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考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高考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2)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X、Y、Z、W各代表一种物质,若X+Y=Z+W,则X和Y的反应不可能是( )
A.盐和盐的反应B.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
C.酸与碱的反应D.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盐和盐反应能生成两种新盐,故A正确;
B. 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只生成一种物质,故B错误;
C.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
D. 碱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此反应为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可以从具体的
反应进行完成.
2.下表中各组物质之间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如图转化的是
甲乙丙
A CH2=CH2CH3CH2Cl CH3CH2OH
B NH3NO HNO3
C AlCl3Al(OH)3Al2O3
D Cl2HCl CuCl2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乙烯与HCl加成得到一氯乙烷,一氯乙烷消去得到乙烯与HCl,一氯乙烷与水发生取代
得到乙醇,乙醇消去得到乙烯与水,符合转化,A项正确;
B. HNO3显酸性,NH3显碱性,由硝酸不能直接转化为氨气,不能实现转化,B项错误;
C. AlCl3与氨水反应得到Al(OH)3,Al(OH)3与盐酸反应得到AlCl3与水,Al(OH)3加热分解得到Al2O3,Al2O3与盐酸反应得到AlCl3与水,符合转化,C项正确;
D. 氯气与氢气反应得到HCl,浓HCl与高锰酸钾反应得到氯气,HCl与CuO反应得到CuCl2和水,CuCl2电解得到Cu与氯气,符合转化,D项正确;
答案选B。
3.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直径为1.3×10﹣9m 的“钴酞菁”分子分散在水中能形成胶体,则该分子的直径比Na+大B.煮沸饱和FeCl3溶液可以制得Fe(OH)3胶体
C.丁达尔现象可以用来区别胶体和溶液
D.明矾净水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直径为1.3×10﹣9m 的“钴酞菁”分子处于胶体粒子的范围,分散在水中形成胶体,Na+溶液分散系粒子直径小于1nm,即钴酞菁”分子的直径比Na+大,A正确;
B.制得Fe(OH)3胶体为向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不是加热饱和FeCl3溶液,B 错误;
C.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特征现象,会产生一条明亮的光路,能与溶液进行区分,C正确;D.明矾净水是铝离子水解产生了氢氧化铝胶体,利用了胶体的聚沉的性质,D正确;
答案为B。
【点睛】
本题易错点为B,煮沸饱和氯化铁溶液易得到氢氧化铁沉淀,而不是胶体。
4.牛津大学与IBM苏黎世研究中心首次借助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分子甲及反应中间体乙、丙进行高分辨率的探测成像,并利用单原子操纵技术对其进行原子尺度的操作,通过
基团,最终成功合成了2019年度明星分子丁。
下列说针尖施加电压脉冲逐步切断C O
法错误的是( )
A.甲分子含有6个手性碳原子
B.反应中间体乙、丙都是碳的氧化物
C.丁和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D.甲生成丁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手性碳原子一定是饱和的碳原子,且碳原子所连接的四个基团不相同,根据甲分子的结构可知,甲分子中的碳原子均为不饱和碳,故甲分子中不含有手性碳原子,A选项错误;
B.反应中间体乙、丙均是只由C、O两种元素组成,属于碳的氧化物,B选项正确;C.由丁分子的结构可知,丁是C元素形成的单质,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C选项正确;D.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甲通过针尖施加电压脉冲分解得到丁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D选项正确;
答案选A。
5.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沉淀后溶解现象的是()
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2②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入过量的H2SO4
③向Ba(NO3)2溶液中通入过量SO2④向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
⑤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
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中发生的反应是Na2CO3+CO2+H2O=2NaHCO3,NaHCO3比Na2CO3溶解度小但质量大,且反应中中消耗H2O,所以有沉淀析出且不溶解,符合;②向Fe(OH)3胶体中加入H2SO4首先发生胶体的聚沉,出现Fe(OH)3沉淀,H2SO4过量,Fe(OH)3与H2SO4反应而溶解,不符合;③硝酸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硫酸为硫酸,溶液中生成硫酸钡沉淀,现象是只生成沉淀,③符合;④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2,先生成碳酸钙沉淀,后沉淀溶解生成碳酸氢钙溶液,反应现象是先沉淀后溶解,不符合;⑤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发生反应
Na2SiO3+2HCl=H2SiO3↓+2NaCl,只生成白色沉淀,符合;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的化学反应与现象。
向溶液中加入某物质,先出现沉淀后沉淀溶解的总结如下:
(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SO2)至过量。
(2)向Fe(OH)3胶体中加入硫酸至过量
