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朝的对外开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朝的对外开放
摘要:1987年至2008年,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这三十年中,我们取得了很多令我们自豪的数据,也取得了很多令我们骄傲的成绩。
但是,这三十年中,我们留给了世界什么?可能除了数据,还是数据,只是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的数据。
比如有人要问,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信仰什么?却未必有答案,或者说未必有统一的答案。
但是历史上,我国却有那么一个朝代,它气势宏伟,波浪壮阔。
它自信从容的走向世界,它在亚洲各地区声名显赫,在远东地区,也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便是唐朝,我想就让我们从唐朝入手,看看他是怎么在开放中走向世界的。
关键词:唐朝开放吸收包容发展
回顾我国的历史,除明后期至清朝一部分时间以外,都是对外开放的。
开放的程度也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步拓展,加深的。
而且开放也总是给那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带来各种有益的影响。
我国中世纪的唐朝就是这样一个在开放中自信、从容的走向世界的。
唐朝历时三个世纪,这三个世纪,它是怎么在开放中走向极盛的呢?
一、开放的基础
1 经济社会基础
七世纪是唐朝征服和移民的世纪。
在开疆扩土,大举移民的过程中,唐朝也在不断进行着它的开放之路。
李渊父子在推翻了隋朝政权,摧毁了那些与他们逐鹿中原的对手之后,又使现在位于蒙古高原的突厥政权和西域地区即现在突厥斯坦的古代城邦臣服于唐,使唐朝成为当时一个无比强大的政权。
而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以及其它军镇,使得唐朝以外的人员和物品源源不断的流入这块乐土成为可能。
在七世纪这段时间里,由于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唐朝的经济也很稳定,物价都很低廉,这样就有可能将小块的耕地分配给农民,从而使统治者制定一种新的稳定的税收政策成为可能,这便是租庸调制。
而租庸调制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收入,也促进了唐朝社会的发展,保证了经济的稳定,这一系列有益的结果,在促进唐朝繁荣昌盛的同时,也为唐朝吸引各国来使,来经商贸易的人员日益增加。
所以,七
世纪也是一个迁徙的时代,这时有大量的移民迁入了中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这里成了他们寻求机遇的地方,在他们心目中,这里存在着大批的财富,成为一块东方的乐土。
总之,在唐朝统治的三个世纪中,七世纪为唐朝大胆从容的接纳外来事物,自信宽容的吸收世界各国文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大唐的盛世打下了基石。
2便利的交通
对外开放离不开便利的交通。
那时候,通往唐朝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商路走的陆路通道,还有一条是船队航行的海上通道。
定期往返于印度洋与中国海的大船,将急切的西方人载往灿烂辉煌的东方。
在北部海域,特别是在七世纪六十年代,新罗国消灭了百济国和高丽国之后,航海技能和海上贸易主要掌握在朝鲜人手中。
来自战胜国的使臣,僧侣和商人,还有来自被征服国的难民,都大批的云集在唐朝境内,朝鲜的船舶通常在黄海北部沿海航行,以山东半岛作为登录的港口。
这条航道也是从肥前出海的,来自日本的船只出海的正式航道,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七世纪末期,即日本与新罗交恶为止。
八世纪时,日本人为了躲避新罗,被迫从长崎越过公海,向着淮河口和长江口方向前进。
有时甚至取道向更南部的杭州湾行进。
但是,到了九世纪时事实已经证明,日本船只选择的这条航道是最为凶险的。
为了躲避这段航程,日本参拜和使臣们甚至宁愿搭乘更加安全的朝鲜船,经由山东到达淮河河口,或者,甘愿冒险乘坐唐朝的船只——唐朝不从扬州登陆,而是在更远的浙江或福建沿海靠岸,虽然新罗船只在这些水域占主导地位,但在文化上完全仰仗唐朝的。
东北地区的渤海国的商船也时常往来于北方的海域。
就如同唐朝政府在山东登州为新罗使臣设置茶馆,一样,为他们提供膳宿。
总而言之,朝鲜人在唐朝占了多数,而且他们也确实在唐朝境内形成了一个侨民团体,他们生活在楚州和涟水一带的城镇里——这些城镇位于连接长江与黄河的大运河沿岸。
他们不仅得到了唐朝慷慨的保护,而且,也像其他外国人一样,享有某种形式的治外法权。
二、开放的表现
1 人员交流
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吸引了亚洲每个国家的人来到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这些人是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唐朝的。
