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脓肿在多层螺旋CT中的扫描技术及诊断价值

合集下载

多层螺旋CT技术应用

多层螺旋CT技术应用

仿真内镜 (virtual endoscopy,VE)
多层面重建(MPR)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多层面重建(MPR)
MPR是从原始横轴位图像获得人体相应组织器官任意层面的冠状、矢状、 横轴面和斜面的二维图像的后处理方法,能从多个平面和角度更为细致地 分析病变的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丰富了空间立体效果。
容积显示技术(VRT)
仿真内镜(VE)
( Virtual Endoscopy )
仿真内镜(VE)
以CT三维重建技术对空腔脏器内表面进行重建,再通过计算机模拟导航技 术赋予不同的色彩和光照强度,操作者在选择了视点后,可进行腔内观察, 对保存的图像进行连续回放,即可达到类似纤维内窥镜的观察效果。它适 用于胃肠道、呼吸道和血管等器官的内表面及其腔内异物、新生物、钙化、 狭窄等病变。
多层螺旋CT技术应用
Multi-Slice Spiral CT Treatment Technical
农安县中医院放射线科 刘春雨
Neusoft 64 In
东软医疗
现有东软64层螺旋CT机
多层螺旋CT的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了CT后处理技术的发 展。 CT检查不单单是查看一幅幅的黑白切面图像,而是进入 了另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仿真内镜(VE)
原理:将容积数据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结合,重组出空腔器官内表面 的立体图像,类似于纤维内窥镜所见的影像。 应用:对空腔脏器显示具有操作方便、无创、重复性强的优点。
CTVE显示胃壁占位性病变
仿真内镜(VE)
支气管内部
案例
( CASE)
CASE 1
容积显示技术(VRT) 颅骨凹陷性骨折
CASE 12

脑脓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

脑脓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
● 鼻旁窦–链球菌(尤其米勒链球菌)、嗜血杆菌、拟杆菌和梭杆菌 ● 牙源性–链球菌、拟杆菌、普氏菌、梭杆菌和嗜血杆菌 ● 耳源性–肠杆菌科、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拟杆菌 ● 肺–链球菌、梭杆菌和放线菌
第3页 共14页
脑脓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
● 泌尿道–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 ● 头部穿透伤–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和梭菌 ● 神经外科操作–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 ● 心内膜炎–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 先天性心脏畸形(尤其是右向左分流)–链球菌 厌氧菌 — 厌氧菌是脑脓肿中常见的分离菌,一般源于正常口腔菌丛,最常与源于耳鼻喉感染的孤立 性脑脓肿有关[41]。但是,腹腔或盆腔感染偶尔可导致菌血症,伴厌氧菌播散至大脑皮层。此类病例 中的厌氧菌通常反映了结肠或女性生殖道菌群。 从脑脓肿中培养出的最常见厌氧菌包括:厌氧链球菌、拟杆菌(包括脆弱拟杆菌)、黑色素普氏菌、丙 酸杆菌、梭杆菌、真细菌、韦荣球菌及放线菌[36,41]。PCR在脑脓肿中发现了口腔甲烷短杆菌 (Methanobrevibacter oralis),少数情况下还发现史氏甲烷短杆菌(M. smithii)[42]。还需进一步研究这 些微生物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需氧菌 — 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也常见,包括:草绿色链球菌、米勒链球菌、微需氧链球菌、肺炎链球 菌(少见)、化脓性链球菌(较常见于儿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7,28,30,31,43]。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创伤 或神经外科操作后脑脓肿的常见病原体[22]。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脓肿病例也有 报道[44]。 米勒链球菌(也称为咽峡炎链球菌)特别常见;这种微生物具有易致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的蛋白水解酶 [45]。革兰阳性杆菌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偶尔与脑脓肿有关,主要见于免疫功能受损的患 者,但也报道见于一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46]。最常见的有肺炎克雷伯杆菌、假单胞菌、大肠埃希 菌及变形杆菌。较少见的病原体包括嗜沫嗜血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沙门菌及肠杆菌[47,48]。 肺炎克雷伯杆菌脑脓肿伴或不伴脑膜炎,可能是社区获得性原发肝脓肿相关的转移性感染的表现。 这种综合征主要见于东南亚,尤其是中国台湾。此疾病详见其他专题。(参见“肺炎克雷伯杆菌引起的 侵袭性肝脓肿综合征”,关于‘转移性感染’一节) 免疫功能受损的宿主 — 若免疫功能受损的宿主发生脑脓肿,病原体范围更广,尤其是机会病原体 [37,49]。当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受损时,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可再活化。

脑脓肿(大脑脓肿,颅脑痈)

脑脓肿(大脑脓肿,颅脑痈)

脑脓肿(大脑脓肿,颅脑痈)【病因】(一)发病原因根据细菌感染的来源途径常分为四类:1.邻近感染灶的扩散所致的脑脓肿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颅骨骨髓炎及颅内静脉窦炎等化脓性感染病灶可直接向脑内蔓延,形成脑脓肿。

其中以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导致的脑脓肿最为多见,称为耳源性脑脓肿,约占全部脑脓肿的50%~66%。

但由于近年来不少中耳炎、乳突炎得到及时的根治,耳源性脑脓肿的比例已明显减少。

耳源性脑脓肿多为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并胆脂瘤急性发作导致脑脓肿,其感染途径多经鼓室盖或鼓窦波及颅内颞叶的中后部,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2/5。

另一部分经乳突内侧硬脑膜板波及小脑外侧上部,尤其儿童乳突骨质较薄,感染易经Trautman三角区(即岩上窦下方、面神经管上方、乙状窦前方,三者形成的三角)累及小脑。

