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惩山北之塞惩②杂然相许许
③汝之不惠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但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以此来表现出愚公的“愚”。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孙亮①方食生梅,使黄门②至中藏③取蜜渍④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⑤,藏吏叩头。

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

”黄门不服⑥。

亮曰:“此易知耳。

”令破鼠矢,矢里燥。

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注释】①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吴的皇帝。

②黄门:宦官。

③中藏:宫中仓库。

④渍:浸、蘸。

⑤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

⑥服:认罪。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B.向求,实不敢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此易知耳/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令破鼠矢/国破山河在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
(3)孙亮是如何判断老鼠屎是黄门刚放入蜜中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课外阅读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

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乙如其教,(甲)。

予叹曰:“(乙)。


(选自林昉《钓鱼记》)(1)下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乙竟日亡所获也
B.易:寒暑易节故易取也
C.至:居无何,上至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
D.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
(2)“意”,会意字,从心从音,合起来表示发自内心的声音。

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又会有所变化。

请结合文意,推测以下两句中“意”的意思是否相同。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龄《狼》)
②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林昉《钓鱼记》)
(3)文中(甲)处,根据文意应该选填下面哪一句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A.连取数鱼
B.仍无所获
(4)文章中常常会有一些“金句”画龙点睛。

请仿照以下课文中的示例,用现代汉语为文中(乙)处补填一个合适的句子。

示例:
A.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三峡》
B.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②,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
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

②属文:写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________
②比冠,博通经史 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也许会否定吗?
B.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会允许呢”
C.我如果替范滂做事情,母亲是否也会允许呢?
D.我如果替范滂做事情,母亲是否允许我去他那里?
(3)从文中的“________”四字可以看出,苏轼极其喜爱《庄子》这部经典。

这两段文字让我们了解到苏轼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祥①至柴市,临刑,殊从容,问市人曰:“孰南面?”或有指之者,即向南再拜而死。

年四十七。

人为忠孝所感。

庐陵张千载者,天祥友也。

天祥贵显时,屡以官辟②,不就。

临安既破,天祥自广还,过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千载当偕行。

”既至燕,寓天祥囚所侧近,日以美馔③馈,凡三年,始终如一。

且潜制一椟④,天祥受刑日,即以藏其首。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删改)注释:①天祥:即文天祥,南宋文学家,坚持抗元,在广东兵败被俘,后押解至燕京,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在柴市从容就义。

②辟:召,征召。

③美馔zhuàn:美味的饮食。

④椟:盒子。

(1)下列选项中的划线词与“或有指之者”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已而之细柳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得志,与民由之
(2)上文通过________这件事,侧面表现了________。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①初放,绿阴照人②,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④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⑤,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选自郑板桥《题画三则》)(注释)①新篁:新竹。

②绿荫照人:绿色的竹影照在人身上。

③窗棂:窗子上雕花的窗格。

④冻蝇:秋冬受冻的苍蝇。

⑤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

(1)“置一小榻其中”中“置”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
(3)作者认为自己画竹的灵感“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此句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①,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②。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③焉。

舜使益掌火④,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⑤济⑥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注释)①不登:不成熟。

②中国:中原地区。

③敷治:治理。

④掌火:主管用火。

⑤瀹(yuè):疏导。

⑥济:与后文的“漯”“汝”“汉”等均为水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举舜而敷治________
②禽兽逃匿________
(2)尧在位时,遇到的灾害主要有哪两种?
(3)①禹采用了什么方法治水?②他最让人钦佩的是哪一点?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答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名轲,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百里奚举于市和愿为市鞍马中的“市”都是集市的意思。

B.饿其体肤中的“饿”和空乏其身的“空”,两个字的用法相同,都是意动用法。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翻译是表现在脸上,体现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D.“法家拂士”“敌国外患”是从主客观两方面论述一个国家兴盛必备的两个因素。

(3)第1段中的“举”和“发”有何异同?
(4)“生于忧患”激励了很多人战胜磨难,但历经忧患就一定能让人走向成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5)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

