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共29张)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4
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
25
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
26
课堂小结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展 人口的增长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环境破坏;社
会压力增大 .
27
课堂达标检测
B 1.明末以来,造成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
B、连年混战
C、国力强盛
D、社会安定
2.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
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
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
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
.
10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二:
(阅读课本P97——99第一段)
1.清朝手工业发展情况如何?
2.清朝的商业网由哪几部分组成?
3.著名的商帮有哪些?
.
11
1.手工业:
尤其是丝织、棉纺、印染、制瓷 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1)各种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
丝织业
印染业
.
12
矿冶业
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
,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
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
.
18
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
徽商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 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 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 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 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 ,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 落。 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 ,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 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 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 ,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 、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 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 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 行贸. 易。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19 , “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A. 引进新的农产品
B. 大力兴修水利
C. 增加耕地面积
D. 研发新的农业生产丁具
.
31
10. 江宁的织机在乾隆时达到3万余张,而且比过去有
许多改进,“织缎之机,名目百余”,所产丝织品畅
C 销全国。当时江宁出现的著名机户有( )
①李扁担 ②李东阳 ③李清照 ④吴承恩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11. 清朝时期,有一商帮,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
茶叶、木材、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他们贾而好儒,
B 富甲一方。他们可能是( )
A. 山西商帮
B. 徽州商帮
C. 陕西商帮
D. 宁波商帮
.
32
期.表现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 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2)水利方面 大力兴修水利。
(3)种植方面
①改进粮食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推广玉米、甘薯高产作物;
②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D 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
28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 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
(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
B 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A 达到890万顷。这说明( )
A. 清代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成效显著 B. 明代社会的动荡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 C. 当时社会的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D. 大力垦荒政策带来了许多严重性后果
9. 明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在清朝统治初期,为了发展经济,统治者采取的主要
C 措施是( )
马铃薯
甘薯
玉米
.
花生 7
经济作物
.
8
3.意义:
(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 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 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 了推动作用。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
9
相关史事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 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 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 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 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 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 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1
学习目标
1.知道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掌握其 发展表现和影响。
2.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关系。
3.知道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概况,理解其 原因和影响。
.
2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一:
(阅读课本P96-97)
贾”。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
、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
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
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
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
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
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
5
2.表现
(1)土地方面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
年代 1661年(顺治十八年)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1724年(雍正二年)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耕地面积(顷) 5 493 576 6 078 430 6 873 914 7 414 495
注:1公顷=100亩
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
徽商的代表,他们的经济活动促进了清朝哪一行业的
C 繁荣(
)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外贸业
7. 粮食亩产量是衡量农业技术和生产制度的最有效指
C 标。清朝前期,粮食产量大增的因素不包括( )
A. 改进种植技术
B. 改良新品种
C. 人口大量南迁
D. 推广高产作物
.
30
8. 1661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1722年就突破 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
1.农业发展的原因
2.农业发展的表现
3.农业发展的影响
.
3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 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 “国之大计”;
(2)顺治、康熙、乾隆诸位皇帝, 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 荒政策。(主要原因)
.
4
清朝开荒执照
.
从顺治元年起, 清政府就把招抚流 亡,鼓励垦荒作为 一件大事来抓。其 一,宣布垦荒归己, 由政府发给垦荒者 印信执照,明确产 权,并且保护垦荒 者的土地所有权。
胡代 雪表 岩
晋商,俗称“山西帮”,贩
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
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
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
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
通。
.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
州商人或“徽帮”,主要 从事食盐、典当、茶叶等 行业的经营活动。 “贾而好儒,富甲一方17”。
晋商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
.
14
猜猜看: 著名的工商业市镇
吴江县的盛泽镇
湖北的汉口镇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人烟数千里,贾户数千家”
.
15
著名的工商业城市——苏州
盛 世 滋 生 图
“十万烟火”,财富“甲于. 天下”,“地值寸金”。16
(3)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乔 致 庸
晋 商 代 表
红 顶 商徽 人商
清 朝
农业生产的 恢复和发展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 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社 手工业和商 会 业的发展 经
手工业:传统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出现比较 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形成商业网;商业市镇繁荣;形成大的

商帮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
制瓷业
1.手工业: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
场, 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例子: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佛山镇的手 工工厂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
13
2、商业: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 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 业网。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 镇;(如盛泽镇、汉口镇;如北京、 苏州等)
D 4.如果你生活在清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双季稻
④马铃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29
B 5.清朝前期经济兴盛的原因不包括( )
A.政府的重视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重视农业生产
D.推行垦荒政策
6.电视剧《乔家大院》和《胡雪岩》从一个侧面真
实地再现了历史。剧中主人公分别是清朝时期晋商和
晋商经商路线图
徽商经商路线图
作用:商帮的贸易活动领域遍及全国各地,对当
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20
三、人口的增长
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
(阅读课本P99——100)
1.人口增长的原因
2.人口增长的表现
3.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
21
1.人口增长的原因:
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 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 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
22
2.人口的增长表现
3亿
人 口
1亿多
1.5亿
4千万左右
明朝鼎盛时期 明朝末年
康熙
乾隆末年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
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
的三分之一。
.
23
3.人口增长的影响:
1)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2)进一步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 重,地力下降。
3)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 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