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李秋沅《记忆的碎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文学】李秋沅《记忆的碎片》
李秋沅《记忆的碎片》
李秋沅,原名李靖,儿童文学作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现居厦门。

自幼学琴,原本触摸音符的手指最终触摸的却是文字,幸好文字是源自心灵的另一种声音。

自二○○一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童话王国》《童话世界》等多家刊物上发表作品,并获《少年文艺》年度好作品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国家广电总局专项基金优秀少儿节目奖等多种奖项。

(一)老钢琴的记忆
我就要被卖了。

五千元。

是个很好的价钱。

那个细眼睛的女孩还没来。

但我知道那女孩会来的。

细眼睛的女孩叫梦若,很像她。

我差点儿要把她忘了。

她是我的第二个主人——顾锦若。

圆圆的脸,白皙的皮肤,这在潮热的南方,是很难得的漂亮肤色。

南方人称“一白遮百丑”,说的就是白皮肤的难能可贵。

南方人害怕把皮肤晒黑,夏天里,爱美的姑娘们尽量不出门,窝在家里。

当然也只有富贵人家的闺女可以这么悠闲地待在家里。

顾锦若并不是富贵人家的女儿。

木棉岛那时有很多富贵人家。

他们有着美轮美奂的庭院,庭院里的主楼、副楼、喷水池、假山、花园一应俱全。

花工穿梭在花园里修整花草,偶尔闲下来,就泡起功夫茶来,主人时常也和他们喝上几杯。

茶杯小小的,一握就在手心里。

茶不可浸,滚烫的水冲下茶壶,立刻就得盖上壶盖,淋壶、提壶倒茶。

头遍的茶水用来温杯具,第二遍的茶才入口细品。

院墙内有时传来叮叮咚咚的钢琴声,带着浓烈的三角梅的颜色、染上栀子花香,俏皮地透过满院枝枝丫丫的树木花草钻出墙来。

顾锦若穿着布裙,踏着黑鞋,快快地,或慢慢地经过院墙,叮叮
咚咚的琴音全落在了心底,花香满襟。

二十年后,她就是在这样的一家院落里,穿过满院的玫瑰花,走到我面前,把我认领了。

我们的缘分,早在她穿着小布裙回眸看着那传来琴声的院墙的那一瞬,就已笃定了。

我老了,顾锦若也早死了。

她死时,我离开她远远的,我是安全的。

而她却不得不死。

1944年6月2日,锦若从她被软禁的圣心教堂顶楼纵身跃下。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二)梦若、锦若
我是梦若。

