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天子宴王母于瑶池赋第一段赏析【北宋】夏竦骈体文

合集下载

大哀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大哀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作品赏析
• 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丁未,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 监国称帝,并迅速得到各省的承认,由于消息隔绝,朱聿键监国后四十天鲁王 朱以海也在绍兴监国。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发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薙发的抗 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南明内部严重的党派斗争 与地方势力跋扈自雄,且隆武政权与鲁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 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清军 再度南下时,先后为清军所各个击灭。
朱锡鬯彝尊云存古南陽,知二江,夏無燮束髮焂 軍死,为彀魄其大哀一赋。
………………………………………………………
………………………………………………………
顺治二年(1645年)秋,夏完淳与父夏允彝联络吴淞、太湖一带明军起义抗清,兵败苏州,蔽身 于昆山县北曹溪。次年,他参加南明鲁王属下的吴易军队,为军事参谋,转战江浙,兵败后只身 逃往民间。此赋即两次兵败后所作。夏完淳是明末最值得称道的辞赋大家。《大哀赋》指斥统治 者的腐朽,惓念故国的沦亡,描写了“竿木群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锐”的战争 经历,抒发了“既有志于免胄,岂无心于丧元”的抗清抱负,表达了“乾坤重照,日月双悬”的 复国志向,慷慨悲歌,凄楚激昂,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夏完淳(1631年10月04日—1647年10月16日), 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 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 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为夏允彝之子, 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 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 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 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迎长日赋第一段赏析【唐代】柳宗元骈体文

迎长日赋第一段赏析【唐代】柳宗元骈体文
惟飨帝以事天,必推策而迎日。寅方肇建,俟启蛰以展仪。卯 位将初,爰用牲而协吉。送烈烈之凝气,导迟迟之阳律。犹分 可爱之辉。
………………………………………………………
………………………………………………………
长日 1.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郑玄注 ﹕"此言迎长日者﹐建卯而昼夜分﹐分而日长也。"孔颖达疏﹕"迎长日之至也者﹐明郊祭用夏正建 寅之月﹐意以二月建卯﹐春分后日长﹐今正月建寅﹐郊祭通而迎此长日之将至。"北周庾信《周圆 丘歌》之八﹕"乘长日﹐坏蛰户。"倪璠注﹕"又按《月令》'仲夏'云﹕'是月也﹐日长至。'《正义》曰 ﹕'长至者﹐谓此月之时日长之至极。太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是日长至也。 '"一说指冬至。 2.漫长的白天。 3.指整天﹑终日。 4.平时﹐经常。
作品赏析
• 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易说》曰:“三王之郊,一用夏正。 夏正,建寅之月也。”此言迎长日者,建卯而昼夜分,分而日长也。 ○正音征,下同。 [疏]“郊之”至“至也”。○正义曰:此一节总明郊祭之义。○“迎 长日之至也”者,明郊祭用夏正建寅之月,意以二月建卯春分后日 长。今正月建寅,郊祭,通而迎此长日之将至。○注“易说”至 “长也”。○正义曰:此《易纬·乾凿度》文,必用夏正,彼文云: “方此之时,天地交,万物通,所以顺四时,法天地之道。”按 《书传》云:“迎日,谓春分迎日也。”即引寅宾出日,皆谓春分。 知此迎长日非春分者,此云“兆於南郊,就阳位”,若是春分朝日, 当在东郊,故知非也。又下云“帝牛不吉,以为稷牛”。故知祭天 非唯祭日也。 大报天而主日也。大,犹徧也。天之神,日为尊。○徧音遍。兆於 南郊,就阳位也。日,太阳之精也。

河清赋第一段赏析【北宋】夏竦骈体文

河清赋第一段赏析【北宋】夏竦骈体文
• 大观元年(1107)“乾宁军言黄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诏以乾宁军为清 州”(《续资治通鉴》)。“黄河清”被谱写成新曲流传(蔡绦:《铁围山丛 谈》),还在韩城建立记载这些祥瑞的“河渎碑”。此碑至今尚在。可是立碑 后仅仅15年,这个导致北宋亡国的宋徽宗,便和他的儿子钦宗一起被金兵俘虏 带走了。(和吉:《司马祠———黄河札记》)
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汉书·沟洫志》)。后来有大禹治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 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孟子·滕文公》)。不过传说中的大禹治水, 大概也仅能做到减轻水患,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解决黄河的问题。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即周定王 五年至1938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多次,改道26次。据专家研究,殷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至少有5次是因为避开水灾。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夏竦(985—1051年),字子乔,别称夏文庄、夏英公、夏郑公。德安县(今属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 镇(原白水街乡)人。北宋宰相。
• 景德元年(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真宗大中祥符三年 (1010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参与编写王钦若的千卷本《册府神龟》;真宗 天禧年间出知黄州、知邓州,又徙襄州,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五万人;宋 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又徙安州,再知江西洪州(南昌),勒令巫觋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天 圣五年,为枢密副使;天圣七年(1029年)官参知政事;天圣九年(1031年)进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左 丞;仁宗景祐年间知青州,任青州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我国 最早出现的虹桥;后迁刑部尚书;仁宗宝元年间官户部尚书;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 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一带);改判河中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庆历七年 (1047年)方召为宰相,因谏官、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两人共事,遂改枢密使,封 英国公;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拟北郊赋第一段赏析【清代】莫晋骈体文

