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
家贫子读书,地瘦栽松柏
一、文献名邦的奇迹
莆田(兴化)为“文献名邦”,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中状元、林邓中探花、陈俊卿中榜眼、龚茂良中传胪、前四甲都为莆田人,故有魁亚同榜”(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古今往来、绝无仅有!还出现“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
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个儿子分别双双蟾宫折桂的佳话。
(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啸(今竹庄),后迁莆属的蒜岭漆林乡。
其族内仕履略。
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录取的莆田进士仅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厚和翁处易。
开宝六年(973)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朴、翁处廉。
雍熙二年(985)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又恰是翁处恭、翁处休。
同胞兄弟六人,三榜双折桂,成为科甲佳话。
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
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
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进士人数情况
莆田(兴化)历代共有2308名进士(另一说约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兴化(闽)533,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丰城211,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
三、文武状元情况
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到清末科举的废止(1905年),兴化共出了二十三位状元。
加上具争议的五代状元徐寅(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
福建莆田历代文状元为十一人、武状元为十二人:
五代(大梁)徐寅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
北宋徐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南宋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南宋郑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吴叔告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陈文龙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林济孙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林亨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林环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
明朝柯潜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蔡必胜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武举第一名
薛奕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武举第一名
陈从龙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武举第一名
叶岂页宋宣和六年(1124)年殿试第一名
林定元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武举第一名
廖标明世宗嘉靖4年公元1525年
陈安定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武举第一名
吴泰来清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武举第一名
林洪清高宗乾隆18年公元(1753)年武举第一名
黄振邦清高宗乾隆59年公元(1794)年武举第一名
康荔芳清仁宗嘉庆21年公元(1816)年武举第一名
周玉辉清德宗光绪15年公元1889年武举第一名
四、宰相情况
莆阳历史上出过14位宰相,兹将诏命出任宰执及追赠官位者,列名于后:
