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带答案(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政治试题
3.2014南京青奥会吉祥物阿福、阿禧是江苏最具代表与典型意义的城市独特元素,其亲和朴拙、对称和谐的造型,诠释了江苏文化的时代价值。

不少商家及时推出了体现江苏文化特色的青奥会吉祥物产品,这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这说明A.文化创造力是综合国力的首要标志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C.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4.孔庙、孔府、孔林合称为“三孔”,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

“三孔”就是一本很好的历史教科书,均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这说明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C.精神产品具有继承性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5.“最美司机”吴斌在剧痛中完成了常人难以完成的壮举。

人们被吴斌恪守职业道德的坚强意志感动。

在杭州,一座城送一个人,上万市民自发为吴斌送行,泪水滴落,哭声回荡,道不尽对平民英雄的不舍和敬佩。

崇高职业道德能感染民众,说明
A.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D.文化对人的制约是决定性的
6.网络语言是一种夹杂了数字代码、外语字母以及谐音假借文字的交际工具。

当众多网友在报纸、杂志、作文、书信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时候,它就会进入全民语
言,成为汉语言文字的组成部分。

网络语言成为人们的交流工具,这体现了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7.公益广告是社区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随处可见的广告悄然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随处可见的广告悄然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表明
A.文化能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
8.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马克思曾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面对危机,人的清醒与抉择、智慧与果断,往往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

如何战胜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人才,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和信心所在。

经济寒流正是我们提升“人才蓄水位”的大好时机。

为此,我们必须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品位。

因为这样可以
A. 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直接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不断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D.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9.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历时两年深入采风创作的舞蹈《云南映象》风靡全国,巡演将近两百场。

对此,下列说法最贴切的是
A. 采风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
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D.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10.“坚持的是真,希望更多有故事的人来到这里展现自己,希望这些人的故事能够感动别人,影响别人。

”长期以来,中国达人秀节目一直坚守着这样的理念,从而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

这说明文化创作应该
A. 提供大众化的产品,满足各种人群的需要
B.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反映群众的呼声
C.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D.加大媒体包装力度,充分发挥媒介的影响力
11.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在接受采访时说:“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这说明
①文化由人创造,反过来又影响人②民间文化元素决定了文化作品的成败③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继承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2.国学大师汤一介认为,儒学必将在“反本(复归本源或根本)开新”中重振辉煌。

下列对“反本开新”解读正确的是
①只有先“反本”才能后“开新”
②“反本”与“开新”都需要批判精神
③“反本”是否定过去,“开新”是创造未来
④“反本”是“开新”的基础,“开新”是“反本”的要求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3.《新贵妃醉酒》是以京剧“贵妃醉酒”为蓝本,辅以时尚编曲、配器,由李玉刚反串演唱的带有戏曲风格的歌曲。

《新贵妃醉酒》实现了京剧、流行音乐的巧妙结合。

当前,这种风格的歌曲有很多,更有甚者,把外语、ACG、R&B等元素融入传统戏曲当中,从而进行创新。

这说明在今天,通过多种手段或方式,传统戏曲也可以实现“华丽转身”,逐渐为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

这启示我们
A.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更多人的需要
B.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工具便能实现文化创新
C.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融入时代元素
D. 文化创新需要承袭传统、推陈出新
14.“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是新时期广东精神。

某校学生开展了“为广东省实践新时期广东精神建言献策”的主题活动,你认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有
①全面继承和复兴中华传统文化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加强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 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15.2011年中国·秦淮国际灯会点灯仪式三个篇章,以传统儒学文化精粹的“礼”贯穿始终,用现代科技和歌舞演绎“天下文枢,智慧之光”的主题,展现南京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

这表明
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④全面继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
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6.2013年1月13日,为时一年的德国“中国文化年”胜利落幕。

这次活动以“合作与对话”为主题,促成了中、德40多个文化机构直接合作,在德国40个城市举办了500多场活动,是中国迄今在德国举办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历时最长的文化活动。

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7.深圳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深圳人民新时期开创新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

这表明
①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统一的
②文化创新就是对传统的颠覆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
④深圳精神作为一种硬实力,成为深圳人民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③④
18.阿拉伯人有长衫、印度人有纱丽、日本人有和服、越南人有奥黛。

中山装曾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离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的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如人权思想、革命精神和民族复兴精神,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

这说明
①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
A.①②
B. ③④
C.①④
D.②③
19.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南宋就有《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后来民间流传最广的是《老鼠娶亲》的年画。

民国初年,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发展成如今的挂历。

这反映了
A.传统文化源于民间艺术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D.传统文化能够因时而变
20.《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法律的形式加强对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文艺、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我国之所以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②是我国民族身份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④印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趋同的历史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 ②③
21.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倡议:减少一点谋术文化,增加一点大爱文化;减少一些民粹文化,增加一些理性文化;减少一点复古文化,增加一点创新文化。

为文化做这样的“减加法”,有助于
①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②彻底改变传统文化③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变迁④改变文化的多元状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教”字是一个会意字。