但小儿鼓室及乳突尚未发育良好,故小儿耳源性脑脓肿少见。

小脑脓肿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1/3。

耳源性脑脓肿亦可经静脉逆行转移到远隔部位,如额、顶、枕叶,甚至偶有转移至对侧脑部。

耳源性脑脓肿多为单发。

常见致病菌以变形杆菌及厌氧菌为主,厌氧菌以链球菌居多,其次为杆菌,亦可为混合性感染。

由鼻窦炎引起的脑脓肿称为鼻源性脑脓肿,较少见。

多发生于额叶底部,亦多为单发。

偶有多发或多房性。

多为混合菌感染。

头皮痈疖、颅内静脉窦炎及颅骨骨髓炎所致的脑脓肿均发生在原发病灶的邻近,可发生脑脓肿及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或混合性脓肿,亦多为混合菌感染,也可能为真菌感染。

2.血源性脑脓肿主要是由于来自远隔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流经动脉的炎性栓子传入而形成的,亦可逆行经胸腔、腹腔及盆腔的器官如肝、胆、膈下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感染,由脊柱周围的无瓣静脉丛与椎管内相吻合的静脉进入椎管内静脉转移到颅内。

面部三角区的感染灶由静脉回流至颅内也可能形成颅内感染。

感染来源为胸部各种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肺脓肿、脓胸、支气管扩张等的脑脓肿,称为胸源性脑脓肿;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发绀型心脏病等引起的脑脓肿,称为心源性脑脓肿。

环状强化的脑脓肿、胶质瘤及单发脑转移瘤的MRI形态特征与病理对照研究

环状强化的脑脓肿、胶质瘤及单发脑转移瘤的MRI形态特征与病理对照研究

环状强化的脑脓肿、胶质瘤及单发脑转移瘤的MRI形态特征与病理对照研究脑脓肿、胶质瘤及单发脑转移瘤为脑内常见疾病,很多病灶在CT 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扫描上呈明显的环状强化,术前正确诊断及鉴别对于临床治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磁共振灌注成像等方面来探讨它们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MRI T1WI Gd-DTPA增强扫描仍然是目前鉴别脑内占位病变的最简单实用的MRI扫描序列,一些征象已得到大家的共识,但其强化环的边缘征与其病理对照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较少,如能在最简单的扫描序列上找到鉴别三者强化环的有效影像学征象,将会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及财力,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并且做过MRI增强扫描的病例共97例(男52例,女45例,年龄4~78岁,平均年龄46.3岁),其中脑脓肿27例,胶质瘤42例(Ⅱ级或Ⅱ级以上),单发脑转移瘤28例(肺癌15例,乳腺癌5例,直肠癌2例,结肠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未找到原发灶2例)。

1.2 MRI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GyroscanIntera 1.5T超导型MR扫描仪,头颈正交线圈。

所有病例在手术切除或临床治疗前均行MRI T1WI Gd-DTPA增强扫描(SE,TR493ms,TE 13ms,层厚5mm,层间距0.5mm)。

造影剂采用Gd-DTPA,剂量为0.1mmol/kg。

1.3 图像分析由两名以上专门从事MRI诊断工作的主治医师认真分析每个病例病灶强化环的内外壁光整情况,并将其分类记录;由一名中级以上病理科医师对部分切除病灶送检蜡块重新切片,仔细观察病灶边缘及坏死区情况;总结出环状强化的脑脓肿、胶质瘤及单发脑转移瘤的MRI 形态学特征,并与其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

