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唐山市林西中学初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河北省唐山市林西中学初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积累
1.下列两句话的横线上选择填入恰当的句子。
( )
(1),我漫步于参天古木之中,发现一大丛新长的桉树,枝椏上翘,新芽竞长,欣欣向荣。
(2)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
A.(1)春夏初交,群峰碧绿(2)其乐融融,涉猎其中
B.(1)群峰碧绿,春夏初交(2)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C.(1)春夏初交,群峰碧绿(2)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D.(1)群峰碧绿,春夏初交(2)其乐融融,涉猎其中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3.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不仅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大发展,而且在航海事业中也很有使用价值。
B.一场大火,将实验室烧毁,全体实验人员都对这次遭受的损失令人心痛和惋惜。
C.从这些不容辩驳的事实中,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
D.根据各种实验和理论暗示,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认为:自然界中有一种奇特的、迄今为止在很大程度上人们还没有研究的被称为“超对称”的结构。
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 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 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
③ 我们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
④ 用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事物。
⑤ 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事物的读音,这部分称为“声符”。
⑥ 一部分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为“形符”。
⑦ 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
A.②③⑤⑥⑦①④B.④②①⑤⑥③⑦C.⑦①②④③⑥⑤D.④③⑥⑤①⑦②
5.古诗文默写。
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应有恨,____。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两句,以姜子牙、伊尹自比,希望将来也像他们那样得遇贤君明主,成就大业。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民族危难之际,辛弃疾“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被俘临刑之时,文天祥“____,____”(《过零丁洋》)展现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6.下面是小文同学做的关于《儒林外史》《格列佛游记》《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中“讽刺手法”的阅读笔记,请你帮助她完善下面的表格。
二、阅读
7.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何者?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①,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
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②之,可因此时伐魏。
魏不支秦,必东徙。
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
”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
魏使公子卬③将而御之。
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
”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
盟已,饮。
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
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
因去安邑,徙都大梁④。
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①安邑,地名。
②畔,通“叛”,背叛,叛乱。
③公子卬,人名。
④大梁,地名。
1.为文中()处选填一个语气词,应选()。
(填序号)
A.焉B.耶C.乎D.也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秦之.与魏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B.今俱为两国将.魏使公子卬将.而御之
C.因.攻魏师因.去安邑
D.东乡以.制诸侯公子卬以.为然
3.下列选项与例句加点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
A.狐.鸣呼曰B.大楚兴,陈胜王.C.将军身被坚.执锐D.乃丹.书帛曰
4.翻译:
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
5.选文刻画“卫鞅”,除了正面描写,直接写卫鞅的言行,还用了侧面描写,写秦孝公对卫鞅见解的“_____”和魏惠王对自己当初没有接听从公叔任用卫鞅的______。
(摘录文中字词,每空限填两字)
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明道先生程颢小传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人。
逾冠,中进士第,调鄠县主簿。
南山有石佛,岁传其首放光,远近聚观。
先生谓其僧曰:“吾有职事,俟复见,为吾取其首来观之。
”自是光不复见。
改上元县,盛夏堤决,法当言之府,府言之漕司,然后兴作。
先生曰:“若是,苗槁久矣!”竟发民塞之,岁乃大熟。
上元当水运之冲,设营以处病卒,至者辄死。
先生曰:“病者给券而后得食。
待食数日,奚而不死!”乃白漕司豫贮米营中,死者减半。
茅山有龙池,其龙如蜥蜴而五色,自昔严奉,以为神物。
先生捕而脯之,使人不惑。
河东财赋窘迫,官所科买,虽至贱之物,价必腾涌。
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
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之以孝悌忠信。
乡皆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而与之语;童儿所读书,亲为正句读。
在县三年,民无强盗及斗死者。
神宗素知其名,每召见,从容咨访。
将退,则曰:“卿可频来求对,欲常相见耳。
”一日,议论甚久,日官报午正,先生始退。
中人相谓曰:“御史不知上未食邪﹖”务以诚意感动人主,言人主当防未萌之欲。
神宗俯身拱手曰:“当为卿戒之!”