翁承赞,字文尧,莆田县北高人,乾宁三年(896)进士,后梁贞明二年(915)授闽国(今属福建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辅佐闽王王审知,时年56岁。
陈洪进,字济川、致先,仙游县枫亭人,军旅出身,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七月,于平海军节度使兼泉(州)漳(州)观察使任上,献所掌泉、漳两郡及所辖十四县,纳入宋朝版图。
宋太宗赐诏嘉纳,以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
时年63岁。
陈靖,字道卿,莆田县荔城人,由德化县(今属福建泉州)尉官至谏议大夫,天圣四年(1026)卒,熙宁元年(1086)宋神宗诏赠尚书左仆射。
蔡京,字元长,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崇宁元年(1102)五月,宋徽宗诏以翰林学士丞旨蔡京为尚书左丞。
七月,诏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时年55岁。
明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继加太尉(最高军事长官),进太师。
后屡罢屡起,自号“公相”,通治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居相位达九年之久。
蔡卞(王安石女婿),字元度,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绍圣二年(1095)十月,宋哲宗诏为尚书右丞,时年46岁。
四年,为尚书左丞。
叶顒,字子昂,仙游县大济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诏除端明殿学士,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时年65岁。
明年,进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继诏宰相兼国用使,参政同知国用事。
陈俊卿,字应求,莆田县城南阔口人。
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
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宋孝宗诏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时年54岁。
明年十月,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龚茂良,字实之,莆田县荔城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
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宋孝宗诏茂良以礼部侍郎升参知政事,时年53岁。
继以首参行相事。
五年,受诬卒于贬所。
郑侨,字惠叔,兴化县(今属仙游)象溪人。
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
庆元二年(1196),宋宁宗诏为参知政事,明年,进知枢密院事。
黄镛,字器立,莆田县涵江黄巷人。
景定三年(1262)进士。
德佑元年(1275)十二月,宋恭帝诏以吴镛兼权参知政事,明年二月升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再授右丞相,与陈文龙共主国事,未赴任。
陈文龙,字君贲,莆田县城南阔口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
德佑元年(1275)冬,宋恭帝诏为参知政事,时年43岁。
明年五月,宋端宗于福州称制,复以文龙参知政事,坚持抗元斗争,后被俘尽节。
周如盘,字圣倍,莆田县黄石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
天启六年(1625)明熹宗诏为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继入阁为首辅,阅三月即罢归。
黄鸣俊,字启甸,莆田县荔城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
历明神宗、熹宗、思宗三朝,官至右佥都副御史浙江巡抚。
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制,起用鸣俊为
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年55岁。
朱继祚,字立望,莆田县黄石人。
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
唐王,隆武元年(1645)诏为东阁大学士,桂王永历元年(1647),诏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上列十四名莆藉能臣,均以宰相的相关正式名号位居揆席。
其所处王朝政治社会背景虽大相径庭,居官风绩及其结局亦不尽相同,然均有朝廷诏命的正式宰相官名,则是不争的史实,亦是判定其宰相身份的基本依据。