CT医师上岗证考试历年试题和参考答案

CT医师上岗证考试历年试题和参考答案

CT医师上岗证考试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关于x线穿过物质后强度变化的论述正确的是a.穿过的物质的厚度越厚,x线强度越低b.穿过的物质的厚度越厚,x线强度越高c.穿过的物质的密度越大,x线强度越高d.穿过的物质的密度越小,x线强度越低e.初始x线强度越高,x线强度越低2.不同ct值范围提示不同成分,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3~18hu提示为液体b.-1000hu提示为空气c.20~80hu提示为脂肪d.80~300hu提示为钙化e.>400hu提示为骨骼3.下列ct影像实际分辨率最高的是a.显示野25cm,重建矩阵512x512,显示矩阵1024x1024b.显示野25cm,重建矩阵320x320,显示矩阵1024x1024c显示野12.5cm,重建矩阵512x512,显示矩阵512x512d显示野12.5cm,重建矩阵320x320,显示矩阵512x512e显示野12.5cm,重建矩阵320x320,显示矩阵1024x10244.下列哪种方法可以减少影像的部分容积效应a.提高扫描条件(kv值,ma值)b.缩短扫描时间c.减小扫描层厚d.改变重建方法e.选择适当的窗宽窗位5.不属于ct特殊功能的是a.定位扫描b.动态扫描c.靶扫描d.轴位扫描e.特殊重建扫描6.ct密度分辨率的表达,正确的是a.0.35%b.12lps/cmc.0.5%,3mmd.14lps/cm,mtf5%e……2mm,0.35%,35mgy7.下列用于减少ct影像运动伪影的方法,错误的是a.检查前训练病人呼吸b.减少或不做吞咽动作c.儿科病人服用镇静剂d.提高扫描速度e.降低x线扫描剂量8.下列关于多层螺旋ct的优点,错误的是a.有较大的覆盖范围b.一次扫描可采集多层数据信息c.可提高时间分辨率d.可提高低密度分辨率e.可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量9.下列哪种病变或组织增强ct扫描无强化a.动静脉畸形b.炎症c.囊变d.肿瘤e.正常软组织10.小脑扁桃体下疝是指扁桃体下端变尖呈楔形,且至少低于枕骨大孔水平以下a.3mmb.4mmc.5mmd.7mme.10mm11.下列哪项不是通过颈静脉孔的结构a.v颅神经的第三支b.ix颅神经c.x颅神经d.xi颅神经e.颈内静脉12.位于三脑室顶的结构是a.丘脑内侧面b.脉络丛c.视交叉d.灰结节e.乳头体13.不属于颅脑外伤后常见合并症的是a.脑血管损伤b.脑萎缩c.脑穿通畸形囊肿d.脑积水e.脑室钙化14.基底节为大脑半球内灰质核团,不包括a.尾状核b.豆状核c.丘脑d.屏状核e.杏仁核15.脑神经元移行异常不包括下列哪项a.脑裂畸形,增宽,可衬以室管膜b.畸形脑裂可与脑室相通c.灰质异位于白质内d.常伴以皮质梗塞e.脑皮质光滑无脑回或脑回平厚16.结节性硬化的钙化特征是a.侧脑室周围,室管膜下结节状钙化b.脑内宽大全层脑回状,齿状或曲线状钙化c.毛线团样或簇状钙化d.局限性斑块状钙化e.基底节区斑片状钙化17.下列ct表现不支持硬膜外血肿诊断的是a.相邻颅骨线形骨折b.血肿呈新月形c.相邻脑组织受压移位d.血肿内缘光滑e.血肿内密度均匀18.脑梗塞ct水肿高峰发生于发病后a.12小时b.24小时c.2~5天d.1周e.10天左右19.腔隙性脑梗塞的大小一般是a.小于2mmb.2mm~15mmc.15mm~20mmd.20mm~25mme.大于25mm20.一般脑血肿多少天后可进入低密度期a.10天b.20天c.30天d.40天e.50天21.大脑中动脉破裂少量出血易出现的部位是a.额叶b.枕叶c.侧裂池d.侧脑室e.四脑室22.脑增强ct扫描,静脉期出现畸形静脉,表现为“伞状”或“水母状”征象的血管畸形,属于a.动静脉畸形b.静脉型血管畸形c.海绵状血管畸形d.毛细血管扩张症e.烟雾病23.支持脑内肿瘤诊断的ct定位征象是a.肿瘤边缘多不清楚b.与颅内板呈钝角c.易引起骨质改变d.局部蛛网膜下腔增宽e.脑皮层位置位移24.脑室内肿瘤可靠的ct征象是a.脑室移位b.脑室变形c.局部脑室杯口状扩张d.局部脑室闭塞,狭窄e.脑室无异常25.ct增强时,一般无强化的脑肿瘤为a.间变性星形细胞瘤b.低级星形细胞瘤c.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d.髓母细胞瘤26.浸润性生长的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是a.肿瘤边缘规则清晰b.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c.平扫为等密度d.平扫ct值50hu~70hue.肿瘤内可见斑片状钙化27.最容易出现钙化的脑肿瘤是a.转移瘤b.胶质母细胞瘤c.少枝胶质瘤d.髓母细胞瘤e.淋巴瘤28.最常见伴有出血的颅内肿瘤是a.髓母细胞瘤b.血管网状细胞瘤c.颅咽管瘤d.多形胶质母细胞瘤e.生殖细胞瘤29.室管膜瘤发病率最高的部位是a.四脑室b.三脑室前部c.三脑室后部d.侧脑室e.室间孔旁30.下列可能多发的脑原发肿瘤是a.脑膜瘤b.颅咽管瘤c.胶质瘤d.室管膜瘤e.松果体瘤31.静脉注射对比剂后ct扫描不出现环状增强的病变是a.脑脓肿晚期b.恶性胶质瘤c.转移瘤d.慢性颅内血肿e.松果体细胞瘤32.一少年男性,ct检查见松果体区中度强化的占位病变,同时见幕上脑室扩张,最可能的诊断是a.脑膜瘤b.畸胎瘤c.室管膜瘤d.生殖细胞瘤e.胶质瘤33.下列ct表现中,不支持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的是a.病变位于桥-小脑角,相邻岩骨有侵蚀吸收b.病变外形不规则,沿脑池“塑形”生长c.病变呈明显环形强化,内部可见分隔d.相邻脑白质水肿改变不明显e.ct平扫,病变内呈水样不均密度34.蛛网膜囊肿最常见于a.鞍上池b.上失状窦旁c.前颅窝底d.后颅窝e.中颅窝35.脑转移瘤最常见的部位是a.大脑灰质b.大脑白质c.灰白质交界d.小脑半球e.脑干和脑膜36.鞍旁区最常见的肿瘤是a.血管瘤b.胶质瘤c.神经鞘瘤d.转移瘤e.淋巴瘤37.垂体微腺瘤是指肿瘤直径a.≤5mmb.≤10mmc.≤15mmd.≤20mme.≤25mm38.脑脓肿的ct表现分为四期,脓肿壁形成晚期是指发病a.7天后b.14天后c.21天后d.28天后e.60天后39.男,21岁,头痛,呕吐伴意识障碍3天,ct平扫示双侧大脑白质弥漫性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脑室,脑沟变窄,增强扫描可见双侧脑室实质内多发小圆形低密度灶,边缘尚光滑。

