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诗经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流传 ◎汉代:①今文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
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 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②古文“毛 诗”〔鲁人毛亨(大毛公)和赵人毛苌(小毛公)的古文“毛 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 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③鲁、齐、韩三家诗先后 亡佚,今本《诗经》是“毛诗”〔即《毛诗故训传》,简 称《毛传》。依郑玄、陆玑说,为毛亨所著。郑玄为之作《笺》, 唐·孔颖达疏解传、笺而作《正义》。有《十三经注疏》本。〕。
“有目无诗”说(见《北伯鼎跋》),其诗皆属卫风。陆、冯以为确论。 详见《中国诗史》第45-46页。〕;“王风”是东周王畿(今洛
阳)之乐。此外,唐风即晋风。②“豳风”创作于西周, 其馀多为东周诗。
◎雅〔“雅”即正,是朝廷正乐。按音乐分为大雅、小雅,大部为西 周作品。〕 ①大雅31篇:作者都是上层贵族;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 西周末期; ②小雅共74篇: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微贱者;除少数 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馀都是西周晚期作品。
◎汉人列《诗》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 ◎朱熹作《诗集传》。
二、“六诗”、“四始”
1.„„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序》称“六诗”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次序与《周 礼》同。陆、冯《中国诗史》说,《毛序》说本诸《周礼》。〕
2.农事诗
(1)《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 等作品,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 • 〔《周颂•丰年》是秋收后祭祀祖先时所唱的乐歌,诗中这样 描写周初农业大丰收的情景:“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 秭。”《载芟》《噫嘻》中则写了“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的盛 大劳动场面。〕 • (2)《七月》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无论在内容上还 是在艺术上,都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 〔此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叙述了农夫 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他们种田、养蚕、纺织、 染缯、酿酒、打猎、凿冰、修筑宫室,而劳动成果大部分为贵族所占 有,自己无衣无褐,吃苦菜,烧恶木,住陋室,严冬时节,填地洞, 熏老鼠,塞窗隙,涂门缝,以御寒风。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 动的季节性,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 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诗中客观反映出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 的悬殊差别,在对当时农业生产、农夫生活的平铺直叙中抒发了哀怨 和不满,千百年后的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农夫的生 活状况,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有的是先赋后比,有 的是起兴后再用赋。如《豳风·七月》,通篇用赋,这种情况不多。〕 (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方。诗人要叙事抒情, 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如《豳风•鸱鸮》、《魏风•硕 鼠》、《小雅•鹤鸣》,是通篇用比。●又如《卫风·硕人》用一连串比 喻来描绘庄姜之美:“手如柔荑(柔嫩的白茅芽),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音“囚齐”,天牛幼虫,色白身长),齿如瓠犀(瓠瓜子,白而整齐), 螓(似蚕而小,头宽广方正)首蛾眉(蚕蛾的触角,细长而曲)。”“巧 笑倩兮,美目盼兮”又是赋了。●此外,用具体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 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中心如醉”、“中心 如噎”(《王风•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 “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巧言”、“甘”这些不易描摹的情态,表现为形象具体的“簧”、 “荠”。〕

(3)国风〔●与“二雅”中对宗周倾覆,朝政日非,世衰
人乱充满哀怨悲愤的情感不同,而是辛辣犀利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 嘲讽。如《魏风·伐檀》《硕鼠》、《陈风·株林》。●《陈风•株 林》讽刺了陈灵公与陈国大夫夏御叔之妻夏姬淫乱私通。诗中并未从 正面写此事,只是说陈灵公到夏姬之子夏征叔封邑株林游玩,他驾车 停息于株林,在株林吃早饭,说他本意不是找夏征叔。〕
2.《诗》之“四始”〔《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
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 始。”〕
三、《诗经》的内容
1.史诗〔黑格尔说中国无史诗。郑振铎只说《诗经》有叙事诗,陆侃如、冯沅君
等说《诗经》有史诗,今人一般认同后者。〕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赞 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 周开国的历史。
(2)爱情受挫的痛苦〔虽不似后世禁锢之甚,亦有约束。
“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齐风 •南山》)。如《墉风·柏舟》(周注,第64页)、《郑风·将仲 子》(作品选)。〕
(3)婚姻生活。●婚姻生活的美满〔如《周南·桃夭》(周 注,第9页)、《郑风·女曰鸡鸣》(周注,第118页)。〕●婚姻 不幸的哀歌〔弃妇诗。如《邶风·绿衣》说丈夫宠爱妾以后,妻子
●《生民》写周人始祖后稷的诞生和一生事迹。后稷的诞生,充满神话色彩和 人类童年的纯真气质。他感天而生,一出世就经受了种种磨难。后五章写后稷懂得耕 作,栽培五谷,在农业上取得很大成就,又创立了祀典。全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周人 始祖后稷一生的事迹,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历史背景。 ●《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由邰(今陕西武功)迁徙到豳(今陕西彬县、郇邑一 带),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周部族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绵》写古公亶父率周部族再次由豳迁至岐(今陕西岐山县)之周原,划定土 地疆界,开沟筑垄,设置官司、宗庙,建立城郭,创业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 ●《皇矣》先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 、 ●《大明》先叙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武王在牧野大战。 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 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
(2)徭役诗 ●表现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周注,第168
页)。〕;●因战争、徭役而产生的思妇的哀歌〔如《卫风·伯兮》 (周注,第90页)、《王风·君子于役》(周注,第96页)。〕。
6.爱情诗〔坦诚、真挚。〕
(1)炽热执著的爱慕之情〔如《周南·关雎》、《邶风·静 女》、《郑风·子衿》《出其东门》。〕;
5.战争、徭役诗
(1)战争诗 ●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1.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 月》、《采芑》等,大都反映宣王时期的武功。秦风中的《小戎》、 《无衣》等,也是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 的战争诗。2.这类战争诗与其他民族战争诗歌比较,有一个突出的 特点:一般不直接描写战争场面,不突出厮杀格斗,而多写军威声 势和气氛的渲染,多写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更多的 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 《小雅·采薇》(周注,第241页)表现痛恨敌寇和思乡自伤的矛盾 情感,《豳风•东山》(周注,第220页)则反映士卒的厌战情 绪。〕。

