战事就没什么用处了?这也是不正确的。

现在南北边境一派平安的样子,不谈论兵法,如果一旦有战争,却不能事先预备,(战时)仓促地寻求,将怎么施展它呢。

我有事到西南边境一带,率领戍守的武官及士兵,嘱托有司(把他们)集中起来训练。

问他们古代兵政方面的书籍,说边境没有,也不知道田穰苴、孙武、吴起众多兵家是什么人。

即使有这些书,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独家语文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也如太史公所说的“它的言辞有些博大深远”,所以他们也将没空闲研究。

唐代以后,大多是伪书,难以完全使用。

我间或阅览经传子史各家,凡是和战争方面有关的,摘录其要义,汇编成三卷,取名《兵政集训》,编出付印。

不仅仅是用来扩大边境将士的眼界,也是因此来考察自己的行为,或许是否不违背古人成文的教诲。

兵法不是容易谈论的,最好的将领把握规律使用它,中等的用技法使用它,下等的凭侥幸使用它。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有兵法,行军作战不讲规律,却匆忙让他树立旗鼓,登上祭坛,任命他为将帅让他出战,这和把爱子交给庸医有什么不同,把分封的疆界作为赌注,一定没有幸运可言的了。

古今士大夫,谈论田穰苴、孙武、吴起兵法的人不是不多,然而其中善于运用的,难以真正见到。

所以赵国长平之战、马谡失街亭,不是不知道兵法,是不懂得规律。

察视古今用兵得失,或许就在这本《兵政集训》中吧。

5. 文言文阅读(19分)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

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

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

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

时年三十一。

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

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

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

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

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

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

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

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

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

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

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

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

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

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

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

”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

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