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入韩国商业银行影响和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资进入韩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启示
世经2005 吕巍鑫
历史上, 中国和韩国的银行业, 都属于世界上对外资开放程度最低的, 但韩国自1998年以来在利用外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对银行业向外资开放的态度已逐渐缓和, 近年来开放的程度也不断提高。

亚洲金融危机之前,韩国是世界上银行业利用外资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 外资比重不足1%。

根据世界银行对全世界91个国家的统计,韩国银行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当时属于最低的7个国家之一。

但从1998至2007,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 外资在韩国银行业的比重不断激增。

韩国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化国家中利用外资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国银行业也一直对外资相当关闭。

根据加入WTO时所作承诺,中国银行业已逐步开放,引入外资来帮助改革银行业已成为了比较现实的问题。

2004年10月4日, 新桥投资收购价为每股5元人民币, 超过深发展年报的2.03元及调整后的1.82元, 斥资15亿元购买深发展15%的股份, 从而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 控股深发展。

这是中国首例外资收购国内银行。

这是国际收购基金在中国的第一起重大案例, 也产生了第一家被国际收购基金控制的中国商业银行。

一.背景—韩国金融危机的成因,特点以及韩国本土商业银行所遇到的问题
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遭受重创,蒙受了巨大损失。

1997年底三个月中,韩元兑美元狂贬75%,股市暴跌70%以上,利率上涨,外汇储备锐减至40亿美元,韩国商业银行所持坏账髙达42亿美金,坏账率51%,多家银行迅速倒闭,1998年韩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历史最低点-6.7%。

1997年12月开始,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韩援助583亿美元,同时施与一揽子的改革方案,银行业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韩国经济因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和企业过度负债,是引发金融危机并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韩国金融危机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偿付危机,原因在于外债结构不合理。

为避免经济结构的恶性循环,韩国政府决心进行金融结构调整,恢复金融中介功能,以市场标准来构筑金融体制,同时进行金融监管和改善企业结构方面的改革。

韩国在进行商业
银行改革方面可谓大刀阔斧,颇有心得,核心是重组,重组的重点是购并。

20世纪60-70年代韩国经济起飞的时候,其金融体制带有很深的政府主导型的烙印,即所谓的“官制金融”。

这种金融制度的主要表现就是银行信贷受到最严格的控制,成为按照政府指示对资金进行分配的窗口,这与我国的一个阶段比较相似。

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开始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后,银行业从政策工具转向注重效率,陆续设立新的银行,同时金融管制开始松散,这就造成了银行业的盲目扩张,进行非理性竞争,这是引发90年代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4-1997年,韩国金融网点从3682个增加至5978个,职工人数从87224人增加到113994人,规模扩张过快,服务缺乏多样性,恶性竞争使银行业出现规模不经济,管理费用上升,利润率下降,不良贷款额增加。

自1997年底接受IMF资金援助后,政府投入大量公共资金,改革银行法规,出台一揽子改革方案,以5家银行0退出、引入外资股东为始推进银行重组。

1997年起,韩国的不良债权不断增加,1997年底为69兆韩元,1998年3月为止上升到118兆,至1998年6月,依照韩国新的银行监管标准,不良债权达到150兆韩元,占到当年韩国GDP的35%。

如此巨大的坏账规模使韩国政府不得不拨出公共资金来清理并重建银行系统,当时的拨款相当于韩国GDP的15%,但仍无法清理干净
0未通过重整计划的五家银行分别是:同和(DongHwaBank)、东亚(Dongnam Bank)、大东(Dae Dong Bank)、忠清(Chung Chong Bank)、京畿(Kyungki Bank)5家中小型商业银行。

这五家被依法予以勒令停止营业。

所有的呆坏账。

(参考《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业的改革与现状》)。

韩国银行系统重建共经历了两个阶段:危机处理阶段和.结构调整深化阶段。

1.危机处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针对濒于生存边缘的金融机构,将他们按比较优势分好类后,处理方法包括收归国有、合并、由其他银行收购与受让后予以中止营业和引入外资。