他们都说,我像锦若。

我从何处来?
这个问题,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困扰过我了。

一天,我坐在琴椅上,突然有了倦意,黑漆漆的琴盖上,映着我的眼睛,隐隐约约地向外看着。

突然,如入了魔障,我对自己的身份表示怀疑了。

我是谁,我知道有一个“我”跳出琴椅上的我,疑惑地审视着我。

只那么一瞬间过后,我就恢复了正常的意识。

但是,那种怪异的感觉却震撼了我。

那以后,有几次,我刻意地想重现那种经历,我刻意紧盯着一个物品,集中精力思索自己是谁,但是,再没出现这种意识了。

很小的时候我就被逼着学琴了。

家里的琴是她买给妈妈的,妈妈没有音乐天赋,她弹的琴音总是那么干巴巴的,没有轻重缓急,如机械声。

其实,就是妈妈感受不到音乐里的感情。

音乐用乐音模仿人内心的感受,让听者再次经历着情感的迭宕起伏,犹如一个绝妙的魅影,倒影着人们的情感经历。

演员必须入戏,弹琴必须入情,可有的人天生无法进入角色。

妈妈就属于这种人。

琴台上挂着一祯她的小像。

一身白色碎花旗袍,盘着头,怀里抱着吮吸着手指头的妈妈。

她淡淡笑着,汪汪美目穿越时光,静静看着我。

当我被不懂音乐的妈妈狂打,逼着练琴时,我就看着她的像。


弹着忧伤的歌,哇哇哭着,音乐里那个哀伤的灵魂也和我一起哭着。

我看见她也伤心了,看着我,哀伤地看着我。

她是顾锦若。

顾家美丽的小女儿。

我看见她缓缓从像上走下来,穿过琴声。

“你是谁?”我惊骇。

她淡然一笑,“我就是你。


“你不是锦若吗?”
她静静看着我。

她带着我,穿过一片寂静的院子。

风起了,碎了满院的花香,院墙旁的人心果树唰啦啦地响。

她走在前头,白色的碎花旗袍裹住了她婉转的身姿。

脚下,白茶花瓣散落一地。

她领我到一个房间里。

一个很别致的婴儿房,淡蓝小黄花儿的小枕,水蓝的婴儿小褂。

她伏下身去,轻轻抱起酣睡的小男婴,紧紧贴在脸颊上。

我分明听到她唱起摇篮曲,柔情似水,可她并未作声。

她紧紧抱着孩子,眼里有浓浓的霜雾。

许久,她放下孩子,面无表情地给他盖上水蓝的小毛巾。

她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我紧跟她的脚步,待我回头时,庭院已远去,隐没在浓浓的暮色中。

“等等我,等等我!”
她回过头来,看着我,满目的苍凉从她的眼里直逼向我。

许多年以后,我请教一位深谙姓名学的老先生。

在测过许许多多的名字后,妈妈拿出了一个名字。

“这名字,如果先生能测得准,我就服。


“我以一比一百的比率测,此人早已不在人世。

”老先生肯定地说。

妈妈大惊失色。

1942年4月5日,锦若才出生两个月的男婴莫名其妙地暴毙。

婴儿名字锦若已经起好。

她执意要让陈淑贤做尸检。

婴儿的腹部打开后,内脏布满红点点。

是毒虫叮咬所致。

孩子的墓小小的,在山上,孤零零地躺在许许多多的陌生的亡人
之间,风过,草木郗歔。

锦若抚摸着幕碑,触手处,碑石冰冷。

“李朝明,李朝明。

”他在哪里?
李朝明,她的孩子?她要让他重生!
我问老先生,“何为因,何为果?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名字,所以有这样的命运?还是因为会有这样的命运,而非得有如此的名字?”
老先生笑而不答。