拟北郊赋第一段赏析【清代】莫晋骈体文
• 清代皇帝祭地程序繁琐复杂。夏至前两个月,内务府就开始维修斋宫。夏至前 二十五天,太常寺开始集中办公,筹备祭祀有关事宜。夏至前三日,皇帝到太 庙告请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办公事。夏至当日五鼓,太常寺卿率领人员打 扫坛台上下内外,并在皇帝活动处铺设棕褥垫,设置各神座及皇帝拜位之黄幄, 陈设祭祀用品。日出前七刻,太常寺卿赴乾清门报时,跪请圣驾诣地坛行祭礼。 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 望瘗等。每进行一项议程,皇帝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 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这对帝王来说 是个重体力活,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 代为行礼。
作品赏析
• 《后汉书·志·礼仪中》载曰:“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 物不楙(同“茂”,草木茂盛)。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 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这是说要用红绳、 桃木、五彩篆符等祛阴辟邪。《酉阳杂俎•礼异》有曰“北朝妇人……夏至日 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是说夏至后要用到扇子,用粉脂防止生痱子等,而 且还有一套相应的唱词或说辞,形成了礼制。
图 • 清浙江会稽人,字锡三,一字裴舟,号宝斋。乾隆六十年
进士。嘉庆间历国史馆纂修、侍讲、侍读学士、江苏学政、 左副都御史、仓场侍郎。道光初,以与御史常赓等争议粮 仓制度,左迁内阁学士。曾刻《明儒学案》,著有《來雨 軒存稿》。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拟北郊赋
第一段
清代 莫晋
作品赏析
• 《魏书•乐志》记载:“夏至祭地只于北郊方泽,乐用《天祚》,奏《大武》 之舞。”再如,煌煌大唐,据《旧唐书》第三十卷载,贞观时期“夏至祭皇地 只于方丘乐章八首”,所用乐章为《顺合》《太和》《肃和》《雍和》《寿和》 《舒和》《凯安》等。

菜羹赋第一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菜羹赋第一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作品赏析
• 东坡先生选择居住在南山脚下,服饰、饮食、器物、用具,与家里的程度相当。山珍海味,因家境贫穷 而无法享用,就煮蔓菁、荠菜来吃。煮的方法是不用醋和酱油,从而有其自然的美味。因为这些菜容易 获得所以能经常享用。于是为他们作赋:
• 哀叹我这生活的窘迫,像逃走的兔子一样,惶惶不安,颠沛流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饥饿使我饥肠辘 辘,只好食用陈年的谷子来抵御饥饿。没有喂养能够符合口味的牲畜,感谢邻居分给我蔬菜。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 苏 轼
作品赏析
• 《菜羹赋》讲述的是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再贬琼州别驾、昌化军(海南昌 江)安置后的作品。其中洋溢着一种穷且益坚、乐天知命的精神。
•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家境贫寒,生活艰苦,有时出现饮食不给的情 况。但他心胸旷达,超然物外,用老庄“齐生死”、“一物我”的思想,力图 摆脱政治失意造成的精神苦闷和物质匮乏带来的内心困扰。本篇即描写了煮蔓 菁、食苦荠时的达观态度。文章引经据典,洒脱风趣,颇有幽默感。
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 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

景灵宫双头牡丹赋第一段赏析【北宋】夏竦骈体文

景灵宫双头牡丹赋第一段赏析【北宋】夏竦骈体文
•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郑国公;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奉诏监修黄河堤决,躬冒淫雨,以疾归京 师,遂不起,农历九月薨,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谥“文庄”。
THANK YOU!
• 诸园皆植各色花木,以备四时玩赏。如宜春苑,作为春秋游宴玩赏之处,“在朝阳门外道南, 本秦王园……每岁内苑赏花,则诸苑进牡丹及缠枝杂花”。琼林苑及金明池,为各节庆日车驾 游幸及士庶纵赏之地。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
• 驾方幸琼林苑,在顺天门大街面北,与金明池相对。大门牙道皆古松怪柏,两旁有石榴园、樱 桃园之类,各有亭榭,多是酒家所占。苑之东南隅,政和间,创筑华觜冈,高数十丈,上有横 观层楼,金碧相射,下有锦石缠道,宝砌池塘,柳锁虹桥,花萦凤舸。其花皆素馨、茉莉、山 丹、瑞香、含笑、射香等闽、广、二浙所进南花,有月池、梅亭、牡丹之类,诸亭不可悉数
• 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 声清奇可听。
• 园圃多植牡丹,暮春花时纵赏,虽不及洛阳之盛,而亦时时行牡丹游赏之事。至于东京士大夫 文人的牡丹玩赏,在他们的牡丹诗词中多有咏及,此不赘述。总之,开封与洛阳,北宋之二京, 所谓京洛风流,牡丹之玩赏必预焉。
国学 骈体文
景灵宫双头牡丹赋 第一段
北宋 夏 竦
作品赏析
•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三月辛巳,京师开封“后苑牡丹双花并蒂”,天圣四年(1026年)季春 (三月)丙午,开封“景灵宫牡丹双跗共干”;以及《天圣牡丹图》条有云:“天圣四年四月乙卯, 内出《双头牡丹芍药花图》示辅臣,令三馆进诗赋。
• 开封距洛阳数百里,五代时期渐成政治中心,北宋立国,定都开封,号称汴京或东京。洛阳牡 丹名闻天下,开封虽亦有种植牡丹者,但品种之繁富、花形花色之艳丽奇特,终究远不及洛阳。 基于“宫妾爱君之意”,西京留守李迪首先发起向宫廷进贡洛阳牡丹的活动,从此拉开持续近 百年的洛阳“贡花”活动的序幕。这种向朝廷进贡牡丹的举动,本身便体现了洛阳牡丹的文化 影响力。