五、祖籍福建莆田的部分外地状元(11人)
潮州籍状元林大钦、吴川状元林召棠。
以及莆田黄岸派文武状元九人:
1、黄仁颖字福佑号潘湖翁福建晋江潘湖人唐天成丁亥科状元莆阳东里黄滔庶孙欧阳氏出,莆阳黄仁愿之弟(系福建黄姓第一状元)
2、黄仁泽福州候官人黄璞五子唐乾宁乙卯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
3、黄定福建永福龙屿人福建莆田唐大司徒黄碣嗣孙宋乾道壬辰科状元官广东提举
4、黄由福建长洲人福建莆田黄岸十八世孙宋淳熙辛丑科状元官刑部尚书
5、黄朴福建闽侯人唐大司徒黄碣嗣孙宋绍定乙丑科状元官广东提举
6、黄观安徽池州贵池清江金墩人。
祖籍福建莆田清江境(今黄石清前清后金墩黄远公曾孙黄璋孙黄古子)贡元会元洪武二十四年状元“三元及第”,礼部侍郎。
7、黄钺字长白又字赓材号钟山南京下关金墩人明万历辛丑科武状元官南京兵部尚书
8、黄士俊广东顺德人福建莆田黄岸裔孙万历丁未科武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9、黄仁勇广东人(1762~1817)清代武状元。
字智斋。
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县)古巷孚中乡人。
福建莆田唐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
嘉庆元年(1796),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
六、林道楠的故事
林道楠(1555-1607),字廷任,原籍仙游县香山里板溪人。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知进贤县。
时遇荒年,林道楠开仓赈济饥民,并乘小船,遍历穷乡,按人口发赈粮,夜则宿船上,不入民舍。
先后多次上奏,请求借耕牛、谷种给农民。
主持修筑官圩,提供灌溉之便。
任上亲自参加丈量田亩,按实确定赋税,对有权势的豪绅,也绝不徇情。
后被召任御史,历按应天、陕西、广西等地,不受私人嘱托,不徇私办事。
按察陕西时,见供自己饮食的器皿都是银制,向随从查问原因。
随从回答,这是陕西惯例,且为防止鸩毒。
林道楠不以为然,命人撤去银制器皿,说:“吾以恩信待人,何防之有!”一郡守乃某侍郎亲信,有贪污行为,亦予弹劾,直至将其罢免。
林道楠在御史台18年,“劾太监张鲸,救御史曹学程,论尚书石星,主封事、著丰采”,升为太仆少卿。
死时,家中十分贫困,两儿子徒步奔走四方谋生。
林道楠清廉高洁的品格,深受民众敬重。
相传,他幼年丧父,与母妹相依为命。
当年的板溪地瘠民穷,生活艰难。
其母为了儿子的前途,便到九鲤湖的仙公洞去祈梦。
仙公托梦:板溪不可久居,可用砻糠投放木兰溪,看它流到哪里,就迁居到那里。
母子商议后,就把砻糠投放木兰溪,并沿途跟踪。
砻糠顺水流到清浦鳌头境时就停滞不前了。
于是,他们母子三人就迁居于此了。
自此,林道楠十载寒窗,刻苦攻读。
初授进贤知县,不久召为御史,历按应天、陕西、广西等地,册封琉球王,居台十八年,后官刑部侍郎,迁太仆少卿。
他在朝为官24载,爱国爱民,除暴安良,为官清廉,深得民众的爱戴。
是时,朝中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国力衰竭,属国高丽日趋强大,经常寻事挑衅。
一次,高丽王具函强邀明帝到高丽都赴会,否则就要干戈相见。
明帝与文武百官不知所措,明知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正当君臣们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林道楠挺身而出,要求代帝出使,但要求以代理三日皇帝为前提。
文武百官瞠目结舌。
明帝也迫于无奈,只好迁就答应。
林道楠
在代理三日皇帝中,杀了许多奸臣,为国为民安社稷。
之后,他交还帝权,出使高丽。
高丽王偕同文武百官出城迎接。
高丽王有意在城门口摆着两桶水。
林道楠毫不犹豫,一脚踢倒了一桶。
高丽王谓曰:“您为何如此?”林道楠理直气壮地说:“国有一统,而无二统(…桶‟与…统‟为方言谐音),你这样摆设,无非是不服管辖,须知我大明帝国,人多地广,兵强马壮,经济实力雄厚,谁敢冒犯,定是自取灭亡!”高丽王哑然无声。
在迎接林道楠的盛大国宴上,第一道菜是用白布蒙住的鲜血淋淋的一个人头,林道楠当机立断,揭开白布,不慌不忙地右手举起筷子,夹出眼珠往嘴里送,左手顺势用手帕把嘴一抹,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嘴里的眼珠裹在手帕里。
高丽王见此情景,心里暗暗佩服。
高丽王又用对子为难林道楠。
上联曰:“黄河跃浪三三曲。
”林道楠不加思索,便对出下联:“鸭绿流沙六六湾。
”高丽王赏识了林道楠的智慧和果断、胆略和才华,再也不为难林道楠,不为难明王朝,答应和解条件,并继续岁岁来朝,年年进贡。
林道楠不辱使命,班师回朝。
明帝和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都赞扬林道楠爱国忠君的大无畏精神。
简介:陈昂-明诗人,字尔瞻,又字云仲,自号白云先生,莆田人。
嘉靖中诸生。
蔡卞(10 8-1117)仙游人,字元度,蔡京之弟。
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仙邑慈孝里赤湖境(今枫亭镇东宅赤岭自然村)人。
