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几种特殊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的几种特殊类型
比喻的几种特殊类型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比喻广泛地运用于诗歌、散文、小说中。
提到比喻,我们熟知的往往是明喻(又叫“直喻”)、暗喻(又叫“隐喻”)、借喻三种,最多还知道博喻。
实际上比喻还有如下特殊类型:一、类喻类喻,就是用同类事物作喻体, 依次比喻本体。
如:1、如果说长江是人体的主动脉的话,这南广河充其量也只是一根小小的毛细血管。
此句用“人体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来喻指长江与南广河,一是主流,一是支流,一大一小。
2、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
这一个句子,则用“舌头”来喻指重庆的地形,以“舌头尖”来喻指“朝天门”,形象地绘出重庆的地貌和朝天门的位置。
类喻由两个比喻分句构成,偏句(多是表示假设),是条件,正句则是该条件引起的合理想象。
两分句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句法结构,具有通过排比增强语势的特点。
类喻,在考试的仿句中出现。
如:如果将云贵高原比作一顶华丽贵重的皇冠,神奇的乌蒙山就是镶嵌在这顶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
明白对喻的构成与特点,后面两句可拟写为:如果将西安古城比作一部方方正正的大书,高耸的大雁塔就是盖在这本书上的一枚精雕细刻的印章。
如果将华北大地比作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蜿蜒的长城就是镌刻在这块美玉上的一道大气磅礴的龙纹。
二、对喻对喻,譬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两相对称,“先比后证,上下相符”。
先是散文中出现。
如《庄子》的“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荀子》的:“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在中国诗歌散文里广泛运用。
后在诗中发扬光大。
如苏轼的绝句《荔枝》:“海上仙人绛罗襦,红梢中单白玉肤。
”又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三、虚喻虚喻与实喻相对,以虚构的概念比喻现实中的事物。
如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中的如下句子: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如梦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水的确太美妙了,用具象的比喻似难展示其特有的风神。
诗人只好用虚喻了,用“神姿仙态”比山,用“如情如梦”喻水,具有一种奇幻的朦胧美,显得新鲜、奇美、飘逸、幽深,引发我们无穷无尽的联想,扩大了再创造的审美空间,让诗有更深的内涵,有更强的魅力。
四、引喻所谓“引喻”,就是借着某一种事物来阐述另外一种事物,这两种事物可能是天南地北之差,可是由于我们熟悉前者,因为它们的相似性便能很快地了解后者。
引喻是从明喻演变而来的。
当明喻的被本体和喻体分别为一个单句时,将比喻词隐去,就构成了引喻。
引喻在句式上的特点是平行句式,即被比喻物和比喻物必须是一个并列的复句。
当然引喻在结构上比较复杂一些,它不再是词与词的打比方,而是发展到句与句了。
如朱自清《匆匆》中的如下语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又如李季《王贵与李香香》中的如下句子:羊肚子手巾包冰糖,虽然人穷好心肠。
引喻用于表述丰富的内容。
当一个简单的句子中有难以容纳的意思,就由引喻来表达。
引喻在内容上,比明喻要复杂得多,我们在读引喻句段时,会有这么一种感觉,仿佛有一方引进另一方的意思。
五、扩喻又叫“类比”。
它的特征是本体和喻体不在一句话中,它们分别构成短句,而常常组成平行句式。
有时本体在前,有时喻体在前。
不用比喻词,但比喻的意思却很明显。
它是一种稍稍扩大的比喻样式。
如秦牧的《北京花房》,有这样的语段:一朵花,我们不大觉得它香,但是从许多花朵提炼成的香精,只要一滴,我们就感到它的浓郁了。
许多诗歌、戏剧、小说,所以有强烈感人之处,和作者正确地把素材表现出来不是关系极大么!先叙述花浓缩成香精后香味变得浓郁,然后话题一转,转入文学作品素材的浓缩处理。
二者间比喻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
又如鲁迅《华盖集通讯》中的如下一段:我现在住在一条小胡同里,这里有所谓土车者每月收几吊钱,将煤灰之类搬出去。
搬出去怎么办呢?就堆在街道上,这街就每日增高。
有几所老房子,只有一半露出在街上的,就正在预告着别的房屋的将来。
我不知道什么缘帮,看见这些人家,就像看见了中国人的历史。
前边是喻体,以逐渐被土埋没的老房子作比,后边是本体“中国人的历史“,但并不明写
出二者在何处相似,只是点到为止,其喻意却愈发深刻,能使人深思和联想。
五、简喻简喻就是指简单而明确的比喻。
如孟子的《孟子·离娄上》中的如下句子: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分别对“仁”与“义”作了简洁而准确的解释。
又如《左传》中的如下句子:夫令名,德之舆也。
德,国家之基也。
分别对“名”与“德”作了简洁而准确的解释。
六、详喻详喻指的是对喻体解说得非常详尽。
通过对喻体的多方描述,更清楚的显现出本体的特征。
即“须假多辞,然后义显”。
如《荀子》中的如下一段话:夫耀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
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
今人主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
若蝉之归明火也。
这里的“蝉之归明火”一喻,如果没有前边“夫耀蝉者”至“无益也”几句的解说,比喻的意义就不十分明确。
又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