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深圳市松岗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深圳市松岗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
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 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 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 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2. 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3. 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阋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日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园’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差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村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與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器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釆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羨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試。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5. 下列对上述材料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B.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
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C.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D.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6.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
暮色昏暗。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

车夫约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

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得最大限度。

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都不动。

它那瘦骨嶙嶙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不论是谁,只要被人从犁头上硬拉开,从熟悉的灰色景致里硬拉开,丢到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停的喧嚣、熙攘的行人的漩涡当中来,那他就不会不想事……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
约纳猛地哆嗦了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

“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橇。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

一个赶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

一个行人恶狠狠地瞪他一眼,肩膀撞在那匹瘦马的脸上。

约纳在赶车的座位上局促不安,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就跟有鬼附了体一样。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

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黑地里发出喊叫声。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

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他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其中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只要有乘客就行……
“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
“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
“昨天我跟瓦斯卡一块儿喝了四瓶白兰地。


“他胡说八道,就跟畜生似的。


“要是我说了假话,就叫上帝惩罚我!”
“嘻嘻!”约纳笑道。

“这些老爷真快活!”
“呸,见你的鬼!”驼子愤慨地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

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

“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
“老不死的,真的,我要揍你的脖子了!”
约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嘻嘻……”他笑道。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
“我?嘻嘻……这些快活的老爷!我的老婆现在成了烂泥地啰……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死神认错门了……”可这时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

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
约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决定跟他攀谈一下。

“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

“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把你的雪橇赶开!”
约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可是五分钟还没过完,他受不住了。

“回大车店去。

”他想。

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

空气又臭又闷。

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


“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
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

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

“好,吃吧,吃吧……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约纳沉默了一忽儿:“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

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有删节)7. 约纳和三位年轻客人交流的时候,多次出现了“嘻嘻”的笑声。

请简要分析文中加点处“嘻嘻”反映的约纳心理。

8. 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9. 谈谈小说以“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开篇的作用。

10. 俄国现实主义画家罗宾曾赞叹契诃夫小说“一篇如此简单、平淡,甚至可以说是贫乏的小说,怎么弄到最后竟会浮现这样不可抗拒的深刻庞大的具有人类意义的思想,我深感震撼。

”请结合本文,从艺术特色的角度回应上述评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昭达字伯通,吴兴武康人也。

性倜傥,轻财尚气。

少时遇相者谓曰:“卿容貌甚善,须小亏,则当富
贵。

”梁大同中,昭达为东宫直后,因醉堕马,鬓角小伤,昭达喜之,相者曰:“未也。


侯景之乱,昭达率乡人援台,为流矢所中,眇其一目。

相者见之,曰:“卿相善矣,不久当富贵。

”台城陷,昭达还乡里,与陈文帝游,因结君臣分。

侯景平,文帝为吴兴太守,昭达杖策来谒。

文帝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宠超于侪等。

陈武帝谋讨王僧辩,令文帝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画。

累功除定州刺史。

时留异拥据东阳,武帝患之,乃使昭达为长山令,居其心腹。

(天嘉)四年,以功授镇前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初,文帝尝梦昭达升台铉,及旦,以梦告之。

至是,侍宴酒酣,顾昭达曰:“卿忆梦不?何以偿梦?”昭达对曰:“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自余无以奉偿。

”寻出为都督、江州刺史。

废帝即位,改封邵陵郡公。

华皎之反,其移文并假以昭达为辞,又频遣使招之,昭达尽执其使送都。

太建二年,征江陵。

时梁明帝与周军大蓄舟舰于青泥中,昭达分遣偏将钱道戢、程文季乘轻舟焚之。

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索断粮绝,因纵兵攻其城,降之。

三年,于军中病薨,赠大将军。

昭达性严刻,每奉命出征,必昼夜倍道;然其所克必推功将帅。

厨膳饮食,并同群下,将士亦以此附之。

每饮会,必盛设女伎杂乐,备羌、胡之声,音律姿容,并一时之妙,虽临敌弗之废也。

四年,配享文帝庙庭。

(节选自《南史•章昭达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
B. 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
C. 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
D. 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宫,古代宫殿名,因在皇宫东面而得名,后也借指居住在此的太子。

B. 移文,官府用于征讨、晓谕或声讨的文书,也称为“移书”或“檄文”。

C.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的死亡,也可用于妃嫔、皇子、公主等。

D. 配享,指臣子在帝王宗庙得到附带祭祀,是古代奖励功臣的一种恩典。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昭达追随文帝,颇得信任。

文帝任吴兴太守时,昭达主动谒见,结下君臣情分;文帝镇守长城,昭达多
次奉命与武帝通消息,后累积功勋为定州刺史。

B. 昭达忠于陈朝,不怀二志。

御宴上,面对文帝询问,昭达坦陈尽忠尽节之意;废帝即位后,华皎造反,昭达将华皎派来诱降的人全部押送到京城。

C. 昭达能征善战,颇有智谋。

早年昭达即跟随文帝守长城,防杜龛;后又担任长山令,防备留异;征江陵时,面对梁周大军,他巧出奇兵,大获全胜。

D. 昭达尽职尽责,治军有方。

他为国赴战,鞠躬尽瘁,最后病死于军中;行军征战恩威并施,能以身作则与士兵共苦,又懂得犒赏将士,因此深受敬戴。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达对曰:“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自余无以奉偿。


(2)昭达性严刻,每奉命出征,必昼夜倍道;然其所克,必推功将帅。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

一点微酸已著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词的标题看,这是一首奉和词,奉和的对象是杨元素,内容是写梅花
B.上片末句,芳英散落,不偏不倚,掉在客人的酒杯之中,可爱又可恼。

C.上片由寒雀争看梅花,逗引客来花下,梅花惹人喜爱的美姿不言而喻。

D.末句“一点微酸”是写梅子,诉之味觉,新颖形象,读来意味无穷。

16.词的首二句写景极为高妙,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两句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头发。

(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帝刘义隆一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