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1500字作文(素材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读后感1500字作文(素材4篇)
活着读后感1500字作文篇1
朱光潜先生曾说:悲剧也是人生的一种缺憾。

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庄严,在黑暗中见庄严,在黑暗中见光彩。

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黛玉真正嫁了宝玉,也不过是闹个平凡收场,哪叫得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看了余华先生的《活着》,在感伤得一塌糊涂之后寻到了一丝安慰平衡,正是因为它的悲,所以才刻骨铭心。

《活着》是余华转型之后的作品,讲述了福贵一家由以前封建地主家庭逐渐走向衰败,记录了在解放期间,前后福贵一家的悲惨遭遇。

剧中的福贵老人先葬爹娘,后儿子有庆献血而亡,女儿凤霞又因生育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又长期软骨病,操劳过度亦去世,女婿二喜也因意外事故而去世,最后与他相依为命的孙子苦根最终也摆脱不了噩运,一个个的亲人,一个个的生命远离了福贵,最终只剩下头老水牛与福贵相依为命了。

整部作品阐释了生命的脆弱,活着的艰辛。

我是先看了电影《活着》再来看原著的。

剧本对原著多少作了些改动,但表达的都是同一个主题:人是为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无论是著作或电影那种真切、朴实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任凭岁月的洗刷也丝毫不会淡化一分一秒。

当时一个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让父母也看看这部影片,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因他们曾经也历经过那种生活——“大跃进”,改革开放掀起的春风浪潮……当一个个熟悉的
画面略过眼球,当一段段已尘封的经历重新被演绎,在已经历经生命历程大半的他们,相信肯定会有独到的体会。

故事的结局并不显得突兀,而是蕴涵着生存的哲理。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故事中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谁能猜得到呢?”或者是“谁知道呢?”生活似乎是脆弱的,经常要遭受到各种预想不到的外在力量的干预。

故事中尤为宝贵的就是这种思想。

故事的感人力量还来自人物之间的各种瓜葛。

当福贵、家珍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女儿生产后大出血,医生们都因被拉去游行而没人能够挽救生命时,福贵、家珍的大悲转为整个社会的悲哀。

观者也无力地掉泪,为了他们的无助。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余华说:“生命要求他活着,他就活着!”在福贵的一生中,生命之神常常要求他面临生命的选择。

命运在他活着的时候,将一切都撕碎,包括他的梦。

他本有儿孙满堂,他本有他的欢愉,最终却只剩形单影只,看着身边的人匆匆变作回忆,一切都死了,一切!这样一个苦涩的悲剧,这就是他的命运,可他仍然活着,因为生命要求他活着。

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

活着,只为完成生命,实现命运,最终无悔。

福贵还活着。

看着亲人一一离去,虽苦却也坦然。

或许人活着,不为别的,只为自己。

历尽苦难而又坦然自若的活着,其本身就是一种高尚,一种伟大。

许多时候,也许我们面对命运完全无助,但只有活着,才能享受日光、星辰、风霜、雨雪,因此,我们只能坚强地活着,像福贵一样。

有些人生来就名声显赫,但更多的人生来是默默无闻;有些人生来就一帆风顺,但更多的人生来就充满了艰辛与坎坷。

重要的不是出生怎么样,而是今后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会在苦难中锻炼和忍受。

人生漫长也短暂,也不要嫌过程太坎坷,因为只有历经磨难获得的胜利才更让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活着的人都应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那么,他做到了吗?通过这这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以福贵苦难的生活讲述人们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绝望的不存在。

是的,他做到了。

特别是经历了雪灾凝冻的南方大众,与遭遇汶川大地震的同胞,当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离你而去时,当那突如其来的震颤倒塌瞬间夺去了你的家园时,当一个个原本散发芳香的梦想瞬间破灭时,看一看这部作品吧!人们说:一本好书可以教会你成长。

我想说的是:一本好书,不仅可以教会你如何成长,还能教会你如何重拾希望,重拾梦想。

活着读后感1500字作文篇2
“你说人为了什么而活着?”
“活着。

我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怎么读过国内大家的作品,读的一直是西方那种批判性很重的文学。

不是觉得国内作家不够优秀,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不感兴趣吧。

但是这个观念从大一也开始慢慢转变过来了,我也开始试着读一些国内知名或小众作家的作品。

活着读后感1500字作文篇3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

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

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

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

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

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

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

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

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

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

《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

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

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

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

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

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

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

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

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

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

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读后感1500字作文篇4
活着,在于把苦难当成磨炼,把磨炼当成收获。

《活着》中,贫农福贵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他却不以此为惧,每次遭到生活的打击,他都能振作精神,从不怨天尤人。

他活出了价值,活出了苦难中的幸运。

对于活着,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认为活着就是受苦受难,是因为倒霉才活在世上的。

另种则是认为活着就是一种幸运,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令人幸福的。

余华的《活着》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后仍然乐观地生活的沉重故事。

它叙述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少年时锦衣玉食,后来败光家产,与妻子儿女过贫农生活,家人一个个先他而去,最后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从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土改,大跃进,改革开放之初,主人公的一生就是浓缩的中国现代史。

《活着》这部作品,通过展现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的波浪,宣扬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惨”:福贵一次次经历失去亲人的悲痛,穷困潦倒,还差点死在战场上。

他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

从旁观者的视角,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幸福之神对他似乎格外吝啬。

但是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从主人公自己的视角去看:他的人生幸福欢乐,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贤惠的妻子,自己的儿女也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孝顺的儿女。

他有一头通人性的、叫作“福贵”的老牛,有最好的朋友。

尽管穷,但福贵仍然有曾经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活着》写他对苦难的承受,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书中,有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为什么小说中,福贵把那头老牛起名为“福贵”?我认为,首先,福贵深深地依靠着这头老牛。

然后,福贵认为这老牛和自己很相似,命运多舛,一生劳碌,孤独无依。

小说开头部分对老牛名字的描写,其实也是一种暗示。

暗示福贵的饱经风霜。

书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