(3)向可溶性铝盐中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
(4)向偏铝酸盐中加入盐酸至过量
6.下列图示箭头方向表示与某种常见试剂在通常条件下(不含电解)发生转化,其中6步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一组物质是()
选项W X Y Z
A N2NH3NO NO2
B Si SiO2H2SiO3Na2SiO3
C Cu CuSO4CuCl2Cu(OH)2
D Al Al2(SO4)3AlCl3NaAlO2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N2与氧气只能生成NO,不能直接生成NO2,所以W不能发生图中转化生成Z,故A错误;
B.Si一步不能生成H2SiO3,所以W不能发生图中转化生成Y,故B错误;
C.Cu一步不能生成Cu(OH)2,所以W不能发生图中转化生成Z,故C错误;
D.Al与硫酸反应生成X,Al与HCl反应生成Y,Al与NaOH反应生成Z,Z与过量硫酸反应生成X,X与BaCl2反应生成Y,Y与NaOH反应生成Z,反应均可进行,故D正确;
答案选D。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都能把 HCl 气体氧化
B.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C.同温同压下,两份相同质量的锌粉,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和浓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相同
D.将 CO2 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通入 NH3 则有沉淀生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化氢实验室制法是用浓硫酸与氯化钠固体加强热制取氯化氢气体,若浓硫酸能将HCl 气体氧化,就不能用于制备氯化氢,即浓硫酸不能氧化氯化氢气体,故A错误;
B.一氧化碳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多数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故多数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故B正确;
C.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铁粉物质的量相同,与足量的酸反应Zn+H2SO4=ZnSO4+H2↑,Zn+2H2SO4(浓)加热ZnSO4+SO2↑+2H2O,故产生气体的体积均相同,故C正确;
D.将 CO2 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二者不反应,不生成沉淀,但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形成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继续通入NH3 可形成碳酸铵,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故D正确;
答案选A。
8.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石墨、Fe(OH)3胶体、澄清石灰水B.氮气、干冰、冰水混合物
C.液氯、CuSO4、漂白粉D.硫粉、氨水、硫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Fe(OH)3胶体是混合物,不属于化合物,A错误;
B. 冰水混合物构成微粒是H2O,属于纯净物,B错误;
C. 选项中的各种物质分类合理,C正确;
D. 氨水属于混合物,不是化合物,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9.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都属于胶体
②氯水、次氯酸都属于弱电解质
③Na2O、MgO、Al2O3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④明矾、冰水混合物、四氧化三铁都不是混合物
⑤电解熔融的Al2O3、12C 转化为14C 都属于化学变化
⑥葡萄糖、油脂都不属于有机高分子
A.①②B.②④C.③⑤D.④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①分散质微粒直径不同是分散系的本质区别,稀豆浆属于胶体分散系、硅酸是难溶的沉淀、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故①错误;②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次氯酸属于弱电解质,故②错误;③Na2O、MgO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均为碱性氧化物,Al2O3均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是两性氧化物,故③错误;④明矾是硫酸铝钾晶体属于化合物、冰水混合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四氧化三铁是化合物,都不是混合物,故④正确;⑤12C转化为14C是核反应,既不属于物理变化又不属于化学变化,故⑤错误;⑥葡萄糖、油脂属于有机物,但是相对分子质量不大,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⑥正确;故选D。
【点晴】
基础考查,侧重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胶体是分散质直径在1-100nm的分散系,硅酸是沉淀,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为弱电解质,是化合物;碱性氧化物是指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同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有机物,可达几万至几十万,甚至达几百万或更大;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10.下列物质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制取的是( )
A.NO B.NO2C.H2SiO3D.SO3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放电条件下,N2与O2可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O,A不合题意;
B.NO与O2能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O2,B不合题意;
