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
复习参考
第一节古今中外对早期教育的关注
一、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早期教育思想
孔子:“少若天成,习惯自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
”
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增益其所不能。
”
颜之推:“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
朱熹:“生子必择乳母,乳母之教,所系尤切。
”
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
王守仁:“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舒畅则条达,摧挠则衰萎。
今教童子,须使其趣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
进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
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也。
”
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梁启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陈鹤琴(1892-1982)的教育思想包括:
“活教育理论”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
“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
”
“五指活动”课程观。
以物质一体作比喻,提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
培养全面的活动习惯。
“整个教学法”。
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学生。
各种课程是整个的,相互联系的,不能相互割裂的。
”
二、西方早期教育的理论与流派:
(一)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与教育家)在《理想国》中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强调儿童3岁前的教育应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实施。
内容为讲故事、做游戏和学音乐等。
(二)夸梅纽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是第一个将早期教育纳入完整学制中的教育家。
在《母育教育》中强调早期教育的价值和父母的义务。
“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到后来就要收获什么样的果实。
”主张在早期为孩子奠定虔敬、德行和智慧的基础。
(三)福禄贝尔(19世纪德国教育家)认为,尽管家庭和父母在早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许多母亲不能胜任对子女的教育工作。
因此有必要建立公共的早期教育机构来弥补早期教育的缺陷。
强调早期教育机构
“并不是一所学校,是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机构。
在其中的儿童不是受教育者,而是发展者”,可称之为“幼儿的花园”。
早教机构要通过直观的方法培养儿童,让他们参与活动与游戏,发展体格,锻炼感官。
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是幼儿时期儿童生活最美好的表现。
福禄贝尔强调作业的重要性。
认为作业是儿童体力、智力和道德和谐发展的主要方面。
他在自己的早教机构里设置了种植园地,让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创制了供儿童使用的成套玩具,称之为“恩物”。
其基本形状为模仿自然事物的圆形、方形和柱形,与幼儿天性的发展相适应,作为儿童认识世界万物的初步手段。
其理论与实践影响巨大。
(四)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观
以儿童为中心。
教师只是“有准备的环境”,教育的核心要由教师让位给儿童。
让儿童自发、主动的学习。
“精神胚胎”。
儿童看起来单调重复的活动,是儿童在“工作中”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把握发展的敏感期。
如秩序、细节、行走、手的动作、语言等的敏感期。
人的智力发展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提供的机会上。
防止以表扬和批评作为教育的手段。
依赖于奖惩会失去自我约束力,不在乎奖惩才能在精神上获得自由。
主张混龄教育。
与现实生活更接近,可自然接受彼此的差异,强弱对处,互相帮助。
(五)皮亚杰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1896-1980),是儿童认知学派的创始人。
其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美国高瞻课程是最有影响的皮亚杰式早期教育方案。
其最大特点是以主动学习为核心,引发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
活动设计为“订计划—做—回忆”这三个环节。
(六)布鲁纳
美国现代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说,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
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可以分为:表演式再现表象期、映像式再现表象期和象征式再现表象期。
即动作—概括的动作—思维三阶段。
他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发现法”。
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在发现中学习。
(七)杜威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他批判旧教育脱离实际,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提倡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出发,由儿童决定他们要学什么,参加什么活动,培养孩子“应付环境的技能”。
反对“生徒完全受教师的支配以实现教师的目的”。
“如果我们像昨天那样教育今天的儿童,其实是剥夺了他们的明天。
”
三、新中国的早期教育
有一个摸索过程。
拨乱反正,找准位置,蓄势待发。
一些认识亟待澄清:
快乐成长与早期教育“小学化”;
全面发展与追求智力因素;
知识积累与创新。
第二节蒙台梭利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蒙台梭利其人其事:
1870年8月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
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的侄女。
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后举家迁至罗马,进入工科大学,又考进罗马大学医学院,1896年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大学毕业后进入精神病诊所,接触到智障儿童。
当时智障儿童被当作精神病患者,蒙台梭利同情他们的遭遇,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加以治疗。
就成立了特殊教育学校,潜心研究,成效显著。
1901年,重回大学研读哲学、教育学和实验心理学。
1907年在贫民区建立了“儿童之家”,将在智障儿童那里奏效的教育方法用在正常儿童身上,发现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现象”。
几年后,“儿童之家”培养的儿童拥有自发的纪律性,富有正义感,内心稳定协调,有积极的社会情感。
蒙台梭利再获成功。
此后,她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笔耕不辍。
多次到欧洲、美洲、亚洲、澳洲讲学。
1952年81岁高龄时在荷兰逝世。
蒙台梭利一生为幼教事业奋斗不止,她的教育方法至今对幼儿教育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二、蒙台梭利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协助孩子生命的活动。
“以活动为中心,观察生命,刺激生命,展开生命才是教育的意义。
我的教学法是生命粮食的教育。
”
“教育是协助孩子生命的活动,不是主宰孩子生命的活动。
”
“要尊重儿童作为独立生命体的自我情感,尊重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孩子建立和谐、真诚、友好的关系。
”
注重让孩子通过做“工作”(生活、感官、数学、语言、文化教育)体会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本质概念。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其中的乐趣。
三、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一)生理胚胎期与精神胚胎期:
生理胚胎期的发育需要母亲的子宫这一特殊环境,
精神胚胎期的发展则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特殊环境,
(二)吸收期(吸收性心智):
出生到3岁是无意识的吸收;3岁以后则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吸收。
构建自己的心理,到拥有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
吸收文化的心理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因此儿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若受到压抑,则可能出现神游、依附、占有、紊乱、自卑等心理障碍,甚至影响一生。
(三)敏感期: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打下的基础上的。
此时儿童会以强烈的敏感态度在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吸收适合自己的东西。
不同事物敏感时机不同,最好不要错失良机。
如:秩序感是0-6岁,感官发展从0岁开始,集中注意1-3岁,动作统合2-6岁,对语言
感觉0-6岁,社会规范2-6岁,书写阅读3-6岁,文化3-9岁等。
# 如何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a.认为孩子是有能力的个体;
b.用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
c.设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d.鼓励孩子自由探索;
e.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四)自发性的智能:这是儿童自我教育的基础。
自发性:不是外界强加的,自动自觉产生的倾向;
区别作用:儿童有一种自然对所接触的事物比较、分类、组合的
能力。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逐步呈现着人类的智慧。
四、儿童的工作
是被敏感期的原动力所激发,以整体人格来选择,以内心深处各人的节奏与环境产生整体人格的活动。
在工作中儿童的精神状态是“集中”和“正常”。
(一)儿童在工作中完成自我,“为工作而生活”。
成人是“为生活而工作”。
(二)受内在本能的驱使,遵循自然的法则。
成人则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和最小努力获得最大产量的原则;
(三)以自我实现和自我“完美”为内在工作目标。
成人则追求外在目标。
—4—
(四)是创造性、活动性和构建性的工作;成人是机械化、社会性和集体行动工作。
(五)独立完成、无人可替代的;成人的工作则需要分工完成。
(六)是适应环境,以环境为媒介充实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成人则是运用智力,努力改造环境的过程。
(七)按照自己的方式、速度进行;成人工作则讲求速率和充满竞争。
五、蒙台梭利五大教育法则
秩序法则:要维护和制造环境的秩序感;
独立法则:成人要少帮助孩子,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
自由法则: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自由选择工作。
但要学会自我控制,变他律为自律。
专心法则:让自由引领孩子进入专注状态,从而学会自控。
重复练习法则:通过不断重复,不断修正和提高。
六、蒙台梭利教育法主要特点
(一)以儿童为中心;
(二)不教的教育;
(三)把握儿童敏感期:
(四)教师扮演协助、启导的角色;
(五)注重智慧和品格的培养;
(六)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
(七)混龄教学;
(八)丰富的教材和教具;
(九)取消奖惩制度;
(十)教学成果的显现。
七、蒙台梭利教具
儿童满两岁后,可以借助手头一些为他们精心准备好的具体材料检验事物,同时开始具有秩序感,能对经验进行分类。
还可以刺激儿童的肌肉活动和思维的发展。
为此,蒙台梭利设计了一整套感官、数学、语言和文化的教具。
举例来说:
感官教具有:
视觉教具:
大小(插座圆柱体、粉红塔、棕色梯、长棒、彩色圆柱)
颜色(各种色版)形状(几何形嵌板、立体形、等值三角形等)
其他(训练二维、三维概念用)
触觉教具:
皮肤感觉(粗糙—光滑的板、不同质感的布盒)
温度感觉(冷、温、热筒,温觉板)
重量感觉(重量板)
实体认识感觉(多种触觉的融合)
数概念教具:
数棒、数板、纺锤棒、筹码、串珠、数字卡、串珠棒、赛根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