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浒山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浒山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传记,回答11—14题。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

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

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更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

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是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

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

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

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比我深入十倍。

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探望史铁生。

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

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

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

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

一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

谈得很快乐。

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

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
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

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明净的文字,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

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

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

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

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

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

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中,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

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

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

他的书被更多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

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

我常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

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

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

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

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欣赏自己,欣赏上帝的手艺。

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的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那些困苦,经过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向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

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

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

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

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

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

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

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

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蹦蹦跳跳吃下许多豆子。

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敢面对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

他对许多事情都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

他的叙述强
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

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

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

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

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

史铁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

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有删改)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

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E.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

12、根据作者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6分)
1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

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6分)
1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方面的命题。

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1、(5分)【BE】。

A项,陈村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写文章更能反映出真实的史铁生。

D项,作者对比自己和史铁生,并不是在找差距,作者也并没有感到自己“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C项,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说明史铁生以他的存在和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深刻思考,并不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12(6分)①史铁生是一个残疾、多病但心灵上最挺拔正直的人。

②史铁生是一个超越了自身的苦难爱自己,爱世界,知道感恩,懂得生命意义的人。

③史铁生是一个敢于面对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的最勇敢的
人。

13(6分)①为了表明史铁生的生存状态。

②表明史铁生在死神的追逐下,以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疾病抗争。

③表明史铁生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没有退缩到麻木无知的颓废地步。

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24题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

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

可是两午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

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

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

现在种田不容易。

”母亲说:“我知道种田难。

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

”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进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

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
说田租。

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

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

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太吝啬了。

”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

种田苦。

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你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了。

”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按捺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租田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

”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田。

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了洋楼。

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

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

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

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

”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

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

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

”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

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

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

我不放心,追到老家。

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

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

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

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

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

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2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构思拙中见巧,长达十余年的故事被不加剪裁地平铺直叙,使读者跟随故事的进程,自然了解了事情的始末。

B.弃农从商的刘二叔对自家田里“野草长得最高”无动于衷,与张六叔的坚韧勤劳和母亲的眷恋土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C.文中关于小洋楼的记叙,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村的面貌虽然已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但仍然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D.母亲“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这个细节主要突出了母亲年迈体衰,“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的特点。

E.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丰富了作品的情感内涵,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22、这篇小说围绕母亲的“一亩三分田”展开故事情节。

请分条概括其主要的情节结构。

(每条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
(1) (2) (3)
(4)
23、请结合文中材料,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5分)
24、从全文看,结尾一段在结构和主题表达方面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评析。

(5分)参考答案:
21、C、E
简析:A错在“不加剪裁”和“平铺直叙”。

本文围绕租田精心剪裁,所以能以短小的篇幅,容纳长达十余年的故事;故事曲折而有悬念。

B错在“鲜明对比”,作者对刘二叔并无贬低之意。

D错在对细节描写的作用的理解。

不仅表现母亲的年老体衰,更表现她对土地依恋不舍的深情。

22、答案:(1)母亲租田给张六叔(2)想请刘二叔租种遭拒绝(3)不忍丢荒,自己种(母亲自己下乡收拾荒田)(4)“我”倒贴钱请人耕种。

评分说明:意对即可。

23、①母亲是一个为人宽厚、对自己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的人。

(总说1分,意思对即可)②母亲为人宽容大方,心地善良:对张六叔很体谅,不计较田租的多少;(2分,举例分析)③母亲对自己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是她的最大愿望;(2分,举例分析)
24、(1)呼应题目(或写照应上文),使“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这条主线得以贯穿全篇;(2分,必须有解说才能给2分,光有帽子只给1分)
(2)表现“我”对母亲以及老一辈农民与土地血脉相连的感情的深切理解(尽管请人种田入不敷出,也坚持满足母亲的愿望),深化了主题。

(2分,光答深化主题不给分;答出前面的内容未出现“深化主题”仍可给2分;只写对母亲对土地情感的理解给1分;写对母亲的孝顺不给分)
(3)强化现实意义,表明种田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从而引起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深思和感慨;(1分)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

(18分)
黄昏
季羡林
①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

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

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②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

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

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

他们知道:夜来了。

他们渴黄昏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

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

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③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

只剩下朦胧的夜。

这黄昏,像一个春夜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④黄昏走了。

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

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

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

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

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

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

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

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⑤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

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

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

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⑥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

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

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里。

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

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

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

灰的天空象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

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

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壳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

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

——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人生命中黄昏很多,但真正愿意停留欣赏的人不多,真正觉得黄昏美的人也不多。

B.作者从文学角度提出黄昏从哪里来的问题,又从地理的角度作了科学的回答。

C.文章反问、设问的修辞使用频繁,句式灵活;比喻的手法使用居多,语言生动充满诗意。

D.作者告诫人们:黄昏很美,应该驻足停留,多欣赏一下美丽的黄昏。

2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及表达效果。

(6分)
24.第⑥段画线句子主要从两个角度写黄昏,是哪两个角度?分别写出了黄昏的什么特点。

(6分)
25.文中反复提到“黄昏给人们关在门外了”,这样说有何用意?(4分)
参考答案:
22.B(黄昏本无所谓从哪里来,作者的追问与回答,不是科学的回答,只是一种诗意的想象)
23.这段话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写出黄昏短暂易逝,来去无踪,朦胧美丽的特点,(2分)传递出了作者对黄昏独到的感受,以引发人们对黄昏的关注,表达形象、生动、准确、凝练。

(2分)
24.①从视觉的光线色彩角度,写出了黄昏如梦似幻,朦胧微明的特点。

(3分)
②从听觉的声音的角度,写出了黄昏有一种幽美的轻适的阒静。

(3分)
25.黄昏短暂易逝,而其降临的时刻,光线渐趋暗淡,人们多已归家,在家中准备着的生活,无暇欣赏美丽的黄昏,这仿佛是黄昏孤独的宿命。

(2分)文中反复提到这句话,是为了强调黄昏虽美,却被人遗漏,孤独成为黄昏的重要特点之一。

表达人们错过黄昏这一人间胜景的遗憾。

(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过秦论
贾谊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
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不爱珍器重宝肥绕之地爱:喜欢
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赢:担负
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
5、下列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A、云集响应
B、席卷天下
C、流血漂橹
D、囊括四海
6、下列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表面上写出了六国的狼狈,实际上却是在表现秦国的强大。

B、“蹑足行伍之间”“崛起阡陌之中”的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就能使“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说明了民心向背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关键因素。

C、金圣叹评《过秦论》“通篇只得两句文字:一句是秦如此之强;一句是陈涉如此之微。

前半说六国,只是反衬秦;后半说秦,只是反衬陈涉。

”说明了本文善用对比,凸显主题。

D、贾谊写作此文意在提醒汉文帝要吸取秦王朝因骄奢淫逸而灭亡的历史教训,只有不断地开疆拓土,才能谋取长治久安,永享太平。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参考答案:
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16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归而求救国之策②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