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亲情的故事精选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亲情的故事精选5篇
亲情能滋润人的心田,使生命之舟洒满阳光;它是一种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而深厚的情感,它可以冲破时间空间的阻碍,让两颗心紧紧相拥。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有关亲情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有关亲情的故事1
在我的记忆深处,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从此,母亲的音容笑貌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了我久远的记忆。

母亲姓尹,娘家是本村的新八家人,据说虽然不是太富裕,但也是本地有头有面的大户人家,兄弟姐妹十多个,家庭叔伯的上百号人口,可以说在村子里是一呼百应的人家,外姓人家刮目相看的。

母亲在家排行最小,按女的排叫“小六子”。

我二十岁生日那天,为我做生日的五姨奶告诉我,我母亲从小乖巧伶俐,性格温和,讲道理懂礼貌,很讨人喜欢,全家人都喜欢她,是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

只可惜往事如烟,到我记事的时候,母亲娘家往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父母兄妹大多不在人世,在世的两个姐姐和三个哥哥也已年逾古稀,风蚀残年。

母亲是个勤劳能干的农村妇女,嫁给父亲后,一连生了我们兄妹七个,在那个年代能把我们养活带大,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了。

我们家一共九个人口,每次做饭时厨房就象个食堂,一张大铁锅要烧个把小时,因此断粮和断草是常有的事。

但母亲为了我们不饿肚子,常常是披星戴月,辛苦劳作,虽然家里常常断草断粮,却从没断过炊,印象中的我就从没饿过肚子。

而母亲为了我们却常要勒紧裤带的,有一年我家又断了粮食,一连几天吃的都有是山芋茶,母亲看我们一个个面黄肌瘦,心疼得直掉泪,想方设法借来粮食做饭给我们吃,而她却背着我们依然喝着山芋茶。

尽管这样,母亲仍担心我们吃不饱,总是变着花样做一些小食给我们吃,防止我们饿着。

一次,我在外玩耍回来,母亲怕我饿了,到田里摘了几个玉米棒回来烧烤,不料手掌却被火钗戮破了,鲜血直流,一连几天母亲的手都缠着绷带。

看着母亲受伤的手,我虽然很饿,捧着的那个香味四溢的玉米棒却难以下咽。

母亲的性格很温和,从不打骂我们,家里什么事情都顺着我们,但干起活来却是不要命的,而且样样事情赶先进,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忍性,因此每次大队评选先进生产者时,我们队里总有母亲。

一次大队召开表彰会,大会在学校的操场上举行,那天,母亲带着我一起走上了领奖9+87 台,当大队干部把奖状递到母亲的手中时,台下响起一片掌声。

一阵阵清脆的掌声,使本能的满足感油然而生,以至后来我一直把荣誉看得人生中那样的至高无尚,后来,在我人生中的每一次鲜花和掌声,我都仿佛回到遥远的儿提时代,看到母亲上台领奖时的那张笑脸。

母亲获得过好多奖状,粘在我家堂屋的后墙上,不知粘了多少张,也不知是哪年哪月的,可惜有一年茅屋在风雨中倒塌了,母亲的奖状一张也没能保存不来,为此我常后悔不已。

母亲心地善良,总是面带微笑,与村里的人们睦邻友好,从没和村民们红过脸,大家都非常信任和尊重她。

我家的茅屋并不大,但一有空闲时间,左邻右舍的人们都喜欢到我家,围着母亲闲聊,这时,在人群中总是听到母亲爽朗的笑声。

长大后,听人们讲母亲,讲得最多的就是母亲爱笑。

一次我在县城办事,一个当年下派到我们队里的下放知青聊起当年的母亲,满脸的真诚。

你母亲是个好人啊,虽然家里十分困难,但她十分开朗,走到哪都能听到她的笑声,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你母亲总是面带笑容,可惜好人没好福,那么年轻就走了。

就是母亲爽朗的笑声,使我们艰难至极的大家庭充满了欢乐,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家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母亲的笑啊,那是表露在母亲的脸上,其实在母亲的内心深处,流淌的是酸楚和艰辛。

