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呼吸专题复习 教学设计-2020年秋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4.无氧呼吸: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5.细胞呼吸是细胞中物质代谢的枢纽,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
通过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知识,掌握重点记忆内容。
三、概念迁移: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复习,下面我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1.如何判断细胞呼吸的方式?
依据一:根据反应物和产物
若消耗氧气 →一定存在有氧呼吸
若产生水 →一定存在有氧呼吸
若有酒精或乳酸生成 →一定存在无氧呼吸
若无CO2释放 →一定为产乳酸的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同点
场所
主要在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条件
氧气、多种酶
无氧气,多种酶
产物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葡萄糖的分解不彻底,形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能量
释放大量能量
释放少量能量
ATP产生
三阶段均产生
仅第一阶段产生
相同点
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并且都是在细胞质基质内进行。两种呼吸作用方式实质相同,都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10.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2870kJ能量,其中约977.28kJ储存在中,约1892.72kJ以的形式散失。
11.无氧呼吸的过程
12.无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
阶段
反应物
产物
ATP
场所
第一阶段
葡萄糖
丙酮酸、[H]
少量ATP
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
丙酮酸、[H]
乳酸或
酒精和CO2
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溶液会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
4.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思考:为什么选择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B瓶要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再连接澄清的石灰水?
观察项目
有氧条件
无氧条件
澄清石灰水浑浊程度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化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化
实验结论
总结: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包括两种类型,即类型和类型。
(3)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阐明细胞呼吸的实质。
(4)探讨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复习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复习重点(教学重点)
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2)复习难点(教学难点)
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通过完成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课堂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复习脉络,理解重要概念。
通过习题反馈学习效果。
五、作业或实践
思考以下问题:
1.有氧呼吸产物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来源于哪?
2.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哪些?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引导学生深入复习和思考,并为下节课做准备。
呼吸。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病菌就容易大量繁殖(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4)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有氧运动能避免肌细胞因供氧不足进行产生大量。该物质的大量积累会使肌肉酸胀乏力。
培养学生用已学内容解释相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与反馈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细胞呼吸专题,主要从细胞呼吸的实质、细胞呼吸的类型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几个方面展开复习。其中细胞呼吸的实质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细胞呼吸的类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我们对二者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复习,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明确细胞呼吸是细胞中物质代谢的枢纽,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最后我们通过实例了解了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知识梳理:
1.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经过一系列的,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生成的过程。
2.CO2使变浑浊,浑浊程度越高,说明产生的,CO2使溶液由,变成黄色的,说明产生的CO2越多
3.酒精的检测:
不产生ATP
细胞质基质
13.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还是生物体代谢的。例如,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代谢形成的某些产物与细胞呼吸中间产物相同,这些物质可以进一步形成。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代谢,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
14.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呼吸方式
呼吸方式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同点
场所
主要在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条件
氧气、多种酶
无氧气,多种酶
产物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葡萄糖的分解不彻底,形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能量
释放大量能量
释放少量能量
ATP产生
三阶段均产生
仅第一阶段产生
相同点
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并且都是在细胞质基质内进行。两种呼吸作用方式实质相同,都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线粒体的上和中含有许多种与有关的酶。
7.有氧呼吸的过程
阶段
反应物
产物
能量
场所
第一阶段
葡萄糖
丙酮酸、[H]
少量能量
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
丙酮酸、水
CO2、[H]
少量能量
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
O2、[H]
水
大量能量
线粒体内膜
9.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12H2O+6CO2+能量
(2)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空气不足,会影响根系生长,需要及时。
17.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举例
(1)利用麦芽、葡萄、粮食和酵母菌以及发酵罐等,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各种。
(2)储藏水果、粮食的仓库,往往要通过降低、降低含量等措施,来减弱水果、粮食的呼吸作用,以延长保质期。
(3)破伤风由破伤风芽孢杆菌引起,这种病菌只能进行
“细胞呼吸复习专题”教学设计
说明:教师通过视频课程教学设计,明确本节课所教授的知识体系或技能方法,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1.复习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探究实验的原理、装置及结果,总结酵母菌的两种呼吸类型。
(2)描述线粒体适于进行有氧呼吸的结构,说明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依据二:根据物质的量的关系
若CO2=O2→只进行有氧呼吸,或有氧呼吸与产乳酸的无氧呼吸并存
若CO2>O2→两类呼吸类型并存
若应场所
若只在细胞质基质中 →无氧呼吸
若有线粒体参与 →有氧呼吸或两类并存
2.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举例
(1)包扎伤口时,需要选用的消毒纱布或“创可贴”等敷料。
5.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是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需要设置和两种条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
6.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1)线粒体具有层膜,[②]的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③],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②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④]。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细胞呼吸的内容结构。
学生积极思考
梳理知识脉络,形成核心概念的框架结构。
一、理解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核心概念。
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
2.呼吸作用的意义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为各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提供了丰富的中间产物及多样的途径。
4.无氧呼吸: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5.细胞呼吸是细胞中物质代谢的枢纽,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
通过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知识,掌握重点记忆内容。
三、概念迁移: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复习,下面我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1.如何判断细胞呼吸的方式?
