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金川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金川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

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

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

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

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

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

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

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

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

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

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

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

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

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

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创造和文学艺术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

拟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

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

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

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B.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D.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偷悦的道理。

B.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和《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D.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闻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B.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

C.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字的使用而不断丰富。

D.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往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化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汉字息息相关。

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这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坚实载体和重要保证。

文字的统一,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对实现国家统一和多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字的统一与各地方言乡音并存,在相同中保留特色,体现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汉字的相对稳定,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

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在表达人文
精神以及人与万物关系方面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即使时过境迁,后来者在阅读古籍时同样可以由文辞而把握其道理与智慧,将世代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孔子对文字很重视,强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即思想要传播久远,需要有文采的语言文字记载。

古人所强调的“三不朽”,其中之一就是“立言”,足见文字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有“文以载道” “文以化人”的传统,显示了文化典籍和语言文字在传承思想、培育人才与改善社会风气中的积极作用。

汉字风格多样的书写形式,形成了符合人们审美需要和表达人们审美感受的书法艺术。

书法以艺术形式表达人们的思想、修养、爱好与情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般于毫端”。

因此,不同时期的书法反映了特定的文化观、历史观与人生观,它们既受到历代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又间接地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丰富内涵,如易学的阴阳相推思想、儒家的中庸学说、道家的相反相成观念、禅宗的顿悟静修主张等。

独特的汉字文化系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古今传承,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

中华民族对外域文化的研究,不仅重视语言文字的翻译,而且侧重思想内容的介绍与阐释,注意从整体性上加以理解,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比如,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是从整体上加以研究的,在唐代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公元13世纪初,印度佛教式微以后,其中许多教派和经典仍然可以在中国找到源头。

这是中国佛教学者全面整理印度佛教文化的结果,对东方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

作者张岂之,思想史家、西北大学原校长)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体现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B.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是中国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重要保证。

C.汉字风格多样的书写形式的形成,受到历代思想文化和传统哲学丰富内涵的影响。

D.汉字象形与表意的特点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化。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证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汉字息息相关。

B.第二段中举孔子和“三不朽”的例子都是为了强调汉字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C.第四段主要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证了汉字独特的文化系统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上的重要性。

D.文章主要是从汉字书写的相对稳定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来论证汉字文化系统的特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整体来看如果没有汉字独特的文化系统,那我们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就无从谈起。

B.汉字的相对稳定主要是针对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而言,风格多样主要针对书写形式而言。

C.书法艺术间接地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丰富内涵,可见中国书法与中国哲学也有着密切关系。

D.印度佛教的许多教派和经典仍然可以在中国找到源头,汉字文化系统在中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西著名作家若热·亚马多,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

当他谈到他的代表作《可可》的写作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力图在这部书中,用最低限度的文学性和最高限度的真实性,来讲述巴伊亚州南部可可庄园工人们的生活。


他为了强调现实主义精神,故意有点极端地作了如上表述。

其实,他是一个同样注重文学性的作家。

我们从他的作品名称都可以看出“文学性”。

现实主义精神,是人类文学史的魂。

在我们的不经意中所提及的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产物。

辽阔、广漠、深邃、透彻的俄罗斯文学更是如此。

我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的那些大师托尔斯泰、普希金、果戈里、契诃夫以及后来的高尔基等人,都是以现实主义精神贯穿他们一生的创作的。

但到了上个世纪中期,这一精神渐渐地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强调了。

代之而起的,是“虚构”“想象”“幻想”这些词——这些词成为作家(包括儿童文学作家)们说来说去的高频词。

现实主义淡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前些年,我说得最多的也是这些词。

这没有错。

中国当代文学(包括儿童文学)缺乏想象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过去这么多年之后,我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当我们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虚构”“想象”之上时,我们的目光渐渐从历史、从现实之上挪移开了,而殊不知被我们忽视了的、漠视了的那一切,是文学创作的根本性写作资源。