(每联不少于5字)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 ________
②夕日欲颓 ________
③夏水襄陵 ________
④属引凄异________
⑤虽乘奔御风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两篇文章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4)“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之中寄托着作者的情怀。

请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三峡》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周亚夫军细柳》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招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1)本文节选自《________》,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时期的司马迁。

(2)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已而之细柳军________
②军士吏被甲________
③毂弓弩________
④天子且至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②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4)选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
11.阅读吴均的两篇短文,完成以下题目。

【甲】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与顾章书
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________西,有石门山________,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________!
【注】①仆:旧谦称“我”。

②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仆去月谢病________
A.辞去,离别 B.认错,道歉
②幸富菊花________
A.富裕 B.丰富,多
(2)根据文意,填入下文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梅溪________西
②有石门山________
③岂徒语________
A.①以②者③耳
B.①以②矣③哉
C.①之②者③哉
D.①之②矣③耳
(3)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说说这个句子体现了骈体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甲乙两文是吴均分别写给朋友朱元思和顾章的书信,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吴均在两文中均流露出怎样的思想?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挪揄②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日:“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选自《子不语·卷十四·卖蒜叟》)【注】①睨;眼睛斜着看。

②揶榆: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杂然相许陷人尺许
C.以君之力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D.惧其不已也已夹入老人腹中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3)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A
解析:(1)苦于;赞同;通“慧”,聪明。

(2)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A
【解析】【分析】(1)①大意: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惩:苦于。

②大意: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许:赞同。

③大意:你太不聪明了。

惠:通“慧”,聪明。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易,交换;节,季节;反,通“返”,往返。

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固,顽固;彻,改变。

(3)A.错在以此来表现出愚公的“愚”。

应该是以此来表现出愚公的“智”。

故选A。

故答案为:⑴① 苦于;② 赞同;③ 通“慧”,聪明。

⑵ 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⑶ A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A
解析:(1)A
(2)若矢先在蜜中 / 中外当俱湿 / 今外湿里燥 / 必是黄门所为!
(3)孙亮根据破开的老鼠屎外面湿润里面干燥判断老鼠屎是刚放入蜜中的。

【解析】【分析】(1)A. 都是“让,派”。

B. 给/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C. 容易/更替。

D. 弄破/破败。

故选A。

(2)根据句意:如果这老鼠屎在蜜中泡久了,里外应该都是湿的;现在外面是湿的,里面还是干的,一定是宦官做的事。

故句子划分为: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

(3)根据“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孙亮是根据破开的老鼠屎外面湿润而里面干燥,证明老鼠屎是黄门刚刚放进蜜里的。

故答案为:⑴ A
⑵若矢先在蜜中 / 中外当俱湿 / 今外湿里燥 / 必是黄门所为!
⑶孙亮根据破开的老鼠屎外面湿润里面干燥判断老鼠屎是刚放入蜜中的。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孙亮正要吃新鲜的梅子,派宦官到食品库房中去拿蜂蜜来浸渍生梅,(宦官取来了蜂蜜,孙亮看见)瓶子中有一粒老鼠屎。

孙亮问管库房的人:"宦官曾经私下问你要过蜂蜜吗?"管库房的人磕头说:"以前向我要过,我实在不敢给他。

"宦官不认罪。

孙亮说:"这件事很容易弄清楚。

"他让人把老鼠屎破开,发现老鼠屎内部干燥,而表面沾湿,孙亮大笑说:"老鼠屎如果在蜜中很久了,里外应该都是湿的;现在外面是湿的,里面还是干的,一定是宦官做的事!"宦官这才认罪。

身边的人没有不惊讶的。

3.A
解析:(1)A,D
(2)不相同。

①是写狼用悠闲、从容的神情来迷惑屠夫,表现其“狡黠”,因此“意”指神情。

②中写乙因为心思全集中在鱼上,没有进入忘我状态而致无所获,因此“意”指心思、
意念。

二者都是写人与动物的关系,①中写狼用“意”食人,②中写人用“意”捕鱼,都体现了智慧心力的较量,别具趣味。

(3)示例一:A更合适,因为写乙“连取数鱼”可以呼应前文的“如其教”,体现甲自己钓鱼成功和所教方法皆正确,以此表达做事要意念专注、沉静忘我的寓意,达到以事寓理的效果。

