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些名人事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一些名人事迹
PS: 马上就要考试了才开始着急例子知道的太少而且不详细,flamington的名人事迹给我很大的启发,但是很多细节我又不了解(汗颜平时积累太少)所以只好临时报佛脚搜集了一些
希望对大家也又帮助(注适合象我一样对例子细节不明的,牛人eg, flamington solo 勿看)
天上的立法者——开普勒
约翰.开普勒(Johanns Kepler,1571-1630),德国近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

他以数学的和谐性探索宇宙,在天文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开普勒是继哥白尼之后第一个站出来捍卫太阳中心说、并在天文学方面有突破性成就的人物,被后世的科学史家称为“天上的立法者”。

一.不幸的一生
1571年12月27日,开普勒出生在德国威尔的一个贫家庭。

他的祖父曾是当地颇有名望的贵族。

但当开普勒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全家人就靠经营一家小酒店生活。

开普勒是一个早产儿,体质很差。

他在童年时代遭遇了很大的不幸,四岁时患上了天花和猩红热,虽侥幸死里逃生,身体却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视力衰弱,一只手半残。

但开普勒身上有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

他放学后要帮助父母料理酒店,但一直坚持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587年,开普勒进入蒂宾根大学。

这时候,新的不幸又降临到他身上了,父亲病故,母亲被指控有巫术罪而入狱。

生活不幸并未使他中止学业,他反而加倍努力学习。

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受到天文学教授麦斯特林的影响,成为哥白尼学说的拥护者,同时对神学的信仰发生了动摇。

开普勒经常在大学里和同学辩论,旗帜鲜明的支持哥白尼的立场。

大学毕业后,开普勒获得了天文学硕士的学位,被聘请到格拉茨新教神学院担任教师。

后来,由于学校被天主教会(popery)控制,开普勒离开神学院前往布拉格,与卓越的天文观察家第谷一起专心地从事天文观测工作。

正是第谷发现了开普勒的才能。

在第谷的帮助和指导下,开普勒的学业有了巨大的进步。

第谷死后,开普勒接替了他的职位,被聘为皇帝的数学家。

然而皇帝对他十分悭吝,给他的薪俸仅仅是第谷的一半,还时常拖欠不给。

他的这一点点收入不足以养活年迈的母亲和妻儿,因此生活非常困苦。

但开普勒却从未中断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并且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了天文学上的累累成果。

1611年,皇帝鲁道夫二世被其弟逼宫退位。

开普勒也从此结束了御用数学家的生涯。

1612年,开普勒被聘到奥地利林茨的一所大学任教兼作绘制地图的工作。

由于校方拖欠薪金,开普勒一家生活拮据。

1913年,开普勒的妻子病故,他又与一个贫家女子成婚,生活依然处在艰难困苦中。

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开普勒被迫离开林茨,前往意大利波伦那大学任教。

即使在这样颠沛流离的环境下,开普勒依然以不舍的精神和紧张的劳动去攻克天文学上的难关。

晚年的开普勒坚持不懈地同唯心主义的宇宙论作斗争。

1625年,他写了题为《为第谷o 布拉赫申辩》的著作,驳诉了乌尔苏斯对第谷的攻击,因而受到了天主教会的迫害。

天主教会将开普勒的着作列为禁书。

1626年,一群天主教徒保围了开普勒的住所,扬言要处决他。

后来,开普勒因为曾担任皇帝的数学家而幸免遇难。

1630年11月,因数月未得到薪金,生活难以维持,年迈的开普勒不得不亲自到雷根斯堡索取。

不幸的是,他刚刚到那里就抱病不起。

1630年11月15日,开普勒在一家客栈里悄悄地离开了世界。

他死时,除一些书籍和手稿之外,身上仅剩下了7分尼(1马克等于100分尼)。

开普勒被葬于拉提斯本圣彼得堡教堂,战争过后,他的坟墓已当然无存。

但他突破性的天文学理论,以及他不懈探索宇宙的精神却成为了后人铭记他的最好的丰碑。

二.开普勒早期的科学研究
早期的开普勒深受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神秘主义宇宙结构论的影响,以数学的和谐性去探索宇宙。

