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五年高考语文考题汇编——古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五年高考语文考题汇编——古诗词赏析
一.诗歌阅读(共5小题)
1.(2022•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

人情苦向南山觅。

村村箫鼓家家笛。

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

商行贾坐农耕织。

须知此意无今昔。

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

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

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3.(2020•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2019•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5.(2018•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湖北省五年高考语文考题汇编——古诗词赏析
一.诗歌阅读(共5小题)
1.(2022•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

人情苦向南山觅。

村村箫鼓家家笛。

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

商行贾坐农耕织。

须知此意无今昔。

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考点】古诗词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人思想、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理解词人论述的做人的道理。

【解答】(1)A.“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人情苦向南山觅”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故选A。

(2)“无边春色。

人情苦向南山觅。

”写尽管到处都是春色,但人们还要去南山寻春,“苦”体现了人们对寻觅春色的执着。

“村村箫鼓家家笛”写出了农村人日的风俗景象,渲染出人们的欢乐情绪。

“祈麦祈蚕”点出人们对丰收的盼望。

“翁前子后孙扶掖”写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从“翁”“子”“孙”可知长幼之序,要孝悌仁爱。

“商行贾坐农耕织”用“行”“坐”“耕织”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

商、贾、农各安其所,各顾其业。

本首词起写春色无边,点明时令,次写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拥向南山觅春;下片紧承上片,继写沿途所见,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揭出作意,告诉我们珍惜美好,重视劳动的道理。

答案:
(1)A
(2)①“人情苦向南山觅。

村村箫鼓家家笛。

祈麦祈蚕”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执着追求。

②“翁前子后孙扶掖”启示我们要做到长幼有序,孝悌仁爱。

③“商行贾坐农耕织”提及要重视劳动,各行业的人各安其所,各顾其业,做好自己的工作。

译文:
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

村村箫鼓声起,家家笛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的丰收。

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商人忙着生意,农人在忙着耕织,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

如能领会做人的真理,天天都是“人日”。

赏析:
题中的“人日”,和词中的“元正七”,都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七这一天。

民间旧俗,是以七种菜为羹,用彩色的布或金箔剪成人形,贴在屏风上,戴在头上,表示“形容改新”和“一岁吉祥”之意,并且饮酒游乐,吹奏乐器,以祈农桑。

这是一个快乐吉祥的节日,“人”在这一天显得特别尊贵,所以李充在《登安仁赋铭》中有“正月七日,厥日唯人”之说。

正月的时候正值孟春,初阳发动,故词以“无边春色”起头。

但是,就人之常情来说,尽管到处是春色,还是要去寻春、觅春的。

次句的“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也是作者邀请提刑官应懋之游春的目的地。

“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这也正是本词写作的一个重点。

作者先大笔挥洒,用“箫鼓”“笛”写节日歌舞之盛,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包容之大,仅此一句,就将农村“人日”的风俗景象以及人们的欢乐情绪形象地渲染出来。

“祈麦祈蚕”,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

祈求农事丰收,这里虽举“麦”“蚕”为诸多农事的代表,但在“人日”来说,农民马上可以接触到的一般来说,也就是麦与蚕了。

这时,麦田泛出青绿之色,蚕在春天的气息里孵化,富于生机。

对丰收的盼望与担忧,都同时在农民心头慢慢升起,他们怎能不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呢?“来趁元正七”,这句是上片的结语,明确指出了特定时期季节性的内涵。

下片“翁前“两句,转入具体的描绘。

“翁前子后孙扶掖”,这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
孙。

魏了翁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他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可以看出来。

“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

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

“耕织”则为“农”的本业。

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

但这三个动词,却描绘出了一片繁忙景象。

从“箫鼓”至“耕织”,这五句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农村的欢乐景象,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作者将种种苦闷、烦忧,都排斥在画面之外了。