(2)小雅〔●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地位较低,他们虽然也
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在等级社会中却处于较低的甚或受压抑的地位。 因此,小雅中的怨刺诗,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 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如《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 《雨无正》《巷伯》《北山》等等。●《巷伯》就是寺人孟子遭人谗 毁后抒发愤懑之作。诗人愤怒地写道:“取彼谮(zèn)人,投畀豺 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由于遭受迫害, 生活处境艰难,因此,在诗中感怀身世,诉说人间的不平。〕;
4.编定及流传
(1)编定 ◎《诗经》之作来源:①公卿列士所献;② 采集民间之作;③乐官所存宗教宴飨所用乐歌。 ◎编定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6世纪。 ◎孔子整理诗经:①“正乐”工作〔《论
语·子罕》:“吾自卫反鲁而乐正,雅、颂各归其所。”〕; ②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论语·为 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③《史 记·孔子世家》孔子删诗说,不可信〔1.孔子时代已有 “诗三百”之说;2.《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 至鲁观乐,所述篇目与今本《诗经》大体一致,孔子生于襄公 二十二年,时仅数岁;3.今流传孔子以前典籍,三百篇以外诗 作不多,可见孔子之前未必有诗三千之盛也。〕。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也。”〔情况比
较复杂:●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 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 (音“急”,收敛)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 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 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 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 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更多的兴句,与下文 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 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郑风•野有蔓草》 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野有蔓草,零露漙(音“团”,形 容露水多)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又 如《周南·桃夭》。〕
• (2)以文学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相鼠有体, 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墉风•相鼠》)〕
4.怨刺诗〔产生于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年。〕 • (1)大雅〔●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

作者,如《民劳》、《荡》,旧说是召穆公谏厉王之诗,《板》旧说 是凡伯刺厉王之诗,《桑柔》则是厉王时大夫芮良夫所作。●大雅中 的怨刺诗,针砭朝政,情绪愤激,但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 规谏之意,诗人面对国家前途黯淡的现实,试图力挽狂澜,但对积弊 已深、颓势已定的局面,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

3.燕飨诗〔产生于周初,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反映 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 (1)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 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1)风、雅、颂〔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最是见于《荀
子•儒效》。2. 风、雅、颂划分标准:①音乐,郑樵、王国维;②内容、 体裁,《毛诗序》及孔颖达正义;③作者身份,朱熹。〕 ◎风〔“风”:音乐曲调;“国风”:各地区的乐调。〕
十五国风160篇:①十五国风中,除周南、召南、豳为 地名外,其馀皆为诸侯国名;邶、鄘、卫三风实际都是卫 国一国的风〔见余冠英《诗经选·前言》。按,王国维创邶、鄘二风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诗经讲义
一、《诗经》篇数、断代、编定、 流传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 〔1.“诗经”一称始于《庄子·天运》,汉代 开始,以孔子编定故,称“经”;2.孔子时代 就以“诗三百”称之。〕
1.篇数:305篇〔多数不知作者。〕,另有 6篇笙诗,有目无辞。 2.断代:周初至春秋中叶。〔上限——1.周 初(王国维说“商颂”为宋人作);2.商代(主 “商颂”为商人所作)。下限——春秋中叶:1. 前599年,《陈风•株林》;2.前510年,《曹风• 下泉》,陆侃如、冯沅君主此说。〕 3. 产生地域: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 山东及湖北北部〔主要在黄河流域。湖北北部属 汉水流域。〕
的痛苦;《卫风·氓》述妻子嫁与丈夫,辛勤劳作,家境渐好,丈夫 变心,另有新欢,妻子感到痛恨与诀绝;《邶风·谷风》述妻子嫁到 夫家如何与丈夫同甘共苦,家境宽裕,却被无情抛弃。〕。
四、《诗经》的艺术成就
1.赋、比、兴〔采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
(1)赋:“敷陈其事而直陈之也。”〔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
◎颂〔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①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它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 构成,每篇只有一章。〕; ②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 水》、《閟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 变之迹。〕; ③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