1943年4月5日,锦若又有了个女儿,同他一样的眼睛,一样的笑颜。

锦若并不吃惊。

她就是因着他而来的。

锦若吻着女儿,越过时空,穿越生死,吻着那孤零零地躺在荒野的可怜的小人儿。

她为这个女儿买了台钢琴。

琴是旧的。

1946年4月,锦若来到了那座栽满白茶花树的院子。

她轻轻走过花园小径,最后一次看到院中草木离离,花开正好。

它的主人将要离国了,从此,这院子将失了主人。

“是MOUTRIE,”主人伸手触了琴键,满目的不舍。

叮当脆亮的琴音似曾相识。

锦若弯下腰来,细细抚摸着黑亮的琴身。

它的气息是如此熟悉。

它,认出她来了么?
锦若将失了主人的琴带回家了,从此,她就是它的主人了。

它的第二个主人。

锦若为女儿请了最好的老师。

但是这个女儿听不懂音乐。

她的琴声之于音乐,犹如一尊美丽的人像之于真人,惟妙惟肖,触手却冰冷坚硬。

妈妈很为自己缺少音乐天份而遗憾。

“我和许英英是同门师兄妹呢。


懂音乐的许英英是国内外闻名的大音乐家,全世界巡演。

而不懂音乐的妈妈是个小护士,天天在家逼我弹琴。

如果没有小舅舅的暴亡,也许就没有妈妈了,没有妈妈,必然就没有我。

那么妈妈懂与不懂音乐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一切的存在都在于种种偶然之中。

(三)嫣然、锦若
老屋是那种老式的二层连体楼房。

院子外养着白茶花。

春分前后,是茶花开得最茂盛的时候。

白茶花是外公养的。

年年的春分,外公都
要带上白茶花送给已长眠的外婆锦若。

她喜欢白茶花,暮年的外公在花开的时节,总喜欢坐在院子的石桌前,用洗净的白茶花瓣冲茶喝,白茶花瓣在水杯中孤零零地四下飘荡。

外公也独自一人,落寞而寂寥。

那时我总盼着见到大伟。

大鼻子的大伟,一笑一脸的阳光。

我14岁。

他逗着我玩,我也疯疯癫癫地和他开玩笑。

我不知应该叫他哥哥还是叔叔。

他是外公的研究生。

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听说他要远行。

突然之间,我恨起他来了。

莫名的仇恨,我再不理他了。

他依旧谈笑风生,可是,我躲着他。

“嗨,你为什么躲着我,小家伙?你怕我啦?”大伟脸上的阳光跳跃着,晃我的眼。

我低下头,“谁怕你啦?”
“我要走啦,去新西兰,和叔叔说再见吧。


“再见。

”我看着他下了楼,走过了院中的白茶花。

满枝的白茶花洁白如雪,我看着他的身影消失了。

院门关上了。

我再也没见过他。

可他的笑颜却永远定格在那年那刻,在那片开满白茶花的湿漉漉的时光里。

从此,白茶花盛开的时节,总让我觉得有伤感。

我和外公一起坐在石椅上,倚着石桌泡花茶。

“香啊。

春分的白茶花。

”外公说。

“嗯。


外公的杯中的茶花瓣打着旋,慢悠悠地往杯底落。

我们看见锦若了,衣襟前上插着朵白茶花,在春分潮湿的雾气中募然回首。

“今天是3月21日,我生日。

” 14岁的锦若笑着,酒窝里沾上了春分时节草木初醒的甜味。

“是么?”他的笑容在惊诧中凝固。

顾家是贫寒的。

顾家的贫寒是因为嫣然锦若有个不会挣钱的父亲。

父亲一年到头在外奔波,除夕回家,只能给两姐妹带回一匹够做新衣的布。

天刚蒙蒙亮,小径静悄悄的,锦若就得起床,拎着豆篮,跟着姐姐嫣然绕过一座座漂亮的庭院去早市卖豆,卖不完豆,就没有早饭
吃。

那些宏大的庭院在清晨寂静的时光中酣眠着,散发着神秘的幽香。

天蒙蒙亮的时刻,是夜与昼的交汇点,锦若对晨曦的记忆,总和那园里的幽香和手上沉甸甸的豆篮交织在一起,宁静的哀伤总在回忆中涌上心头。

豆是极少能卖完的,锦若极少能吃上早饭。

姐姐嫣然发脾气,锦若不骂也不生气,她默默地帮着妈妈料理家务。

如果人生犹如那前方幽长的小路,谁知道该在什么时候转弯呢?
倘若姐姐嫣然不曾逃婚,那么,她将过着自闭而安静的生活,静静地在董家那个漂亮的大院子里。

如笼子里的鸟儿一般安全。

然后,生养一堆儿女。

这么想来,嫣然的逃,注定了她一生的奔波。

家里把嫣然许了董家做姨太太。

董家庭院气势宏大,锦若嫣然曾几次经过董家的花园别墅。

17岁的嫣然,高挑,细长的眉眼,媚若春花,身边一群群的蜂蝶飞舞。

何止是那董家先生迷得乱了心窍。

他也迷上她了,弹着班吉琴,为心上人歌唱。