这里简直是一片桃源乐土。

在偏安的半壁河山之中毕竟还有这样一片乐土!但其中也不排斥寓含着作者的理想,这正是他所苦苦寻觅的“春色”,上片次句用“苦”与“觅”两个字,用意就在于此。

词的末三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本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须知”是告诫语,作者要告诉人们“人日”中的“人”的种种活动与期望,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人”是向上的,都在追求着幸福与美好;但是,人们如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都像在“人日”里所意识到“人”的作用与追求,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也就不会只有在“人日”这一天才去追求祈祷了。

显然,作者是在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

这也正是作者思想核心之一。

他处理政务主张“内修”“立本”“厚伦”,正人心,化风俗;他所留驻的州县,皆“以化善俗为治”;使“上下同心一德,而后平居有所补益,缓急有所倚仗”(均见《宋史》本传),这就是他在本词中发挥议论的思想基础。

从全词看,此词没有浮躁怪诞之气,写得古朴自然,平易真切,与农村风物极相贴合。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

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

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考点】古诗词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要分析诗句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进行委婉劝告,劝告的内容是什么。

【解答】(1)B.“湓浦曾闻似衣带”一句将“湓浦江”比作“衣带”,写出了江水的曲折灵动,是对江州此地景物的描绘。

诗人极言江州景物之美,是希望友人可以趁机游览一番,盼自然风光能宽慰友人被贬谪的苦闷。

所以此句并不是化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达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故选B。

(2)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除了第二句之外,还有尾联,所以要重点对这两句诗进行分析。

第二句借用典故,采用了问句的形式表达劝告之意,望其不要产生厌倦官场的情绪。

尾联则直抒胸臆,传达勉励之情。

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也为结尾的劝告做了铺垫。

答案:
(1)B
(2)①“劝解”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告做了铺垫。

译文:
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
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

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

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
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3.(2020•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古诗词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
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解答】(1)A.“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根据题目“杜门见寄”可见,皮日休虽然闭门谢客,但仍旧与作者通信,不能说是“不通音讯”。

(2)“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友人因病而错失与自己春日共游饮酒的约定,放下帷幕苦读讲学,未能写成新诗。

流露出对友人因病而无法与自己一道游览春光的遗憾惋惜之情。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枝”,前句说自己在室内培养人才,但内心仍想去山崖上采摘三春秀丽的花枝。

此句表达诗人因友人无法赴约而也闭门教书,但内心仍旧充满对春天美景的渴望之情,仍旧流露出对于无法饱览春光的遗憾之情。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是说,只要能让皮日休的双目重新恢复健康,不怕将来没有花满枝的美好春景供我们一同游赏,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病情的关切与宽慰,希望友人疾病能尽快转的美好祝福,友人一定能恢复康健的信息,以及对将来携手共游的期待之情。

答案:
(1)A。

(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点评】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

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4.(2019•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考点】古诗词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理解诗句要结合全诗分析,切不可孤立看待。

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可从关键词句中找出依据分析。

【解答】(1)C.“透过小窗远距离观察”错误;此处的“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并非指从窗中观察,而是形容画家把万里江山图景都浓缩在如一扇窗般的画幅中;
(2)先理解“佳句”含有的情感,“此中有佳句”句式与“此中有真意”颇相似,也有“欲辨已忘言”之感,表达诗人对画作浓缩了万里江山精髓的高度赞叹;再理解“吟断”,“吟断”意为“吟尽”,可见诗人从画中获取了源源不断的灵感,然而吟尽诗句,依然觉得“不相关”,不能把画作的精妙之处传达出来;从中可看出诗人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答案:
(1)C;
(2)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点评】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

其次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
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5.(2018•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考点】古诗词阅读.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时,首先结合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紧扣语言特点或思想感情作具体的分析。

【解答】(1)B.“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

(2)“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潆漾”从内容上看,这两句诗指的是冬天过去,寒风也将终了,随着春天的到来,柳树又将重新变绿,嫩绿的柳条摇曳多姿如轻烟笼罩。

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两句诗通过“寒风”“春柳”
的描写,写出了季节的交替,寒冬之后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借景抒情,以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抒发诗人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

从手法上看,这两句诗在诗歌的结尾之处,以景物描写作结,既留下了无限的意蕴,又通过“寒风”“春柳”的景物变化,写出了诗人心情由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到积极用世、奋发有为的自勉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