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慢性肾衰竭尤重土茯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慢性肾衰竭尤重土茯苓
老石更中医男科
本号以男科为主,分享治疗阳痿早泄遗精少精前列腺炎等男科秘验方,同时分享妇科风湿骨病心脑血管糖尿病胃肠病肾病肿瘤等国医大师方、名医方、单方验方、秘方外治方保健方等。

公众号
治慢性肾衰竭尤重土茯苓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学没有专门病名,多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部位等命名,本病散见于水肿、虚劳、溺毒等范畴。

李济仁认为本病本虚标实,多由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疾病发展而来。

各种肾病日久,损及各脏腑功能,脾肾虚损,最后导致正气虚衰,浊毒、水湿、瘀血壅滞肾络,肾失开阖,泄浊无力,湿瘀毒潴留于体内,引发本病。

李济仁辨治慢性肾衰竭,在注意顾护本虚的同时,尤其注重排毒泄浊。

诸多药物中,李济仁认为重用土茯苓可以达到理想疗效。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功擅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本草正义》谓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

李济仁认为土茯苓既能渗利湿浊之邪,解毒祛邪,亦能通经透络,同时不伤正气,
可长期大剂量服用。

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用土茯苓30~200g排毒泄浊,以收全功。

患者,女,61岁。

2013年12月19日初诊。

诉发现血肌酐升高1年余。

患者1年前因双下肢水肿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查血肌酐290µmol/L,尿素氮12.2mmol/L,尿酸582µmol/L,诊为:慢性肾衰竭。

患者1年来服用中成药及对症治疗,上述病情时轻时重。

刻诊见神疲乏力,面色黧黑,食少便溏,四肢倦怠,双下肢水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诊断:(脾肾亏虚,浊瘀互结型)虚劳(西医称为慢性肾衰竭)。

治法:温补脾肾,祛瘀化浊。

方药:黄芪60g,党参25g,土茯苓40g,生牡蛎(先煎)60g,川萆薢15g,车前草15g,车前子15g,白茅根25g,炒白术15g,生大黄(后下)15g,牛膝15g,炙水蛭6g。

14服,水煎服,日1服。

2014年1月16日二诊:患者自述服完中药后,双下肢水肿消除,仍感疲倦乏力。

查血肌酐216µmol/L,尿素氮10.4mmol/L,尿酸558µmol/L。

药用2013年12月19日方,黄芪加至90g,土茯苓加至50g。

14服,水煎服,日1服。

患者先后服药3月余,血肌酐、尿素氮指标平稳下降,上述症状悉除。

按慢性肾衰竭属于中医学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

李济仁认为本病常责之于脾肾二脏,多属本虚标实,以脾肾虚损为本,痰湿、浊毒、瘀血为标。

治疗本病常注重脾肾、固本培元,兼顾化浊、祛瘀、利湿等法。

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年老体衰,正气不足,肾元亏损,易罹患难病痼疾。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肾精不足,肾阳难以蒸腾气化,主水功能失司,体内水液不循常道,泛滥肌肤,流于四肢发生水肿;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脾胃不健,中气不足,运化水湿功能失职,而发水肿。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黑色五行属肾,为阳虚阴盛、水湿泛滥、气血凝滞之征,患者面色黧黑反映了其本在肾脏。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四维之枢,脾胃不运,
气血生化乏源,故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四诊合参,辨病为虚劳,证属脾肾亏虚、浊瘀互结。

本病的治疗理当温补脾肾,祛瘀化浊。

方中黄芪补益脾肾,为补药之长;党参益气健脾,配合黄芪起到补益脾肾,固本培元的作用;土茯苓、生牡蛎排毒解毒,特别是土茯苓为李济仁治疗肾病之要药,李济仁认为“肌酐、尿素氮”属于中医之毒邪,土茯苓解毒排毒为降肌酐、尿素氮之主药;川萆薢祛痰利湿;炒白术既温补脾气,又兼利湿;车前草、车前子、白茅根利水消肿,合用使湿去、水运、肿消。

久病必有瘀,慢病亦有瘀,治疗肾病不忘祛瘀,方中牛膝、水蛭活血祛瘀,能够改善肾脏微循环,暗合衷中参西之意。

方中生大黄荡涤肠胃之毒,兼有祛瘀作用,合用牡蛎、土茯苓,共奏解毒排毒之功。

诸药合用,脾肾健、水肿消、浊毒祛、瘀滞除,病情自然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