颅内脓肿ppt课件

颅内脓肿ppt课件

并发症及预后
• 由于脑成像技术的改进,使用抗生素治疗增加, 以及引进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过去的 50 多 年中脑脓肿患者的预后已大大改善。死亡率从 1960 年的 40% 下降至目前的 15%。目前来看, 70% 的脑脓肿患者预后较好,没有神经系统后 遗症状,或者症状很轻。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外科治疗
• 在极少数情况下,患者健康状况不佳或合并疾 病会增加手术风险时,可能不会选择手术治疗。 如果不能进行立体定向技术,可以通过经颅超 声通过一个洞或小的去骨瓣术直接进行脓肿引 流,但对于脑深部的小脓肿不推荐使用这种方 法
外科治疗
• 诊断性吸引术旨在实现最大化的脓肿引流。通 过一根连接脓腔的导管进行持续引流被作为一 种可减少再次手术概率的方法,但不作为常规 推荐。
临床表现
• 25% 的患者可表现为癫痫发作。随着脓肿的扩 大以及病灶周围水肿的增加,临床表现会变得 更加明显。但因为镇静药物的使用或者潜在神 经疾病的影响,这些症状和体征可能难以识别。 血行传播的脑脓肿患者会出现原始病灶感染的 表现。
• 脑脓肿的鉴别诊断包括一系列神经系统和传染 性脑疾病,如肿瘤、卒中、细菌性脑膜炎、硬 膜外脓肿,硬膜下积脓等。HIV 感染的患者还 需要考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鉴别。
抗生素治疗
• 评估治疗的重要标准是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 头颅成像显示的脓肿大小。如果存在临床恶化 的情况应该立即进行头颅成像检查。如果没有 改善,应该在 1-2 周后再行检查,并且此后 3 个月每隔两周复查一次,直至临床痊愈。进一 步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指征是,尽管采用了抗 生素治疗,但头颅成像显示病灶增大以及临床 恶化的迹象。
• 随着脓肿体积增加以及周围水肿加重,患者的 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可能增加。辅助使用糖皮质 激素治疗可能会减少脑水肿,在大约一半的患 者中以使用该疗法治疗。但由于缺乏随机性研 究的数据,以及糖皮质激素会减少抗菌药物进 入中枢神经系统内,因此对于脑水肿明显,有 脑疝风险的患者应限制其使用。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CT技师)试题(网友回忆版)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CT技师)试题(网友回忆版)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CT技师)试题(网友回忆版)[单选题]1.X线照片影像(江南博哥)质量主观评价不包括()。

A.解像立法B.ROC曲线法C.对比度清晰度曲线图法D.MTF评价法E.模糊数学评价法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D项,调制传递函数(MTF)属于影像质量的客观评价,其他客观评价还包括量子检出率、观察者操作特性曲线。

[单选题]4.与辐射防护无关的措施是()。

A.安装铅玻璃B.安装推拉铅门C.安装活动铅屏D.安装换气空调E.安装曝光指示灯参考答案:D[单选题]5.CT定位扫描获得侧位定位相的球管位置是()。

A.3点钟B.4点钟C.8点钟D.10点钟E.12点钟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定位扫描时,机架内的X线管在12点钟位置时,其扫描的结果得到的是前后或后前(根据患者是仰卧还是俯卧)位的定位相,X线管在9或3点钟的位置时得到的是侧位的定位相。

[单选题]6.HRCT的中文含义是()。

A.常规CTB.螺旋CTC.滑环CTD.多层CTE.高分辨率CT参考答案:E[单选题]7.采用螺旋/旋转扫描方式的CT机属于()。

A.第一代B.第二代、C.第三代D.第四代E.第五代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第三代CT机改变了扫描方式,为旋转-旋转方式。

[单选题]8.不属于肝胆CT扫描适应证的是()。

A.肝癌B.多囊肝C.肝囊肿D.病毒性肝炎E.门静脉系统瘤栓参考答案:D[单选题]9.肺间质性病变的最佳检查方法是()。

A.重叠扫描B.厚层扫描C.动态扫描D.增强扫描E.高分辨率扫描参考答案:E[单选题]10.下列哪项工作不需要由登记接待人员完成?()A.仔细核对病人姓名和申请单B.告知病人检查日期和时间C.详细解释准备工作的要求D.根据申请单要求选择参数E.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检查时间参考答案:D[单选题]11.腹部CT检查,口服稀释对比剂的浓度是()。

A.1%~1.5%B.0.1%~0.15%C.2%~2.5%D.3%~3.5%E.5%~10%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腹部CT检查前先清空肠道然后口服一定量稀释碘水溶液作为胃肠道的对比剂。

CT技师成像技术真题3-(1)

CT技师成像技术真题3-(1)

CT技师成像技术真题3-(1)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需要做CT增强扫描的是A.脑萎缩B.颅内肿瘤C.颅脑外伤D.急性脑出血E.颅颌面畸形答案:B[解答] 颅脑扫描方法的选择:脑出血、脑梗死、颅脑外伤等一般只做横断平扫;脑肿瘤、脑脓肿等先做平扫然后增强;脑血管畸形等可做脑部CTA;脑瘤术后可直接增强扫描。

2. 不属于CT扫描注意事项的是A.准确定位B.作必要的记录C.选择正确的延迟扫描时间D.四肢检查尽可能双侧同时扫描E.体位方向需准确标明答案:C[解答] CT的扫描检查工作:选择扫描方向,是头先进还是足先进。

患者的位置是仰卧、俯卧、左侧还是右侧卧。

如果是增强扫描,要注明C+,其他特殊扫描方式,必要时也注明。

定位时确定扫描范围,四肢检查尽可能双侧同时扫描以便3. 腹主动脉CTA不能显示的血管是A.肾动脉B.脾动脉C.无名动脉D.腹腔动脉E.肠系膜下动脉答案:E[解答] 腹主动脉CTA能显示的血管是:肾动脉、脾动脉、无名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4. 与CT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无关的是A.螺距B.管电流C.管电压D.机房屏蔽E.层厚答案:A[解答] 在单层螺旋CT扫描中,床运行方向(Z轴)扫描的覆盖率或图像的纵向分辨力与螺距有关。

