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考试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
〔1〕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3〕是社会的使用价值;〔4〕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交换价值的决定:
〔1〕不由使用价值决定;〔2〕不由供求关系决定;〔3〕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决定。

3、价值的特征
〔1〕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表达商品出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是交换价值的根底,是在交换中表示出来的。

4、具体劳动的特征
〔1〕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对自然的关系;〔2〕具体劳动决定社会分工;〔3〕是个永恒范畴。

5、抽象劳动的特征
〔1〕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出产关系;〔2〕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3〕是个历史范畴。

6、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7、影响劳动出产率的因素
a.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
b.科学技术开展程度及其在出产中的应用程度;
c.出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合作、老丁组织、出产打点等〕
d.出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e.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8、商品的劳动出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元商品的价值量同出产该商品的劳动出产率成反比,而与表达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9、一般价值形式〔交换价值〕公式及缺陷
(1)公式:〔2把斧子,或5米布,或其它商品〕=1头羊
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如这头羊〕,成为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2)缺陷是:一般等价物不固定。

10、货币价值形式的发生及其公式
货币价值形式发生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

公式是:〔2把斧子,或5米布,或其它商品〕=1克黄金
11、价值尺度和价格尺度的区别与联系:
①本能机能不同;②发生过程不同;③与劳动出产率的关系不同。

二者的联系:价格尺度以价值尺度为前提,为价值尺度本能机能效劳。

12、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功能: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畅通量的作用
13、纸币A与银行券B的关系
联系:是本身无价值的货币符号。

区别:①形成方式不同。

A从货币畅通手段本能机能发生;B发生于信用关系,是在货币支付手段根底上形成。

②发行方式不同。

A强制发行;B贴现发行。

③兑现不同;A不兑现; B可兑现。

④币值不变性不同。

A.不不变;B不贬值。

14、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①对社会成员收入的影响。

不利于工资收入者;有利于企业利润获得者。

②对财富分配的影响。

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

③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通货膨胀导致公众抢购,诱发物价进一步上涨,形成恶性循环;原材料、出产资料价格上涨,使企业出产成本上升,利润降低;而企业通过商品加价,使产物发卖价格上涨,利润增加;而虚假社会需求刺激企业过度投资,盲目扩张出产规模,经济效益下降。

④对成本堆集的影响。

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工资增长率时,企业通过商品加价转嫁损掉,工人一局部收入会转化为企业利润,使工人消费效用降低,企业成本堆集增加;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利息率时,企业乐于借款,成本堆集增加。

⑤对经济增长影响。

有利于短期经济增长,因为刺激企业增加要素投入,扩大出产规模,鞭策粗放型经济增长;不利于持久经济增长,因为要素供给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出产扩张受到按捺。

15、货币的支付手段本能机能发生于信用贸易。

16、商业信用的特点
①对象是商品成本;②主体是本能机能成本家;③依赖于再出产周期性。

17、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①规模和期限受单个成本数量和成本周转速度的限制;②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标的目的限制。

18、银行信用的特点
①不受单个成本数量和成本周转速度的限制;②对象是货币成本;③债务人是本能机能成本家;债权人是银行。

19、消费信用的形式:赊账〔用贷记信用卡先购后支付〕、分期付款、发放消费信贷等。

赊账、分期付款为商业信用;消费信贷为银行信用。

20、商品畅通公式W-G-W〔商品-货币-商品〕与成本畅通公式G-W-G’〔货币-商品-更多商品〕的区别
〔1〕形式不同。

前者先卖后买,后者先买后卖。

〔2〕内容不同。

前者两端是商品,价值不异,使用价值不同;后者两端是货币,价值量不同。

〔3〕目的不同。

〔4〕运动限度不同。

21、成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1〕残剩价值〔利润〕必需既在畅通中发生〔2〕残剩价值又不在畅通中发生
①等价交换不克不及带来残剩价值;②贱买贵卖也不克不及带来残剩价值;
③残剩价值不会发生在购置阶段上;④残剩价值也不会发生在售卖阶段;
⑤残剩价值发生于购置到的特殊商品—劳动力上。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成本的必要条件。

22、成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a.工人在成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
b.劳动产物归成本家。

23、成本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特点:价值增值过程
24、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发生的残剩价值,也属于绝对残剩价值的范畴。

25、成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本质: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因为:〔1〕循环论证;〔2〕与价值规律或残剩价值规律相矛盾;〔3〕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在出产过程开始前,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劳动是潜在的,不克不及出卖的;买卖结束后,工人的劳动归成本家,在成本家的监督下劳动,无权出卖本身的劳动。