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故事,其实是任何虚构、想象都无法相比的——它们的神奇、出人意料以及其背后的复杂而丰富的含义,是远远超出“虚构”“想象”所能给予我们的。

我们的想象力,谁也不可能超过造化,超过现实——超过冥冥之中的造物主的。

这既是人类的、宇宙的作者,又是导演——唯一的导演。

连我们的想象力,都是它给予的。

由于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淡忘,我们不仅对“现成的”“绝妙的”故事视而不见,而且还逐渐忘却了“功夫”二字,忘记了对“功夫”的操守。

现实主义是讲功夫的:观察天下万物,破其机密的功夫。

就像绘画一样,它强调从素描开始——完全逼真的素描。

基本功的概念,深入灵魂。

最近,看《达·芬奇讲绘画》,第九讲《树木与草地》,说到树叶,他有一段并非是来自植物学知识,而是来自他观察的描述:“植物叶子生长的规律有两方面:一是为了便于整个叶面能接受到从空气中降落下来的露珠,叶子的正面总向天空生长着;一是植物的叶子是层层错开的,尽量避免相互的遮挡,就像墙上的常春藤那样盘着。

这是因为叶子相错分布,一方面可以使露水从第一片叶子上面滑落的时候落到第四片叶子上(有些树木则要落到第六片叶子上);另一方面空气和阳光也可以穿透顶层的树叶落到下面的叶子,使它们同样能够吸收养分,健康成长。

”那些大师就是这样开始他们的绘画的。

他们一直在练基本功,真切感受存在的基本功。

谈到梵·高,我们只是想到他那些想象力狂放的现代主
义绘画,却忘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专心致志地素描土豆。

看看我们现在的儿童文学图书的封面和插图吧。

大多只有创意,而没有功夫。

我以为,有价值的创意,是建立在功夫之上的。

中国儿童文学——或者说,中国的儿童文学是不是需要重新面对“现实主义”呢?
(曹文轩《我们为什么需要现实主义》,有删减)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不胜枚举的经典文学作品,大都是现实主义的精神代表,人类文学史的魂是现实主义。

B.现实主义淡化,“虚构”“想象”“幻想”成为了进入上个世纪中期后当代作家们创作的主流。

C.作者列举俄罗斯文学文学史上的璀璨群星,是为了阐述现实主义精神是成就他们伟大创作的基础。

D.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淡忘,是因为我们对“现成的” “绝妙的”故事视而不见,“功夫”忘却,操守不够。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巴西作家若热·亚马多创作《可可》的话,是为了引出文学创作(包括儿童文学)要注重现实主义精神的论题。

B.文章列举《达·芬奇讲绘画》和梵·高的想象力的事例,是用来阐明大师们的成就是建立在扎实的“功夫”之上的。

C.文章的论证思路是由局部到整体,先分析阐述了文学史上文学创作的特点,进而指出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弊端。

D.文章末尾,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存在不足,需要重新审视“现实主义”,从中汲取营养。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当代文学创作淡化现实主义,已经脱离了文学创作的根基,过分强调虚化,必须从根本上作出调整。

B.因为创意没有建立在现实的根基之上,致使中国儿童文学图书的封面和插图只有创意,而没有功夫。

C.作者批评忽略了根本性写作资源的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主张创作既要注重“想象力”,也不能脱离现实主义。

D.作者认为造化既是人类的、宇宙的作者,又是导演——唯一的导演,“虚构”“想象力”是对此的一种超越。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

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

建安初,来游许下。

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

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衡唯善鲁国孔融。

融亦深
爱其才,数称述于曹操。

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

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诸史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著岑年、单绞之服。

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客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衡进至操前而止,吏诃之曰:“鼓史何不改装,而轻敢进乎?”衡曰:“诺。

”于是先解衵衣,次释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著之,毕,复参挝而去,颜色不怍。

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退而数之,因宣操区区之意。

衡许往。

操喜,来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

衡乃著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税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