他用古希腊人已经发现的五个正多面体,跟当时巳知的六颗行星的轨道套迭,从而解释了太阳系中包括地球在内恰好有六颗行星以及它们的轨道大小的原因。

他把这些结论整理成书发表,定名为《宇宙的秘密》。

这个设想虽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却也是一个大胆的探索。

开普勒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天赋,是被第谷独具慧眼地发现的,第谷是当时最卓越的天文观察家,他测量了无数恒星的位置和行星的运动。

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如黄赤交角的变化、月球运行的二均差,以及岁差的测定等。

第谷最大的天文学成就就是发现了开普勒。

第谷在临终前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天文观测资料全部交给了开普勒,再三叮嘱开普勒要继续他的工作,并将观察结果出版出来。

开普勒接过了第谷尚未完成的研究工作。

后来,开普勒在伽利略的影响下,通过对行星运动进行深入的研究,抛弃了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的学说,逐步走上真理和科学的轨道。

三.开普勒和天文学改革
对火星轨道的研究是开普勒重新研究天体运动的起点。

因为在第谷遗留下来的数据资料中,火星的资料是最丰富的,而哥白尼的理论在火星轨道上的偏离最大。

开始,开普勒用正圆编制火星的运行表,发现火星老是出轨。

他便将正圆改为偏心圆。

在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后,他找到了与事实较为符合的方案。

可是,依照这个方法来预测卫星的位置,却跟第谷的数据不符,产生了8分的误差。

这8分的误差相当于秒针0.02秒瞬间转过的角度。

开普勒知道第谷的实验数据是可信的,那错误出在什么地方呢?
正是这个不容忽略的8分使开普勒走上了天文学改革的道路。

他敏感的意识到火星的轨道并不是一个圆周。

随后,在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开普勒将火星轨道确定为椭圆,并用三角定点法测出地球的轨道也是椭圆,断定它运动的线速度跟它与太阳的距离有关。

1609年,开普勒出版了《新天文学》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开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

而开普勒第三定律则是在1619年出版的《宇宙谐和论》中提出的。

开普勒第一定律是:所有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其大小不一,太阳位于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这样断定:向量半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里扫过的面积相等。

由此得出了以下的结论:行星绕太阳运动是不等速的,离太阳近时速度快,离太阳远时速度慢。

这一定律进一步推翻了唯心主义的宇宙和谐理论,指出了自然界的真正的客观属性。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行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这一定律将太阳系变成了一个统一的物理体系。

哥白尼学说认为天体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圆形的,且是匀速运动的。

开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恰好纠正了哥白尼的上述观点的错误,对哥白尼的日心说做出了巨大的发展,使"日心说"更接近于真理。

更彻底地否定了统治千百年来的托勒密地心说。

开普勒还指出,行星与太阳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其作用力的大小与二者之间的距离长短成反比。

开普勒不仅为哥白尼日心说找到了数量关系,更找到了物理上的依存关系,使天文学假说更符合自然界本身的真实。

开普勒在完成三大定律时曾说道:“这正是我十六年前就强烈希望探求的东西。

我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同第谷合作的……现在大势已定!书已经写成,是现在被人读还是后代有人读,于我却无所谓了。

也许这本书要等上一百年,要知道,大自然也等了观察者六千年呢!”
四.开普勒的光学成就
不仅在天文学上,开普勒在在光学领域的贡献也是非常卓越的。

他是近代光学的奠基者。

他研究了小孔成像,并从几何光学的角度加以解释说明。

他指出光的强度和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开普勒研究过光的折射问题,认为折射的大小不能单单从物质密度的大小来考虑。

例如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而它的折射却比水的折射大。

1611年,开普勒发表了《折光学》一书,阐述了光的折射原理,为折射望远镜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他最早提出了光线和光束的表示法,还成地改进了望远镜。

开普勒还对人的视觉进行了研究,纠正了以前人们所认为的视觉是由眼睛的发射出光的错误观点。

他认为人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所发出的光通过眼睛的水晶体投射在视网膜上,并且解释了产生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原因。

五.英雄
开普勒所处的年代正值欧洲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

在科学与神权的斗争中,开普勒坚定地站在了科学的一边,用自己孱弱的身体、艰苦的劳动和伟大的发现来挑战封建传统观念,推动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发展,使人类科学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开普勒的品格,称他是自己所喜爱的英雄。

