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阿胶治疗肾性贫血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阿胶治疗肾性贫血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阿胶治疗肾性贫血的效果。
方法: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阿胶8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症状和体征均改善,两组Hb及HCT均有显著性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促红素联合阿胶治疗血透患者贫血疗效明显,安全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标签:促红细胞生成素;阿胶;肾性贫血
贫血是慢性肾衰的严重并发症,血液透析可以改善慢性肾衰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状态,清除尿毒症毒素,但改善贫血效果不理想。
肾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是其主要原因,但单纯使用基因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疗效难以满意,且用量较大。
我们从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使用EPO的基础上加用阿胶治疗肾性贫血,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血液透析室长期维持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38例,每周透析2~3次,每次4h~4.5h,同时口服叶酸、硫酸亚铁及维生素B12。
透析期间无出血、输血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史。
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46~81岁,平均(55±13.8)岁。
糖尿病肾病1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6例,药物性肾病5例,多囊肾3例,梗阻性肾病3例,高血压肾病2例。
3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1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透析时间及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两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1.2 方法两组均给予EPO于每次血液透析后皮下注射2000U,当血红蛋白升至12og/L或红细胞压积升至30%~33%后逐渐减量至能维持在该水平的最小用量。
治疗组加用阿胶(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3g(把块状阿胶砸成小块,和冰糖、黄酒一起放在金属容器内上火蒸30—45分钟,蒸化的阿胶放凉后成变粘变稠即可食用)口服,1日3次。
于治疗前、治疗后每周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
同时观察症状体征及副作用:头晕乏力、食欲、恶心呕吐、高血压等。
两组患者均以8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有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症状和体征均改善:头晕、乏力明显减轻,食欲明显改善,无恶心、呕吐。
血压较前升高人数:治疗组5例,对照组2例,均能通过降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和或ARB类药物)控制。
2.2 两组于治疗第8周结束后Hb及HCT均有显著性改善,治疗组Hb及HCT治疗前后升高更显著,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3 讨论
慢肾衰贫血主要原因是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此外,铁的摄入减少,血液透析过程失血或频繁的抽血化验,使不少的慢肾衰患者发生缺铁性贫血。
慢肾衰时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也会加重贫血,叶酸缺乏、体内缺乏蛋白质、尿毒症毒素对骨髓的抑制等,也是引起贫血的原因之一【1】。
因此,充分透析,补充促红素及各种造血原料是纠正贫血的关键。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产生于胎儿的肝脏和成人的肾脏,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一种糖蛋白,主要存在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并刺激它向红细胞分化,为红细胞生成的关键物质,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肾性贫血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确实的疗效。
阿胶主含多种氨基酸,钾、钠、钙、镁、铁等20种金属元素。
阿胶具有提高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促进造血功能等【2】。
阿胶有强大的补血作用,其作用主要是阿胶所含的大量的氨基酸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所形成的,阿胶中的甘氨酸有调节血清铁的作用,因而可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精氨酸等又可促进机体生长素和睾丸酮分泌增多,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而阿胶中的苏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均具生血作用【3】。
阿胶含丰富的铁元素(Fe2O3)和较高的动物蛋白,是一种极易吸收的铁补充剂,长期服用阿胶可使机体内铁元素的摄入量增高,恢复铁元素在体内的生理功能,阿胶还含有丰富的铜,铜是铁利用及造血的重要促进因子以及数十种酶的成分,是红血球的组成元素,服用阿胶可补充机体所必须的铜元素,并可加速铁的吸收和利用,从而达到造血补血的目的【4】。
实践结果表明促红素联合阿胶治疗血透患者贫血疗效明显,安全无副作用,与国内报道一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72
[2] 郑汉臣,蔡少青.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89
[3] 黄京娥,杨福安.阿胶的作用机理研究[J].中医药学报,1991,27(1):43~46.
[4] 陈定一,王静竹,刘文林.阿胶及其炮制品中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