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第一单元蒙学诵读
“读了幼学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这是前人学习运用《幼学琼林》的经验之谈。

《幼学琼林》为明朝学者程登吉所著。

它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较少伦理道德的说教;它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古代读书人要求掌握的知识类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的全篇采用两两对偶的形式,当长则长,当短则短,非常灵活;它虽然涉及很多典故,但正文部分就是释文,通畅可读,浅显易懂。

因而是传统启蒙教材中极好的一部读本,在现代依然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

第1课《幼学琼林》(一)
dùn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dìdōnɡ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

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

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

混沌:天地没有开辟之前的元气状态。

乾坤:天地。

奠:奠定。

七政: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太阴:指月亮。

螮蝀:彩虹的别称。

蟾蜍:别名癞蛤蟆,过去因为有月中有蟾蜍的说法,所以用它指月亮。

石燕:相传古代零陵(今湖南永州)有一种神奇怪诞的石头,样子像燕子,名叫石燕。

刮风时,石燕乘风飞舞,等风停止则石燕复还为石头。

后人常用石燕来比作大风。

商羊:传说中的一种鸟。

大雨之前,这种鸟往往屈起一只脚跳舞。

羊角:旋风。

因为曲而上行,好似羊角,故名。

模糊一团的宇宙一经开辟,天地从此奠定。

浮在上面的轻气便是天,凝结在下面的厚重物质便是地。

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叫做七政;天能够覆盖万物,地能承载万物,人可以创造万物,所以被称为三才。

太阳是众
阳之主,月亮是太阴的象征。

虹又叫螮蝀,是天空中的水汽与阳光交相辉映形成的彩色晕圈;月宫里的蟾蜍,形成了月球的背景色彩。

要刮风时,石燕群起飞舞;天要下雨时,被称作商羊的独足鸟翩翩起舞。

旋风弯曲盘旋,故称羊角,闪电过后是雷鸣,因此闪电称为雷鞭。

青女是主管霜降的神,素娥是月亮的别号。

雷部里行动敏捷的鬼叫律令,推雷车的女子叫阿香。

第2课《幼学琼林》(二)
huàn
月有三浣: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为中浣,下旬十日为下浣;学足三馀:夜者日之馀,冬者岁之馀,雨者晴之馀。

以术愚人,曰朝三暮四;为学求益,曰日就月将。

ɡuǐ bǐ
焚膏继晷,日夜辛勤;俾昼作夜,晨昏颠倒。

自愧无成,曰虚延岁月;与人共语,曰少叙寒暄。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


周末无寒年,因东周之懦弱,秦亡无燠岁,由嬴氏之凶残。

jǐn
泰阶星平曰泰平,时序调和曰玉烛。

岁歉曰饥馑之岁,年丰曰大有之年。

piǎo
唐德宗之饥年,醉人为瑞;梁惠王之凶岁,野殍堪怜。

——岁时浣:唐代官制,每十天休息沐浴一次,后因称十日为浣。

膏:脂肪,油,常与火连用,指灯火。

晷:光阴,时间。

俾:使(达到某种效果)。

泰阶:古星座名,即三台。

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

后来借指朝廷。

一个月的时光分为三浣,上浣、中浣、下浣分别对应着现在的上、中、下旬。

夜晚是白昼之余,冬季是一年之余,雨天是晴天之余,做学问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

诈术可以欺人,譬如养猴人的朝三暮四;做学问要有所收益,每
日每月都要有所进步。

点起灯来继续日间尚未完成的工作,日夜辛劳;把白天当作晚上,就会晨昏颠倒。

人们常用虚延岁月谦称没有成就;少叙寒暄指的是同人见面,互相问候。

与人交往中,感情和态度因时势变化而改变是最可恶的。

东周末年,朝廷衰弱,政治宽松,人们感受不到寒冷;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感受不到还有温暖的岁月。