26、影响利润率的因素P’=M/C=m’•v•n/C〔书本70页〕
〔1〕m′的上下;
〔2〕成本有机构成〔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比例c/v〕大小;
〔3〕成本周转次数n;
〔4〕不变成本节约c(C中包含不变成本c和可变成本v)。

27、出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示形式。

〔1〕平均利润总额等于残剩价值总额;
〔2〕出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3〕出产价格变更最终取决于价值变更。

28、影响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因素
1、成本有机构成的上下;
2、部分利润率程度;
3、社会成本在各部分的分配比例。

29、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P’=M/C=m’•v•n/C)
1、残剩价值率的提高;
2、不变成本各要素价值的降低;
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4、对外贸易的开展。

30、借贷成本的发生
从财产成本和商业成本等本能机能成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成本转化而来
补充:
借贷成本具有不同于本能机能成本的特点:
1、借贷成本是借贷成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本能机能成本家使用的货币成本。

2、借贷成本的使用,使成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别离,同一成本取得了双重存在。

3、借贷成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

31、影响利息率变更的因素
A、平均利润率;
B、借贷成本供求;
C、习惯和法律等传统因素;
D、其它因素〔政策、借贷时间等〕。

32、借贷成本的来源
〔1〕固定成本折旧;〔2〕闲置流动成本;〔3〕残剩价值堆集中的闲置;〔4〕食利阶层的货币成本;〔5〕居民储蓄。

33、绝对地租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盘所有权的垄断。

34、绝对地租的来源:来源于雇佣工人的残剩劳动缔造的残剩价值。

35、农业绝对地租的形成。

〔1〕农业成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成本有机构成。

由于农业成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成本有机构成,农产物价值大于出产价格,农业利润率高于工业利润率,残剩价值大于平均利润;而农业內部地盘所有权的垄断限制了工业成本进入,使利润率不克不及平均化;地盘所有权垄断的存在使地盘租用者可以按照农产品价值出售,而不是按出产价格出售,因此,农产物价值高于出产价格的差额即超额利润,转化为绝对地租。

〔2〕农业成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工业成本有机构成。

农业绝对地租只能来源于对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工资的扣除,或来源于农产物直接加价,即高于价值出售。

36、影响地盘价格的因素。

〔1〕地租额的大小;〔2〕利息率上下;〔3〕经济增长速度;〔4〕城市化进程;〔5〕地盘产出效率;〔6〕地舆位置;〔7〕地产市场发育程度。

37、成本储蓄堆集与成本集中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成本堆集表示为成本“增量〞,由于成本储蓄堆集是个别成本总额增大,从而增加了全社会成本的总量;而成本集中受到残剩价值量绝对增长的限制②增长速度不同。

③在社会成本中的作用不同。

〔2〕联系:二者彼此促进、彼此作用。

①成本储蓄堆集加速成本集中;
②成本集中促进成本储蓄堆集。

38、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
即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赤贫阶层。

39、自由竞争成本主义阶段的特点
〔1〕经营规模小;〔2〕自由竞争;〔3〕银行成本力量弱;〔4〕市场调节为主。

40、垄断组织的形式(详细看)
〔1〕短期价格协定;
〔2〕卡特尔。

同类产物出产企业为垄断发卖市场而订立的协定。

内容有:划分发卖市场、确定产量和价格,保持出产、发卖、法律上独立。

〔3〕辛迪加。

同出产部分的企业为共同购置原材料和发卖产物订立的协定。

参与企业丧掉商业上的独立性,原材料供给和产物发卖由总处事处统一打点,但保持出产和法律上的独立性。

〔4〕托拉斯。

出产同类产物或出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形成的联合组织。

参与企业丧掉出产、商业和法律上的独立性,各企业成为托拉斯的股东,由董事会负责经营打点。

〔5〕康采恩。

由不同部分许多企业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

企业保持形式上独立,实际上由占统治地位的成本家集团〔一般为银行成本家〕通过参与制控制。

表达了工业成本与银行成本融合的特点。

二战后,康采恩成为占优势的垄断组织形式。

60年代,混合联合公司成为新垄断组织形式。

41、垄断利润的底子来源是垄断企业中雇佣工人残剩劳动缔造的残剩价值。

42、垄断价格制定方法
A.领先价格制。

是由一家寡头率先定价,其他寡头跟从。

成为价格领袖具有以下三种优势中的一种:市场占有份额最大;出产效率最高;信息最灵通,对市场供求反响迅速。

B.目标价格制:等于成本价格加预定投资利润率。

C.完全成本定价制:是按照市场需求制定发卖额指标,再在这一指标上分摊固定成本,加上目标利润和打点支出。

D.产物生命周期定价制:在产物生命不同阶段制定不同价格。

43、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成本的外部结合
〔1〕残剩价值出产方面的结合。

包罗向私人垄断成本低价出售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向私人垄断成本提供补助、帮助、优惠贷款,向私人垄断成本提供根底设施、社会保险等良好环境。