母亲用爽朗的笑声拂去了全家人的忧愁和困惑,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家里的日子尽管过得非常艰难,有时连全家人都难以糊口,但看
到哪户村民也在饿着肚子,母亲总是想方设法去帮助。

有一年夏天,是个夏插的季节,人们都在田里劳作,一排排的弯着腰。

在我家门前的那块田里,有个村民还没到放工时间,就晕倒在田里,一身的泥水浆,大家手忙脚乱的把他抬上来,母亲拔开人群,仔细“诊断”后说,没关系的,是饿坏了。

于是有人送来了茶水,慢慢的喂进嘴里,好长一会,那人才苏醒过来。

后来母亲了解到,那户村民家里已断了两天粮食了,几个孩子整天饿得直哭。

为了这个农民的孩子不饿肚子,母亲就把家里仅有的10多斤高梁拿出来,花了半天时间,磨出了高梁面,做了好多的高梁饼送了过去,帮助这户农民度过了难关。

好多年后,那个农民有了孩子,孩子上了大学,找了好的工作,日子过得挺富裕的,全家人一谈到往事,总是对母亲产生由衷的怀念和感激。

我上小学那年,母亲病倒了,患的是胃病,常常痛得额头上直冒汗,但为了不牵累大家,也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受怕,母亲总是忍着,装着没事的样子,其实母亲的胃病严重了,在那个年代,母亲的病是无法治疗的,得了那样的病,只有在家听天由命,而我却全然不知,以为母亲伤风感冒了,直到有一天,我才感觉到天轰的蹋坍下来了。

那年正月,我刚过了9周岁的生日,第二天,我和往常一样放学回家,老远就看到我家和往常不一样,窄小的茅草房里屋里屋外挤满了左邻右舍的人们。

“小五子,你妈不行了,快回家”,记不清是谁对我大喊,我心里格登一下,直往家里跑。

从人缝中挤进家里,只见堂屋东墙脚下摆着由一块门板搭起的床,病弱的母亲静静地趟在床上。

哥哥姐姐们泪眼涟涟,跪倒在母亲的床前。

大约十二点多钟,我的一个堂嫂用手在母亲脸上掠了一下,立即抽泣起来,“四婶走了!四婶走了!”母亲走了,全家人恸哭起来。

那年母亲47岁。

许多年后,我们兄弟姐妹都成家了,都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都过上了小康般的生活,抚今追惜,我突然觉得母亲的英年早逝,并不是病魔夺走的,而是饿出病来的,印象中的母亲没吃过一顿象样的白米饭,更不用说鱼肉之类了。

记得家里只要有一点米,母亲是从舍不得吃一粒,一顿一小把,用小布袋装着,一个锅里做出两样来,米饭总是留给我们。

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憾,母爱是世间最无私的、最纯洁的、最伟大的,母亲历尽了人间酸楚,留给我们却是丰富的精神财富。