嫣然只是若即若离,她是镜花水月,近在咫尺,却无法触及。

她在群蜂簇拥中,巧笑倩兮。

董家来了聘礼,礼金丰厚
姐姐,你要当新娘了。

”锦若看着镜中的嫣然。

嫣然梳着头,一下下,骨梳慢慢滑落黑的卷发。

她低首,细细将骨梳拾起,一丝丝挑出梳齿上缠绕的落发。

她的眼瞳沉沉。

夜里,锦若听见姐姐起床的声音,轻轻地,她知道姐姐来了,姐姐身上有股温热的暖香,就是闭了眼,锦若也认得出她来。

她在她的床前停留,不一会儿,气息远去。

院子的铁门“匡”“匡”两声,颤栗地闭上,余音久久地在静夜中徘徊,如离人最后不舍的回眸。

锦若在梦中居然落泪了。

听到了嫣然卷了彩礼姐姐走了,锦若起床就,逃婚离家的事。

锦若默默站在母亲身边,紧紧贴着母亲。

母亲拿着嫣然的留言,“死囡仔,不结婚,去上海啦。

去读不花钱的体育课......
锦若曾无数次看见他来了,犹豫着,踯躅在铁门外的石头小径上。

“姐姐走了。


“知道......”
锦若抬眼看他。

他笑了笑,“你和姐姐真象......”
他也去了上海,寻了个最偏的位置看心上人打比赛。

他好不容易才问得了她的下落,现在,她就在眼前。

他悄然在角落中微笑。

他来了,他要给她一个惊喜。

赛事结束,她被队友簇拥着离开。

他欲上前,却见一相貌堂堂的年轻男子,抢先到了她的面前。

他们笑着,灿烂若晴空。

“那是协同商行的二公子。


“嫣然......”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微弱,在唇齿间犹豫着。

她的笑颜离他是如此的遥远,记忆中的她如一朵赭色的花,在他心底倏忽枯萎。

其实嫣然也并不是不看中富贵的清高女子啊,只是她比一般的女子要得更多,不仅仅要富贵,她还要人。

他去了寒冷的北方读书。

待他归来时,锦若已经悄然长成,他看着温婉的锦若。

恍若看到了另一个嫣然。

“嫁给我好吗?”
锦若点点头。

她一直等着他。

她等着他的目光划破水中的花影。

家里人犹豫了。

家里吃尽了贫寒的难处,原指望姐姐的婚事能帮衬一下家里,谁知姐姐卷了彩礼离家,让家里在鼓浪屿上丢尽了脸。

而他的家,更贫寒,母亲是教会学校的一个帮工,他是大学校的穷教员。

锦若坚持。

婚礼很寒碜。

锦若穿着租来的雪白的婚纱,紧紧偎在他身边。

李惟俭有出息,一路往上。

做为他的太太,锦若的确享受了一段安逸而富足的生活。

姐姐嫣然与上海的少爷过不了几年,就离婚了。

嫣然一向是位敢作敢为的女子,在那个年代,她就有足够的勇气离婚。

她既然敢逃婚,就有勇气选择离婚。

离婚后的嫣然风韵犹存。

她选中了一位大个子的北方商人。

北方商人能说会道,气宇轩昂。

嫣然一见钟情。

跟了他之后,才发现他居然已有两房太太。

性子刚烈的嫣然最终逃脱不出与人做姨太太的命运。

嫣然郁郁寡欢,一下子失去了锐气。

她开始抽烟,吐着很浓很浓的痰,化着很浓的妆。

五十年后,当他和嫣然在鼓浪屿再次相遇时,他们都已白发苍苍了。

嫣然坐在竹藤椅上,看着午后的日光
暖暖地照在他的身上,她突然发现,和他在一起只有谈论起锦若时,才能让他的眼睛焕发出那样的柔情与怜惜。

她抽着烟,叹了口气。

几十年的光阴在她的叹息中灰飞烟灭......
而锦若却在三十五岁那年,永远走出了他们的时光。

1944年,木棉市日伪政府奉命将锦若软禁于“圣心”教堂顶楼。

“中日之战,如此持续下去,总非良策。

和平解决,并非难事。

只是公开亮相,恐难成事……许得通过内线进行活动。

日本总司令官田俊六希望李将军帮忙,李将军乃戴笠亲信,如能帮忙,此事成功一半。

我们早已与李将军联络过,他的态度令司令官颇为头疼。

出此下策,延请夫人至此,实属无奈。

请夫人修书一封,敦促将军归来。

”伪政府主席蔡志诚苦口婆心。

锦若淡然一笑,点头应允。

蔡志诚大喜,命手下备好纸笔。

“请诸位暂且回避吧。

人多嘈杂,我无法落笔。

”锦若笑道。

蔡志诚尴尬地笑了笑,他与左右不敢走开,只稍稍远离,侯在二楼梯口。

锦若深深一了口气,久久凝视顶楼露台上方的青天白日。

然后,她凝神屏息,低头含笑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
无限江山
写罢锦若突然弃笔奔向露台,纵身一跃而下。