鸣蛙赋第一段赏析【北宋】张耒骈体文

鸣蛙赋第一段赏析【北宋】张耒骈体文
• 此前还没有人如此细腻地描绘鸣声聒噪的蛙声,在这一阵阵嘈杂中,张耒似乎了解了蛙们的心声。“尔 其困于泥潦,失其所处而悲。又若失旱叹既久,得其所处而乐也。”由此出发,作者推己及物,以心灵 揣摩蛙声:“尔乐而歌,而哀则哭,哭则悲嗟,有声曲。聚语群争,引吭而呼,一日之间,不宁须臾。 蛙不汝嫌,汝奚蛙诛?万物一府,谁好谁恶?”作者以仁者的胸怀对自然之物由衷地礼赞:“而观夫春 露初霭,朝华始敷,文羽清喙,飞鸣自如。若奏琴筝,而和笙竽,清耳悦心,听者为娱。及夫阳春既徂, 炎火将极,恶草蕃遮,淫潦逐积。蛙于此时,生养蕃息,跳梁号呼,意气横逸,子如之何?时不可逆时 乎!时乎!美恶皆然。当其盛时,谁得而迁?及其雪霜既降,木实草衰,飞蝇聚蚊,孽无所施。于是此 蛙,敛吻收足,尪然土中,一声不出。党散巢披,不可终日。”作者将个人情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 《鸣蛙赋》用一连串比喻描写了众蛙的鸣声生动精彩。鸣蛙是春天的点缀,张耒在《鸣蛙赋》 写道:“夏雨初止,积潦过尺,有蛙百千,更跳互出。幸比新霁,夜月清溢,我劳其休,归偃 于室。一种对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的命力赞叹流露其间。作者又充满热情地描绘了蛙鸣:“于时 蛙鸣,若啸若啼,若诉若歌,若惧而悲,若喜而语,若怒而诟,若哕而呕,若咽而喇,瘖者之 呼,吃者之斗,或急或缓,或清或浊。若羌丝野鼓,杂乱无节兮,又似夫蛮歌獠语,诡怪之迭 作也。”
•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这首唐代贾弇的五绝《孟夏》,把 初夏时节,水乡江南的蛙声比作管弦之乐,萦绕耳际,令人浮想联翩。而吴融《阌乡寓居十 首·蛙声》:“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诗 中,蛙声如鼓,如若于月明人静之夜,用心谛听,更是胜于天籁。唐代文学家韩愈有诗曰: “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唐代张籍的《过贾岛野居》一诗中也说:“蛙声篱落 下,草色户庭间。”在诗人看来,蛙声和青草是隐士的标配。诗人韦庄的《三堂东湖作》中也 有诗句:“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在韦庄眼里,蛙声已成为诗人的伴侣。

冰池如月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冰池如月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越朔风之振地,水渐渐其腹坚。金炉乍暖,翠衾不眼。 爰问梅而送腊,隧徘徊于庭前。
……………………………………………………… ………………………………………………………
影娥池,汉代未央宫中池名。本凿以玩月﹐后以指清澈鉴月的水池。武帝开凿此池以赏月色,池 旁建望鹄台,以观月影映于池中,并令宫人乘舟以弄月影。由此称此为影娥池,也叫做眺蟾台琳 池。昭帝始元元年开琳池,扩展了千步,在池的南边筑桂台,以眺望远方。琳池自东引入太液池 的水。看这段记载,可以知道琳池与影娥池是同一个池而有两个名称。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冰池如月赋
第一段
明代 夏完淳
作品赏析
• 《三辅黄图·未央宫》:“ 影娥池 , 武帝 凿以玩月。其旁起 望鹄 台 ,以眺月影入池中,亦曰 眺蟾台 。”
• 唐 上官仪 《咏雪应诏》诗:“花明 栖凤阁 ,珠散 影娥池 。” • 清 纳兰性德 《鹊桥仙·七夕》词:“ 乞巧楼 空, 影娥池 冷,说著
凄凉无算。”亦省作“ 影娥 ”。 • 清 纳兰性德 《清平乐·元夜月蚀》词:“ 影娥 忽泛初弦,分辉借
与宫莲。” • 明 夏完淳 《冰池如月赋》:“飘红叶宴记》中记载池的北面设有鸣禽苑,苑中有树称为生金树, 这棵树的树皮一破就生成碎屑,象金一般发出青色,所以也叫做青 金树。影娥池中有船名为游月船、触月船、鸿毛船、远月船,能载 数百人,或者是用青桂的枝撑舟,用练实之竹为篙,用石脉做成船 的缆绳,可见这些船都是华丽至极的。这里所说的石脉即石棉,记 载说它产于脯东国,破石而得石脉,亦称石麻,可以织布,称为火 浣布。建章宫旁建有奇华殿,殿中收贮着四海夷狄的器服珍宝,其 中也有石脉。《三辅黄图》一书关于皇帝与宫人乘船游玩的状况也 有记载,书中说,池中栽植着分茎荷,四叶之状如同骈盖。受日照 时,叶就低下,称为低光荷。这种荷所结的籽实像元珠,可用作饰 佩。花叶不容易凋萎,其芬馥之气可达十里。人吃了这种荷,口气 总是香的,而且可以益脉治病。宫人们很喜欢它,出入游玩时总要 采来在口里含嚼,或剪以为衣,或折以障日。