有关亲情的故事2
前面就是学校,女儿小雨就读的村办小学。

这会儿是高峰期,匆匆赶着上下班及送学生的人们,把这条不足三百米长的村街堵得水泄不通,刚下过雨的村街上显着泥泞不堪。

晓兰几经周折终于把小雨送到校门口,小雨跳下单车,招呼都没打就走进学校。

晓兰叹了口气,望着女儿渐渐远去的背影,心中升腾起一种莫名的痛,女儿单薄的身影终于消逝在教学楼的拐角处。

晓兰定定神,转回身,又几经周折穿过车水马龙的村街,向家的方向行去。

清明快到了,春意正浓。

路边高大威武的白杨村舒展着嫩绿色的叶片迎风飘扬,几片久违的阳光透过清晨的雾霭,抚摸着这片久违的土地。

油菜花开了,热情奔放的桃花也开了,阵阵花香沁人心脾。

晓兰望着眼前恰似仙境的景致,无限感慨,又无限愁怅。

“妈妈”,“妈妈,我要妈妈!”晓兰还没回到家门口,儿子小远凄楚无助的哭叫声早已传出院子,每天都会如此。

而通常这个时候,二女儿小露早已穿好衣服背着书包站在院子门口等待着妈妈回来。

小露看见了妈妈,朝院子里喊了声:“别哭了,小蛋子,妈妈回来了。


哭声果然停止了,“妈妈,快过来给我穿衣服,我要去上学。

”小远看见妈妈进了院子,赤着脚站在堂屋门口等待着。

晓兰停稳单车,走进灶房,喊小露先过来吃饭,然后去堂屋给小远穿衣服。

她得抓紧时间,再过一会儿,大王庄幼儿园的接送车就到了,她得赶在车子来之前,把两个孩子送到村口。

儿子十分淘气,小手里不知什么时候握了只气球,穿着衣服,还要去捉气球,好半天才给儿子穿好衣服。

这个时候,西屋传来婆婆的哭骂声:“你这个老不死的,又屙又尿,叫你老实一会儿,你偏要下床,摔倒了,俺又没力气扶起你……,呜呜……呜……”
“妈妈,妈妈——”,是小露的声音,“爷爷又掉床了,奶奶又在哭哩。


晓兰叫儿子先去灶房吃饭,她赶紧来到西屋,帮着婆婆把老人扶到床上,又对婆婆说,“您先去盛饭,我把孩子们送到村口再回来喂俺爸。


小露和小远跟着妈妈走出院子,向村口方向走去。

“妈妈,爷爷啥时候能好起来?”小远跑到妈妈前面,扭转身奶声奶气地问。

“爷爷这次病得厉害,只要你不惹妈妈生气,让妈妈多照顾爷爷,爷爷就能好起来。

”晓兰抚摸着儿子的小脑瓜,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她不愿也不想让孩子知道实情。

送走小露和小远,晓兰赶紧回家,她还得给老人喂饭。

来到西屋,婆婆正给老人更换衣服,嘴里还一边嘟囔着,“你这一天尿个无数遍,衣服换不赢也洗不赢……”。

老人面无表情地躺在床上,左手不停地搓着右手,昔日多么高大要强的老人,而如今因脑神经坏死,无法正常进食,急剧消瘦,几乎没了人形。

晓兰用大号注射器把准备好的营养粥,通过胃导管打进老人胃里。

老人一直目视着她,不知什么时候,老人的眼睛湿润了,一滴浑浊的眼泪滚出眶外。

“爸,您别想太多,只要您配合治疗,好好养病,一定能好起!”晓兰微笑地用毛巾帮老人拭去眼泪,“到那时候,您还可以骑着您的电动三轮车去村西头的桐山大道上兜风。

”老人一阵清醒一阵糊涂,喂过饭,老人不再搓手,他紧闭双眼,沉沉睡去。

晓兰给老人盖好被子,赶紧扭转身,收拾碗筷出了西屋,她怕忍不住落下眼泪让老人瞧见。

婆婆正给老人洗衣服,嘴里还在不停地唠叨着,“你这个天杀的,英雄一世,老了老了不中用了,这般折磨人,跟着你倒八辈子霉……”
“娘,你就少说两句吧,净叫俺爸心里难受。

”晓兰打断婆婆的自言自语,之后走进灶房,她还没吃早饭,过会儿还要带上老人去打点滴。

太阳终于出来了,霞光万道,洒在院子外的仙境般的世界里,桃花、杏花、梅花、梨花,还有田野里的油菜花,门前菜地的油麦菜、莴笋、生菜等生机勃勃,门口一侧的樱桃树也已硕果累累。

晓兰匆匆吃过早饭,她得把昨夜加班洗好的衣服晾晒起来,衬着这难得的好天气,她还想把被褥抱出来晒晒,因为清明快到了,丈夫说是要回来。

忙完这一切,晓兰准备电动三轮车,让婆婆帮忙把老人扶起来,坐到三轮车厢里,去村上打点滴。

晓兰骑着车,她尽量放慢车速,让老人好受些。

可她不觉中,已愁容满面。

她不是怕苦,不是怕穷,也从来没有嫌弃过老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走不动的那一天。

她三个孩子,丈夫长年在外地工作,家里大大小小里里外外,所有的事务都落在她身上。

是的,她够坚强,可她只是个女人……
她继续向前骑着车,脑海里浮现出丈夫英俊而刚毅的脸宠,既清晰又模糊,她不清楚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男人?孩子们一个比一个可爱,也一个比一个懂事……,她没再多想,得赶紧把老人送到村诊所打点滴,因为中午还得去接小雨放学。

