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的五个层次,每升一级都不容易,看看你在哪个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问的五个层次,每升一级都不容易,看看你在哪个层次?
做学问,因为天赋和后天努力程度的不同,同样学一个东西,最后差别很大。
首先声明一下,本文讨论的学问是儒家视野下的学问,并非西方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学问。
另外,本文所说的学问,跟学历、财富也没有必然关系。
哪怕像慧能一样大字不识,哪怕像颜回一样穷的叮当响,在传统语境中,他们都是有大学问的人。
个人认为在儒家的语境中,学问的标准就是过去所说的“三不朽”,也就是立功、立德、立言。
一、记问之学
虽然“记问之学”是第一层,但很多人其实就停在了第一层。
这一层的人,普通的,别人教啥,懒得思考,记住就好了。
厉害的那些,做学问不是以“学以致用”为乐趣,而是以成为“大百科全书”为乐趣。
这样的人有很多,大部分都默默无闻,但也有不少已经非常有名的。
总之这样的人,做学问的志向不在于“用”,而是“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
做学问,他们追求多和广,喜欢那种别人一说什么,马上就能旁征博引、滔滔不绝的快感。
当然,也有一种人,并不想变成大百科全书,但由于能力有限,学着学着就被动的变成了大百科。
因为他没有能力消化,又要学,最后只能不停的死记硬背,但同时也一如既往的食而不化。
二、经过消化的学问,但仍然不能活学致用
记问之学是大百科全书式的,还没有聚合出灵魂。
但有一些人,不但能广记,还能把这些学问重新整理、系统化,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个阶段的人,很多都是特别牛的知识分子,有的还出了书。
然而他们的知识,只能停留在书本的层次上,严重脱离现实,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见光死”。
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芝加哥男孩”,他们指的是那些经过西方著名大学培养,脑子里充斥着自由主义、完美均衡之类的概念,却不知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人。
他们以为自己学的那些东西是上帝式的真理,可以完美的套用在任何一个国家,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狠狠一巴掌。
现实就是现实,你设想的再完美,它也不会跟着你走。
做学问如果不能立足于现实,成就有限。
三、脚跟着地,活在当下
到了这个层次,做学问已经知道处处联系实际,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到了这个层次,大部分人都解决了个人温饱问题,因为这样的人,很容易适应当下的环境,可以积极的融入到环境当中,也知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书上怎么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好用。
其实美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实用主义的思想,他们很务实,务实的人往往没有太多包袱,一切以现实的好用为标准。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过分的实用主义会导致极端的利己主义。
有极端利己主义倾向的人,道德感与责任感比较缺乏,很少在乎自己的行为对别人和环境的影响。
发展到极端,还会主动做违法违纪的事,喜欢靠自己的智商去钻漏洞。
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来看,这是缺乏恻隐之心,人而无仁。
所以儒家认为,做学问要慎独、要主敬,时时做克己的功夫,如此才能避免完全被欲望带着走、甚至完全成为欲望的奴隶。
四、开始思考大我的意义
到了第三个层次,如果能及时的转个弯儿,从完全利己主义的习性中跳出来,开始尝试更高的自我实现,这时就会去改变现实,承担责任,尽力让社会越来越好。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样的人知道,如果一直活在“小我”里,生命的广度和深度都会有一个极限,唯有跳出小我,积极的融入到大我当中,生命才能得到升华。
就像章太炎说的“大独必群”一样,独处到一定程度,格局打开之后,必定会重新融入人群,寻求更高的自我实现。
当一个人开始寻求大我的时候,这些人基本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思考问题已经不会再局限于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而是开始站在整个国
家或者社会的角度。
不过,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
他们会发现,为别人好,不一定能获得他人的理解,有时你做了一件好事,可能还会背上骂名。
有时你觉得应该如此,别人就是不合作,或者无法理解你的意图。
此时会觉得追求大我太麻烦,甚至还有生命危险,还不如一个人自由自在的,省心。
于是他们可能又退回“独善其身”的状态,重新过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小日子。
只有那些认准大义,九死无悔的人,才会坚持到底、做出一番事业,从而进入下一个层次。
五、突破生死障碍
人生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生死。
不光是大的生死,还有小的生死。
譬如说一个白天加一个昼夜就是一个生死;一睡,一醒,也是一个生死;一呼,一吸,同样是一个生死。
《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阶段的人虽然格局已经非常大,内在也很踏实,有一种充实感,不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不像今天的很多小年青,动不动就觉得人生很无聊,甚至很空虚。
然而即使到了这个层次,仍然心有不安,这个不安的原因就是生死。
王阳明曾说:
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
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
释处。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
故不易去。
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
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可见生死的执念是从命根上带来的,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解决的。
平常的执念,譬如说贪钱,可以通过后天不断的努力、逐渐把钱财看淡。
但生死的执念,如果没有大魄力、大智慧,很难突破。
王阳明认为,能突破这一关的人,要得破、看得透,如果做到了、于生死毫无挂碍,才能说达到《易经》里所说的“穷理尽以至于命”,这时才是真正的“大人”,此时立言,所传的学问才能叫“大人之
学”,可以流传千古。
最后,这五个层次,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有的人可能一直在某一个层次,忽然有一天脑袋开窍了,直接跳到第四层或者第五层。
但大部分人都要经历上面所说的五个层次,这也是做学问比较稳妥的程序。
有人想直接跳,譬如说没有经历第四层,直接跳到第五层,看起来好像也不难。
那是因为他还纠缠在王阳明所说的各种“声利嗜好”中,这些嗜好就像冰山的顶部,看起来很麻烦,但实际上只是冰山顶部那么一小块,下面最大的部分还没浮上来。
只有上面的消融了,下面的才会浮上来,等冰山下面浮上来的时候,才会发现生死的执念是非常难过去的。
如果没有前面几步的基础,胆识、智慧、格局等不够的话,这一关是过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