在单层螺旋扫描螺距等于1时,只产生一幅图像(不考虑回顾性重建设置因素),而多层螺旋扫描螺距等于1时,根据不同的CT机,可以同时产生4、8、16或更多的图像。

5. CR系统中记录X线影像的是A.IPB.胶片D.增感屏E.平板探测器答案:A[解答] IP是CR成像系统的关键元器件,是采集或记录图像信息的栽体,并代替了传统的屏/片系统。

6. 医用干式激光打印机的技术优势不包括A.影像打印质量好B.照片质量稳定性好C.无废弃药液污染D.可接驳多台成像设备E.对胶片型号匹配要求低答案:E[解答] 干式激光打印机需用直热式成像(TG)胶片,代表胶片是AGF、A公司的DRYSTAR(TM)DT2胶片。

脑脓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脓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CT上呈边界不清低密度影。 • 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中心可见坏死囊变,增强扫描
呈花环样强化,也可不强化。
• MRS中Cho、Cr、NAA含量降低和NAA/Cho、 NAA/Cr比值降低。
鉴别诊断脑梗死
• 临床症状相对特异性,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稍多于女 性。
• 病变发展不同时期信号或密度不同,病情变化较大; • 病变区域与供血范围较一致。 • 大致呈长T1长T2信号,急性期弥散受限,ADC减低
,但ADC值高于脓腔。 • 增强扫描治愈的病变,幕上多见。 • 病理分为3期:急性脑炎期、化脓期、包膜形成期。 • 急性脑炎期表现为边界不清低密度。 • 化脓期及包膜形成期脓肿壁呈等密度或等信号,壁厚薄均
匀,增强环形强化,脓腔不强化。 • DWI上脓腔明显受限,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关键作用。
脑脓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诊断
颅内化脓性感染
• 化脓性细菌进入颅内引起炎性改变。 • 可形成化脓性脑炎、脑脓肿,二者是发生发展
连续过程。 • 亦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 • 临床症状:急性感染症状、颅高压症状、脑局
灶性症状。
脑脓肿
• 幕上多见,颞叶居多,占幕上脓肿40%。 • 小脑脓肿少见,偶见于垂体。 • 致病菌: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
女,56岁,头晕嗜睡伴四肢乏力1月。
化脓性脑炎和脑脓肿的并发症
• 卫星或子脓肿形成。 • 脑室炎。 • 脉络膜炎。 • 化脓性脑膜炎。 • 硬膜外脓肿。 • 硬膜下脓肿。
卫星或子脓肿形成
脑室炎
• 脑室炎常继发于分流术、脑室内手术、脑室内修补物 留置、管内化疗或脑膜炎。
• 50%脑脓肿脑室一侧的脓壁比形成良好的脑皮质一侧 有脓壁为薄,脑脓肿可向脑白质内扩展,并有可能溃 破邻近的室管膜而引起化脓性脑室炎。

脑脓肿的CT诊断分析

脑脓肿的CT诊断分析

脑脓肿的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CT扫描技术诊断脑脓肿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疑似脑脓肿患者80例,采用头部CT平扫+增强检查,记录并统计CT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

结果:80例疑似肿瘤患者经金标准检测,确诊为脑脓肿58例;CT扫描检测诊断脑脓肿68例,CT扫描敏感度为96.61%、特异度为95.24%、准确率为96.25%。

结论:CT检测可确定脓肿数目、大小,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脑脓肿;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CT diagnosis and analysis of brain abscess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CT scan in the diagnosis of brain abscess.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brain abscess were selected, and head CT plain scan and enhanced examination were performed.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CT examination were recorded and counted.Results: 58 of the 80 suspected tumor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brain abscess by gold standard test.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CT scan were 96.61%, 95.24% and 96.25% in 68 cases of brain abscess.Conclusion: CT can determine the number and size of abscess and provide reliabl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brain abscess;Multi-slice spiral CT;Scanning technology前言:脑脓肿是一种中枢系统潜在致命性感染疾病,部分患者由慢性肉芽肿或化脓性细菌感染导致,少数患者由原虫与真菌侵入脑组织引起,早期准确诊断及正确治疗是治疗脑脓肿的关键。

关于多层螺旋CT说明-性能

关于多层螺旋CT说明-性能

CT系统的性能参数
定义
纵向分辨率是指在z轴方向(人体长轴方向)上的分辨率, 即扫描的有效层厚,等于层厚灵敏度曲线ssp的FWHM (全值半高宽)。
纵向分辨率表示了CT机多平面和三维成像能力,如矢状位、 冠状位成像和容积再现(VR)成像等。
目前,4层螺旋CT的纵向分辨率约1.0mm,16层螺旋CT 的纵向分辨率约0.6mm,64层的可达0.4mm。
各个ROI标准差的平均值。
临床检测噪声指标时,常用 代替 = ×0.1%
CT系统的性能参数
CT系统的性能参数
影响噪声的因素
Brooks公式:
c
W 3hD0
为噪声的标准差;c为描述剂量效率的常数; 为人体衰减因子, =e-ud
W为像素宽度; h为层厚; D0为入射皮肤表面剂量的最大值
噪声
噪声越大,密度分辨率越小。
光通量
➢ 即X线通过患者后的光子数量,受曝光条件的影响。 ➢ 曝光条件越高,X线的光通量越大,噪声越小,密度分
辨率就越大。
CT系统的性能参数
扫描层厚
增加层厚就增加了光通量,也就增大了密度分辨 率;反之亦然。
重建算法(卷积函数)
选择平滑算法将减少噪声,增大密度分辨率。
率。一般所说的空间分辨率指的是平面分辨率。
CT系统的性能参数
空间分辨率的检测
线对法测量
➢ 测量模块由塑料或有机玻璃制成,在模 块内含有几组高密度的针条,每组针条 的宽度和排列方式有一定的规律,形成 由宽到窄的黑白相间的直线组图像,即 线对图像。
➢ 空间分辨率用能分辨的最细针条组所对 应的线对数来表示。
增大噪声
CT系统的性能参数
CT值的准确性、线性和均匀度
CT系统的性能参数