牛顿
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
上帝说,让牛顿出生吧!于是一切都是光明。

——蒲伯
那里雕像耸立着,
那是面容肃穆而沉默的牛顿,
大理石永远标志他的心灵
单独地在奇妙的思想海洋中航行。

——华兹华斯
从数学开始到牛顿时代为止,数学工作由牛顿完成了一大半。

——莱布尼兹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牛顿
少年牛顿
1642年的圣诞节前夜,在英格兰林肯郡沃尔斯索浦的一个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

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3磅重。

接生婆和他的双亲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

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活到了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

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

从此牛顿便由外祖母抚养。

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牛顿才回到了母亲身边。

大约从5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12岁时进入中学。

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药剂师的房子附近正建造风车,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也制造了一架小风车。

推动他的风车转动的,不是风,而是动物。

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子的踏车上,然后在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

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子不停的转动。

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

每天早晨,小水种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

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

但牛顿对务农并不感兴趣,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

每次,母亲叫他同她的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

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他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

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

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他写了一首题为《三顶冠冕》的诗,表达了他为实现献身科学的理想而甘愿承受痛苦的态度:
世俗的冠冕啊,我鄙视他如同脚下的尘土,
它是沉重的,而最佳也只是一场空虚;
可是现在我愉快的欢迎一顶荆棘冠冕,
尽管刺得人痛,但味道主要的是甜;
我看见光荣之冠在我的面前呈现,
它充满着幸福,永恒无边。

求学岁月
牛顿19岁时进入剑桥大学,成为三一学院的减费生,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

在这里,牛顿开始接触到大量自然科学著作,经常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

牛顿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

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

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

他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

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

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

正当牛顿准备留校继续深造时,严重的鼠疫席卷了英国,剑桥大学因此而关闭,牛顿离校返乡。

家乡安静的环境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以整个宇宙作为其藩篱。

这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就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

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

怪异的牛顿
1667年复活节后不久,牛顿返回到剑桥大学,10月被选为三一学院初级院委,翌年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成为高级院委。

1669年,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

巴罗让贤,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

牛顿并不于教学,他在讲授新近发现的微积分时,学生都接受不了。

但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的能力,他却远远超过了常人。

还是学生时,牛顿就发现了一种计算无限量的方法。

他用这个秘密的方法,算出了双曲面积到二百五十位数。

他曾经高价买下了一个棱镜,并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用它试验了白光分解为的有颜色的光。

开始,他并不愿意发表他的观察所得,他的发现都只是一种个人的消遣,为的是使自己在寂静的书斋中解闷。

他独自遨游于自己所创造的超级世界里。

后来,在好友哈雷的竭力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出版他的手稿,才有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问世。

作为大学教授,牛顿常常忙得不修边幅,往往领带不结,袜带不系好,马裤也不纽扣,就走进了大学餐厅。

有一次,他在向一位姑娘求婚时思想又开了小差,他脑海了只剩下了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

他抓住姑娘的手指,错误的把它当成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离他而去。

牛顿也因此终生未娶。

牛顿从容不迫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结果作出了科学史上一个个重要的发现。

他马虎拖沓,曾经闹过许多的笑话。

一次,他边读书,边煮鸡蛋,等他揭开锅想吃鸡蛋时,却发现锅里是一只怀表。

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当饭菜准备好时,牛顿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便独自进了内室,朋友等了他好久还是不见他出来,于是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全吃了,鸡骨头留在盘子,不告而别了。

等牛顿想起,出来后,发现了盘子里的骨头,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便转身又进了内室,继续研究他的问题。

伟大的成就
在牛顿的全部科学贡献中,数学成就占有突出的地位。

他数学生涯中的第一项创造性成果就是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据牛顿本人回忆,他是在1664年和1665年间的冬天,在研读沃利斯博士的《无穷算术》并试图修改他的求圆面积的级数时发现这一定理的。

微积分的创立是牛顿最卓越的数学成就。

牛顿为解决运动问题,才创立这种和物理概念直接联系的数学理论的,牛顿称之为"流数术"。

它所处理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切线问题、求积问题、瞬时速度问题以及函数的极大和极小值问题等,在牛顿前已经得到人们的研究了。

但牛顿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对以往分散的努力加以综合,将自古希腊以来求解无限小问题的各种技巧统一为两类普通的算法——微分和积分,并确立了这两类运算的互逆关系,从而完成了微积分发明中最关键的一步,为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