瓶庵赋第一段赏析【清代】吴绮骈体文

瓶庵赋第一段赏析【清代】吴绮骈体文
《衡书》中的几篇文稿到吴家拜访魏禧。
作品赏析
• 清代魏禧《瓶庵小传》: 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或曰瓶窄口而广腹, 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 曰:“于我乎养生送死。”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尝僦小舟,问舟 子曰:“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故负贩人亦 曰瓶庵盛德长者。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 陇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事竣,力疾游黄 山而后返。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①悍卒皆服之。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 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②。抗疏,既危而免。”瓶庵殊多父风也, 父尝刲③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 此。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识瓶庵者曰,瓶庵姓吴,名传鼎,禹存其字也,或曰雨岑,盖徽之林宁人云。瓶庵父,字绍素。
国学代 吴 绮
作品赏析
• 清魏禧《瓶庵小传》:“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 出。”瓶庵即吴传鼎,他的妹妹死了,留下外甥、外甥女,瓶 庵为他们办了成婚、出嫁的大事,像对待自己所生养的儿女 一样。
• 据杨宾《唐铸万传》载 :唐甄在写作 《衡书》之际,正好 著
名文人魏禧旅次吴 门,住在枫桥下吴传鼎家 。唐甄带了
家雨岑早,具才情长。修行谊原,孝先京兆之俊。然诺 无侵,马少游闗陇之贤。楷模不苟,门前车辙。
……………………………………………………… ………………………………………………………

慈贞赋第一段赏析【明代】王廷相骈体文

慈贞赋第一段赏析【明代】王廷相骈体文

THANK YOU!
作者简介
• 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 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明朝文坛“前七子”之一。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王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 “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 之书,皆有论驳” 。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 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嘉靖二十年(1541年) 因涉郭勋案,王廷相罢官归里,闭门著书,名《归田稿》。嘉靖二 十三年(1544年)病逝,年七十一,葬于仪封城东二里许(即今仪 封乡老君营村南),谥“肃敏”。
作品赏析
• “凯风自南”诗句的重复,着重强调母爱就像南方吹来的 和暖春风,把酸枣“嫩枝条”吹变成“粗枝条”,象征着 母亲把子女由幼年抚养到壮年、长大成人。另也重复“有 子七人”的诗句,意在突显以养育子女之众多来表现母亲 的长年辛劳程度。令人读后印象深刻、心灵震撼,更加感 悟应该如何做人。
图片欣赏
国学 骈体文
慈贞赋第一段ຫໍສະໝຸດ 明代 王廷相作品赏析
• 诗经《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 我无令人。
•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 邶国原本是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封国,后来并入卫国。邶国在朝歌地区,今河南淇县一带。朝歌
安成周侍御,母氏圣善,蚤丧所天。柏舟誓志, 皎如霜雪。鞠撫遗孤,遂成儒俊。
………………………………………………………
………………………………………………………
《诗·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郑玄 笺:“令,善也。”《旧唐 书·韦挺杨纂等传论》:“ 周 、 隋 以来, 韦 氏世有令圣善:明理而善良。令:善。 母亲明智善良 ,我们子女没有善德。 怀念母亲兼以自责之辞。语出《诗.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明.李贽《焚书.书答。复晋川翁书》:“《易》曰‘干父用誉’,而夫子 传之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言父所为皆破家亡身之事,而子欲干之,反称誉其父,反以父为 有德,如所云‘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者。”也单引〔母氏圣善〕。唐.张说《府君墓志铭》:“母氏 圣善,示我显则。”