〔2〕残剩价值实现方面的结合。

国家订货、采购,国家出头具名协调国际贸易中的摩擦,促进私人垄断成本扩展国际市场。

〔3〕残剩价值分配方面的结合。

通过减免税帮忙私人垄断成本获取超额利润。

44、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调节时国家垄断成本主义阶段是国际经济调节的一种主要形式。

45、成本主义国有制发生和开展的原因〔简答〕
1、社会化大出产开展的必然成果。

私人垄断成本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而高新技术财产
风险高、投资额大,要求国家投入;
2、公共产物出产、根底财产和根底设施投资大、利润低、要求国家投资;
3、克服经济危机、稳步经济的需要。

46、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底
〔1〕公有制决定劳动者完全平等地位;
〔2〕决定劳动者互助互利合作关系;
〔3〕决定产物分配性质。

47、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国有制形式
1.全民所有制的涵义及其特点。

〔1〕出产资料归国家和全民所有;〔2〕产物局部用于满足公共需要,局部实行按劳分配。

2.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必需采纳国家所有制。

〔1〕是社会化大出产的客不雅要求;
〔2〕是由国家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需求复杂多变;〔2〕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经营积极性。

48、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新特点
〔1〕采纳商品货币形式;〔2〕实现程度受价格、货币币值、供求关系等影响;〔3〕企业是按劳分配的主体。

49、对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1)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底和底子标记;2)有利于解放和开展出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50、对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底子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1〕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2〕由初级阶段国情决定;〔3〕符合“三个有利于〞尺度。

51、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含义
〔1〕是社会收入分配的主体;〔2〕是底子收入分配方式;〔3〕是个人收入的主体;〔4〕是其它所有制企业劳动收入参照系。

5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要性
〔1〕由现阶段所有制布局决定;
〔2〕是市场经济开展的要求;
〔3〕是收入分配制度的进步;
〔4〕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重要途径。

53、其它带有非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

a.个体劳动者劳动收入;
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

指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是劳动者的价值和价格。

c.按经营成果分配的收入。

国有企业的承包者和租赁者按经营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

d.私人企业主的非劳动收入;
e.三资企业外商利润,是企业主成本要素收入;
f.福利收入。

g. 资产收益。

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

如红利、股息、利息收益。

h.证券投资收入。

分为以下两类:一是获得红利和利息收入,是所有权收入;二是获得买卖证券的差价收入,是一种风险收入。

54、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
①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②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
③有利于调整经济布局。

55、用GNP作为衡量尺度的缺乏
①不克不及反映产物和劳务种类、以及所获社会福利和消费者福利,不克不及反映经济增长的代价;
②不克不及反映自产自消的产物和劳务;
③不同国家的GNP不克不及进行比较。

折算美元存在定值过高或过低;
④不克不及反映各国居民真实生活。

56、影响劳动出产率增长的因素
①自然条件;
②平均劳动熟练程度;
③社会分工和经济规模;
④科技进步及其在出产中的应用;
⑤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布局;
⑥原材料使用的节约。

⑦教育和人力成本开发操纵;
⑧制度、政策和法规等。

57、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原因
①能源、原材料消耗无法包管持续不变高速增长;
②资金供给缺乏;
③高投入、低效益、高速度带来通货膨胀;
④劳动密集财产比重大,财产布局优化升级慢;
⑤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⑥经济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低。

58、马克思主义出发点:物质资料出产
59、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底子研究方法
60、自然经济的底子特征
1、自给自足经济;
2、封闭型经济;
3、保守型经济;
4、简单再出产;
5、劳动的社会性。

61、商品经济发生在什么时间:第二次大分工
62、商品经济的底子特征
1、交换性;
2、等价性;
3、开放性;
4、开拓朝上进步性;
5、扩张性;
6、利益性;
7、自主性。

6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概念。

〔1〕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颠末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2〕复杂劳动是指需要颠末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必然文化常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