他们
中有些是出于猎奇,来欣赏大唐的威仪;有些是心怀野心,来大唐捞取功名和赏赐;有些是为了经商谋利,捞取大唐的真金白银,而有些却是迫不得已。
不过,不论他们处于什么样的目的来到唐朝,他们看到的都是太平盛世的繁华景象,是安居乐业的唐朝百姓,是包容自信的唐朝人。
他们(唐朝人)对外来者好奇但不惊讶,因为他们有强大的政府,有雄伟的国家。
因为他们的眼中见惯了来自其他地区的人。
在他们心目中,外来者都如敬贺者一样,对唐朝很向往,对唐朝人很羡慕。
他们希望有跟多的人来到唐朝,因为这样,他们的生活更方便,事业更开阔,心理上也能得到更大的满足。
不过,前来唐朝的人当中,最主要的是使臣、僧侣和商人这三类。
他们分别代表了当时亚洲各国在政治、宗教和商业方面对唐朝浓厚的兴趣,而唐朝也以它包容的胸襟敞开自己,大胆的欢迎他们的来访,吸收他们的观点,甚至学习他们优秀的地方。
在前来唐朝的使臣中,最显贵的人物是波斯伊嗣俟三世的儿子萨珊朝后裔卑路斯——七世纪时萨珊卑路斯是一个唐朝保护的弱国。
在外国的使臣中,很多人的身份不像卑路斯那样高贵,但他们也像卑路斯为了各自所代表的兴盛的或者衰落的王朝的利益,到唐朝到唐朝来乞求恩惠。
到唐朝来的僧侣中不仅有大批的佛教徒,而且有许多信奉各种宗教的波斯僧侣,例如袄教徒——大宗贞观五年(631年),唐朝在长安为袄教重建了袄寺;景教徒——他们也为在贞观十二年(638年)建立了一所教堂而感到荣幸。
摩尼教徒——武后延载元年(694年)他们将摩尼教怪诞奇异的教义带到了唐朝宫廷。
在这时,伴随着印度天文学、数学、医学的传入,佛教哲学已被唐朝人普遍接受并逐渐融入了唐朝的上流社会的生活之中。
2商业活动
唐朝境内人文荟萃,奇货云集,突厥王子仔细揣摩着来自阿曼的珠宝商的神情举止;而日本的参拜者则以惊奇的目光凝视着粟特商队的商人。
难怪他们会惊奇,因为当时的确没有可以想象的到得东西能与他们的民族和职业联系起来。
所有的旅游者都将他们的特产带到了长安——或者作为国王的礼物。
反之他们中有些人也在唐朝获得足够的荣耀——例如被唐朝任命为安南保护人的粟特商人就是如此。
而有些人则得到了财富,——例如阿曼的犹太商人从唐朝带回了一个黑瓷瓶,瓶子上盖着
金盖,里面放着“……一枚黄金制作的鱼,鱼的眼睛是用红宝石镶嵌进去的。
里面还添加了质量最上乘的麝香,光是瓷瓶里存放的东西就的价值就达五万加纳尔。
”他们中,也有些是为寻求知识到唐朝来的,这些人的表现可能就谦恭的多。
他们的态度与年轻的吐蕃贵族是一样的——为了能够学习汉语,准确的翻译汉文经典著作,一些吐蕃贵族子弟专门被他们的父辈送到长安来学习汉语。
由上,我们可以看得出唐朝当时的开放程度,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确实是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3政策和制度
不过,唐朝对外来居民的政策是很复杂的。
即使在唐朝很崇尚外来物品的时期,对外来人而言,最好的办法也莫过于选择唐朝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习俗,而当时,许多外来居民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但是,作为唐朝政府有偏偏不允许他们这样做。
例如唐代宗四年(779年),“回鹘留京师者常千人,胡商伪服而居者有倍之。
”针对这种情况,唐朝政府颁布诏令规定:“回纥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不得效汉服”。
在诏令中还严厉禁止胡人“诱娶”汉人妇女为妻妾,或者以任何方式冒充汉人。
这条诏令的颁布可能是由于但是普遍憎恶回鹘高利贷者的结果,但是唐朝还有一些于此类似的规定。
而这些规定除了出于虔诚的地方长官维持唐朝认得纯洁性的刚烈愿望以外,别无任何理由。
4国家间的交往
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唐朝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它与亚洲的新罗日本,天竺有密切的交往,与东南亚的林邑(即后来的占城)、真腊(今柬埔寨)、骠国都有过交往,与中亚的昭武九姓,西亚的波斯、大食、拂菻等国关系密切。
下面即以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为例,从侧面了解一下唐朝的对外开放。
在唐代,中日之间的交往十分繁荣,盛况空前。
日本为了学习先进的唐文化,不断向唐朝派遣大型使团。
有唐一代,共派遣唐使十九批,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批,使团人员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学问僧及随员等。
其中著名的有高向玄理、最澄、空海、吉备真备、粟田真人、阿倍仲麻侣、园仁等。
许多人学有成就,归国后得到重用。
如日本有名的大化改新就是在留唐学生高向玄理,学问僧最澄、空海等人的宣传、主
持下下进行的。
特别是空海,在唐朝学习密宗,回国后在日本宣传密宗,成为日本密宗的开创者。
他开创的《篆隶万象名义》是日本第一步汉字字典,所著《文镜秘府论》一书,专论唐朝诗文的修辞法,还采用汉字草体创造了新体文字“平假名”,对沟通中日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日本的阿倍仲麻和中国的高僧鉴真做出了重大贡献。
阿倍仲麻吕(707~770年),汉名晁衡,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