为了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确定无法持续营业的两家大型商业银行:韩国第一银行(Korea First Bank)和汉城银行(Seoul Bank)被收归国有,加以整顿后,1999年末,合并后的韩一银行51%的股权向美国新桥投资(New Bridge Capital)转让成功,而汉城银行转让于香港汇丰银行有限公司(HSBC)一事最终以破裂告终。

2月份的时候,汇丰银行和韩国政府签定了一个收购协议,收购的对象是汉城银行。

开出的条件要比新桥收购韩一开出的条件优惠得多,汇丰银行不仅答应承担一部分坏帐损失,而且也答应给韩国政府很大一部分股权。

但是到了6月份的时候,汇丰银行突然向韩国政府提出了一个类似照会性质的文件,重新修改了收购汉城银行的条件。

新提出来的收购条件和新桥的一模一样,甚至更甚,更加苛刻,其对韩国政府要求更加严格。

因此,韩国政府与汇丰银行的谈判告吹。

二.外资进入韩国商业银行对韩国银行业的影响
外资进入韩国金融业概况
外资进入韩国金融业可分为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期。

(参考《韩国金融业如何引入外资》)
(1)金融危机前:
——开放初期至80年代中期,韩国将外国银行引入是作为引入外资的手段。

1967年开始,大通曼哈顿银行、花旗银行、美洲银行、东京银行、三菱银行五家分别在汉城成立汉城分行。

80年代中期前,韩国政府为弥补贸易赤字,得到支援企业所需的外汇,吸引大量外资银行进入。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韩国贸易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金融业进行渐进式开放。

80年代中期后,随着韩国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韩国对外汇的需求变小了,外资银行开始逐渐成为了本土商业银行的竞争者,同时韩国本土银行也开始走出国门,在这个时期,韩国在互惠基础上允许外资银行进入。

(2)金融危机后:
金融危机过后,韩国本土商业银行受重创,不良贷款堆积如山。

韩国政府为补充商业银行出现的资金困难,开始积极引入外资进入韩国金融业,韩国政府专门制定了《外国人投资促进法》,扩大股份、债券市场的开放力度,允许外国人向国内企业注资等措施。

以1997年末申请IMF救济金融为转折点,韩国于1998年5月全面开放资本市场,完全取消外资投资股份比例的限制。

外资对韩国金融业的投资从1996年末的不足19亿美金增至1999年末的76亿美金,2002年末增至104亿美金。

韩国在1998年底开始就韩国第一银行、韩国汉城银行等两家国
有化银行出售展开谈判。

1999年初韩国第一银行重组后,1998年12月美国新桥投资集团购买韩国第一银行51%的股权(成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例外资控股亚洲大型商业银行);1999年汇丰控股银行公司拟购买汉城银行70%的股份,政府计划逐渐减少国有银行化银行股份直至退出,但此次并购以失败告终;德国商业银行在韩国外汇银行投资 2.49亿美元,其中主要部分由以前对该行的贷款转换而来,以27.79%成为该银行第二大股东。

除了在国有化银行和私有银行的战略性投资外,外国银行在许多有经营许可的韩国商业银行中股权超过三分之一。

(《外资渗透对韩国商业银行业的影响与启示》37页)
外资投资韩国商业银行股权
1.外资进入韩国商业银行的动因以及在韩国商业银行重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国际银行业并购是以跨国并购为特征的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热点。

对于银行并购银行来说,这是国际间产业大并购的必然结果,为了培育竞争优势,在小银行无法满足大客户需求的情况下,大银行并购小银行,以规模经济降低自身成本,同时抢占新兴市场国家潜力巨大的市场;战略投资者即那些大型私募基金与投资银行,他们的目的就是通过风险投资来获得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超额投资回报。

这些战略投资者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并且多为成熟市场国家发展起来的,对于进入韩国商业银行进行股权投资可谓是高瞻远瞩,后来事实也证明他们最初的投资几年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2.韩国金融自由化进程与银行业对外资开放的策略演变
韩国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前,金融业长期作为帮助国家推行产业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工具,信贷与市场业务范围直接由政府掌握。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官制金融”对韩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极度封闭,非市场化的金融体制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韩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初做了最早的金融自由化的尝试。