秋郊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秋郊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 《神异经》称东王公居东荒山大石室,皓发,人形鸟面而虎尾。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称: “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三教搜神大全》承袭此说, 而与东华帝君合而为一。道教称东木公与西王母共理阴阳二气,分别掌理天下男女得道事。东 木公后在民间流传中附会为玉皇大帝,西王母附会为王母娘娘。而全真道关于东华帝君则有另 一说,称东华帝君姓王,名玄甫,师事白云上真,为汉代山东人。
• 据《三教授神大全》卷一释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 之上也。紫府者,职居紫府,统三十五四司,迁转洞虚宫较品真仙也。阳者主东方少阳之气, 生化万汇也。帝君者,位东方诸天之尊,君牧众圣,为生物之主。”故《易》曰:“帝出乎震 也。”因此有“东华紫府少阳帝君”之称。又《真教元符经》云:“昔二仪未分,溟滓蒙洪如 鸡子,玄黄之中生自然。有盘古真人移古就今,是曰盘古,乃是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 行虚空之中。又有太元圣母化生天脊膂中,经百劫,天王行施,圣母连生天皇,号上皇元年, 始世三万六千岁,受元始上帝符命,为东目大帝扶桑大君东皇公,号曰元阳。
THANK YOU!
• 东王公一词,始见于晋葛洪《枕中书》,书中称之为扶桑大帝,文曰:“元始君经一劫乃一施 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日元阳父扶桑大帝,住在碧 梅之中。”《仙传抬遗》说他“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真灵位业图》 将其排在上清左位,号曰太微东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显示了其由日神演变而来。
• 据诸道经记载,东王公又号青童君、东方诸、青提帝君,名号虽殊,但有一东华。并尊称为 “东华紫府少阳帝君” 。其诞辰日为农历的二月初六。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夏完淳(1631年10月04日—1647年10月16日), 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 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 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为夏允彝之子, 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 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 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 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湘巫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湘巫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湘巫赋第一段Fra bibliotek明代 夏完淳作品赏析
• 据《风俗通》记载说:“凡氏于事,巫、卜、匠、陶是”。巫姓来自于其所从 事的职业,“巫师、巫医、卜笙之官。”百家姓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又《姓 氏考略》上说:“黄帝臣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商朝时,巫在朝廷中的地 位相当高,大臣巫咸和他的儿子巫贤都是商朝的重要大臣,他们的后人称为巫 氏。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夏完淳(1631年10月04日—1647年10月16日), 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 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 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为夏允彝之子, 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 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 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 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作品赏析
• 在遥远的古代,“巫”与“医”的概念并非经渭分明,由 于对自然的认识极其有限,早期的人类认为疾病死亡都乃 神明所降,于是那些为人们治疗疾病、解除病痛的人就被 当做巫师,人们以为这些人运用法术安抚了神明,让神明 “收回”了加在人身上的病痛,殊不知疾病和神明毫无关 联。
• 《礼记·祭法》中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而为风云,见怪 物,皆曰神”。楚文化南下后,给湖南带来了楚人的宗教 信仰,两者互相融合影响,构成了独具湖湘特色的宗教信 仰。湖湘古俗信鬼神而好祭祀。“楚欲不事事,巫风事妖 神”。《前汉书》云:“楚俗……信巫鬼重淫祀”。《隋 书·地理志》曰:“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
• 《尚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士,谋及卜筮。" 祭神、占卜在古代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司巫、男巫、女巫均有不同的施职范围, 主持比较大型的、专门的巫术活动,如此精细的区分,反映出巫在其分化过程 中职权逐渐缩小的趋势。由于统治者对巫术的笃信,巫师的地位尽管较从前有 所下降,但实际上他们中的一些技艺超群者在统治者的优宠下仍然享有较高的 社会地位。巫师们设坛作法,希望通过玄妙的法术通神,他们还能"准确"地测 算过去与未来,从而赢得了统治者的信任,并且籍观星占筮等"绝技"参政、辅 政,干预国家大事。这样,一部分巫因为继续受到宫廷的重视而得以承担一部 分朝廷的事物,成为统治者的辅佐,他们实际上已经沦为御用巫师。

红莲落故衣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红莲落故衣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夏完淳骈体文
• 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传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欣赏与些微的落寞之情。 全诗语言清新,情趣盎然,传神地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图景,充分体现了王维 “诗中有画”的特色。更多古诗词名句赏析内容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这两句写夏天即将过去,莲花凋残的景象。竹子 是四季常青的植物,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它还在生长。“新粉”指竹子刚生 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而荷花已经衰败,花瓣凋落在“故衣” 上。“红莲落故衣”这句化用庾信《入彭城馆诗》“莲浦落红衣”,采用比拟 手法,将衰败的荷叶比作荷花破旧的衣服,虽然形象生动,却不免流露出一丝 伤感。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写有《咏同心莲》。南朝鲍令晖《夏歌》:“郁蒸仲暑月, 长啸北湖边。芙蓉始结叶,抛艳未成莲。”北湖,玄武湖的曾用名之一,从公 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改湖名为北湖,到公元446年宋文帝改北湖为玄武湖。 “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孙 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南唐中主李璟这首《游后湖赏莲花》为我们 再现了1000多年前玄武湖的荷花盛景。在明代,即使玄武湖成为黄册库变成禁 湖,荷花也非常旺盛。曾任南京工科给事中的杨雷在《夏月过湖》中写道: “烟波渺渺荷花畔,闻说蓬瀛此处看。
THANK YOU!
余池有莲,秋而憔悴,哀而赋之。以诗句为题,用王、 卢体。叹江国之芳菲,莺花驻其清妍。
……………………………………………………… ………花的品种之一。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横生,肥厚,节间膨大,内有多数纵行通气 孔道,下生须状不定根。叶圆形,盾状,全缘稍呈波状,上面光滑,具白粉,叶柄粗壮,圆柱形, 中空。花单瓣,红色,碗状;花瓣16枚左右。荷茎粗壮挺直,荷叶宽大厚实,荷花颜色鲜艳。红 莲性喜相对稳定的平静浅水、湖沼、泽地、池塘,是其适生地。喜光,生育期需要全光照的环境。 荷花极不耐荫,在半荫处生长就会表现出强烈的趋光性。人工培植品种,多用于公园和庭院供观 赏。