CT医师上岗证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CT医师上岗证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CT医师上岗证考试试题参考答案1.下列关于x线穿过物质后强度变化的论述正确的是a.穿过的物质的厚度越厚,x线强度越低b.穿过的物质的厚度越厚,x线强度越高c.穿过的物质的密度越大,x线强度越高d.穿过的物质的密度越小,x线强度越低e.初始x线强度越高,x线强度越低2.不同ct值范围提示不同成分,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3~18hu提示为液体b.-1000hu提示为空气c.20~80hu提示为脂肪d.80~300hu提示为钙化e.>400hu提示为骨骼3.下列ct影像实际分辨率最高的是a.显示野25cm,重建矩阵512x512,显示矩阵1024x1024b.显示野25cm,重建矩阵320x320,显示矩阵1024x1024c显示野12.5cm,重建矩阵512x512,显示矩阵512x512d显示野12.5cm,重建矩阵320x320,显示矩阵512x512e显示野12.5cm,重建矩阵320x320,显示矩阵1024x10244.下列哪种方法可以减少影像的部分容积效应a.提高扫描条件(kv值,ma值)b.缩短扫描时间c.减小扫描层厚d.改变重建方法e.选择适当的窗宽窗位5.不属于ct特殊功能的是a.定位扫描b.动态扫描c.靶扫描d.轴位扫描e.特殊重建扫描6.ct密度分辨率的表达,正确的是a.0.35%b.12lps/cmc.0.5%,3mmd.14lps/cm,mtf5%e……2mm,0.35%,35mgy7.下列用于减少ct影像运动伪影的方法,错误的是a.检查前训练病人呼吸b.减少或不做吞咽动作c.儿科病人服用镇静剂d.提高扫描速度e.降低x线扫描剂量8.下列关于多层螺旋ct的优点,错误的是a.有较大的覆盖范围b.一次扫描可采集多层数据信息c.可提高时间分辨率d.可提高低密度分辨率e.可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量9.下列哪种病变或组织增强ct扫描无强化a.动静脉畸形c.囊变d.肿瘤e.正常软组织10.小脑扁桃体下疝是指扁桃体下端变尖呈楔形,且至少低于枕骨大孔水平以下a.3mmb.4mmc.5mmd.7mme.10mm11.下列哪项不是通过颈静脉孔的结构a.v颅神经的第三支b.ix颅神经c.x颅神经d.xi颅神经e.颈内静脉12.位于三脑室顶的结构是a.丘脑内侧面b.脉络丛c.视交叉d.灰结节e.乳头体13.不属于颅脑外伤后常见合并症的是a.脑血管损伤b.脑萎缩c.脑穿通畸形囊肿e.脑室钙化14.基底节为大脑半球内灰质核团,不包括a.尾状核b.豆状核c.丘脑d.屏状核e.杏仁核15.脑神经元移行异常不包括下列哪项a.脑裂畸形,增宽,可衬以室管膜b.畸形脑裂可与脑室相通c.灰质异位于白质内d.常伴以皮质梗塞e.脑皮质光滑无脑回或脑回平厚16.结节性硬化的钙化特征是a.侧脑室周围,室管膜下结节状钙化b.脑内宽大全层脑回状,齿状或曲线状钙化c.毛线团样或簇状钙化d.局限性斑块状钙化e.基底节区斑片状钙化17.下列ct表现不支持硬膜外血肿诊断的是a.相邻颅骨线形骨折b.血肿呈新月形c.相邻脑组织受压移位d.血肿内缘光滑e.血肿内密度均匀18.脑梗塞ct水肿高峰发生于发病后a.12小时b.24小时c.2~5天d.1周e.10天左右19.腔隙性脑梗塞的大小一般是a.小于2mmb.2mm~15mmc.15mm~20mmd.20mm~25mme.大于25mm20.一般脑血肿多少天后可进入低密度期a.10天b.20天c.30天d.40天e.50天21.大脑中动脉破裂少量出血易出现的部位是a.额叶b.枕叶c.侧裂池d.侧脑室e.四脑室22.脑增强ct扫描,静脉期出现畸形静脉,表现为“伞状”或“水母状”征象的血管畸形,属于a.动静脉畸形b.静脉型血管畸形c.海绵状血管畸形d.毛细血管扩张症e.烟雾病23.支持脑内肿瘤诊断的ct定位征象是a.肿瘤边缘多不清楚b.与颅内板呈钝角c.易引起骨质改变d.局部蛛网膜下腔增宽e.脑皮层位置位移24.脑室内肿瘤可靠的ct征象是a.脑室移位b.脑室变形c.局部脑室杯口状扩张d.局部脑室闭塞,狭窄e.脑室无异常25.ct增强时,一般无强化的脑肿瘤为a.间变性星形细胞瘤b.低级星形细胞瘤c.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d.髓母细胞瘤26.浸润性生长的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是a.肿瘤边缘规则清晰b.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c.平扫为等密度d.平扫ct值50hu~70hue.肿瘤内可见斑片状钙化27.最容易出现钙化的脑肿瘤是a.转移瘤b.胶质母细胞瘤c.少枝胶质瘤d.髓母细胞瘤e.淋巴瘤28.最常见伴有出血的颅内肿瘤是a.髓母细胞瘤b.血管网状细胞瘤c.颅咽管瘤d.多形胶质母细胞瘤e.生殖细胞瘤29.室管膜瘤发病率最高的部位是a.四脑室b.三脑室前部c.三脑室后部d.侧脑室e.室间孔旁30.下列可能多发的脑原发肿瘤是a.脑膜瘤b.颅咽管瘤c.胶质瘤d.室管膜瘤e.松果体瘤31.静脉注射对比剂后ct扫描不出现环状增强的病变是a.脑脓肿晚期b.恶性胶质瘤c.转移瘤d.慢性颅内血肿e.松果体细胞瘤32.一少年男性,ct检查见松果体区中度强化的占位病变,同时见幕上脑室扩张,最可能的诊断是a.脑膜瘤b.畸胎瘤c.室管膜瘤d.生殖细胞瘤e.胶质瘤33.下列ct表现中,不支持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的是a.病变位于桥-小脑角,相邻岩骨有侵蚀吸收b.病变外形不规则,沿脑池“塑形”生长c.病变呈明显环形强化,内部可见分隔d.相邻脑白质水肿改变不明显e.ct平扫,病变内呈水样不均密度34.蛛网膜囊肿最常见于a.鞍上池b.上失状窦旁c.前颅窝底d.后颅窝e.中颅窝35.脑转移瘤最常见的部位是a.大脑灰质b.大脑白质c.灰白质交界d.小脑半球e.脑干和脑膜36.鞍旁区最常见的肿瘤是a.血管瘤b.胶质瘤c.神经鞘瘤d.转移瘤e.淋巴瘤37.垂体微腺瘤是指肿瘤直径a.≤5mmb.≤10mmc.≤15mmd.≤20mme.≤25mm38.脑脓肿的ct表现分为四期,脓肿壁形成晚期是指发病a.7天后b.14天后c.21天后d.28天后e.60天后39.男,21岁,头痛,呕吐伴意识障碍3天,ct平扫示双侧大脑白质弥漫性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脑室,脑沟变窄,增强扫描可见双侧脑室实质内多发小圆形低密度灶,边缘尚光滑。