1707年,牛顿的代数讲义经整理后出版,定名为《普遍算术》。

他主要讨论了代数基础及其(通过解方程)在解决各类问题中的应用。

书中陈述了代数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用大量实例说明了如何将各类问题化为代数方程,同时对方程的根及其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出了方程论方面的丰硕成果,如,他得出了方程的根与其判别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数确定方程根之幂的和数,即“牛顿幂和公式”。

牛顿对解析几何与综合几何都有贡献。

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几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给出密切线圆(或称曲线圆)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计算曲线的曲率方法。

并将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总结成专论《三次曲线枚举》,于1704年发表。

此外,他的数学工作还涉及数值分析、概率论和初等数论等众多领域。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理所当然的开创者。

他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他在自然科学中最辉煌的成就。

那是在假期里,牛顿常常来到母亲的家中,在花园里小坐片刻。

有一次,象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顿思索着。

终于,他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

他认为太阳吸引行星,行星吸引行星,以及吸引地面上一切物体的力都是具有相同性质的力,还用微积分证明了开普勒定律中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力是吸引力,证明了任何一曲线运动的质点,若是半径指向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点,且绕此点扫过与时间成正比的面积,则此质点必受指向该点的向心力的作用,如果环绕的周期之平方与半径的立方成正比,则向心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还通过了大量实验,证明了任何两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吸引力,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F=G(m1m2 / r 2)(m1和m2是两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在同一时期,雷恩、哈雷和胡克等科学家都在探索天体运动奥秘,其中以胡克较为突出,他早就意识到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但他缺乏象牛顿那样的数学才能,不能得出定量的表示。

牛顿运动三定律是构成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这些定律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解决机械运动问题的基本理论依据。

1687年,牛顿出版了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一部力学的经典著作。

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

在光学方面,牛顿也取得了巨大成果。

他利用三棱镜试验了白光分解为的有颜色的光,最早发现了白
光的组成。

他对各色光的折射率进行了精确分析,说明了色散现象的本质。

他指出,由于对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率和反射率不同,才造成物体颜色的差别,从而揭开了颜色之迷。

牛顿还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

他的“微粒说”与后来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

此外,他还制作了牛顿色盘和反射式望远镜等多种光学仪器。

牛顿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在几乎每个他所涉足的科学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成绩。

他研究过计温学,观测水沸腾或凝固时的固定温度,研究热物体的冷却律,以及其他一些只有在与他自己的主要成就想比较时,才显得逊色的课题。

牛顿晚年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

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

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

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

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

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

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

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伟大艾萨克•牛顿逝世。

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

他的墓碑上镌刻着: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
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哥白尼与日心说
尼古拉.哥白尼(Copernic us Nic holas),波兰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他以惊人的天才和勇气揭开了宇宙的秘密,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

哥白尼以毕生的精力去进行天文研究,创立了《天体运行论》这一“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他的这些成就使他成为了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之一。

一. 哥白尼生平
哥白尼于1473年2月19日出生在波兰西部维斯杜拉河畔托伦城的一个商人家庭。

家里兄妹四个,哥白尼是最小的。

在他10岁时,父亲去世了,舅父卢卡斯承担起了抚育他的重任。

1491年至1495年,哥白尼进入克拉科夫大学学习。

克拉科夫是当时波兰的首都,也是东欧最大的贸易和文化中心,有许多国家的留学生在这里学习。

由于它地处东西欧交通要冲,所以比较早地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

因此在这座古老的大学里,新兴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和腐朽的封建教会的经院哲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哥白尼在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下,在心灵里埋下了向经院哲学挑战的种子。

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布鲁楚斯基(Brudzewsk i)教授。

是这位教授的启蒙教育促使哥白尼决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天文科学。

1496年哥白尼前往意大利求学,先后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和费拉拉大学学习和研究法律、天文学、数学、神学和医学,他同时还学会了希腊文。

1503年,哥白尼获得了教会法规博士学位。

1497年,哥白尼就任瓦尔半米亚牧师的僧正。

1510年后,他先后从事过管理、外交等工作。

他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写过《货币的一般理论》一书。

他是近代第一个提出劣币淘汰良币理论的经济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