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2023年3月,飓风“亚库”袭击了秘鲁北部多区,并引发严重洪灾。
根据秘鲁国家民防研究所2023年3月11日发布的消息,洪灾已造成至少58人死亡导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视觉感官上体会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危害,并适时提出疑问“这种灾害为什么会发生?如何监测这种现象?”,激发了学生对于探究本节课的兴趣。
探究完海—气之间水热交换与水热平衡后,以同学们所在的区域为例,着重理解什么是水热平衡,即正常的海—汽相互作用维持了全球的水热平衡,为理解异常的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奠定基础。
课堂最后引入了德育教育,激励学生未来的海气奥秘由他们来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解读】
本条要求关注海一气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对全球的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把握本条要求,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在海一气相互作用中,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源地与热量源地,它参与整个地表物质和能量平衡过程,并对全球天气和气候形成深刻影响。
第二、在海一气相互作用中,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能量。
第三、“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通过结合实际案例领会海一气相互作用的地理意义,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圈层间物质能量。
第四、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制很复杂,不要求学生进行原因解释。
本条要求只需学生了解这种现象的表现,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进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本节教材共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图表、实例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原理、过程,掌握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在水热平衡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部分介绍海气异常导致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虽然主要内容只有两部分,但是包含的内容较多,要在一节课时完成所有教学内容,就需要有所取舍抓住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海气相互作用是联系第三章《大气的运动》和第四章《水的运动》的桥梁,也为后面学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做好铺垫。
本课时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涉及空间范围广有一定难度。
【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必修一学过《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等相关知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学过《大气环流》,第四章刚刚学过《洋流》等知识,对本节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以前的知识铺垫也利于学生对本节课从感性上认识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
本节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相关知识,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说出海一气之间水分和热量交换过程,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结合景观图等资料,解释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 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2023年3月,飓风“亚库”袭击了秘鲁北部多区,并引发严重洪灾。
根据秘鲁国家民防研究所2023年3月11日发布的消息,洪灾已造成至少58人死亡。
介绍秘鲁沿岸的气候特征及原因,气候异常开始及表现,并适时提出疑问“这种灾害为什么会发生?如何监测这种现象?”,激发了学生对于探究本节课的兴趣。
(设计意图:以巨大的视觉感官差异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
【学】(12分钟)
探究一:海气相互作用问题一: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2)海—气之间通过哪个环节实现水分从海到气、又从气到海。
(设计意图:通过对水循环知识的复习,了解海汽之间如何进行水分交换,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问题二: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
(1)大气的直接和根本热源分别是什么。
(2)如果太阳直射的是海面,哪个辐射变了。
(3)海—气之间是怎样实现热量交换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知识的复习,了解海汽之间如何进行热量交换)
问题三:结合水热交换的过程,思考下列问题
1、水热交换活跃区主要是______纬海区和有_____(寒/暖)流流经的海区,由此可以
看出影响水热交换的因素是 ________ 、__________ ,为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影响海汽水热交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探究二:海气相互作用对水热平衡的影响
问题一:结合全球水量平衡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
(1)读图完成海洋水和陆地水的收支表格
(2)估算海洋降水量和陆地降水量之和与海洋蒸发量和陆地蒸发量之和,比较两个数据,说明什么问题。
(3)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
活动:举例说明水量平衡原理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是平衡的但是就一个地区来说,有时降水多,有时降水少,但长时间内是动态平衡的在某段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储水量变化就是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 10)。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设问:试从水平衡的角度描述图中湿地的形成过程(设计意图:了解海汽相互作用对全球水平衡的影响,并运用水平衡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问题二:
读右图,思考下列问题
(1)北半球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大小关系随纬度是如何变化?
(2)讨论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的途径。
(设计意图: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热量平衡的影响——地球上热量收支平衡)
总结:海汽相互作用的意义
探究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1、据图画出赤道太平洋热力环流图,说出此环流对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的影响?
(设计意图:了解什么是沃克环流,沃克环流对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及海洋生物的影响)2、在上面两幅图中画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的热力环流圈,并完成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1、通过画图让同学们掌握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发生的变化,并学判断两种现象2、对比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的特征,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气候的变化)
【议】内容: 1、2、3小组讨论
探究一 4、5、6小组讨论
探究二 7、8、9小组讨论
探究三要求:
1.组长做好安排,起立讨论,组内共同讨论,完善预习成果。
2.拿起红笔,随时记录将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
3.注重效率,及时整理落实。
4.组长安排好展示反馈。
【展】、【评】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其他小组成员质疑,并由回答的同学解疑,老师作解释总结
【固】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目本节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