有关亲情的故事3
连日来,夜里只要入眠就能见到母亲。

醒来梦境依然清淅。

睁开眼晴,回顾着梦里与母亲在一起的情景,梦中别离时母亲的不断叮咛,时常让我泪水湿枕。

今天清早起来,翻看桌上的日历,已是农历腊月19日,正是母亲逝世两周年的祭日。

关于母亲的记忆,最深的仍是儿时。

记得有一年暑期快结束,新学年就要开学,我和母亲去县城赶场。

母亲背着自家产的一些土产,准备到城里卖了换些油盐钱,结果路上遇到了抓投机倒把的纠察队,辇得我们母子俩四处乱跑,结果背筐里的土产掉到了烂田里。

见此情景,纠察队的人扬长而去,可在我幼小的心中却埋下了深深的怨恨。

到了县城,母亲让我在路边等着,她要去一个远房的孃孃家办点事情。

因为我知道卖钱的东西没有了,筹措书学费也就没了指望。

母亲是要去向孃孃借钱。

我一直站在路边等着母亲。

过往的车辆扬起灰土,让人睁不开眼,
我跺进了一家小卖店前。

店面不大,但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商品。

尤其是摆在货柜里的那些连环画小人书让我着迷。

店里的孃孃问了我好几次,要买那一本?我装着没有听见,不作回答。

其实,我都想买,就是包包里没有钱啊!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母亲回来了。

我迎了上去,只见母亲的背筐里装满了几个布口袋。

我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跟在母亲的后面,朝着回家的路往回走。

翻过一道山梁,母亲已是大汗淋漓。

我从背筐里拎出一个布袋,足有二十多斤,里面装的是玉米。

我把它担在肩上头也不回地往前走,任凭母亲怎么叫喊,我仍小跑似大步朝前。

当时的思绪,记忆犹新。

我要为母亲分担家庭的重任。

乡下的孩子,放了假就是上山砍柴割草。

除此之外,到河里抓鱼是我们的最爱。

爸爸给我编了一个叫“篆”的捕鱼工具。

我常用它到河里捕鱼,有了这件“宝贝”,捕起鱼来事半功倍,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天傍晚,我照例到一个名叫水井坎的地方去安“篆”,说是安装,其实就是用河石围堰,然后将“篆”安放在水流湍激处,鱼儿迫于水激钻进了“篆”里无法脱身,清晨取“篆”,一“篆”的鱼儿甚是喜人。

也许是老天惠顾,当我清早起来,去河边收“篆”时,发现“篆”没了去向。

我顺流而下焦急寻找,结果在下游百余米,找到了“篆”。

当我拎起“篆”时,发觉十分沉重,定晴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条十多斤重的大鱼就在“篆”里。

我扛着“篆”就往家跑。

爷爷帮忙把鱼取了出来,他说:好多年没有见到过如此大的鱼了。

他听说过当门的河里有大鱼,但谁也没有捕到过。

今天得见证明人们的传说是真的。

我们没有舍得自家吃,拿到街上卖了八块多钱。

我用这笔钱交齐了当年的书学费,还缝了一条新裤子。

既解了急,又为妈妈分了忧。

如今想来仍心中暗喜。

这也许是此生最得意的一件事。

人生有许多事情是颇具传奇色彩的。

有一次,我到一个叫木盆沟的地方砍柴,在一条湍激的河边,突然有一位老妪需要过河,可河水挡住了老人的去路,我主动将老人背过了河。

只见老人钻进了树丛,沿崎岖小路上山。

回到家我将此事告诉爷爷,爷爷断定地说,那里方
园数十里没有人烟,怎么会有如此年老的人到那里去,肯定是我产生了幻觉。

可我却清楚地记得老人的模样,背她过河时,老人连连向我致谢。

后来母亲知道这件事后,教导我们要助人为乐,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帮助接济。

如今过去了很多年,母亲的话语时常萦绕在耳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