泰阶星宿平正象征国泰民安称泰平;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叫玉烛。

庄稼歉收的年月叫饥馑之年;大有之年指的是丰收的年月。

唐德宗时遇到年月饥荒,老百姓偶尔遇到醉酒的人,认为是吉祥的征兆。

梁惠王时遇到灾荒的年月,荒野中饿死的人很多,让人觉得可怜。

战国时,宋国有个老人养了一大群猴子。

猴子很贪食,吃了还要吃。

时间长了,老人就有点力不从心,负担不起了。

一天老人对猴子说:“明天起早上给你们吃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好不好?”猴子很懂他的话,得知早上少了一个,很不满意,就又跳又叫。

老人见它们反对,又说:“那么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这样行了吧!”
猴子听说早上加了一个,都非常高兴。

橡子的总数并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哪里知道这其实都是一回事。

这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历。

第3课《幼学琼林》(三)
shì
弑父自立,隋杨广之天性何存!杀子媚君,齐易牙之人心何在!
分甘以娱目,王羲之弄孙自乐;问安惟点颔,郭子仪厥孙最多。

yǐnɡ
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贤;戏彩娱亲,老莱子之孝。


毛义捧檄,为亲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lǘ zhì hù qǐ
慈母望子,倚门倚闾;游子思亲,陟岵陟屺。

爱无差等,曰兄子如邻子;分有相同,曰吾翁即苦翁。

——祖孙父子
弑: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檄:古代官方文书用木简,多作征召、晓喻、申讨等用。

闾: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

与里、巷合用,泛指乡间。

陟:登高。

岵:有草木的山。

屺:不长草木的山。

隋朝杨广为篡夺皇位谋杀父亲,齐国易牙为取悦皇帝杀掉儿子,他们都是
没有天性人心的人。

王羲之与儿孙分食美食,郭子仪儿孙众多,这都是天伦之乐。

唐朝柳仲郢的母亲,用熊胆和丸,让儿子夜间嚼食,培养他勤苦的品德,令人钦佩;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三岁时还穿着彩色的服装做游戏逗父母开心,表达自己的孝心,使人感动。

汉代人毛义为了养活母亲而接受檄书做官,韩伯俞因母亲年老力衰而哭泣,他们都是至孝之人。

由于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慈祥的母亲常在门口或里巷等待外出的孩子,漂泊外乡的人都会登上高山遥望家乡。

疼爱人没有等级和差别,正如对兄长的儿子和邻人的儿子一样;你我情分相同,对待我的父亲就像对待你的父亲一样。

汉代有个叫伯俞的孝子。

有一次,伯俞有了过错,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竟跪在地上哭了起来。

母亲问他:“以前打你,没有见到你哭,今天却哭了,难道你有什么委屈吗?”伯俞回答说:“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年老体衰,所以伤心,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隐士叫老莱子,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多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逗得二老大笑。

第4课《幼学琼林》(四)
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

称教馆曰设帐,又曰振铎;谦教馆曰糊口,又曰舌耕。

师曰西宾,师席曰函丈;学曰家塾,学俸曰束修。

桃李在公门,称人弟子之多;苜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

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曰衣钵真传。

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


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

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

--师生马融:汉朝时著名的大学问家。

女乐:歌舞伎。

杏坛:传说孔子讲学处。

振铎:古时国家发布政令时,靠振铎来警示百姓。

函丈:对前辈的敬称,后来专门用于弟子对老师的敬称。

束脩:肉干。

指学生交给老师的学费。

苜蓿:一种多年生草木植物,可作饲草,其嫩芽人可食用。

衣钵:佛教僧尼的袈裟和食器。

指老师教授给学生的真谛、真传。

负笈:谓背笈游学。

笈,书箱。

马融在学堂中设立紫色帷帐,前面教学生诵读经书,后面教女伶鼓乐;孔子在杏坛讲学,一共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有七十人。

