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B20092804);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q145);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ABA191);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D20082802)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动研究
汤进华1,2,李晖3,何国松1
(1.咸宁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咸宁437000;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3.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产业结构变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其升级和演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运用产业结构变异系数等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动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水平自1990年代以来显著地提高,但增幅趋缓;产业结构水平县际差异较大,但趋于缩小;产业结构转换方向自2002年来趋于合理。
关键词:产业结构;长株潭城市群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rea
TANG Jin-hua et al(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Xianning College,Xianning437100,China)
Abstract: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are a theme and a main character of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Researching on 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rea,we find:the level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have evidently increased since1990's,but the amplitude is becoming slow;the regional diversit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is big,but tends to contraction;the change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has been reasonable since2002.
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s;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rea
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其三,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步向高
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本文讨论的是第一种含义的产业
结构水平的演进。
与此相适应,产业结构水平可以采用第二产业
和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测度。
其计算公式
S i=(∑W j X ij2)1/2
中,S
i 为产业结构水平;X
ij
为i地区j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j
产业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非农产业。
没有用第一产业的原因
是由于第一产业的变动方向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动方向相反,而这里的非农产业实质上是把第一产业这个逆指标变为正向指标;W
j
为j产业的权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非农产业设定的权重分别为0.2、0.3和0.5[2]。
3计算结果
采用以上测度公式,利用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6年长株潭及其城市群内县市区的产业结构计算出各区域的产业
结构水平值S
i
,结果见表1。
4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水平变动分析
将表1中4个不同年份的计算值对照,可看出长株潭城市群各县区产业结构水平演进的基本特点。
呈反K字形的发展轴线,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重组,形成“一核三心三圈,极轴联动”的空间结构。
该空间结构包括1个核心都市区、3个地方中心、3个圈层以及3条轴线,针对整个区域和内部次区域特点,充分挖掘各部分和聚落潜力,灵活运用都市区、点轴、地方城市圈、增长极等动力模式进行空间组织;资源投入集中,空间利用集约。
这种空间结构所起到的辐射带动作用远非现状所能比,不仅可以实现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有序,还能实现湖南省梯度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从核心区到功能拓展区再到腹地最后辐射到整个湖南省,逐步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士谋.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2]张争胜,邓线平.中国城市等级体系问题的初步研究[J].城市研究,1999,(1):27~31.
[3]蒲欣冬,毛利伟,魏立军.甘肃省中心城市等级划分及其空间联系测度[J].兰州大学学报,2004,40(6):101~105.
[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R].2007.
[5]顾朝林,张敏.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性状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6):332~338.
作者简介:陈立立(1984~),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09-08-31收稿宿伯杰编辑)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发展的程度、内在的活力与增长的潜力[1]。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试点地区被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前沿。
分析长株潭各地产
业结构的相对优势和劣势及其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有助于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强区域合作。
1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
长株潭地区包括3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和8个县。
是城市密集分布区,受华东、华南及武汉经济圈叠加影响,为湖南经济最发达、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
2007年实现GDP3461.78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1%,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占全省经济比重为37.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2.6个百分点;长株潭城市群占全省面积不足1/7,人口不足1/5,创造了全省1/3以上的经济总量。
2产业结构水平的测度方法
产业结构水平演进趋势包括3层含义:其一,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其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步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j=1n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2·TERRITORY&NATURAL RESOURCES STUDY2010No.1
文章编号:1003-7853(2010)01-0012-02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
表1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水平
产业结构水平提高百分比
地区
19921997200220061992-19971997-20022002-20061990-2006长沙62.7267.8071.4573.90 5.07 3.65 2.4511.18