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史籍方志,百家杂说,国家法典无不浏览殆遍,触类旁通,才华出众,名闻乡里。
蔡传[宋]生平简介:仙游人,襄仲子旬之子,字永翁,旬早世,及襄卒,朝庭录其孙,以传守将作监簿,时方二岁,母刘氏抚教至于知书,传笃学力行,历朝奉郎,通判南京留守司,年四十三致仕,奉亲以归,有历代呤谱。
陈次升(1044-1119),字当时,仙游善化里(今大济镇)人。
熙宁六年(1073)进士,绍兴中为御史,累疏论章惇、蔡京之奸,为卞所诬,谪南安军。
陈池养(1788-1859),字子龙,号春溟,晚号莆阳逸叟。
莆田城厢后塘人。
清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人,十四年(1809)成进士,历署武邑、隆平、平乡、枣强、元氏、河间等县知县和冀、景、深等州知州。
陈谠(1134-1216),字正仲,仙游文贤里(今度尾镇帽山村)人。
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承其祖骥及父丰累世渊源之学,故其论开边雅有识”。
陈道潜,字孔昭,莆田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
授给事中,预修国史。
永乐初谪判夷陵,起监察御史,预修情理大全诸书。
所著有拙斋存稿。
陈德薰,原名锡麟,字德盛,号琴舫,莆田人。
咸丰八年(1858)举人。
署闽清教谕,光绪二十年(1894)改武平教谕。
陈洪进(914—985年),字济川,连江里(今枫亭镇)人。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被晋封为杞国公,雍熙元年(984年),又加封为岐国公。
他年登古稀,太宗优诏免其朝请,并赐地于开封祥符。
雍熙二年(985年),洪进逝于开封,享年72岁。
陈吉老,字子州。
仙游折桂里后坂(今榜头镇后坂村)人,其先许州人,遂家侯官,后迁仙游。
吉老经父职补官。
历任清流县丞、汀州别驾、东京提刑、扬州安抚使等职。
陈均,字平甫,号云岩。
莆田人,俊卿从孙。
南宋史学家。
端平初(1234)赐迪功郎,不受。
郡守杨栋延入郡学为矜式,力辞而返。
闽帅王居安闻其名,延至福州。
蔡京(1047-1126)仙游县慈孝里赤湖(今枫亭镇东宅村)人,字元长,蔡襄堂弟,熙宁三年进士,徽宗时拜尚书做丞右仆射
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仙游折桂里后坑(今榜头镇后坂村)人。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
官至华文阁直学士。
蔡戡(1141-?),仙游人,蔡襄四世孙,字定夫,南宋词人。
始居武进,补粟阳尉,乾道二年(1166)进士,累官宝谟阁直学士。
陈可大(1092-1179),字齐贤,仙游功建里(今鲤城镇城内街飞钱巷)人。
其父汝器,喜积善。
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调熙州司户。
陈旅(1288-1343)字众仲,号荔溪,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莆田崇福里(今属秀屿区忠门镇)人。
陈宓,字师复,号复斋,生于宋乾道七年(1171),莆田白湖(今荔城区阔口村)人。
是南宋名相陈俊卿的第四子。
绍定三年(1230),陈宓卒,享年59岁。
陈迁,初名仙,字汉崇,仙游人。
天顺八年(1464)进士。
历南京户部郎中,迁江西布政司右参议。
以父忧去官,不复起。
为人嗜古,善持论。
是第一个文学社——“耆乐社”发起人。
闹居几三十年,年八十三卒。
著作存本:《仙溪志》十六卷.
蔡伸(1088—1156)仙游人,字伸道,自号友古居士。
仙游慈孝里赤湖(今枫亭镇东宅村)人,蔡襄之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
陈文龙(1232-1277),字君贲,号如心,莆田城东门外玉湖乡(今城郊乡阔口村)人。
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入乡学,宝祐四年(1256)补进大学。
咸淳四年(1268),文龙廷对第一,得状元,任镇东军节度判官。
蔡襄(1012-1067)仙游人,字君谟,号莆阳居士。
先世居仙游,后迁至莆田城南门外。
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
蔡攸,蔡京之子,仙游人。
尚茂德帝姬,靖康元年(1126)从徽宗北行者也。
陈音,字师召,世称愧斋先生。
莆田人,天顺进士,弘治五年(1492)官太常寺卿。
善古诗文词,立挥而就。
音负经术,世多游其门者。
方大琮(1183-1247),字德润,号壶山,又号铁庵。
宁宗开禧元年(1205)进士。
理宗端平三年(1236)为右正言。
傅楫(1041-1101),字元通,仙游孝仁里(今赖店镇)人。
少自克厉,从孙觉、陈襄学,宋治平四年(1067)进士,初任扬州司户参军,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
方良永(1454-1528)字寿卿,号松崖,莆田县城内草舍里(今城厢区梅峰街后塘)人。