设帐和振铎都是称人设馆教学;糊口和舌耕都是开馆授徒的谦称。

在学堂中教书先生称为西宾,先生坐的席位叫函丈。

在家设立学校叫家塾,先生的薪水叫束修。

桃李在公门是称赞别人的弟子很多;苜蓿长阑干是比喻老师的生活清苦。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指弟子的才能胜过师傅。

未能进门正式拜师称作宫墙外望;得到先生学问之真谛秘诀,称做衣钵真传。

杨震和贺循都是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人,分别被世人称为关西夫子、当世儒宗。

负笈千里和立雪程门的故事体现了苏章和杨时、游酢(zuò)求师的殷切。

弟子称颂师长教导有方,用如坐春风之中来形容;学业完成感谢老师,说是承接及时雨的滋润。

程颢、程颐都是宋代的大学问家。

杨时是当时的进士,为了继续学习,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程颢死后,杨时已经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决定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天,他和好友游酢一块儿冒着大雪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

这两人便恭恭敬敬站在门外等候。

等了大半天,程颐才
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门外,身上落满雪花,吃了一惊,忙请他俩进屋。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第5课《幼学琼林》(五)
取善辅仁,皆资朋友;往来交际,迭为主宾。

尔我同心曰金兰;朋友相资曰丽泽。

东家曰东主,师傅曰西宾。

páo
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


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

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

胶漆相投,陈重之与雷义;鸡黍之约,元伯之与巨卿。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
而不闻其臭。

——朋友宾主
金兰:朋友之间情投意合。

丽泽:朋友之间相互讲习切磋。

同袍:袍,长衣,像后来的斗篷。

军人行军时,日以当衣,夜以当被,言同袍以比喻友爱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指幼年。

肆:铺子。

吸取善行辅助仁德,靠的是朋友相助,交际中互为主客是朋友交往中的常事。

同心同德情谊深厚,叫做金兰;得到朋友相助叫做丽泽。

古时称东家为东主,师傅叫西宾。

父亲的朋友尊称为父执;与自己共事的人曰同袍。

品行相合、意趣相同的朋友称为莫逆之交;年老与年幼人的做朋友叫做忘年之交。

廉颇与蔺相如的刎颈交,孙策和周瑜的少年交好,陈重与雷义如胶似漆,张元伯和范巨卿不背鸡黍之约,都表现了友情的真挚与深厚。

与善良的人交往,如同进入遍植芝兰的花房,时间长了就闻不出它的香味,品格德行则受其熏染而高尚;与恶人交往,如同进入卖咸鱼的铺子,时间久了便不觉得它的臭味,人也同样变坏堕落了。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范式的秀才,赴京赶考途中病重。

另一个赶考的秀才张劭(shào)寸步不离地照料他。

范式病愈后,两人都误了考试。

范式非常内疚,张劭说,“功名富贵不过身外之物,如今我得到你这样一个朋友,比什么都强啊!”于是两人焚香结拜为金兰。

范、张二人从此一连数月朝夕相处。

重阳佳节时两人分手,心中伤感,范式说:“你我情同手足,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来年今日,我一定去拜见老人
家!”张劭大喜,说,“乡村田舍,没有什么好款待,我一定备下肥鸡和黄米饭,恭迎大哥。