(4)示例一:患得患失,易失而难得。

示例二:捕鱼先忘鱼,做事先修心。

示例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超然忘我,成功在望。

(符合故事寓意即可)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同“无”,没有/同“无”,没有,B.交换/容易,C.到/很,特别,D.只/只,故选AD。

(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的意思是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这句中的“意”是“神情”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可知,狼表现出悠闲的神情是想迷惑屠户,从而达到吃掉屠户的目的;②“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这句话的意思是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这句中的“意”是心思的意思,指钓鱼的人的心思放在了鱼的身上,想要钓到鱼。

第一句写的是狼和屠户之间的较量,第二句写的是人和鱼之间的较量,都体现了一种智慧,故体现的是智慧的较量。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乙如其教”说明乙按照甲教的做,而结合上文可知甲得到的鱼特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说明甲钓鱼的方法是正确的。

乙按照甲教的去做,那也会钓到很多鱼,据此可知应选的是A。

甲强调的是钓鱼时眼睛不眨,神色不变,即要做到意念专注、沉静忘我,乙按照这种方法做,结果钓到了鱼,这就说明了做事情时意念专注、沉静忘我的重要性。

(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通过分析课本中的几个事例,我们可以发现,这几篇文章的结尾都是以议论的方式来表达文章的主旨,故我们在乙中填的内容也需是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议论性的句子。

文章通过两位老人钓鱼这件事,点明了做事情时需做到意念专注、沉静忘我的道理。

据此,文章的结尾需直接简洁地点明这个道理。

答案不唯一,能符合这个故事的寓意即可。

如捕鱼先忘鱼,做事先修心。

或意念专注、沉静忘我方能成功。

故答案为:⑴AD
⑵不相同。

①是写狼用悠闲、从容的神情来迷惑屠夫,表现其“狡黠”,因此“意”指神情。

②中写乙因为心思全集中在鱼上,没有进入忘我状态而致无所获,因此“意”指心思、意念。

二者都是写人与动物的关系,①中写狼用“意”食人,②中写人用“意”捕鱼,都体现了智慧心力的较量,别具趣味。

⑶示例一:A更合适,因为写乙“连取数鱼”可以呼应前文的“如其教”,体现甲自己钓鱼成功和所教方法皆正确,以此表达做事要意念专注、沉静忘我的寓意,达到以事寓理的效果。

⑷示例一:患得患失,易失而难得。

示例二:捕鱼先忘鱼,做事先修心。

示例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超然忘我,成功在望。

(符合故事寓意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作用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结合句子的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文章的上下文的内容进行作答。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对文中事例的归纳和概括,结合文段的内容点明文章的主旨。

【参考译文】
我曾经独自漫步过溪流,(看见)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两块)石头上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特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

乙一天都没有收获。

(乙)便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得失的差别这么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

我感叹道:“这意思说到了事物的宗旨,成为哲理了啊!”
4.B
解析:(1)还,反而;等到
(2)B
(3)得吾心矣;天资聪慧;少有大志、勤奋刻苦(任意写出两点)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顾:古今异义词,反而;比:古今异义词,等到。

(2)注意重点词:若:如果;许:允许。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翻译为: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会允许呢?故选B。

(3)“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从“得吾心矣”可以看出苏轼非常喜欢《庄子》这部经典。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意思是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这句话体现了苏轼天资聪敏;“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小时候就有理想,想做范滂那样的人,体现苏轼少有大志,“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体现苏轼勤奋好学,热爱读书。

故答案为:⑴还,反而;等到
⑵B
⑶得吾心矣;天资聪慧;少有大志、勤奋刻苦(任意写出两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翻译的辨析。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