嘲哈密瓜赋第一段赏析【清代】王闿运骈体文

嘲哈密瓜赋第一段赏析【清代】王闿运骈体文
哈密瓜贡自西域,登于玉筵,非近贵大臣,莫得受赐。其名震 于朝,通于四海。文人咏颂,以得尝为幸,夸其乡里者,盖不 可纪。
………………………………………………………
………………………………………………………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6年),哈密回王额贝都拉摆脱了准噶尔的控制,坚决站在了大清王朝的 一方,这让康熙皇帝非常高兴,并将其敕封为扎萨克达尔汗,准其世袭罔替永守边疆。哈密国王 额贝都拉为了感谢康熙皇帝的封赏,曾亲自带着手下众臣,携带大量的本地土产前去京城觐见。 在其携带的大量朝贡物品中,就有不少产自哈密地区的哈密瓜,当然此时还不能叫做哈密瓜,我 们只能称它为甜瓜。到达京城时,哈密国王额贝都拉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自己挑选的这些 甜瓜居然坏了一大半。幸好还有一些已经熟透的好瓜,他赶忙将这些好瓜挑出,将其献给了康熙 皇帝。康熙皇帝尝过甜瓜后,只觉口味甘甜如蜜,便为其赐名哈密瓜,并下旨昭告哈密国王,这 些哈密瓜可以做为日后朝贡品之列,直送京城。
• 咸丰七年(1857年),湖南补行壬子(咸丰二年)乙卯(咸丰五年)两科乡试,他中第五名 举人,获学政张金镛赏识,一时颇负时誉。曾周旋于湘军将领间,受曾国藩厚待,但只为清客 不受事。
• 咸丰九年(1859年),王闿运赴京师应礼部会试,落第,应肃顺聘,在其家任教读,甚受礼 遇。不久辞去。十一年“祺祥政变”,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被诛,他曾撰《祺祥故事》,为肃顺 被杀辨解。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清末诗人萧雄在《西疆杂述诗》对哈密瓜的品质特征做了如下描述:“圆而长,两头微锐,皮 多,或间青花成条,隐若有瓣,按之甚软,剖则去瓤食肉,多桔红色,香柔如泥,甜在蔗蜜之 间,爽而不腻,惟止渴较逊。”
• 清康熙年间,鄯善王每年给哈密王进贡的瓜,一直是鄯善东湖甜瓜,由于东湖产的甜瓜香甜甘 淳,风味十分独特,人见人夸,时间长了,人们便称鄯善东湖瓜为瓜中之王。

草木为人形以助战赋第一段赏析【北宋】夏竦骈体文

草木为人形以助战赋第一段赏析【北宋】夏竦骈体文
•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 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 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 埠湖一带)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 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国学 骈体文
草木为人形以助战赋 第一段
北宋 夏 竦
作品赏析
• 《晋书·苻坚载记下》:“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 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 指西晋末年,苻坚兵败,将八公山上的草木疑为晋兵。后形容心情极为紧张和恐 惧,疑神疑鬼。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夏竦(985—1051年),字子乔,别称夏文庄、夏英公、夏郑公。德安县(今属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 镇(原白水街乡)人。北宋宰相。
• 景德元年(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真宗大中祥符三年 (1010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参与编写王钦若的千卷本《册府神龟》;真宗 天禧年间出知黄州、知邓州,又徙襄州,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五万人;宋 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又徙安州,再知江西洪州(南昌),勒令巫觋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天 圣五年,为枢密副使;天圣七年(1029年)官参知政事;天圣九年(1031年)进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左 丞;仁宗景祐年间知青州,任青州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我国 最早出现的虹桥;后迁刑部尚书;仁宗宝元年间官户部尚书;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 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一带);改判河中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庆历七年 (1047年)方召为宰相,因谏官、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两人共事,遂改枢密使,封 英国公;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瑶池》赏析

《瑶池》赏析

《瑶池》赏析《瑶池》赏析《瑶池》赏析1《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译文翻译瑶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户向东敞开,只听见《黄竹歌》声震动大地人心悲哀。

周穆王有八匹能日行三万里的骏马,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注释解释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黄竹歌声:《穆天子传》卷五:“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

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

”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

《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

此诗讽刺求仙之虚妄。

首句写西王母倚窗伫望,候穆王而不至。

次句借黄竹歌声暗示穆王已死。

三四句则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而心生疑问。

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气写出,句句对比,以见长生之虚妄,求仙之荒诞。

《李义山诗集笺注》引程梦星曰:“此追叹武宗之崩也。

武宗好仙,又好游猎,又宠王才人。

此诗熔铸其事而出之,只用穆王一事,足概武宗三端。

用思最深,措辞最巧。

”诗文赏析《穆天子传》载: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遇西王母,宴穆王于瑶池。

临别,西王母作歌:“将(望)子毋死,尚能复来。

”穆王亦作歌回答,约定三年后重来。

又载穆王南游,遇大风雪,百姓受冻,曾作《黄竹之歌》以哀民。

并传穆王有八匹骏马,日行3万里。

晚唐好几个皇帝迷信神仙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以至服金丹中毒死去。

本篇糅合上述传说加以生发,虚构出神仙西王母等候穆王重来而不见的场景,以讽刺皇帝求仙之虚妄。

这首诗就是根据西王母与周穆王相约见面的传说来构思的。

作者抓住西王母希望穆王“复来”、穆王也许诺复来这一点,虚构了一个西王母盼望穆王归来的情节:西王母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眺望东方,却不见穆王的踪迹,只听见《黄竹歌》声哀动大地。