韩国政府1982年放松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一年之内成立了12家短期信贷金融公司和57个合作基金。

政府从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抽出股份进行私有化改造,但那时规定每个股东所持股本不得超过总股本的8%,以防大财团对银行垄断。

1986年,韩国政府开始允许国内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自由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设立的分支机构也由1979年的18个升至1989年的66个,国外证券公司被允许在韩设立代表处,并可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1987年,保险市场也对外资开放。

90年代初,韩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韩币实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1995年,韩国政府允许国外投资者直接进入韩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

此时,银行存款利率仍未开放,政府仍强力干预金融市场。

金融危机后,韩国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实施金融监管一体化,同时改变过去政府对失去偿债能力的金融机构一味的给予财政支持的传统做法,坚决关闭危及金融系统发展的机构。

危机发生后,韩国政府开始大胆引入外资参与银行业改革,提倡强强联合,自愿合并、
并购,以促进韩国银行业的规范发展。

1998年4月,韩国推出《金融系统结构调整方案》,改制了韩国资产管理公司,使其成为金融危机后韩国不良资产的专责公营机构;同时,韩国政府对所有银行实行私有化,只要投资者具备银行管理经验,就可以对银行实施收购,多家韩国重要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成为了外资机构,再之后,韩国法律允许国外投资者对一家银行集中持股,允许外资拥有100%股权并担任银行董事,而本国人则对持股比例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总的来说,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业开放策略是:外资私人投资——>外资银行独资——>外资银行参股——>外资银行控股
3.外资进入韩国商业银行的过程
(1)金融危机的发生可以说为银行并购的展开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采取经营项目先行开放,资本项目放在后面开放,而在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往往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出现矛盾,而稍微处理不好极易导致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又恰恰对银行业打击最为直接,也最大,所以金融危机会推动银行业的重组。

韩国金融危机中,本土商业银行理所当然的受到了沉重打击,之后,原本保守的韩国政府在本土间商业银行展开重组的同时也向境外的投资者放宽了要求,允许他们进行参股,甚至控股。

韩国在1998年底就韩国第一银行、韩国汉城银行等2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出售展开谈判。

1998年12月美国新桥投资购买韩国第一银行50.99%的股权,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例外资控股亚洲的大型商业银行。

另外德国商业银行在韩国外汇银行投资2.49亿美元,其中主
要部分由以前对该行的贷款转换而来,以27.79%的股权成为该行的图表 1
第二大股东。

除了在国有化银行和私有银行的战略性投资外,外国银行在许多经营尚可的韩国银行中股权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参考《国银行业并购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2)韩国本土商业银行对外资股权转让的方式
韩国商业银行在股权转让给外资时的方式是相对灵活的,定价方式也都经过具体案例的谈判中得出。

自1999年开始,韩国根据各家本土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比较优势实施了不同的重组模式。

而韩国吸引外资参与并购重组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资金实力强的商业银行,如韩国外汇银行,直接引入外资股东,其向德国商业银行转让27.79%的股权,使其成为仅次于韩国政府的第二大股东;二是类似于韩国第一银行的资产重组模式,其与商业银行合并成为商业韩一银行后,再行引入外资—向美国新桥投资出售50.99%股权,成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例外资控股的大型亚洲商业银行;第三种就是如朝兴银行通过GDR(全球存托凭证)的公
开发售,吸引全球战略投资者。

2004年2月20日美国花旗银行收购韩美银行价值1.5万亿韩元0的股权,而花旗银行成为第一家获韩国商业银行控股权和经营权的外国金融机构,这也促使2005年4月15日渣打击败汇丰,以33亿美元完成对韩一银行的全部股权收购。

新桥投资在1999年末是按净资产价格收购的韩国第一银行50.99%的股权(共注入5000亿韩元),第一银行此前已经剥离了大量不良贷款,而且新桥还获得了韩国政府将按照面值收购新增不良贷款的附加承诺。

