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师的文学情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大师的文学情怀
作者:王杰婷
来源:《科学家》2014年第07期
文学与数学看似是在两条平行线上奔跑的马车,永无交集,但是数学和文学却又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同一性。

文学是以感觉经验的形式传达人类理性思维的成果,而数学则是以理性思维的形式描述人类的感觉经验。

有人说,文学是以美启真,而数学则以真启美。

事实上,许多的数学大师与文学都有着不解的情缘。

这里所说的一位与文学结缘的数学大师就是美籍华人丘成桐。

谁是丘成桐?一般人可能并不了解他,因为数学多少让人望而生畏,他就是那个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与R.舍恩合作解决了正质量猜想,开创了几何分析领域的数学家。

他是继导师陈省身之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

数学家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他的研究工作,他们是否就没有时间做其他事了呢?其实很多数学家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

以陈省身为例,他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金庸迷,而他的徒弟丘成桐也是一位文学迷,只是丘成桐更偏好于文学创作。

父亲的影响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在香港长大。

父亲丘镇英曾是香港崇基学院的哲学教授。

丘成桐小的时候,父亲经常要求他背诵古文诗词。

这为丘成桐日后良好的文字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丘成桐10岁时,父亲让他模仿柳公权的字,念唐诗宋词,背诵古文,还买来《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要求丘成桐背熟书中的诗词。

丘成桐很快就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红楼梦》却只看了前几回,就没有兴趣再继续看下去了。

丘成桐14岁时,父亲去世了。

丘成桐在悲恸中,想起了父亲生前的教导,重新拿起了《红楼梦》,此时此情,让他对这部悲剧小说产生了共鸣。

感情上的巨大波动使丘成桐躲入古典文学的世界寻求安慰。

他开始大量阅读和背诵秦汉、六朝的古文,读司马迁的《史记》等,借此抚平自己悲痛的心情。

数学诗人
丘成桐对《史记》尤其着迷,不仅被其文字优美、音调铿锵而吸引,还因它叙事求真、史观独特而折服。

直到现在,闲暇时他仍愿意拿来品读。

大量阅读古籍的另一个好处是,丘成桐对做学问的兴趣忽然变得极为浓厚。

“人都有悲哀的时候,有人发愤图强,有人则放弃理想以终其身。

”丘成桐说,“立志要做大学问,只不过是
一刹那的事,往往感情澎湃,不能自已。

”他认为,四十年来,自己研究学问、处世为人、屡败屡进未曾气馁,这种坚持的力量可以追溯到父亲去世时感情的迸发。

他在接受采访时曾介绍过“中国文化的美是如何带领他去求索数学王国的玄”。

他也曾以《数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为题在中国艺术科学院做过演讲,演讲中他将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的内在规律阐释得鞭辟入里,其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使人们惊叹不已,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数学家只懂得数字与符号的固有偏见。

丘成桐对于古代文学的热爱不仅仅停留在阅读上,他还曾模仿前人,写了许多古体诗文,只可惜如今遗留下来的就只有中学毕业时写在同学录上的短文了。

后来丘成桐忙于数学研究,所以少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一直到1997年才重新开始诗文写作。

丘成桐喜欢中国古体诗,在研究数学的同时写了很多诗。

2011年9月岳麓书社出版的一本名为《丘成桐诗文集》的书中,收录了丘成桐从1997年至2001年所创作的将近200篇文章以及诗词。

在该书的序言里,丘成桐写道:“余生也贫,父母师友,待我之深恩,不可忘。

余无父亲,无以知古今德业,无以思来者。

余无母亲,无以得哺育,无以至刚强。

余无良师,无以知当世之学,无以知所处。

余无贤妻,无以安家业,无以固良知。

至于兄弟姊妹亲子,手足深情,骨肉连心,一生所宝也。

”这可以看做是丘成桐对人情与世事的感悟,对人生的深切认识。

《丘成桐诗文集》中现代白话文很少,自由体的白话诗也寥寥可数,多数文章为古文或半文半白,诗为古诗、律诗,包括各种献辞、述怀、游记、赠序等等,所填词为《蝶恋花》《永遇乐》《念奴娇》等古词牌,皆工整可观。

由此可见,丘成桐所习惯的自我表达方式是传统的、古典的、而非现代的。

丘成桐的诗人情怀,在他的代表作《五十感怀》其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三十年前别故土,读书求学在心缘。

半生行止承慈教,彩笔描成效大贤。

少壮厉蹈名易就,国家蹉跌事难圆。

”可以说,丘成桐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也塑造了他的性格气质。

正如他本人所说,“做学问要立大志,要懂得放弃一些‘小题目’。

这取决于个人气质,而个人气质与文化修养有关。

因此,加深人文知识的修养对于自然科学家来说极为重要。

任何学术的创新,都要基于文化传统的土壤。

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做不了好学问。


丘成桐在美国待了几十年,一直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那份情有独钟,他看过许多外国的古代神话,在赞扬的同时,也不禁想起自己钟爱的中国远古神话。

他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要把中国远古的神话故事,诸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这些拍成电影,让更多的国人引以为豪。

他曾说,他和他的团队曾研究出一种最先进的成像技术,当时《阿凡达》的制作团队希望与他们合作,但最终丘成桐也没有同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