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二上学期地理试题与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福建省厦门市地理高二上学期自测试题与参考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A、24小时
B、24天
C、365天
D、约86,400秒
答案:A
解析: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一个自然日的时间。

2、关于地球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B、地球自转的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夹角约为66.5°
C、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D、地球公转的周期是12小时
答案:D
解析: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大约365天,也就是一年的时间。

其他选项描述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都是正确的。

3、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年,而公转周期是一天。

B. 地球自转导致四季变化,而公转造成了昼夜交替。

C.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而公转的方向是从东向西。

D.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而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方向是从西向东,它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同样方向也是从西向东,这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选项D正确描述了这两种运动的现象及其影响。

4、岩石圈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漂移。

下面哪一项不是板块边界类型?
A. 分离型边界
B. 汇聚型边界
C. 转换型边界
D. 固定型边界
答案: D
解析: 板块构造理论中,板块之间的边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离型边界,在这里板块彼此分开;汇聚型边界,板块相互靠近并发生碰撞或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转换型边界,板块平行移动而没有显著的聚合或分离。

固定型边界并不是板块边界的一种类型。

5、题干:在地质年代中,中生代被称为“恐龙时代”,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的气候条件和生物演化特征。

选项:
A、中生代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恐龙繁衍
B、中生代植物繁茂,为恐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C、中生代地球磁场强度减弱,恐龙适应了这种环境
D、中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高,恐龙在海洋中繁衍
答案:A
解析:中生代,尤其是侏罗纪和白垩纪,地球气候温暖湿润,为恐龙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恐龙在这个时期演化出多种形态,成为地球上最繁盛的陆地脊椎动物,因此被称为“恐龙时代”。

选项A正确地指出了中生代气候条件对恐龙繁衍的影响。

选项
B、C、D虽然与中生代的特点有关,但不是导致恐龙成为“恐龙时代”的主要原因。

6、题干:以下关于我国主要地形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A、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地势西高东低
B、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C、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地表形态以石林地貌为主
D、东北平原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势西高东低
答案:B
解析: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因此选项B描述正确。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地势起伏平缓,而不是西高东低,所以选项A错误。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地表形态以黄土高原地貌为主,而非石林地貌,所以选项C错误。

东北平原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与选项D的描述不符,所以选项D错误。

7、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B、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年,公转的周期是一天
C、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
D、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更替和五带划分
答案:A
解析: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更替,而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8、下列关于我国地理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我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B、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主要受季风影响
C、我国河流多南北走向,主要流经第三阶梯
D、我国森林资源丰富,天然林面积占比较高
答案:C
解析:我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主要受季风影响;我国河流多南北走向,主要流经第三阶梯;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但天然林面积占比较低。

因此,选项C中的说法不正确。

9、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B、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
C、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D、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在赤道上最大
答案:C
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旋转,其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即24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在赤道上是最大的,但在选项中,只有C选项完整地描述了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

10、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岩石圈分为多个板块
B、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
C、板块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引起的
D、板块运动导致了地震和火山活动
答案:B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热能驱动下运动。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但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选项B中的叙述“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是正确的,因此B选项是不正确的。

其他选项A、C、D都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描述。

11、【题干】在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地形类型中,面积最大的是:
A. 平原
B. 高原
C. 山地
D. 海洋
【答案】D
【解析】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约占71%,陆地的面积约占29%。

因此,海洋的面积最大。

故选D。

12、【题干】关于我国四大盆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塔里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内陆盆地
B.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C.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内陆盆地
D. 罗布泊盆地位于甘肃省,是内陆盆地
【答案】C
【解析】我国四大盆地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和罗布泊盆地。

其中,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内陆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罗布泊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因此,正确答案是C。

13、下列关于我国四大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
B. 黄土高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高原
C. 云贵高原是我国气候类型最多的高原
D.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河流最多的高原
答案:C
解析:青藏高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高原,内蒙古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黄土高原是我国河流最多的高原。

云贵高原气候类型多样,是我国气候类型最多的高原。

因此,正确答案是C。

14、下列关于我国三大平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平原
B.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平原
C.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平原
D. 河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答案:C
解析: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平原,河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四川盆地并不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因此,不正确的叙述是C。

15、【题目】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以下关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河南省以小麦、玉米为主,陕西省以棉花、油菜为主
B. 山东省以水稻、小麦为主,山西省以棉花、油菜为主
C. 陕西省以小麦、玉米为主,山东省以棉花、油菜为主
D. 河南省以棉花、油菜为主,山西省以水稻、小麦为主
【答案】C
【解析】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特点包括:河南省以小麦、玉米为主,陕西省以小麦、玉米为主,山东省以小麦、玉米为主,而棉花和油菜在黄河流域的种植区域相对较少。

故选C。

16、【题目】关于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B. 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台湾
C. 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为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山地地区和平原地区
D. 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为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高原地区和盆地地区
【答案】A
【解析】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主要依据地形、气候、植被和人文等因素,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
第一题
【材料】某城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拥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近年来,该城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问题:
1.分析该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

2.针对该城市的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答案:
1.该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2)拥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潜力巨大;
(4)人才资源丰富,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针对该城市的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1)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二题
题目:分析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地理环境、农业生产和民俗文化方面的差异,并举例说明。

一、地理环境差异:
1.气候: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干燥寒冷。

2.地形:南方地区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相对平坦。

3.水文: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湖泊广布;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河流较少,湖泊分布不广。

二、农业生产差异:
1.农作物:南方地区以水稻为主,兼有小麦、玉米等;北方地区以小麦为主,兼有玉米、大豆等。

2.农业技术:南方地区农业技术较为发达,采用水稻梯田、双季稻等种植方式;北方地区农业技术相对落后,以旱作为主。

3.农业结构:南方地区农业结构多样化,有渔业、林业、牧业等多种经营;北方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其他经营较少。

三、民俗文化差异:
1.饮食:南方地区饮食以米饭为主,喜食酸辣;北方地区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食油腻。

2.服饰:南方地区服饰轻薄、宽松,注重装饰;北方地区服饰厚实、宽大,注重保暖。

3.节庆:南方地区节庆多样,如元宵节、端午节等;北方地区节庆较为单一,以春节为主。

本题考查了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地理环境、农业生产和民俗文化方面的差异。

解答时,首先要分析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包括气候、地形和水文等;其次分析农业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农作物、农业技术和农业结构等;最后分析民俗文化方面的差异,包括饮食、服饰和节庆等。

通过举例说明,可以更好地展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特点。

第三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地区地形图(部分)
材料二:某地区气候统计图
(1)根据材料一,简述该地区的地形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该地区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

答案:
(1)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较少,地势起伏较大。

(2)该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地处亚欧大陆东部,背靠高大的山地,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3)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修建水库,调节径流;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用水效率;推广节水技术,减少浪费。

解析:
(1)通过观察地形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主要由山地和丘陵组成,平原面积较小,且地势较为起伏。

(2)根据气候统计图,该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符合温带季风气候
的特点。

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

(3)针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特点,采取修建水库、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等措施,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