多层螺旋ct技术现状及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技术现状及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技术现状及临床应用CT在临床医学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自上世纪70年代CT技术问世并投入到临床治疗和诊断当中以来,极大程度的推进了影像医学的发展,通过可视化的医疗和诊断,增加了准确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CT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从最早的CT技术过渡到螺旋CT技术再到双螺旋CT技术,20世纪末,CT技术已经实现了半秒和多层扫描,而在21世纪初,多层螺旋CT技术问世,提升了CT的扫描速度和工作效率,使得CT技术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一、多层螺旋CT技术的特点1.1多排探测器系统多层螺旋CT技术是单排螺旋CT技术的升级,单排螺旋CT技术在图像的清晰度以及锐利度上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主要原因是因为单排螺旋CT技术的探测器在CT仪器内部呈直线排列,其扫描的厚度由准直器来决定,在扫描的过程中,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呈散射状,可能引发容积效应,这就会导致图像清晰度不够,给临床的诊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多层螺旋CT技术则很好的规避了单排螺旋CT技术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将原本处于同一直线上的单排探测器改成4排、8排、16排等多排探测器并存,每一排单独有一个控制开关,这样就能灵活的调整准直器,控制扫描厚度,既能够获得一组低厚度多角度的图像,也能够获得一份高厚度单一角度的图像,增加了图像的清晰度,给诊疗提供了方便。

1.2重建及后处理系统在重建技术方面,单排螺旋CT技术采用的是线性插入式,由于探测器单一线列排布,扫描厚度受限,层面敏感曲线变得更宽,纵向的分辨率就会下降,很容易在成像的过程中出现伪影,给图像的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了一些误判的发生。

而多层螺旋CT技术的重建方式为锥形束重建技术,这种技术提高了纵向的采集效率和分辨率,使得图像更加清晰,尤其是对图像的边缘来讲,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能够显著去除伪影。