弘治三年(1490)与弟良节同登进士第,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方崧卿(1135-1194),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季申。
方廷实从子。
孝宗隆兴元年(1162)进士。
淳熙三年知信州上饶县。
历通判明州,各南安军。
傅佇(?-1148),字凝远。
仙游孝仁里(今赖店镇)人。
宋重和元年(1118)进士。
任山东无棣县主簿。
郭篯龄(1825-1886),字祖武,又字子寿,号山民,郭尚先之子。
莆田人。
自幼聪慧,十七岁时(1841年)补邑弟子员。
郭良翰,郭应聘之子,字道宪,明福建莆田人。
万历中以荫官太仆寺寺丞。
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又号伯抑,莆田城关书仓(今城厢区凤山街书仓巷)人。
年轻时就以“博洽”知名,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改庶吉士,习国书,授编修。
黄彻,南宋诗人。
字常明。
莆田人。
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
授湖南辰州辰溪县丞,就升令,在任五年。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莆田县城内东里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人。
绍兴八年(1138)省试第一,是科免廷试,赐进士第一(状元),授秘书省正字。
黄璞,唐末诗人。
字德温,一字绍山,号雾居子。
候官人,后徙居莆田涵江。
少善歌诗,传诵一时。
昭宗大顺二年(891)进士,乾宁初官至崇文阁校书郎。
昭宗时归隐。
黄巢入闽,经其家,以璞儒者,戒勿毁其居。
后人称其所居里为“黄巷”。
黄寿生,明福建莆田人,字行(宏?)中。
永乐九年(1411)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计。
预修《性理大全》诸书,九载将满,得疾卒。
邃于诗经,邑之业是经者,寿生实为初祖。
学者因其所居,称东里先生。
著有《东里文集》。
黄滔(839-913)字文江,莆田城关前埭(今城厢区东里巷)人,少年时笃志好学,大中年间(847-860),在灵岩的东峰书堂(故址在今广化寺佛堂之东)读书。
乾宁二年(895)进士。
光化中(898-900)迁四门博士,天复元年(901),滔以王审知荐,迁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今福州)节度推官。
对闽政多所规正,闽人得以三十年不罹兵燹之祸。
当时闽中所为碑碣,多出其手,曾被誉为“莆文章初祖”。
今浮屠荒陇,旧刻尚存.中州名士若李绚、韩偓等避地于闽,悉与之游。
其著有《泉山秀句集》三十卷、《黄滔集》十五卷等。
黄廷用(1500-1566),安汝中(行?),号砺峰,号四素居士,学者称少村先生,莆田人。
嘉靖四年(1525)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检讨,历司经局洗马兼翰林侍讲,以言官论,出为衡州府通判,累官至工部右侍郎,又被论罢归。
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破莆田,被执不屈,戚继光兵至得脱归。
兰陵诗话称其诗“悽婉可诵”。
洪希文(1282—1366)字汝质,号去华山人,莆田壶山下坂山屏(今荔城区新度镇下坂村山坪)人,元代著名的乡土诗人。
黄仲元(1231-1312),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善甫,号四如。
黄绩子。
少刻间周程张朱吕真魏及父所传潘柄、陈宓之书,以其余力抄唐宋名文二百余家,文学为一时推重。
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
黄仲昭(1435-1508),名潜,一作,以字行,号未轩,别号退岩居士,莆田县下皋村人。
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编修。
江春霖(1855-1918)字仲默,号杏村,晚号梅阳山人,莆田人。
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历官诸道监察御史,以劾庆亲王奕劻去职,归里家居。
春霖博学多才,嗜书成癖,工书法,精词赋,雄辩论。
江采蘋(?-765),莆田东华(今黄石江东村)人。
九岁能读《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
因诗中有《采蘋》篇,父亲为她取名“采蘋”。
唐开元年间(713-741),高力士出使闽粤,见年仅十五岁的采蘋年轻貌美,选她入宫,得到玄宗的宠爱。
康大和,字原中,号砺峰,莆田人。
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预重修《大明会典》。
三十二年(1553)迁翰林侍讲学士。
以不附严嵩,久不得迁。
后调南京礼部侍郎。
四十年,官至南京工部尚书。
两年后,退休归里,万历初卒,年八十。
为人质朴忠厚,不事表露,素为同里学者、刑部尚书林俊所推重。
有《砺峰集》。
柯潜(1423-1473),字孟时,号竹岩,莆田人。
