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政教授治疗眩晕验案举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培政教授治疗眩晕验案举隅
王文静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6(035)002
【总页数】1页(P55)
【关键词】眩晕;林教授;经验
【作者】王文静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林培政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和教学30余年,治学严谨,临证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各种脑病,收效显著。

笔者跟师坐诊,为了给更多眩晕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林教授治疗眩晕验案整理如下。

何某,女,36岁,2015年8月1日初诊。

主诉:反复头晕发作两月余,曾于多
地医院住院治疗未见明显缓解,发作时如置身舟车之中,休息不可缓解,无天旋地转、恶心呕吐感,诊见:头晕,畏寒,纳一般,口干,夜寐可,大便溏,小便可,舌边尖红,边暗,苔白,脉细滑,证属气虚痰瘀。

处方:党参20g、白术20g、
云苓15g、法夏10g、天麻10g、陈皮10g、川芎10g、白芷10g、僵蚕10g、
羌活10g、丹参15g、炙甘草6g,共6剂。

复诊头晕明显减轻,但行走加快时偶
有头晕,胃纳差,小便排泄稍有不畅感,原方去僵蚕、羌活,加麦冬15g、山楂
10g、白蒺藜10g,7剂,三诊上述症状全无,续服7剂巩固疗效。

按:《灵枢·卫气》提出“上虚则眩”,上气不足,则不能濡养清窍,故见眩晕,
正如《灵枢·海论》所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历代医家均认为眩晕以虚
为主,故林教授在临床中使用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

此方由《伤寒论》的理中汤中干姜易茯苓而成,四君子汤不用干姜而用茯苓,使其方药更为平和,乃是平补脾气的主方,临床应用范围甚广,气虚则痰湿易生,痰浊上蒙清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则见眩晕,《景岳全书·眩晕》[1]曰:“丹溪则曰无痰不做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他药”,故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陈皮燥湿祛痰,健脾和胃,然头晕原因甚多,为何多用风药,《医宗必读》给出解释:“高巅之上,为风可达”,故林教授在治疗头晕久病不愈时常常使用僵蚕等祛风药搜风通络,然则痰浊阻络易致气血运行不畅,故加入川芎、丹参活血化瘀,加入羌活解表散寒。

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健脾、化痰除瘀之效。

某,男,50岁,2012年8月4日初诊。

主诉:头晕反复发作数十年,发作时天
旋地转,休息后可缓解,服用中药中成药未见明显好转,既往嗜吸烟、饮酒30余年。

诊见:头晕,天旋地转感,无耳鸣,口干口苦,纳眠差,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薄白苔脉滑细,证属痰瘀积滞。

处方:法夏10g、天麻10g、白术10g、丹参
15g、僵蚕10g、川萆薢10g、土茯苓16g、川芎15g、白芷10g、豨莶草15g、桑叶15g、黄芩10g,共6剂。

复诊上述情况均有明显好转,续服前方10剂,巩固疗效,暂未复发。

按:患者久居广州,又嗜食烟酒,体内痰湿较重,痰浊上蒙清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故见头晕,故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祛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其云“眩,谓眼黑,晕着,头旋也,故称头旋眼花是
也。

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

加之中医认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唯风可达”。

风邪外袭,上犯巅顶,伏于经络,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通,故使用僵蚕搜风通络。

《丹溪心法·头眩》曰:“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有湿痰者,有火痰者”,然患者痰湿日
久化热,故应清热燥湿化痰,方用川萆薢、土茯苓、豨莶草逐风湿诸毒,然痰浊暑湿,易滞,故易滞气血瘀阻不畅,故使用丹参清热活血化瘀,加之桑叶、黄芩清热燥湿,共奏化痰除湿、祛瘀通络之效。

某,女,51岁,2015年9月8日初诊。

主诉:头晕反复发作数月余,发作时头胀,无天旋地转,恶心呕吐等,休息后可缓解,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期间曾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未见明显缓解。

诊见:头晕,伴有头胀痛,夜寐差,口苦口干,大便溏泄,舌暗红,苔薄白,脉滑细,症属气滞阳浮,处方:煅龙骨30g、煅牡
蛎30g、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桂枝10g、熟枣仁30g、合欢皮30g、莲子30g、炙甘草6g、郁金10g、川芎10g、白芷10g,共7剂。

复诊上述症状减轻,效不更方,续服7剂巩固疗效。

按:本方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见于《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医宗金鉴》谓“是证也,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药……斯为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症也”。

该方仿柴胡桂枝汤之意和解营卫,调其气血;仿大柴胡汤之意清泄里热;龙骨、牡蛎潜阳镇逆,收敛心气,安神定志,诸药共成调其营卫气血之剂。

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气血渐衰,故气血失调,清阳不展,脑失所养,发为眩晕,然《临证指南医案》云:“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素问·玄机病式》云:“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

必是金衰不能
制木”,故林教授常常配伍使用四逆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郁金行气解郁,因患者
睡眠较差,故常常配伍使用酸枣仁、合欢皮、莲子等健脾安神,方中川芎、白芷乃引经药物,诸药合用,共奏行气疏肝、镇静安神之效。

【相关文献】
[1]张景岳.明代·景岳全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