此外,由于多排螺旋CT技术的数据采集量很大,这样扫描出相同的图像所需要的X射线剂量就会大大减小,也能减少对球管的磨损,节约了维护成本,延长了使用寿命。

脑脓肿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脑脓肿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61
脑脓肿的抗菌治疗的选择决定于已知 的感染源、宿主情况和药物的药代学。 抗感染的要素必须是:有效的抗致病 源,能穿入脓肿腔并在脓肿液中有高 浓度的积聚。 当脓肿尚未局限时一般只采用抗菌素 及降低颅压的药物,包膜形成后可行 手术治疗。
62
穿刺法:特别适用于脓肿部位较深或位于语 言中枢、运动中枢等主要功能部位,或由于 年老体弱或患有其它严重疾病或病情危重不 能耐受开颅手术者。 不适用于多发性或多 房性脓肿或脓肿内有异物者 。
20
脑脓肿的MRI表现
一、早期脑炎期
MRI T1像上中心稍低信号,边缘不清,周 围为低信号水肿带,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脑室可见受压,T2像上中心为稍高信号,并 与周围高信号水肿带融为一体,周围脑组织 灰质和白质正常对比度消失,DWI呈等或低 信号。增强时多为不连续环状强化,延迟时 环壁逐渐增厚,中心低密度逐渐缩小,并可 出现结节状强化,有的邻近有脑回状强化
13
辅助检查
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在脑膜脑炎期颅内压多为正常或稍 增高,脑脊液中白细胞可达数千以 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量也 相应增高,糖降低。 脓肿形成后,颅内压即显著增高, 脑脊液中的白细胞可正常或略增高
14
辅助检查
脑CT\MRI 是目前诊断脑 脓肿的主要方法,适用于各 种部位的脑脓肿;已成为诊 断脑脓肿的首选和重要方法。
48
矢状T1WI增强脓肿壁环形强化,光滑,较薄
49
脑脓肿的弥散加权成像(DWI)
DWI像呈高信号。因为脓腔内细菌、坏死组织、炎 性细胞等高粘物质使水分子的弥散速度减慢所致。 DWI也可见于其他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如胶母,因 瘤内出血、细胞密集而信号增高,但脑脓肿的高信 号是显著的。DWI也可见于其他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如胶母,因瘤内出血、细胞密集而信号增高,但脑 脓肿的高信号是显著的。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研究 .
多层 螺 旋 C T成 像 技 术 在 克 罗 恩病 诊 断 中 的 应 用 价 值
沈 宣文 陈浩 马建 明 郑志 勇 庄启 湘 庞智 尹 少朋
【 摘 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 C q 、 ( M S C T ) 成像 技术 在克 罗恩病 ( C D ) 诊 断 中的应用 价值 。方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i n t e s t i n a l C r o h n S d i s e a s e( C D) .M e t h o d s MS C T p l a i n s c a n a n d e n h a n c e d s c a n d a t a o f 7 2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l y c o n i f r me d CD i n S u z h o u Mu n i c i p a l Ho s p i t a l No r t h f r o m J u l y 2 0 1 0 t o Ap r i l
2 0 l 2 w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s e d . Al l c a s e s d i d b o w e l c l e a n i n g a n d o r a l l y t a k e n s u f i f c i e n t q u a n t i t i e s o f i s o t o n i c 2. 5 % ma n n i t o l s o l u t i o n i n o r d e r t o e x p a n d e n t e r o c o e l f u l l v b e f o r e u n d e r g o i n g MS C T e x a mi n a t i o n . A x i a 1 i ma g e s o f s c a n a n d e n h a n c e me n t a n d t h r e e — d i me n s i o n a l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ma g e s we r e a c q u i r e d a n d

脑脓肿与化脓性脑膜炎影像

脑脓肿与化脓性脑膜炎影像
蛛网膜下腔增宽、变形,T1WI信号增高,T2WI呈高信号; 邻近脑组织肿胀,灰白质分界不清; 增强扫描:脑膜明显强化;若脑室受累,脑室壁可强化; 可伴脑静脉或静脉窦血栓、脑梗死及脑积水; 脑室内积脓可致T1WI信号增高; DWI示脓液呈显著高信号。
M-54Y 颅内动脉瘤术后20天余 切口渗液4天
F-67Y 意识不清3周
脑脓肿
病理
急性脑炎期
灰质血运丰富,抵抗力强,故炎症易在白质区发展; 脑白质区水肿、白细胞渗出、点状出血(小血管栓塞和破裂)和小软化灶
化脓期
局限性坏死液化区扩大融合为脓腔,多中心融合的脓腔内可见分隔。 脓腔周围有不规则的炎性肉芽组织,相邻区胶质增生,水肿开始减轻。
包膜形成期
包膜形成与机体抵抗力和细菌毒力有关; 常在1~2周初步形成,4~8周形成良好,但也有6~12个月仍无包膜形成 者。
脑脓肿与化脓性脑膜炎
目录
01 颅内感染性疾病概述 02 脑脓肿 03 化脓性脑膜炎 04 小结
01 颅内感染性疾病概述
颅内感染性疾病概述
颅内感染性疾病分为先天性(妊娠期感染)和后天性(出生后感染)。 颅内感染可累及脑实质,引起脑炎或脑脓肿;累及脑膜引起脑膜炎;累及
室管膜引起室管膜炎。 引起颅内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及
02
急性脑炎期:边界不清低密度区,无强化,占位效应
03
包膜形成期:脓肿壁等密度,增强明显强化;脓腔低密度,增强无强化
04
MRI:脓肿壁T1WI等信号,增强脓肿壁明显强化,DWI脓腔显著高信号
化脓性脑膜炎
01 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腰穿有助于诊断
02 蛛网膜下腔增宽、变形,灰白质分界不清
03 脑沟、脑池密度增高,T1WI信号增高

脑结核CT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

脑结核CT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

脑结核CT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摘要】目的:对脑结核CT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效果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确诊的脑结核病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CT扫描,并对扫描诊断结果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临床上,结核性脑膜炎比较多见,平扫显示“正常”或者是脑积水;结核瘤、结核性脑脓肿平扫显示多发或者是单发结节/肿块;结核病灶周围存在明显水肿情况,晚期可观察到病灶钙化。

结论:CT检查对结核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可展开影像学分型,结合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结核病;放射摄影技术;体层摄影技术;诊断;鉴别【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4-0040-02结核性脑病为一种结核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是以脑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1]。

曾有调查显示,在临床诊断中,CT检查等影像学手段为常用手段,临床应用十分广泛[2]。

本次对脑结核CT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效果进行分析为目的,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45例脑结核病患者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5~56岁,平均(29.8±10.2)岁。

患者临床表现为:轻重各异,低热、头痛、脑膜刺激症者22例;出现高热、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者10例;出现嗜睡症状者3例,癫痫者5例,偏瘫者3例,有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3],自愿接受临床检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确诊的脑结核病患者45例,对其展开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对扫描诊断结果进行观察分析。

1.2.2 检查方法检查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多层螺旋CT机,扫描时选择轴位扫描,层厚为10mm,层间距为10mm,部分小病灶层面分别进行5mm、2mm薄层扫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