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压降低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静脉压降低的原因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在体内大静脉系统中,特别是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之间的压力。
它反映了心脏回心血量和整体血容量的状态。
中心静脉压降低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本文将对其中几个常见原因进行详细解析。
引起中心静脉压降低的原因
1. 血容量减少
血容量减少是导致中心静脉压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体内失去过多的液体,或者出现严重出血时,会导致血容量不足。
这种情况下,中心静脉中的血液量减少,从而使得中心静脉压下降。
2. 心泵功能减弱
另一个导致中心静脉压降低的原因是心泵功能减弱。
当心肌收缩力减弱或者心率过慢时,会导致对于回流至右房的血液排出不足。
这样一来,中心静脉中的血液量就会减少,从而引起中心静脉压下降。
3. 血管扩张
血管扩张也是导致中心静脉压降低的原因之一。
当血管扩张时,血管容量增加,从而使得静脉系统中的血液分布较为均匀。
这种情况下,中心静脉内的血液减少,导致中心静脉压下降。
4. 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也会对中心静脉压产生影响。
在吸气过程中,胸腔内负压增加,有助于促进回流至右房的静脉血液流动。
而在呼气过程中,则会减少胸腔内负压,使得回流至右房的静脉血液减少。
在呼吸运动过程中,中心静脉压也会有相应的波动。
5. 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是一种严重的胸部疾病,在该疾病发作时,空气进入胸腔,使得肺脏受到压迫。
这种情况下,胸腔内的压力增加,阻碍了静脉血液回流至右房。
张力性气胸也可以导致中心静脉压降低。
6.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是导致中心静脉压降低的另一个原因。
当静脉内形成血栓时,会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
如果发生在大静脉中,尤其是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就会影响到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升高。
总结
中心静脉压降低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血容量减少、心泵功能减弱、血管扩张、呼吸运动、张力性气胸以及静脉血栓形成等。
对于中心静脉压降低的患者,应该通过诊断和治疗来找出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以维持正常的中心静脉压水平,确保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Marik PE, Cavallazzi R. Does the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predict
fluid responsivenes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and a plea for some common sense. Crit Care Med. 2013;41(7):1774-1781.
2.Wang H, Xing B, Li L, et al.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dropp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nsion pneumothorax: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Medicine (Baltimore). 2016;95(37):e4874.
3.Gattinoni L, Brazzi L, Pelosi P, et al. A trial of goal-oriented
hemodynamic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vO2 Collaborative Group. N Engl J Med. 1995;333(16):1025-1032.
4.Marik PE, Monnet X, Teboul JL. Hemodynamic parameters to guide
fluid therapy. Ann Intensive Care. 2011;1:1.
5.Guérin L, Teboul JL, Persichini R, et al.Effects of passive leg
raising and volume expansion on mean systemic pressure and venous
return in shock in humans*. Crit Care Med. 2015;43(2):264-271.
6.Weil MH, Henning RJ: New concepts in the diagnosis and fluid
treatment of circulatory shock . Thedynamic state of the
circulation: Springer ; 1986: 157-170.
7.Soubrier S, Saulnier F, Hubert H, et al: Can dynamic indicators
help the prediction of fluid responsiveness in spontaneously
breathi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tensive Care
Med2007;33(7):1117-1124
8.Cecconi M , De Backer D , Antonelli M , et al: Consensus on
circulatory shock and hemodynamic monitoring. Task for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Intensive Care
Med2014;40(12):1795-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