范式回到楚州家中后,为养家糊口而奔忙。

直到重阳,才想起“鸡黍之约”,顿时心急如焚:张劭家在汝州,与楚州相隔千里,一天如何能到?无计可施之际,忽然想起古人说魂魄可以日行千里。

于是拔刀自刎(wěn),一缕魂魄出窍,往汝州而去。

再说张劭,重阳这天一早就杀鸡煮饭,迎接范式。

一直在大门外等到夜深人静,才看到远远一个黑影,从村口随风而来,正是范式日夜兼程地赶来了!范式席间不食不语,最后张劭才知道他为赴约已成阴间魂魄。

第二天,张劭急奔楚州吊孝。

张劭扶棺痛哭,祭拜后恳请范家人,自已死后同范式葬在一起。

随后拔刀自刎,终于同范式合葬一墓。

第6课《幼学琼林》(六)
《大学》首重夫明新,小子莫先于应对。

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

nìnɡ zōu
知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

阁下足下,并称人之辞;不佞鲰生,
皆自谦之语。

rèn
贺入学曰云程发轫,贺新冠曰元服初荣。

贺人荣归,谓之锦旋;作商得财,kǔn kuànɡ
谓之稛载。

谦送礼曰献芹,不受馈曰反璧。

谢人厚礼曰厚贶,自谦礼薄曰菲仪。

jìn zī zhì
送行之礼,谓之赆仪;拜见之赀,名曰贽敬。

贺寿仪曰祝敬,吊死礼曰奠仪。

jiàn
请人远归曰洗尘,携酒送行曰祖饯。

jiān
具名帖,曰投刺;发书函,曰开缄。

思慕久曰极切瞻韩,想望殷曰久怀慕
xiè hòu
蔺。

相识未真,曰半面之识;不期而会,曰邂逅之缘。

——人事
明新:《大学》里有,大学之到,在明德,在新民。

佞:有才智。

鲰:小鱼,形容小。

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

比喻新事物或某种新局面开始。

稛载:捆载,满载。

贶:赠,赐。

祖饯:设宴饯别出行的人。

《大学》的内容,首先要求明白什么是美德,怎样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小孩子应首先学习有礼貌地应答长辈的问话。

仪表、容貌是做人的法度,说话则贵在有章法。

人要灵活变通,品行要方正,做事要胆大心细。

阁下、足下是对别人的尊称;不佞、鲰生都是对自己的谦称。

祝贺别人入学叫云程发轫;别人刚刚举行了加冠礼(成人仪式)叫元服初荣。

祝贺别人衣锦还乡叫锦旋;在外面经商发了财回来叫稛载。

谦称自己送给别人的礼物微薄叫献芹;不接受人家赠送的礼物叫反璧。

厚贶是感谢人家送给自己丰厚的礼物的说法;菲仪是谦称自己送的礼物。

送礼给即将要走的人叫赆仪;初次拜见尊长送的见面礼叫贽敬。

祝贺别人过生日送的礼物叫祝敬;吊唁死者送的礼物称奠仪。

邀请从远方归来的人吃饭叫洗尘;拿着酒为远行的人送行叫祖饯。

准备好名帖去拜访别人叫投刺;开启书信的封函叫开缄。

极切瞻韩和久怀慕蔺都是指思念久而又极想见面。

半面之识是说认识时间不长,了解不深;邂逅是指偶然相遇。

“极切瞻韩”说的是李白的故事。

李白因家庭出身而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他为国效力的理想一直无法实现。

当时有个叫韩朝宗的官员推贤进士的美德有口皆碑,有“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说法。

李白也耳闻已久,非常渴望能见到他。

于是李白不顾路途遥远来到襄阳,通过好友孟浩然设法拜见了韩朝宗。

“久怀慕蔺”讲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他是著名的辞赋家,音乐家,与司马迁并称为“西汉两司马”。

司马相如字长卿,年少时好读书击剑。

他完成学业之后,知道了蔺相如的故事,非常佩服蔺相如的才能,希望自己能有蔺相如那样的才能,建立蔺相如那样的功业。

为了表示自己对蔺相如的羡慕之意,便改名为司马相如。

后来就用“极切瞻韩”和“久怀慕蔺”来形容对某人的思慕。

第二单元古诗诵读
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或隐居山野,或潜于闹市,或高居庙堂,或远涉江湖,他们春游草地,夏赏绿荷,秋登高山,冬踏白雪,那秀美山川、满眼云烟,往往令他们触景生情,赋诗吟诵,在悲欢离合中演绎世间情怀。