阳光就在她的头顶暖暖地照着,穿透她沉重的身体,她在光线中渐渐变薄,变得通透,薄如蝉翼,轻盈如同一缕洁净的轻烟。

她坠落了,噗的一声,她的身体在尘埃上绽放成一朵美得令人泪下的血花儿。

暮年时,外公李惟俭常独自一人,长时间地坐在院子里,喝那用白茶花泡的茶。

“香吗?”他问我。

“香,嗯,再来一杯。

”我看着外公。

他笑了笑。

我看见锦若。

穿越时光。

送给我们深深的一瞥。

(四)淑贤、锦若
我还是叫她安妈外婆。

她叫陈淑贤,是妈妈的继母。

抗战胜利后,李惟俭从南洋回国,秘密会晤潘汉年,脱离军统,投入共产党阵营。

1952年,一直未再婚娶的的李惟俭和陈淑贤医生结婚了。

他娶陈淑贤,因为她酷似锦若。

一样的身高,几乎一样的面容。

她长得很象锦若。

我见她们两人年青时的照片。

她们手挽着手,锦若盘着头,她剪着短发。

但是,她们真的象。

一样的身高,一样的容颜。

甚至连笑时微微偏着脑袋的样子也象。

锦若拍了拍陈淑贤的肩。

淑贤吃惊地看这个与自己几乎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子。

“我听人说,医学院有位新来的同学长得和我很象,我来看看,真的象呢。

”锦若笑着。

淑贤和锦若,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10岁时候,淑贤的父亲死了。

美丽的寡母要改嫁,10岁的淑贤跪在地上,磕着头拦着母亲。

母亲美丽的面庞冷若冰霜。

她的身子依着椅子缓缓滑下,怔怔看着淑贤,
“好,伊妈不嫁,但是,你得答应伊妈,以后你也不嫁,你,一个人,陪着伊妈,直到伊妈死。


淑贤骇然点了点头。

16岁时,邻家的阿辉哥送给淑贤一只银镯。

淑贤心慌慌地跑回家拿给母亲。

母亲肃着脸,深深盯着淑贤的眼。

淑贤看不透母亲的眼神,重重的浓舞锁住了母亲的眼瞳。

她只看见黑黑的眼瞳里,自己惊惶苍白的脸。

“你答应过我的......”母亲的声音苍凉而悠远,忽地,淑贤发现母亲就在这短短的几年间,快速地枯萎了。

淑贤把一头乌亮的秀发剪了。

她成了家乡第一位外出读书的女学生。

然后,她就遇上了锦若,遇上了李惟俭。

她看着锦若恋爱,看着她结婚。

宛若看着另一个自己。

人生如戏,她在台下,而锦若在台上,在舞台灯夺目的照耀下精彩地出演,台下的她鼓着掌,和锦若一起欢笑、一起哀伤。

然后,独自回到自己的落寞的角落中。

锦若结婚,她做了伴娘。

锦若的孩子出生了。

她是教母。

她祈祷上帝,她爱那小东西,她愿爱他若自己亲生,让孩子也爱她若亲生母亲吧。

“你,不可能替代别人……”冥冥中,有个声音令她颤栗。

锦若的孩子死了,她面色苍白地捧着孩子的小身体,如捧着自己的孩子般不知所措。

锦若让她把孩子的尸体打开。

她的身体不为人知地抖了一下。

不该得的,她不该有所奢望。

淑贤自己一个人,洗净了那个被剖开肚,然后又缝好的死孩子,给他穿上了白色的婴儿服。

她抱着僵硬冰冷的孩子,紧紧贴在胸口,在手术室前枯坐一宿。

手术室里静悄悄的。

她看着窗外清冷的月,她没有流泪,她的眼泪全落到了心底。

“是金色葡萄球菌感染,孩子手上有虫叮咬的痕迹。

”她第二天,天刚蒙蒙,她抱着孩子,敲开了锦若的门。

在锦若接过孩子的那一瞬间,她软软地倒下了。

她再未做人教母。

她一直单身,直到寡母去世。

许多年以后,5岁的我困惑地问她,“安妈,你真是我的安妈吗。


她的眼睛早已浑浊,她深深看着我,“你说呢?”
灶前的火光在她的面颊上投下忽明忽暗的亮斑,诡谲而落寞。

她不是锦若,虽然李惟俭在她57岁时,在锦若和她的寡母去世后,娶了她。

但她不是!当她走上台前,突然发现属于锦若的强光照射在她头上时,她惊恐地发现那根本不是属于她的剧本。