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言者攻之甚力。
先生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
先生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
”安石为之愧屈。
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文潞公采众议而为之表其墓曰“明道先生”。
(《宋元学案》卷十三《明道学案上》,有删改)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冠
..冠:过了二十岁
B.从容咨访
..咨访:咨询
C.捕而脯之
..脯之:把它做成干肉
D.安石为之愧屈
..愧屈:惭愧委屈
2.为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
A.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
B.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
C.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
D.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颢做鄠县主薄的时候听闻佛头能放光,让僧人取佛头来验证,后再没有佛头发光的事。
B.程颢在上元县做官时,打破常规来治理河堤决口和安置生病的士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C.程颢所管辖的区域有学校,程颢在闲暇时亲自到那里,与父老交谈,亲自给孩子们读书。
D.程颢奉旨到中堂商议政事,王安石正对提意见的人发怒,就神色严厉地等待程颢发表意见。
4.翻译下列句子。
务以诚意感动人主,言人主当防未萌之欲。
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不躬不亲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①甚汰②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
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
此群臣之所奢汰也。
《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
’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
”于是更制练帛③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①舆马:车马。
②汰:同“泰”,骄泰、奢侈。
③练帛:大帛,白色丝织品。
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画一处
....)
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
3.结合选文内容
......,谈谈你从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张尚洁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她看着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
妈妈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已很少回家,家里剩下她一人,过着三点一线的初中生活。
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
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威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只剩两人的家庭,房子越变越大,温暖却越来越少。
她想起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米,晚上三人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
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
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嘭——”妈妈进了家门。
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
“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
“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
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
“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
”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凌晨两点,又剩下她一个人。
“你好,你拔打的电话已关机。
”
她低头看自己离家出国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
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地脚步声传来她想起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总在最恰当的时候响起妈妈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
长大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达”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溫暖。
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
午后的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仍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猥猥地扔进垃圾桶。
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
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又剩下她一个人。
下午三点,又剩下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
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
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
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
她走进妈妈的房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妈,我不走了。
”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
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
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走的是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她们两人相拥在一起。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机场,“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句中“急促“表明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迟到的着急以及
“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
B.文章通过三处精细的场景描写和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代沟的普遍与可怕这一主题。
C.文章插叙小时候一家三口挤在不足五十平米小房子里的温馨故事和妈妈开家长会时“她”等待只属于妈妈的自行车和老布鞋的情节,极大地丰富文章内容。
D.文章几处环境描写染了温暖的气氛正面烘托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
2.“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文中出现多次,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3.品析句子。
①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
..,模糊不清。
(结合语境,体会加点词含义。
)
②长大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4.文中划线句表现她当时有着怎样的心理想法?
5.最终“她们两人相拥在一起”请结合文章分析母女最后感情相融的原因。
11.(文本1)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用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偶像剧、商业大片、娱乐圈花边新闻、网络游戏、热点消息等,我们每天光是保持对自己该做的事情的专注,就已经很困难了。
拿网络游戏来说吧,背后可能是几百人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而成的。
目的是什么呢?创造一个虚拟空间,吸引你的注意力并消磨你的时间。
可以说,一切娱乐产品背后的庞大团队,考虑的更多的是用多种手段来减小你触及它们时的心理阻力,诱导你一次次去点击,耗费你的精力,让你忘记自己该做什么,让你很难保持专注,更不用说深度思考了。
(文本2)
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投入地、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
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久而久之,当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你时,你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
相对而言,付出更多、貌似愉悦感更少的事情,比如学习、阅读、深度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文本3)
当我能够在画画中其乐陶陶时,我的生活变得令人着迷。
我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
每当走路坐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新鲜有趣之极: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色彩,在阴暗处和阳光下不相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美不胜收。
在每一个平凡的景色中都能享有一种额外的兴味。
在美术馆,我会用一种剖析的理解的眼光来欣赏一幅幅艺术杰作,我常常看见阻碍过我的难点,被一个个绘画大师如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在不精疲力竭消耗体力的情况下,比绘画更使人全神贯注了。
我的日子因专注于这一目标而使每一个空闲都很充实。
我感到心满意足。
这就是思考带给我的福利。
(节选自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分》)
1.这组文本的表达目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试比较(文本1)(文本2)与(文本3)在写作内容上的区别。
3.“这就是思考带给我的福利”中“福利”在文中指什么?请结合生活学习实际,举一个因思考给你带来福利的例子。
三、应用
12.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答题。
材料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情况统计表
年份
综合阅
读率
数字化
阅读率
图书阅
读率
报纸阅
读率
期刊阅
读率
201780.3%73.0%59.1%37.6%25.3%
201880.8%76.7%59.0%35.1%23.4%
材料二调查数据亦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78.4%,其中,在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材料三漫画《轻松听书》(见下图)
听书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人的读书现状。
(2)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3)李明同学热爱阅读,喜欢写诗,他写了一首诗,登门向语文王老师请教,恰巧王老师不在家,就留了个便条。
便条中有几处谦词、敬词使用不当,请找出两处并改正。
王老师:
您好!
