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A4打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A4打印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面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洵.职(xùn)滑稽.(jī)烧灼.(zhuó)哄.堂大笑(hǒnɡ)
B.慷慨.(kǎi)干涸.(hé)狭隘.(ài)刨.根问底(páo)
C.热忱.(chén)附和.(hé)恍.惚(huǎnɡ)粘.轻怕重(niān)
D.鄙薄.(báo)琢.磨(zhuó)抽噎.(yè)参差
..不奇(cēn cī)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契约颠沛流离烦燥妇儒皆知
B.绝别为罪潜逃霹雳心有灵犀
C.狂澜悲天悯人凛冽千钧重负
D.绸密耀武扬威点缀轰堂大笑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受寒流不断南下的影响,今年的春天姗姗来迟
....。

B.语文课上,老师讲了一个幽默的故事,同学们都忍俊不禁
....。

C.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不耻下问
....,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

D.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仅我们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B.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左右的花粉。

C.我市上下齐心协力,掀起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高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D.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9000万元。

5、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C.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6、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种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就是比拟的一种,我们称之为拟人。

②在一些作品中,小鸟会说话,鱼儿会跳舞,小溪也能唱起欢乐的歌……
③还有一种比拟,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我们称之为拟物。

④这曾经激发起我们多少美妙的幻想。

A.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③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④岐王宅里寻常见,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⑤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⑥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观沧海》中,写曹操登高远眺,举目所及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②《次北固山下》中,王湾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
列③;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④。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

②凌:欺侮;忽:轻视。

③同列:同辈。

④鸱枭(chī xiāo):两中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C.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D.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明.:
(2)广.:
(3)疾.:
(4)恶.:
3.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4.(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甲)文强调“________”是学习的前提,(乙)文则告诉我们“________”是学习的目的。

(用原文中的字词填空)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

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

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

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

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

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
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

”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

”我狠狠瞪儿子一眼。

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

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

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

”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

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

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

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1)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

波澜再起。

(3)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画横线的三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母亲端上一盆儿汤”,为什么“朝我使了个眼色”?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冬景
贾平凹
⑴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⑵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捂着耳朵,四周的白光刺着眼睛,眯眯地睁不开。

天把石头当真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柳树上,却不再
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

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

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

烟长上来,细而端。

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嘟嘟冒上来。

⑶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回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

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

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⑷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

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

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里,不动也不响,一任毛驴跑着。

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⑸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

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做出长久的沉默。

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很容易抓起来。

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转儿。

⑹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⑺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

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

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⑻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

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⑼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上也戴上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

猫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

孩子们却醒得早,扒在玻璃窗上往外看。

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⑽“奶奶,电线肿了。


⑾“那是落了雪。

”奶奶说。

⑿“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⒀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总是化了。

他们不怕冷,尤其是孩子,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

(选文有删改)
1.从文中摘录表示时间转换的短语。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2)“奶奶,电线肿了。


3.文中第⑥段中的最安静反衬了下文哪些人的不安静?
4.本文前后两部分(以时间为界限)写的都是人和自然,但是侧重点不同,表现的主要内容也不同。

请你简要解释。

四、写作题(40分)
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成长需要丰富的物质养料,更需要丰厚的精神养料。

物质养料强健我们的体格,精神养料强大我们的灵魂--失败让我们坚强,批评让我们成熟,艰难让我们上进,感动让我们珍惜,阳光让我们温暖……
请寻找成长中那些曾给你精神滋养的东西,以“_______也是一种养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B
C
C
C
D
D
(1)①不义而富且贵②险躁则不能冶性③夜发清溪向三峡④崔九堂前几度闻⑤遥怜故园菊⑥受降城外月如霜(2)①山岛竦峙②潮平两岸阔

1.D
2.(1)明确、坚定 (2)增长(3)怨恨(4)厌恶
3.(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习。

4.静;求益

1. (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3)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意思对即可) 2.答案:(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

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

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3.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写儿子时,用“确定”“已
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因为母亲做的不是蜗牛汤,母亲怕“我”说出真相,所以用眼色示意“我”不要发火、不要说破。

5.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

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

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

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

“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

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

【答案】
1.早晨起来吃过早饭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

3.小媳妇老奶奶孩子们
4.第一部分以霜为背景,侧重写自然,表现大自然的威力;第二部分以雪为背景,侧重写人,表现人的活力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