C.SiO2与H2O不反应,不能直接生成H2SiO3,C符合题意;
D.在催化剂和高温条件下,SO2与O2可化合生成SO3,D不合题意;
故选C。
11.化学与环境、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B.氯化铵溶液可清除铜制品表面的锈渍,是因为氨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
C.月饼因为富含油脂而易发生氧化,保存时常放入装有硅胶的透气袋
D.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可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石英坩埚中加热熔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氨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酸性溶液可以用来除锈,故B正确;
C.硅胶具有吸水性,可作食品包装中的硅胶为干燥剂,但硅胶没有还原性、不能除去月饼包装袋中的氧气,可放入装有铁粉的透气袋,故C错误;
D.石英坩埚中含有二氧化硅,二氧化硅能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12.化学与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聚合硫酸铝[Al2(OH)x(SO4)y]n是新型絮凝剂,可用来杀灭水中病菌
B.杜甫的诗句“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中的柳絮富含高分子糖类
C.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凡火药,硫为纯阳”中硫为浓硫酸
D.水泥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尘,是因为烟尘在空气中形成胶体且发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聚合硫酸铝在水中水解得到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可作絮凝剂,但不能杀灭水中病菌,A选项错误;
B. 柳絮富含纤维素,纤维素是高分子糖类,B选项正确;
C. 火药中含硫物质为硫单质,不是浓硫酸,C选项错误;
D. 高压电除尘,是因为烟尘在空气中形成胶体,带电的胶粒在电场中发生电泳,D选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
电泳:胶体粒子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因吸附带电粒子而带电,所以胶体粒子可在电场中定向移动。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酸、烧碱、食盐和水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碳酸钙、水和乙醇分别属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C.强弱电解质的判断依据是其水溶液的导电性的强弱
D.在复分解反应中,强酸一定可以与弱酸盐反应制取弱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盐酸是混合物,而酸属于纯净物的范畴,故A错误;
B.碳酸钙是盐属于强电解质,水是氧化物属于弱电解质,乙醇是有机物属于非电解质,故B正确;
C.判断强弱电解质的依据是看其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是导电性大小,故C错误;
D.在复分解反应中,硫酸与硫化铜不能反应制硫化氢,因为硫化铜是难溶于酸的固体,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根据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所属物质类别进行判断,绝大多数盐属于电解质,部分氧化物属于电解质,大多数有机物属于非电解质;根据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区别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iO2、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B.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CO2反应的产物相同
C.SO2、NO、CO2都是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D.HCl、HNO3都是强酸,和FeO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SiO2、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相应的钠盐和水,A正确;B.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CO2反应的产物不相同,后者还有氧气生成,B错误;C.SO2、NO都是大气污染物,CO2不是大气污染物,其中NO在空气中不能稳定存在,易被氧化为NO2,C错误;
D.HCl、HNO3都是强酸,盐酸和FeO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氧化亚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答案选A。
【点晴】
该题的易错选项是D,有关硝酸参与的化学反应,除了要明确硝酸的强酸性以外,还应该特别注意硝酸的强氧化性,尤其时与还原性物质反应时,常见的考点有与氧化亚铁,与四氧化三铁,与硫化亚铁等有关反应的方程式判断。
15.下列物质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不会产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葡萄糖B.蛋白质C.硫酸铁D.淀粉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葡萄糖溶于水得到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A符合题意;
B. 蛋白质溶于水得到蛋白质溶液,由于蛋白质分子直径比较大,其溶液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不符合题意;
C. 硫酸铁溶于水后,电离产生的Fe3+发生水解作用产生Fe(OH)3胶体,可以发生丁达尔效应,C不符合题意;
D. 淀粉分子直径比较大,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属于胶体,可以发生丁达尔效应,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