717年他与吉备真备等人随遣唐使使船到达中国,进入长安国子监学习。
后进士及第,在唐做官。
他与大诗人王维、李白等人交好,常互赠十二诗文。
753年阿倍仲麻吕东归遇到风暴,误传被淹死,李白写下《苦晁卿诗》一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日不归沉碧海,白云绕色满苍梧。
”表达了两人间的深厚感情。
后来阿倍仲麻吕的船舶漂到安南,重返长安,最后客死长安。
鉴真(688~763年),唐代律宗高僧,俗姓淳于,扬州人。
742年,鉴真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邀请东渡日本,前后历经十一年,六次出发,五次失败,历经艰险,终于在7454年到达日本。
鉴真在奈良大寺建坛传戒,创立日本律宗。
鉴真东渡时带去大批的典籍、佛像、法物,并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学、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于759年建立唐昭提死,代表盛唐时期建筑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对日本古代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
寺中至今还收藏着鉴真的坐像,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象征。
唐朝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就是这样以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气势与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国家人民进行着交流。
短暂而又漫长的三个世纪中,不仅人员制度发生着交流,还有各种生活物品成为交流在民间的主要内容,比如家畜、野兽、飞禽、皮毛、羽毛、植物。
木材、食物香料、药物、纺织品、颜料、工业用矿石,宝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等,为唐朝贸易繁荣的主要标志.
在每个时代,外来物品都对人有神奇的魅力,新奇的外来之物,之所以能在当时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并不在于这些事物的价值的高低,而在于这些事物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想象力所产生的强烈的影响,外来物品的形体可能很快会消失,而他留在当时人们头脑中的印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会通过诗歌绘画和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长久
的存留下来,从而影响接受的这个民族当时或者后世的生活和文化,并最终成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发现,唐代的开放首先源于开放的大民族的观念,唐时已经不隔华夷,这种初步形成的“华夷一家”观念,不仅超越了前人,对后世的华夷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唐代的对外开放是多方位的。
在丝绸之路上流动着的不仅是物质资料,还有丰厚的文化资源。
唐代对外文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也就是说,既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又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地吸收外来文化。
第三,唐代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册封制度和羁縻府州制度,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民族关系与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从而为开放和兴盛提供了政治保障。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唐朝对于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和谐与宽容以及大胆开放的魅力与魄力也为其盛世局面的开创提供了条件。
在今天看来,唐代的开放有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留给后人许多重要的启示,尤其是唐代对外开放中的许多特点和经验,值得我们今天进行深入审思,从历史得到的经验是,只有全面而持久的开放,才是国家繁荣和民族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唐代的外来文明》…………爱德华.谢佛
《唐会要》…………宋王溥
《旧唐书》…………后晋刘昫
论唐朝的对外开放
姓姓名:张新
班级:08级文秘教育
学号:20081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