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彷徨》读后感
当我从书柜深处翻出这本1986年用三毛七买的《彷徨》时,内心不禁泛起一丝涟漪。

这本书的年龄与我的人生已过半,然而,尽管历经岁月的沉淀,我却仍未能做到在面对前路时毫无迷惑,彷徨之感油然而生。

回忆起三十年前买下这本书和其他若干本书以及四处借书阅读的情景,那时的我一心只想寻找书籍来充实自己。

鲁迅先生的著作我也读过不少,“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这句诗也曾被我反复吟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成为了我的座右铭。

然而,当时的我对许多书籍的理解都颇为肤浅,就如同这本《彷徨》,只能借助有限的资料去理解,从他人的评论中了解其表达的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以及书中精彩的“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法。

书看过几遍,对书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和采用的艺术手法,最终也仅留下了一些模糊的印象,那些曾经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

《彷徨》成书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当时的鲁迅先生正处于四十四五岁的壮年。

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但这希望最终还是破灭了。

他看不到更好的出路,似乎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未来。

后来,先生在《题〈彷徨〉》一诗中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他犹如布不成阵的游勇般孤独而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由来。

翻开书页,一篇篇熟悉的篇目映入眼帘:叙述祥林嫂毫无希望、最终被封建礼教毁灭的一生,控诉封建礼教害人的《祝福》;刻画了曾经
激进的青年吕纬甫,在封建现实的重压下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的《在酒楼上》;改名叫“高尔础”,“洋”了起来,自觉“高大“起来,觉得不能与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论,然而最终发现连书也教不了,又经不住麻雀牌场的诱惑的《高老夫子》;因为社会环境进而影响导致经济窘迫困顿,成为影响现实的因素,因为这个因素,还有青年男女自己的迷惑,爱情最后伤逝了,一切伤心在《伤逝》;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的《兄弟》;……
然而,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彷徨。

我渴望从中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感悟,以驱散内心的彷徨。

在《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令人深感悲哀。

她从一个勤劳能干的女子逐渐变得麻木不仁,这不仅是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更是那个现实社会的缩影。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基于自身利益做出了选择,所谓的亲情、友情也都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

正如《兄弟》中沛君所谓的兄弟之情,不过是为了从兄弟身上获取更多利益。

《伤逝》中涓生的行为也让人深思,他从对爱情充满期待到最终抛弃子君,经济的重负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最喜欢《孤独者》,因为魏连殳的身上似乎有我自己的影子,也有我自己的历程。

每一个从少年到青年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迷茫和彷徨。

在现实的堤坝和高墙面前,我们常常碰壁,最终选择与光同尘。

但内心的迷惑仍在,在寂静的时刻和喧嚣过后的平静时分,我们会想起那些难以捉摸的话语。

魏连殳的话让我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是像他一样孤独地反抗,还是顺应现实,泯然众人?
我曾对现实社会感到困惑,也曾探寻其前进的动力。

我思考着西方和穆斯林宗教情结中的深层意义,也试图理解中华民族社会中现实价值观念的内涵。

我研究历代古圣先贤、仁人志士和英雄模范的取舍依据,却也为秦桧、汪精卫之流的价值观感到不解。

我为痴情情侣的山盟海誓
所感动,却也被男女之间的经济和情感纠葛所困扰。

我惊叹于帝都、魔都等发达地区的飞速发展,也为深山、丘陵地区的贫穷、闭塞和落后而揪心。

现实价值究竟是什么?它让人变得无情和逐利,也促使人们进取和博弈。

它带来了阴谋和战争,也孕育了亲情和包容。

每个人在现实利益面前都不得不做出选择,包括我自己。

尽管我不明白现实价值的真正意义,但为了生活,我不得不低头。

鲁迅先生在四十四岁时写下《彷徨》,表达了他在革命征途上的迷茫。

而我在四十四岁时再次阅读这本书,希望能从中找到不再彷徨的理由,找到自己曾经的模样。

我再次诵读扉页题记:“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深知,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仍需不断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