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名句——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名句
《史记》名句默写
1)故易⽈:“。
”(《太史公⾃序》6)
2)- ,犹恐失天下之贤⼈。
(《鲁周公世家》20)
3),,吾不如⼦房。
,,,,吾
不如萧何。
,,,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杰也,吾能⽤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有⼀范增⽽不能⽤,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祖本纪》49)
4),,。
(《⾼祖本纪》49)
5)《传》⽈:“,;,。
”(《李将军列传》56)
6)谚⽈:“,。
”此⾔虽⼩,可以谕⼤也。
(《李将军列传57)
7)孔⼦⽈:“,。
”(《孔⼦世家》63)
8)岁寒,。
(《孔⼦世家》63)
9)《诗》三百,,⽈:“。
”(《孔⼦世家》65)
10)不愤不启,,则弗复也。
(《孔⼦世家》66)
11)《诗》有之,:“,景⾏⾏⽌。
”(《孔⼦世家》67)
12),⾐⾷⾜⽽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管仲列传》69)
13)将顺其美,,故上下能相亲也。
(《管仲列传》70)
14),,能⽆怨乎?(《屈原列传》71)
15),举类迩⽽见义远(《屈原列传》71)
16)⾃疏濯淖污泥之中,,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推
此志也,虽与⽇⽉争光可也。
(《屈原列传》71⾄72页第三段全部背诵)
17),,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本纪》81)
18)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项⽻本纪》82)
19)百战疲劳壮⼠哀,中原⼀败势难回。
,?(《项⽻本纪》82)
20)争帝图王势已倾,⼋千兵败楚歌声。
,。
(《项⽻本纪》82)
21),,⾄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项⽻本纪》82)
22)此鸟不飞则已,⼀飞冲天;,。
(《滑稽列传》91)
23),壮⼠⼀去兮不复还!(《刺客列传》103)
24)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
(《刺客列传》104)
25)陷之死地⽽后⽣,。
(《淮阴侯列传》135)
《史记》名句默写
26)故易⽈:“失之豪厘,差以千⾥。
”
(《太史公⾃序》6)
27)然我⼀沐三捉发,⼀饭三吐哺,起以待⼠,犹恐失天下之贤⼈。
(《鲁周公世家》20)
28)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之外,吾不如⼦房。
镇国家,抚
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杰也,吾能⽤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有⼀范增⽽不能⽤,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祖本纪》49)
29)⼤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兮守四⽅。
(《⾼祖本纪》49)
30)《传》⽈:“其⾝正,不令⽽⾏;其⾝不正,虽令不从。
”
(《李将军列传》56)
31)谚⽈:“桃李不⾔,下⾃成蹊。
”此⾔虽⼩,可以谕⼤也。
(《李将军列传》57)
32)孔⼦⽈:“君⼦固穷,⼩⼈穷斯滥矣。
”(《孔⼦世家》
63)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世家》
63)
34)《诗》三百,⼀⾔以蔽之,⽈:“思⽆邪。
”(《孔⼦世家》
65)
35)不愤不启,举⼀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孔⼦世家》
66)
36)《诗》有之,:“⾼⼭仰⽌,景⾏⾏⽌。
”(《孔⼦世家》
67)
37)仓廪实⽽知礼节,⾐⾷⾜⽽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管仲
列传》69)
38)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管仲列传》
70)
39)信⽽见疑,忠⽽被谤,能⽆怨乎?(《屈原列传》
71)
40)其称⽂⼩⽽其指极⼤,举类迩⽽见义远(《屈原列传》
71)
41)⾃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
垢,皦然泥⽽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争光可也。
(《屈原列传》71⾄72页第三段全部背诵)
42)⼒拔⼭兮⽓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
奈若何!(《项⽻本纪》81)
43)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
未可知。
(《项⽻本纪》82)
44)百战疲劳壮⼠哀,中原⼀败势难回。
江东⼦弟今虽在,肯于君王
卷⼟来?(《项⽻本纪》82)
45)争帝图王势已倾,⼋千兵败楚歌声。
乌江不是⽆船渡,耻向东吴
再起兵。
(《项⽻本纪》82)
46)⽣当做⼈杰,死亦为⿁雄,⾄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项⽻本纪》82)
47)此鸟不飞则已,⼀飞冲天;不鸣则已,⼀鸣惊⼈。
(《滑稽列传》91)
48)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刺客列传》103)
49)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见。
(《刺客列传》104)
50)陷之死地⽽后⽣,置之亡地⽽后存。
(《淮阴侯列
传》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