我到寒舍拜访,您不在。
我把拙作《山水有清音》放在您家,望拜读。
我有吟诗爱好,学习之余,凑成几句,错处颇多,但自己不能斧正。
望您工作之暇不吝赐教。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李明
5月19日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C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后面叙写的是“树木”,以及“春夏初交”“群峰碧绿”两个词语的内容,应该先交代季节,后写这个季节景物特点,应该选用“春夏初交,群峰碧绿”。
可排除B和D。
(2)“涉猎其中”与“其乐融融”之间存在着先后和因果关系,应该选用“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排除A。
据此,答案为C。
2、C
【解析】
此题考查修改病句。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A.“提高”与“范围”搭配不当,应删去“和范围”;B.缺少宾语,应在“尤其是读经典名著”后加“的习惯”;C.正确;D.语序颠倒,应改为“不但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而且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3、D
【解析】
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应该把“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大发展”与“在航海事业中也很有使用价值”的位置互换。
B.成分赘余,去掉“令人”。
C.缺少主语,去掉“从……中”。
D.正确。
据此,答案为D。
4、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用语的简明、连贯、过渡、衔接能力,观察文本的上下文,对提高连贯与衔接能力有帮助。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何事长向别时圆(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衡”“钓”“赢”“汗”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6、人物言行的矛盾:示例一:《儒林外史》中范进在母亲死后守孝期间不肯用奢侈的杯箸,却毫不犹豫地吃了大虾圆子。
他言行的矛盾正讽刺了他的虚伪可笑。
示例二:《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中《变色龙》一文写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一会说天热了要脱大衣,一会说天冷了要穿大衣,前后言行的矛盾正讽刺了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
夸张变形的描写:示例一:《格列佛游记》写到飞岛国的拉格多科学院的教授们研究怎么从黄瓜里提取阳光,怎么将粪
便转化为食物等等,这些夸张的描写讽刺了当时某些脱离实际的无聊的科学研究。
示例二:《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中《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一文写胆小的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不慎将唾沫溅到了前排将军的身上,他唯恐将军认为自己有意冒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将军道歉,惹来将军不耐烦的训斥而恐惧致死,这样夸张的描绘讽刺了沙皇俄国社会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和心灵扭曲。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从“人物言行的矛盾”“夸张变形的描写”两个角度赏析即可。
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
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
范进对名利的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
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使其原形毕露。
这样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起着深刻批判作用。
再如《格列佛游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尖锐深邃的讽刺是这部作品的灵魂。
格列佛历险的第一地是小人国。
在这个缩微的国度里,党派之争势不两立,邻邦之间不但想战胜而且要奴役对方。
小人国的国王用比赛绳技的方法选拔官员,为获得国王赏给的几根彩色丝线,官员不惜小丑似地做着可笑的表演。
这个小朝廷是当时英国的缩影,连利立浦特的朝政风习和典章制度也同当时的英国政局一模一样。
在第二卷里,作者更是指名道姓地批抨英国。
格列佛长篇大论地向大人国国王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以及种种为国家为自己辨解的事,可是从大人国的眼光看来,英国的历史充斥着“贪婪、竞争、残暴、伪善、淫欲、阴险和野心”产生的恶果。
作者借国王的话,“那样一个卑微无能的小虫”是“自然界中爬行于地面的小毒虫最有害的一类”,讽刺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第三卷里,通过对拉格多科学院人士所从事的无聊而荒唐的科学研究,讽刺了英国当时的伪科学;有关勒皮他岛的描绘则批评了英国对爱尔兰的剥削压迫。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
小说的内容富有喜剧性。
一只小狗咬了金银匠的手指,巡官走来断案。
在断案过程中,他根据狗是或不是将军家的这一基点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孔。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滑稽的故事,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最突出的是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从他对下属、对百姓的语言中表现他的专横跋扈、作威作福;从他与达官贵人有关的人,甚至对狗的语言中暴露他的阿谀奉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从他污秽的谩骂随口喷出来揭开他貌若威严公正里面的粗俗无聊。
同时,作者故意很少写他的外貌神态,令人可以想象:此人在说出这一连串令人难以启齿的语言时,竟然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常态,由此更突出了这一人物丑恶的嘴脸、卑劣的灵魂。
二、阅读
7、1.D
2.C
3.B
4.魏惠王害怕了,派遣使者献上河西的土地给秦国来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