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第五章 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第三节 关注癌症 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症病人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癌症是引起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位列第二。
近年的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发展、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癌症病人的心理,采用合适的干预对策,解决癌症病人的心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肿瘤病人的心理状态的分型:
(1)稳定型面临癌症威胁,能客观地认识疾病,既认识癌症可怕的一面,又懂得癌症可治愈的一面,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
(2)否认型不敢面对现实,否认癌症的诊断,怀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诊断错误,以“否认”作为自己的心理防卫方式,压抑自己对癌症的强烈情绪反应,将自己的心理反应封闭起来。
(3)惊恐型情绪反应较强烈,精神极度紧张,坐卧不安,陷入惊慌恐惧之中。
(4)消极型对治疗失去信心,消沉、少动,沉默寡语,心事重重,悲观失望。
(5)易怒型情绪极度暴躁,稍遇挫折便大发脾气,不能配合治疗。
(6)拼搏型求生欲望强烈,即使意识到所患疾病不能治愈,但希望医院能延长其生命,总是情绪饱满、配合治疗。
确诊后病人的主要心理反应:
(1)否认期:病人都否认癌症诊断,或是低估它的严重性,他们都避免谈论自己的疾病。
(2)抗争期:病人完全接受了癌症诊断,并采取乐观的态度,向疾病挑战,病人会收集相关资料,到处求医。
(3)接受期:病人不再收集更多的信息,采取宿命顺从的态度。
(4)无助/无望期:病人完全沉浸在癌症的痛苦中,生活完全被死亡恐惧所搅扰,情绪悲观。
心理行为干预对策:
心理行为干预对策是指通过教育性和心理治疗性的途径影响病人,使病人正确应对疾病的一类措施。
(一)教育性干预
1.目标:减轻病人由于对癌症的认识不足所带来的无助和不适感,提高病人对癌症的认识水平,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措施:在癌症的诊断期,病人常会碰到大量不理解的问题和种种担忧,可以通过向病人提供有关的病情信息,如化验、诊断、治疗等措施,澄清病人的一些错误认识,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给予一定的保证和支持,从而减轻病人的抑郁、敌视和焦虑等反应。
(二)治疗性干预
1.心理药物治疗:一般病人心理反应持续7~14天会自然消退,尤其在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中,在医疗措施及家庭生活支持下,病人会很快自我调整,不需要药物控制症状,但有时病人心理反应很严重,如严重的焦虑、抑郁等。
可通过抗焦虑、抗抑郁、抗精神病药等来消除因癌症的诊断或治疗而带来的继发的适应障碍、严重焦虑、抑郁,恶心、呕吐等。
2.认知行为干预:可用集体和个别治疗,其中集体治疗优于个别治疗。
(1)认知治疗:教育、认知重建、语言重构、角色转换。
(2)行为治疗:行为训练可
帮助癌症病人减少心理压力和因治疗带来的不适感,有进行性松弛、催眠、深呼吸、冥想、被动放松和指导性想象。
进行性松弛:训练病人随意放松全身肌肉,以消除紧张与焦虑,达到心情轻松的状态。
指导病人从头、肩、上肢、胸腹、臀、下肢,一直到双脚,对各组肌肉先收缩后放松,最后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
催眠:选择安静的环境、舒适的体位,病人调整呼吸,放松全身肌肉,凝视眼前的物体或听钟摆的声音,让病人进入催眠状态。
指导性想象包括“想象愉快的场面”等。
3.集中性心理治疗:通过集中讲课和讨论,帮助患者解决和克服心理行为问题。
(三)支持—表达式干预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通过语言、体语、触摸、倾听等,让病人表达他们有关疾病的问题及与疾病相关的害怕、悲伤、愤怒等情绪,合适地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同时建立相关的家庭与社会支持,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
(四)临终关怀
协助病人安静、有尊严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