收购协议规定:新桥获得银行全部经营权,韩国政府放弃除特定事项如调整资本金以外的所有表决权。

韩国政府可以在三年后执行5%的认股权。

另外签订的补充协议规定了不良资产处理等内容:1.签订协议前韩国第一银行所有不良贷款以面值卖给韩国政府,韩国政府用政府担保的韩国存款保险公司债券来支付收购款,金额达到1万亿韩元(约50亿美元);2.韩国第一银行的多数股权投资转让给政府,除政府债券外的所有债券投资由韩国政府担保;3.韩国政府对于所有正常贷款提供两年的担保,如贷款在此期间出现损失,韩一银行可以以面值卖给政府,或政府给韩一银行相应的补偿,部分贷款的担保为3年。

上述韩一银行的转让协议可以看出韩国政府所提出的条件是非常的优惠的,新桥投资可以说接过了一个基本上无包袱的银行,并且还有2、3年的政府贷款担保,使新桥的投资风险降到很低,是重组后的韩一银行也可以轻装上阵。

0当时,1美元约合1167韩元。

4.韩国对于外资参股控股韩国本土商业银行的态度
韩国本土商业银行股权向外资转让,甚至被完全控股,不可避免地会引起韩国民众对于经济主权,金融安全和银行长期发展不利这样一些问题的担忧,一些本土财团也抱怨政府宁可把银行股权卖给外国人,也不卖给自己人。

担忧的问题有一定道理,战略投资者更多注重短期效益,获取投资回报,对于银行长远的发展缺乏关心,一旦获取回报时机成熟,很可能马上转手;另一方面,对于外资银行控股本国商业银行,很可能会得到一些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数据、资料,并可以获取珍贵的客户资料,以对本土商业银行不利。

对韩国银行进行股权投资的外国资本在高价沽出后自转的盆满钵满,近几年引来更多的外国股权投资机构。

韩国随着间接投资的剧增,韩国吸引直接投资上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引入外资的目的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但据三星经济研究所分析,关心短期利益的外资机构并未重视韩国银行业的长期发展与现代化,这也成为外资与韩国政府之间的矛盾根源。

在金融危机结束后几年里,重视短期利益的外资在韩国商业银行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是韩国政府与国民都不愿看到的。

根据韩国政府与IMF达成的协议,韩国在2002年年底之前把国有银行全部民营化。

而韩国法规规定本国人持有银行股比例不得超过4%,而外国人不受限制,这种差别待遇客观上促使了外资所占韩国商业银行比重越来越大,而民族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步伐被阻挡,对此韩国政府屡次表示要修改法律,最终在2002年将本国人持股比例上限提高至10%。

但是,提高本国人所控银行股权上限的做法引起了许多专家与业内人士的担忧,认为本国财阀一旦垄断银行,反而对经济发展不利,很可能会出现产业主导资本,更严重的可影响国家政治。

所以相当一部分人反对本国人控股本国的商业银行。

韩国政府也因此陷入在两难的境地,外资与本土资本控股本国商业银行都会引起反对之声。

外资进入韩国银行后所进行的改革与效率提高情况
危机过后的韩国商业银行呆坏账成为首要的困难,政府注入大量资金但仍难以全面解决,外资的进入首先在呆坏账问题解决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韩国整个金融体系也因此快速恢复了运转。

外资金融机构将国际化的银行管理方法与国际银行标准带到了韩国本土商业银行。

企业评价、信用评价、风险控制等资产负债管理经验在韩国本土商业银行中推行,使本土银行的效率大幅提高,国际评级也相应得到了稳步提升。

一些国际银行创新型金融产品与业务也被带到了韩国本土商业银行。

外资的进入使韩国商业银行去“政府化”的进程加快,有效地增强了韩国商行的经营自主性;外资推动韩国商业银行间的并购与重组,使韩国商业银行的结构得到了优化,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力提升。