景泰二年(1451)状元,官至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主掌院务。
柯维骐(1497-1574),字奇纯,号希斋,莆田小柯山(今城厢区梅峰街乌石尾)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人,嘉靖二年(1523)登进士第,授南京户部主事,引病告归,以当时规定“京朝官病满三年者罢免”,被罢免,从此无意仕途,潜心读书,以“明道著书”为已任,四方从学者先后达四百多人。
廖必琦,字师韩,号愧荆,莆田人。
雍正二年(1724)进士,户部主事改翰林院庶吉士。
后为翰林院检讨,转为浙江道监察御史。
著作存本: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
林富,字守仁,号省吾,莆田人。
弘治十五年(1502)与叔父林熟同科进士,授大理寺评事,
忤奸臣刘瑾系狱。
正德五年(1510),刘瑾诛,起为袁州同知,擢宁波知府。
林光朝(1114-1178)字谦之,号艾轩,莆田县连江里(今黄石镇郑庄)人。
曾跟随名儒陆景端学习,专心圣贤践履之学,动必以礼。
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自光朝始。
隆兴元年(1163)第进士。
林光世,宋兴化军莆田人,字逢圣,号水村。
景定二年(1261)进士。
《馆阁续录》载其理宗淳祐十一年,以《易》学召赴阙,充秘书省检校文字,宝祐二年补迪功郎,添差江西提举司事办公事。
但《闽书》记其官阶皆颇有异同,未详孰是也。
林环(1376-1415),字崇璧,号絅斋,莆田人。
幼聪慧,读书数遍即成诵。
明永乐四年(1406)状元。
授翰林修撰,升侍读,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总裁官,并两为会试考官。
十三年,扈从巡幸,卒于北京,年四十。
林俊(1452-1527),字待用,号见素,莆田人。
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
李俊甫,字幼杰,莆田人,宋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
他“上考史记,旁摭纪录,下至诸家文集,行宝碑碣书尺,悉从采掇,询于老儒,恭之故老”,用十年多的时间,编成《莆阳比事》一书。
林麟焻,字石来,号玉岩。
清兴化府永积仓(今城厢区东山巷)人。
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中书舍人。
林嵋,字小眉,廷升曾孙,其兄林简,莆田人。
少随父长茂宦镇江,弱冠负才名,有圣童之誉。
崇祯十六年进士,相国黄景昉谓:其仙踪佛迹隐见人间传诵海内,诗原本汉魏于唐独宗李白外此夷然不屑也。
林披(733-802),字茂则,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生。
先世居于莆田尊贤里北螺村(在福平山之南),至披移居乌石(在今西天尾镇澄渚村)。
林人中,字中子,莆田人。
家贫,绩学工诗。
布政使曹溶延至署,入国子监。
素谙前朝典故,时资为文献,曾参修康熙《莆田县志》。
其父林佳玑,顺治间诸生,擅诗名,与吴梅村,朱锡鬯等交游,有东山集二卷。
林宋卿,字朝彦,仙游功建里(今鲤城木兰街)人。
尝从陈瓘、杨时学,北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
先后任睦亲北宅宗学博士,召试秘书省正字,代理主持翰林学士院、恭州知州等职。
林师益(?-1126),林豫之次子,以父任奏补三班,借职授枢密院宣差、鸡泽县尉,上书论边防利害讥切时政,留京师听旨。
靖康元年(1126),以阁门宣赞舍人提举京城四壁守御使司后军统制。
林文(1390-1476),字恒简,号澹轩,莆田人。
宣德五年(1430)进士第三。
授翰林编修,正统初,与修《宣宗实录》。
累官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
其诗文体格温淳,自成一家。
87岁卒。
谥襄敏。
林文俊,明大臣,字汝英,号方斋,莆田人。
少颖异,家贫无书,就书肆阅读,举乡试第一。
正德六年(1511)成进士。
历翰林院编修、右春坊。
嘉靖九年(1530),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主持校刊二十史(缺《宋史》)的工作。
官终南京吏部右侍郎。
卒,赠南京礼部尚书,谥文修。
《四库总目》谓其文章醇雅隽永,其诗亦从容恬适不事雕琢。
李文利,明音乐理论家。
字乾遂,号雨(两)山,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莆田人。
官思南府教授,长于乐律。
林豫,字顺之,仙游仁德里(今龙华镇象运村)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
元丰初年(1078),淮南盗匪出没,民怨四起,地方不宁,时任连水军使的林豫殚精竭虑,因势利导,一方面率兵整治,一方面耐心安抚,很快就平息骚乱,被升为京东排岸司。
林豫为人忠直,从不因荣辱而迁变。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大文豪苏轼、苏辙遭权贵排挤,被贬出京,流放岭南雷州、惠州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