他们的诗作或思人状物、或寄情寓理,或抒发爱憎喜悲、或感喟怀才不遇,既有对锦秀河山的热爱,民族命运的关怀,也有对专制统治和邪恶势力的鞭挞,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询,生命真谛的求索……
走进这一单元,让我们追随刘禹锡的豁达坚毅,体验飞来峰上王安石的高瞻远瞩,探寻朱熹求学的源头活水,感受龚自珍的激荡蓬勃,体会晏殊的惆怅感怀,领悟苏轼的超然达观……
第1课古诗两首
(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酬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巴山楚水:泛指他受贬做官的荒原地区。

二十三年:刘禹锡被贬官,前后共二十三年。

弃置:抛弃。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唐敬宗宝
历二年(826年)冬天,刘禹锡路过扬州与白居易相遇。

当时白居易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写了这首诗回赠白居易。

刘禹锡在诗中感慨,我在巴山楚水这片荒远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回到家乡故友都已逝去,只能吟吟诵《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我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斧头的人,无人相识。

我如同一艘沉船,旁边正有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却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一曲不胜感慨,就凭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含意深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诵,交口称赞。

(二)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指越州(今浙江绍兴)飞来山。

据史志记载,山上有塔高二十三丈,站在山上可见海上日出。

传说此山从别处飞来,故此而得名。

千寻:古代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缘:因为。

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强的实力。

诗的前两句写飞来山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山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山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诗人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
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可见飞来山那耸入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间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浮云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诗既是雄心勃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体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真是千古名句。

第2课古诗两首
(一)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方塘:方形的水塘。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

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徘徊:来回移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朱熹是我国古代社会后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讲学。

他读过的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这首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深切独特、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暗含哲理。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只是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
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有时也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二)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广大无边,这里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离愁:离别的愁思。

白日:太阳。

吟鞭:诗人的马鞭。

落红:落花。

1839年一天的傍晚,夕阳西坠,京都郊外的小路上,一个布衣青衫打扮的人骑马缓缓前行,既没有家眷亲属,也没有随从,只有一车文集书卷。

他就是告别京都、被迫辞官南归的龚自珍。

此时正值暮春时节,晚风乍起,路旁花树,落英满眼,狼藉残红,龚自珍回望京城,旌旗明灭,看眼前红日西沉,飞花点点,想想事业未竟,青春已逝,此次一别,也许再无重返之日,一阵阵浓郁的离情别绪不由得涌上心头。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吟出这首诗。

望着斜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作者从小就在京城读书,又在考中进士做了京官,京城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的理想所在。

现在,他被迫离京,心情是多么复杂呀!黄昏日落的惨淡景象,天涯海角的遥远距离,使他的离愁更加浩大而沉重了。

诗的后两句,诗人却将笔锋一转,即景抒情,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古人眼里,凋谢飘零的落红,总是引起叹息和伤感的“无情物”;然而作者却看到它有情的、积极有为的一面,用来比喻
辞官归家的自己,表现一种不甘自弃、继续奋斗的精神,表明要在退出官场后仍然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第3课词两首
(一)
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徘徊:来回往复,流连不舍。

相传有一次,晏殊到扬州大明寺浏览。

他看见寺中的墙上有好些题诗,并很喜欢一个叫王琪的人写的诗,便叫人去找这个王琪。

王琪被找来后,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

饭后散步时,晏殊看见满地都是晚春的落花,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

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似曾相识燕归来’呢?”王琪的下句对得工整又巧妙。

晏殊一听,连声说:“妙,妙,太妙了!”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在他的诗词中不止一次地用上了这副联语。

在这首词中,是第一次使用。

作者一边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一边饮酒,天气、亭台依然和去年一样。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的凋落,春的远去,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然而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无法避免会消逝,但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这种旷达的情怀,是对后人富有启迪的人生哲理。

(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