在引入外资具体措施后面, 韩国赋予了这些措施新的实质性内容, 即, 在改革的各个环节和措施中, 都积极地, 大量地和多种形式地利用外资。

这一关键性的战略措施,使韩国在银行业的改革中,
既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新的资金来源, 又在处理现有问题的同时, 从根本上改造了银行业的产业结构,改革了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改变了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不能不说外资战略对韩国银行业降低不良资产, 防止新的不良资产的发生, 和整体改革的成功,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从表2 可以看出, 以处理不良资产的下降, 资本充足率和收益水平为指标(Thomas Byrne, 2004), 韩国的银行业改革, 确实是比较成功的。

具体案例:
美国新桥投资在1999年末按照净资产价格收购了韩国第一银行50.99%的股权,其余49.01%股权由韩国存款保险公司和财政部持有。

新桥入主韩国第一银行后,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了全新的管理团队,其中CEO为Wilfred H.Horie为日裔美国人。

管理层的职权划分也相应采取了欧美银行的划分方式;重建韩国第一银行风险控制和信用评审系统。

调整银行发展战略,建立以零售银行为特点的策略,从过分倚重对大企业的贷款转为更加重视对消费者的信贷和中小企业贷款,加大信用卡的开发力度;韩一银行收购了其他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业务通过兼并重组,调整韩一银行资产结构。

所有的这些重组以及提升管理的措施,使韩国第一银行获得了更加平衡的资产结构,盈利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至2001年底,韩国第一银行的消费者贷款占贷款总额
的60%,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比例约为20%左右。

而在1999年末,韩国第一银行对大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50%,而消费者贷款比例不足20%。

2000年,韩国银行整体亏损的情况下,韩国第一银行实现盈利3060亿韩元(约和2.31亿美金),韩国第一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30%,资本充足率居韩国榜首,不良贷款率约为2%左右。

从财务指标上看,韩国第一银行2000年末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是7.31%和13.4%,而2004年末这两个指标分别为1.5%和11.91%。

图表 3
新桥入主之后,韩国第一银行的净息差维持在2.2-2.47%的较窄的区间内,这和韩国银行数量多竞争激烈有一定关系。

同时,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和效率比率基本保持稳定。

在新桥入股后,韩国第一银行在新桥入股后存贷款都实现了持续增长,在2002-2003年增长非常显著。

加大拨备计提进行冲销成为提高资产质量的重要手段。

由于坚持客户分散化、小规模,韩国第一银行成功度过了韩国的信用卡危机和中小企业欠款潮,2001年起不良贷款率一直控制在1.5%左右。

经营模式转变反映在利息收支上:尽管存贷款持续增长,但是2001-2002年第一银行的利息收支都是同比下降的,显示第一银行调整了客户结构,降低了生息资产的收益和成本。

2000年到2004年,消费贷款占比从40%上升到62%,中小企业贷款占比从22%略升到25%。

贷款利率从9.34%下降到6.29%,存款利率从5.55%下降到3.23%
新桥收购韩一产生的效益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穆迪和标准普尔在2000年和2002年连续两次调高韩一银行的长期债信评级。

当韩国政府与新桥宣布达成协议后,穆迪公司还提高了韩国主权债评级。

整体上看,在新桥入股期间,韩国第一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改善,同时向零售银行转型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但是在息差、中间业务收入和成本控制方面估计是受制于韩国本身经济金融环境的限制而表现平淡。

由于向低风险的零售银行(西方一些国家很早以前就把商业银行分为批发银行和零售银行,其业务也被称为批发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

所谓零售银行业务,一般是指面向私人小型企业和为居民个人消费提供的分散的零星的小额银行产品和服务)转型,同时受到韩国严格的拨备政策的限制,导致第一银行利润的稳定快速增长受到的影响。

汉城银行,韩国政府最后与汇丰银行也未能达成协议,缺少境外投资者的汉城银行尽管获得与韩一一样多的政府支持,甚至更多,但2000年,汉城银行亏损30亿美金,2001仅半年又亏损15亿美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