市区85.4477.7678.5979.99-7.680.82 1.40-5.45
长沙县47.2462.4164.9870.1815.17 2.57 5.2022.94
望城县45.6055.0761.9467.059.47 6.88 5.1121.45
浏阳市44.2555.2260.0168.9010.97 4.798.8924.65
宁乡县45.4450.8756.7764.61 5.44 5.907.8419.17
株洲60.1762.5967.0268.82 2.43 4.43 1.808.65
市区76.4176.0976.6976.89-0.320.600.200.48
醴陵50.7055.9462.9067.39 5.23 6.96 4.5016.69
株洲45.0749.9658.3158.23 4.888.35-0.0813.16
攸县40.2348.2154.7458.947.98 6.53 4.2018.71
茶陵40.9139.2947.6155.95-1.628.318.3415.03
炎陵37.8445.4355.5557.207.5910.12 1.6519.36
湘潭58.1063.2168.4267.55 5.12 5.21-0.879.45
市区76.3176.5177.4976.850.190.99-0.640.54
湘乡42.8253.2558.3556.2110.43 5.10-2.1413.39
韶山50.6260.6267.2167.6310.00 6.590.4217.01
湘潭36.3846.5454.9752.1110.168.42-2.8515.73
湖南53.0855.2263.1665.11 2.157.93 1.9612.04
全国61.6364.3568.1069.56 2.72 3.75 1.467.93
长株潭61.0365.4369.7471.82 4.40 4.31 2.0910.79注:依据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湖南统计年鉴》的相关
数据计算得出。
4.1产业结构水平显著提高,但增幅趋缓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持续高速发展,15个县区的产业结构水平也不断提高。
1992~2006年间城市群产业结构水平提高了10.79个百分点。
提高幅度最大的是浏阳市和长沙县,增幅都超过了20个百分点。
此外,还有7个县区的产业结构水平增幅位于15~20个百分点之间,而只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都较高的长沙、株洲和湘潭3个市区增幅不足1个百分点,且长沙市区还出现了负增长。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水平的快速提升是稳步推进的,年均提升幅度由1992~1997年的0.88个百分点下降到1997~2002年的0.86个百分点,2002年以来的4年提升幅度进一步放慢,仅为0.55个百分点。
这表明地区产业结构水平在数量扩张的同时,也注意不断重视产业结构素质的提升。
4.2产业结构水平县际差异较大,但趋于缩小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了地区间产业结构水平高低不等。
产业结构水平最低的湘潭县,与产业结构水平最高的长沙市区和株洲市区相比,分别相差27.88个百分点和24.78个百分点;与所辖县市最高的长沙县相比,两者的差距也达18.07个百分点。
这里计算了反映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程度的方差、变异系数和全距系数(见表2)。
表中不同年份的3项指标值,1995年均小于1990年,2000年均小于1995年,2003年均小于2000年,这表明城市群内各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的地区差异在不断缩小,其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水平低的地区提高幅度超过了产业结构水平高的地区。
4.3产业结构转换方向
虽然各县区的产业结构总体在转换,但其转换方向各异。
有些县区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演进;有些县区甚至发生产业结构“退化”;有些县区则保持产业结构的稳定性。
为了对城市群各县区的产业结构演进方向作比较,仍然从各产业增长速度出发,
表2不同年份长株潭各县区市产业结构水平差异程度
年份1992199720022006
方差17.8914.2811.4910.61
变异系数0.2930.2180.1650.148
全距系数0.7870.7410.4440.388表示产业研究期间的比重变化。
则某产业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存在β
i
=(1+X
i
)/(1+X
p
)的关系,其中,β
i
为第i产业变动系
数,X
i
为第i产业的增长率,X
p
为GDP增长率。
β
i
>1说明第i产业增长速度大于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展速度,这一产业已经或
即将成为主导产业;β
i
<1说明第i产业增长速度小于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展速度[3]。
根据第一、二、三产业变动的系数(表3),可以将各县区划
为2类:β
1
<1,β
2
>1,β
3
>1,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大于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展速度,二、三产业已经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表3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动方向
地区β
1β2β3地区β1β2β3
长沙0.6590.9581.282攸县0.8081.1201.270市区0.7140.7931.285茶陵0.8431.1681.124长沙县0.6401.2341.269炎陵0.8471.2841.106望城县0.7231.1901.233湘潭0.8230.9711.250浏阳市0.6651.3271.080市区0.8440.9091.287宁乡县0.7511.2351.165湘乡0.8771.0031.250株洲0.8231.0071.147韶山0.7281.1431.163市区0.8920.9341.170湘潭0.8731.1331.164醴陵0.7551.1451.117长株潭0.7290.9711.263株洲0.8771.1731.010湖南0.8281.0811.087β1<1,β2<1,β3>1(长沙市区、株洲市区、湘潭市区),株洲市属于第一类,第二、三产业有望能够为该市的主要导产业,长沙市和湘潭市则是属于第二类,第三产业成为了该区域的主导产业。
可见,不同县区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反映了不同县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区域正在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现代工业化转变。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化方向转变。
①绝大部分县市区的第三产业相对比重下降。
②绝大多数县市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一产业相对比重波动上升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达区域,如湘潭市区;另一类是欠发达区,如,湘乡市和湘潭县;前者在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的同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这实际上是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的体现;后者工业发展条件变得更为不利,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
③第二产业相对比重变动中,1/3的县市区下降,主要是老工业基地(如长沙市区和株洲市区)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结构偏向初级产品的县市如湘乡市、湘潭县。
④从转换能力看,1992~2002年,除长沙市区和株洲市区种高水平的合理转换外,其他县市区因工农业发展条件恶化,第三产业相对比重上升,产业结构转换出现了不合理化的趋势,但2002~2006年间,恶化趋势受到遏制,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发展,说明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成效。
参考文献:
[1]俞金国,王丽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及机理探究——
—以安徽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5,(5):103~107.
[2]彭建,王仰麟,叶敏婷,等.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5,60(5):798~806.
[3]庄争蓉,李永实.福建省产业结构比较与区域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7,7(5):72~76.
作者简介:汤进华(1976~),男,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文地理的教学与研究。
(2009-08-03收稿宿伯杰编辑)
汤进华等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动研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