化成殿瑞芝赋第一段赏析【北宋】刘敞骈体文

化成殿瑞芝赋第一段赏析【北宋】刘敞骈体文
•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说:“草之有芝,犹鸟之有凤,兽之有麟,从古相传,以为瑞物。”古代将 灵芝称作“瑞草”,认为灵芝的出现,是向人展示天意的吉祥徵兆。这种观念的形成,固然与 战国以来齐燕方士文化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汉儒将灵芝神化的结果。《孝经 援神契》说:“王者德至草木,则芝草生;善养老,则芝实茂。”中国古代儒家的一些著作, 如《孙氏瑞应图》、《尚书大传》、《白虎通》等书中,均有类似论述。於是灵芝便如传说中 的凤凰、麒麟等灵禽祥兽一样,成为反映圣王德政或儒家伦理道德的“祥瑞”。
• 宋王安石在《芝阁赋》中记述了朝廷诏令民众寻找灵芝的情景,当时一年进贡 的灵芝高达数十万株之多。不过灵芝的功效究竟如何,哪怕是最痴迷于炼丹术 的皇帝也应该心知肚明:他们吃了如此之多的灵芝,别说成仙了,活到60岁的 都不多。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刘敞(1019—1068年)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 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 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 贤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 “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 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 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作品赏析
• 汉武帝元封二年6月,“甘泉宫内产芝,九茎连叶”,“乃作芝房之歌”, “赦天下”。其事被记入《汉书武帝本纪》。此后,在历代官修史书中,有关 “现芝”、“献芝”的记载,不绝於书。《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芝草纪事》, 称得上是一部芝草纪瑞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许多有关显瑞、表贺、勒石、赦天 下、封禅、上尊号的盛典。
• 《神农本草经》是最早记载灵芝的中医药学著作,此书记载365种药品,并将所载药品按功效 和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因此,上药 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身养命,能轻身、滋补元气、防止老化,不仅可以防治百病,对于一般药物 不易奏效的恶疾,又有极佳效果。更可贵的,是其多服不但无害,反有益身体健康、精神旺盛。 灵芝则位列上药中之最高品目,居十大名药之首,其地位更高于人参。

寿母赋第一段赏析【明代】何景明骈体文

寿母赋第一段赏析【明代】何景明骈体文
春仲之望,为母寿节,与父偕享,时诸子举觞,诸妇进履,诸 孙罗舞,及女侄诸婿,咸在少子景明前跪穪赋曰:
……………………………………………………… ………………………………………………………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从中可以看出酒 很早就是祝寿的礼物了。冉如北宋梅尧臣所写的《四禽言》:“提壶芦,沽美酒。风为宾,树为 友。山花缭乱目前开,劝尔今朝千万寿。”借提壶鸟的叫声劝酒祝寿。馈人以面,称“长寿面”, 馈人以桃,代指天上的仙桃,馈人以糕,谐音“高”,都是取其延年益寿之意。
作品赏析
•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了这样一首祝寿诗:“私藏函谷关中事,来 献蓬莱阁上仙。愿得鬓须如此老,却教龟鹤羡千年。”也有人借送寿礼表讽刺 之意,抗战时期,大汉奸王克敏卖同求荣,在他七十寿诞时,有人送上一块寿 匾,上书短诗一首:“王公克敏,八德兼全;龟龄鹤寿,子肖孙贤。”此诗貌 似贺寿,实际暗含“王八龟孙”四字,表达了对卖国贼的刻骨仇恨。
• 唐杜牧《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无计披清裁,唯持祝寿觞。” • 宋米芾《浪淘沙·祝寿庆生申》:“祝寿庆生申。德日维新。期颐眉寿寿长春。五福三灵禄永永,长寿仙
人。” • 宋范仲淹《窦谏议录》:“父子图禹钧像,日夕供养,晨兴祝寿。” • 宋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李少师贤妻》:“每夫生日,必先畜女童晓音律者,盛饰珠翠绮绣,因捧觞
• 寿庆宴席,有两项内容似乎是必不可免的:一是要由寿翁(寿婆)吹生日蛋糕 上的蜡烛,然后分吃蛋糕;二是要吃面条,以讨长寿的口彩。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 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 (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 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 副使。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大家应该都接触过古诗词翻译、赏析吧,那么怎么翻译一首古诗词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 1【诗句】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出处】唐·李商隐《瑶池》【意思翻译】瑶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户向东敞开,只听见《黄竹歌》声震动大地人心悲哀。

【全诗】《瑶池》[唐]李商隐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注释】①瑶池:古代神话中仙人西王母所居之处。

②黄竹:据《穆天子传》载:穆王南游,在去黄竹的途中遇朔风雨雪,见受冻的百姓,便作《黄竹歌》来表示怜悯和同情。

③八骏:相传为周穆王的八匹良马。

《传》中又载:穆王八骏的马车至昆仑,西王母设宴瑶池款待他。

临别,西王母作歌曰:“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复能来。

”穆王为歌答曰:“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全诗赏析】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唐王朝正走向没落崩溃。

晚唐的几个皇帝荒废朝政,不理国事,迷信神仙方术,服食丹药,一味追求长生不老,结果因服丹药中毒而送命。

针对这一现象,诗人写了这首讽刺诗,辛辣地讽刺了对求仙长生的迷信。

诗人没直接正面地写皇帝的求仙服药和送命,而是借助《穆天子传》所记载的一段西王母和周穆王的传说故事加以发挥,来婉转地表达诗的主旨。

《穆天子传》卷三载:周穆王西游到弇山(即弇兹山),见到西王母,“天子(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希望)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又卷五载:周穆王在黄竹的地方,“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