吏白:外有狂生,言语悖逆,请收案罪。

操怒,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

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

”于是遣人骑送之。

临发,众人为之祖道。

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议,非衡不定。

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亦善待焉。

祖长子射尤善于衡。

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

衡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

”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遂令杀之。

射徒跣来救,不及。

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

衡时年二十六。

(摘编自《后汉书·祢衡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
B.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
C.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
D.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名和字意思上相互呼应,有的相同或相近,如张衡、祢衡分别字平子、正平;有的相反或相对,如曾皙名点。

B. 刺相当于现在名片,又称“名刺”“名贴”“名纸”等,上有姓名、职务等信息,多用于拜访别人时呈递。

C. 古代王侯自称“孤寡”,最早是谦称,后来成为习惯性称谓,如《孟子》中梁惠王自称寡人,这里曹操自称孤。

D. 古代交通不便,出行者临行前,送行的人设宴饯别并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表达不舍之情,为出行者祈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祢衡性孤傲,轻视曹操。

曹操想召见他,他自称得了狂疾,拒绝前往;在曹操大会宾客时,他特立独行,当着众人裸身而立。

B. 祢衡有时名,才华横溢。

祢衡不但音乐方面才能出众,而且记忆力特别好,几乎过目不忘,他才名卓著,曹操本来无意杀他。

C. 祢衡颇自负,我行我素。

在明知曹操不刻意刁难自己的情况下,他出任鼓史,一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又羞辱曹操。

D. 祢衡多辗转,不善处人。

他先是瞧不起曹操并拒绝孔融的引荐,继而轻慢对他以礼相待的刘表,最终因触怒江夏黄祖而被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

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

(2)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下列诗句中呈现的的人伦关系,不属于血缘关系的一项是()
A. 萱堂淑贤齐孟母,谆谆教子读诗书。

B.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C. 结发本期不下堂,君独何为慕他乡。

D. 少时好睡常不足,上事亲尊日拘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2)水不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蜀道之难,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
(6)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8)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请阅读这则新闻,补写出下面两副对联的下联。

要求补写后的完整对联能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在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际,五一劳动节,故宫博物院与中国驻韩国首尔旅游办事处日前通过官网向韩国民众隆重推出“云·游中国”紫禁城探春图片展活动,本次图片展精选了60幅图片,多角度呈现故宫的春日之美和文化内涵,引起韩国民众的普遍关注。

一张张精美图片带领网民“云”上游中国,让观众聆听紫禁城
春花和朱墙黄瓦的对话,让观众体会故宫春日的美好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温度。

①紫禁城展美照现故宫佳景;___________________。

②喜庆六百华诞,紫禁城网上展图片;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给漫画拟一个标题。

(2)用一句话揭示这幅漫画寓意。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屈原虽遭流放,仍眷顾楚国,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的生死存亡紧密相连。

苏武“胡沙不隔汉家天,一节坚持十九年”,始以强壮出,终以须发尽白还,初心不改,坚贞不移……
《孟子·离娄上》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作为青年一代,该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国情怀”,又该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发扬“家国情怀”呢?请围绕“家国情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错,依据原文“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可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应该是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C项,“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这一表述不当。

依据原文“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

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可知,应是“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而“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突出地表现了尚象的审美特点。

D项,“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错,依据原文“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可知,两者都借助了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

B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错,应是论证第二段的首句话“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这一观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这一说法不恰当,具有象征意味不足以说明就是艺术创造,据原文,史前时代的意象创造,有的是器物创造,有的是艺术创造,意象创造到南北朝才成为专属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故选D。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不能体现“体现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C项,原文是“间接地体现了传统哲学”,不是“受到影响”;D项,“汉字象形与表意的特点”偷换概念,原文为“独特的文化系统”。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D项,全文主要论述的是“独特的汉字文化系统的优势”。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无从谈起”的说法太绝对。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项,“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淡忘,是因为我们对……”错误。

原文信息是“由于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淡忘,我们不仅对……操守”,可见“由于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淡忘”叙述原因,“我们不仅对……操守”是结果,所以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