而台上的所有人还是用原有的模式继续将戏往下演。

“我不是锦若!”
“你是锦若,你必须是,只能如此。


“不!”
台上的人,冷漠地看着他,舞台灯的光环落在她旁边的空地上。

他们追随着空空的光环,抛下了她,任她独自一人在黑暗中饮泣。

戏还在上演,没有了锦若,他们对着空空的光环对着台词。

她在台上,却没有人再注意她。

可她,再也回不到台下去了。

她是这个家庭的孤立者。

另类。

她责备李惟俭,她痛哭,可是,没有人同情她。

李惟俭因“潘汉年冤案”受牵连,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流放生涯。

淑贤不离不弃,在木棉岛上苦苦守着李惟俭支离破碎的家,她偷偷地教年幼的我读诗词,她读一句,我便跟着背一句。

她最常读的,是《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花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幼小的我不解词意,只一味地摇着脑袋跟着念。

1976年,李惟俭获大赦,重获自由之身。

淑贤执意离开,回到了她的家乡。

在她死前一个月,是新年,14岁的我给她寄出了一张我自己做的贺卡,她回信了,歪歪斜斜的字迹,我仿佛看着她吃力地抬起手,一笔一划地写,混浊的眼瞳欢乐地亮着,“若若长大了,成大姑娘了,安妈在梦里见到你了呢……”
而我却不及告诉她,她也时常在我的梦里。

(五)锦若、锦若
梦里不知身处何方,我又看见她们了,相似的面容,在时光中隐没。

其中一人,着一身白色缎面的旗袍,幽幽散发着淡淡的白茶花香。

她朝我款款走来,看着我,似水柔情从她的眼瞳底层层漾开。

“你是谁,我想不起来了,可我应该知道的,你是谁?”我痛苦地凝着眉,失去的记忆是我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她摇了摇头,“你现在不知道,但是,你会知道的。

”她看着我,满目的苍凉,“答应我,让我们重生......”
“锦若!锦若!”
“现在的我,已不是我......”
我惊醒了。

枕边是一本老相册。

水绿色暗纹的硬皮面,黑色的夹页。

锦若在相本里笑着,15岁的锦若坐在石头上,腼腆地看着我;锦若与淑贤、手挽手,偏着头笑着;然后,是25岁的锦若,蹲着,扶着一个小女孩,穿越几十年的光阴看着我。

突然,夹页中跳出一个美丽的女子,猛地一看,酷似锦若。

可仔细看,那份妩媚与倦怠却是锦若所没有的......我继续昏睡过去。

“你还原的不是我,我已不是我。

人只能存在于当下。

你所写的,你所说的我,离我是那么的遥远呵。


我看见锦若黯然神伤,然后,我发现自己的脸上也爬满了锦若的忧伤。

“外婆,抱抱我。

”我向她伸出手去。

而她却消失了。

回忆仅剩下碎片。

谁也无法控制住自己思维瞬间的灿烂,光芒消散,仅剩下支离破碎的浅影,锦若就在这片影中踯躅。

锦若不是嫣然,淑贤不是锦若。

而我所写的锦若,不是外婆。

(六)老钢琴的沉默
老钢琴将被卖了。

我是梦若。

我来了。

我来不是为了弹它,我来是为了让她在搬运时不受损伤,以最完美姿态被卖掉。

一笔好生意。

抬琴的工人吃力地将它搬下楼,古旧的楠木梯颤巍巍地喘着气,吐着沉郁的尘土气息。

然后,哗啦一声,楼梯的扶手断裂。

我看见那座棕色的老钢琴,毫不犹豫地落下楼去。

没有散架,连它的死亡也是那么地优美。

而它最后的那声叹息,低沉而隐忍,如利刃从我的心尖深深地划过。

我看见时光中的锦若,倐地隐去。

尘土飞扬,记忆的碎片如烟消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