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黄竹。

’”在这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西王母的'希望和周穆王的许诺,还可以看到周穆王治国治民的态度。

御试瑾瑜匿瑕赋第一段赏析【清代】王鸣盛骈体文

御试瑾瑜匿瑕赋第一段赏析【清代】王鸣盛骈体文

THANK YOU!
伊良璞之可珍,常抱明而不隐。将照映乎樽卣,讵韬藏乎尘坋。作六器而 美擅,岩廊称三棘,而品超凡近,温润縝密,配好币以堪钦,璀璨璘霦, 掌玉人而唯谨。
…………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 道也。”《晋书·陈骞传》:“ 骞 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有绩。” 唐 陆贽 《兴元论续从贼中 赴行在官等状》:“愚智兼纳,洪纤靡遗,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垂旒黈纩而黜其聪察,匿瑕藏 疾而务於包含。” 宋 苏轼 《谢赐对衣金带马状》:“此盖伏遇太皇太后陛下聪明齐圣,陈锡载周, 含垢匿瑕而察於求贤,卑宫菲食而侈於养士,士岂轻於千里?”瑾瑜匿瑕:比喻美好的事物完全看 不到瑕疵,好似美好把瑕疵给吸收了。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王鸣盛(1722年7月4日—1798年1月18日),清史学家、 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 西江。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 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 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 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 唐朝时,有一位宰相叫苏味道,他曾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 贻咎谴,但摸稜以持两端可矣。”处理事情的时候,不要很明确的表态,免得 判断错误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当时的同僚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苏摸稜。 “摸稜两可”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但儒家所讲的中庸之道可并非如此。
• 《中庸》里面所说大舜的“隐恶扬善,执其两端”,才是真正的中庸。隐人之 恶是为了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扬人之善是为了给人多行善事的动力。而执其 两端是指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他都能够很准确的掌握。这是具有大仁爱、大 智慧的人才能够完全做到的,也正是学者应当留心效法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穆天子以八駿西廵,賓於上真,宴瑤池之勝境,當甲子 之良辰。人間之别館離宫,如遺弊屣月際之珠璫玉珮。
……………………………………………………… ………………………………………………………
《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 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 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黄竹歌声:《穆天子传》卷五:“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八骏: 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穆王:西周人, 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
• 汲县西战国墓所出土的《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喜好游历,曾于穆王13年-17年驾八骏之乘 驱驰九万里,西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昆仑之丘,观黄帝之宫。又设宴于瑶池,与西王母做 歌相和。据现代学者考证,周穆王西游之地应是里海黑海之间的旷原。 穆王致力于向四方发展,曾因游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进贡,两征犬戎,获其5王,并把部分戎 人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还东攻徐戎,在涂山会合诸侯,巩固了周在东南的统治。并 制定墨、劓、膑、宫、大辟5刑,其细则竟达3000条之多。后世流传穆王西征的故事,如晋朝 汲冢出土战国竹简《穆天子传》所载,虽多不真实,但反映了当时穆王意欲周游天下,以及与 西北各方国部落往来的情况。 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尚见于先秦史书及六朝至怪小说。《列子-周穆王》记载:“穆王不恤国 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瑶, 王和之,其辞哀焉。”《太平御览》卷七四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 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国学 骈体文
穆天子宴王母于瑶池赋
第一段
北宋 夏 竦
作品赏析
• 《穆天子传》载: 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遇西王母,宴穆王于瑶池。临 别,西王母作歌: “将(望)子毋死,尚能复来。”穆王亦作歌回答,约定 三年后重来。又载穆王南游,遇大风雪, 百姓受冻,曾作《黄竹之歌》 以哀 民。并传穆王有八匹骏马,日行3万里。晚唐好几个皇帝迷 信神仙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以至服金丹中毒死去。本篇糅合上述传说加以生发,虚构 出神仙西王母等候穆王重来而不见的场景,以讽刺皇帝求仙之虚妄。
•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郑国公;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奉诏监修河堤决,躬冒淫雨,以疾归京 师,遂不起,农历九月薨,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谥“文庄”。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夏竦(985—1051年),字子乔,别称夏文庄、夏英公、夏郑公。德安县(今属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 镇(原白水街乡)人。北宋宰相。
• 景德元年(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真宗大中祥符三年 (1010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参与编写王钦若的千卷本《册府神龟》;真宗 天禧年间出知黄州、知邓州,又徙襄州,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五万人;宋 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又徙安州,再知江西洪州(南昌),勒令巫觋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天 圣五年,为枢密副使;天圣七年(1029年)官参知政事;天圣九年(1031年)进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左 丞;仁宗景祐年间知青州,任青州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我国 最早出现的虹桥;后迁刑部尚书;仁宗宝元年间官户部尚书;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 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一带);改判河中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庆历七年 (1047年)方召为宰相,因谏官、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两人共事,遂改枢密使,封 英国公;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这首诗就是根据西王母与周穆王相约见面的传说来构思的。作者抓住西王母希望穆王“复来”、 穆王也许诺复来这一点,虚构了一个西王母盼望穆王归来的情节:西王母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 眺望东方,却不见穆王的踪迹,只听见《黄竹歌》声哀动大地。首句是仙境的绮丽风光,次句 是人间的凄楚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

作品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