依据一:根据反应物和产物
若消耗氧气 →一定存在有氧呼吸
若产生水 →一定存在有氧呼吸
若有酒精或乳酸生成 →一定存在无氧呼吸
若无CO2释放 →一定为产乳酸的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同点
场所
主要在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条件
氧气、多种酶
无氧气,多种酶
产物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葡萄糖的分解不彻底,形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能量
释放大量能量
释放少量能量
ATP产生
三阶段均产生
仅第一阶段产生
相同点
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并且都是在细胞质基质内进行。两种呼吸作用方式实质相同,都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10.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2870kJ能量,其中约977.28kJ储存在中,约1892.72kJ以的形式散失。
11.无氧呼吸的过程
12.无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
阶段
反应物
产物
ATP
场所
第一阶段
葡萄糖
丙酮酸、[H]
少量ATP
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
丙酮酸、[H]
乳酸或
酒精和CO2
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溶液会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
4.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思考:为什么选择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B瓶要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再连接澄清的石灰水?
观察项目
有氧条件
无氧条件
澄清石灰水浑浊程度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化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化
实验结论
总结: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包括两种类型,即类型和类型。
(3)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阐明细胞呼吸的实质。
(4)探讨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复习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复习重点(教学重点)
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2)复习难点(教学难点)
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通过完成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课堂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复习脉络,理解重要概念。
通过习题反馈学习效果。
五、作业或实践
思考以下问题:
1.有氧呼吸产物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来源于哪?
2.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哪些?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引导学生深入复习和思考,并为下节课做准备。
呼吸。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病菌就容易大量繁殖(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4)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有氧运动能避免肌细胞因供氧不足进行产生大量。该物质的大量积累会使肌肉酸胀乏力。
培养学生用已学内容解释相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与反馈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细胞呼吸专题,主要从细胞呼吸的实质、细胞呼吸的类型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几个方面展开复习。其中细胞呼吸的实质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细胞呼吸的类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我们对二者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复习,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明确细胞呼吸是细胞中物质代谢的枢纽,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最后我们通过实例了解了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知识梳理:
1.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经过一系列的,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生成的过程。
2.CO2使变浑浊,浑浊程度越高,说明产生的,CO2使溶液由,变成黄色的,说明产生的CO2越多
3.酒精的检测:
不产生ATP
细胞质基质
13.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还是生物体代谢的。例如,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代谢形成的某些产物与细胞呼吸中间产物相同,这些物质可以进一步形成。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代谢,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
14.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呼吸方式
呼吸方式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同点
场所
主要在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条件
氧气、多种酶
无氧气,多种酶
产物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葡萄糖的分解不彻底,形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能量
释放大量能量
释放少量能量
ATP产生
三阶段均产生
仅第一阶段产生
相同点
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并且都是在细胞质基质内进行。两种呼吸作用方式实质相同,都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线粒体的上和中含有许多种与有关的酶。
7.有氧呼吸的过程
阶段
反应物
产物
能量
场所
第一阶段
葡萄糖
丙酮酸、[H]
少量能量
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
丙酮酸、水
CO2、[H]
少量能量
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
O2、[H]
水
大量能量
线粒体内膜
9.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12H2O+6CO2+能量
(2)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空气不足,会影响根系生长,需要及时。
17.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举例
(1)利用麦芽、葡萄、粮食和酵母菌以及发酵罐等,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各种。
(2)储藏水果、粮食的仓库,往往要通过降低、降低含量等措施,来减弱水果、粮食的呼吸作用,以延长保质期。
(3)破伤风由破伤风芽孢杆菌引起,这种病菌只能进行
“细胞呼吸复习专题”教学设计
说明:教师通过视频课程教学设计,明确本节课所教授的知识体系或技能方法,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1.复习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探究实验的原理、装置及结果,总结酵母菌的两种呼吸类型。
(2)描述线粒体适于进行有氧呼吸的结构,说明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依据二:根据物质的量的关系
若CO2=O2→只进行有氧呼吸,或有氧呼吸与产乳酸的无氧呼吸并存
若CO2>O2→两类呼吸类型并存
若应场所
若只在细胞质基质中 →无氧呼吸
若有线粒体参与 →有氧呼吸或两类并存
2.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举例
(1)包扎伤口时,需要选用的消毒纱布或“创可贴”等敷料。
5.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是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需要设置和两种条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
6.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1)线粒体具有层膜,[②]的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③],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②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④]。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细胞呼吸的内容结构。
学生积极思考
梳理知识脉络,形成核心概念的框架结构。
一、理解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核心概念。
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
2.呼吸作用的意义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为各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提供了丰富的中间产物及多样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