甲骨文“教”字的右边象征一只手拿着一根“教鞭”(棍棒),左下是一个“子”字,左上两个是被“教鞭”抽打的象征符号,金文、小篆只是甲骨文略加变形而已,演变至楷体,字形变化较大。

宋朝朱熹依据“教”的楷体字形训话字义:“‘文’‘孝’谓之‘教’。

”这一演变告诉我们
A.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要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23. 2014年5月16日越南反华打砸抢烧发生后,许多在越南华侨、留学生与在大陆的家人失去联系,为了寻找他们,他们的家属用微博发布了寻人消息,而众多网友纷纷参与进来,一场“微博寻亲”活动正在开展。

“微博寻亲”的兴起是因为
A.微博作为一种交流平台,日益显示出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最有效的寻人途径
B.微博依托网络技术,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C.微博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媒体
D.微博原创性、便捷性日益凸显
24.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协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上,丝绸、青铜、造纸印刷、瓷器首次集体亮相。

专家表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提出丝绸、青铜、造纸印刷、瓷器应为“新四大发明”。

对中国的四大发明无论如何界定,它们都能反映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对中国文化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就文化传承而言,材料说明
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社会制度的更替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思想运动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
2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特定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
A.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B.教育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特定功能
C.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准确的科学信息
D.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26.历史上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的起源、特征、种族载体都迥然不同。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让欧洲文明席卷全球。

直到19世纪,拿破仑战争结束,重新整合后的欧洲以英国为中心,经过工业化,实现了产业升级,随之而来的,也是全球文化的严重失衡。

这表明
A.任何文化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B.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C.一定的经济、政治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
D.政治是文化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
27.美国将玫瑰花定为国花,认为它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表达了他们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情感。

这说明文化具有
①多样性②时代性③创新性④民族性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28.丁绍光是以中国现代重彩画之神韵领世界画坛之风骚的艺术家。

他的画作,融敦煌壁画、汉代画像石、青铜器装饰及西方现代构图等元素为一炉,雅俗共赏。

这说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不同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②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并日益趋同
③尊重文化多样,才能促进本民族文化不断发展
④尊重文化差异,才能使不同文化实现共同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9.由国家汉办主办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活动创办十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15万名外国学生踊跃参与,有1亿多海内外观众收看了比赛节目。

“汉语桥”节目
①有利于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②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销我们的价值观
③有利于各国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打击文化霸权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0.“世界就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

”从文化视角看,这段话表达了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 ①②
31.2013年8月,针对汉字书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适时播出了《中国汉字听写
大会》节目,以实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32.1949年前后的大迁徙,从中国大陆给中国台湾带去了传统文化,从大陆带来的宗教、民间信仰、宗教礼俗、生活习惯等,都已经深入当地生活,成为中国台湾文化最重要的根基。

这说明
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③大陆文化是先进文化,台湾文化是落后文化④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没有共同之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3.“对本国文化了解愈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愈易”。

这句话表明
A.了解本国文化就能了解西方文化
B.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C.不了解本国文化就不能认识西方文化
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4.“学汉语吧,那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内的机会和财富。

”这是贴在法国巴黎街头的一则海报。

“汉语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世界。

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4000万,共100多个国家的3000多所大学开设有汉语课程。

汉语的对外交流与推广有利于
①中华文化向外辐射,成为世界核心文化
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③使世界各国认同中华文化
④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5.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最初的形成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③秦朝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④宋朝时期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⑤隋唐时中华文化达到全盛时期
⑥元朝时中华文化开始走向衰落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⑤
36.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有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②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③民族精英的消亡④民族精神消亡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37.下列文化传播方式中对文化交流起直接作用的是
A.教育,特别是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B.汉代“丝绸之路”
C.人口迁徙
D.商业贸易活动
38.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而轻法治。

而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

这是因为
A.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求得新发展
B.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D.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9.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既要进行文化继承,又要实施文化创新,应如何看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对传统文化应该辩证地继承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0.提起节日,中国人想到的是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而大多数西方人想到的却是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这是因为
①不同的民族节日蕴涵着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包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全部内涵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41.材料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演讲中强调,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

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

中华文明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伟大思想。

伊斯兰文明也蕴含着崇尚和平、倡导宽容的理念。

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

结合上述材料,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完成下列问题:
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伟大思想对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启示。

启示一: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①。

启示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坚持②的原则。

材料二:针对上述现象,三位同学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发生了争论。

甲同学:外来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应该照搬过来。

乙同学: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差异太大,应该坚决抵制。

丙同学: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

(1) 甲同学观点错误。

因为甲同学的观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这种错误倾向被称为“③”和“④”。

(2) 乙同学观点错误。

因为乙同学的观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⑤”和“⑥”。

(3)丙同学观点正确。

因为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⑦。

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⑧。

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材料三: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先后与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融和,形成了儒道互补、三教合一、四教会通等形态,繁荣了中国的思想文化。

儒家文化之所以延续2000多年而不中断,在于其宽广的胸怀。

这种宽广胸怀来自于儒家的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思想,亲睦众生,和合万邦,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主张。

(1)儒家的宽广胸怀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⑨和⑩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之所以具有这些特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⑪。

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