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甘散外敷加微波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甘散外敷加微波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虎甘散外敷加微波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

方法15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静脉滴注病毒唑针同时对皮疹进行虎甘散外敷加微波照射;对照组72例:静脉滴注病毒唑针同时对皮疹外涂阿昔洛韦软膏。

1个月后观察两组的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和不良反应。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治疗组的有效率更高,止痛时间和止疱时间更快,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在带状疱疹治疗中,常规用药后采用虎甘散外敷加微波照射可以取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标签:虎甘散;带状疱疹;疗效
带状疱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症状是神经痛。

治疗上,主要是抗病毒。

治疗带状疱疹的药物有很多,但是耐药多且治疗效果不太理想。

为了使带状疱疹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我科对带状疱疹患者采用了虎甘散外敷加微波照射配合药物进行治疗,且取得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现将具体情况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15年3月来我科住院的158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所有患者都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89例,女69例,患者年龄为40~78岁,平均年龄为55.6岁。

1.2分组情况按照随机原则,将158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86例,男47例,女39例,年龄40~78岁;对照组患者72例,男51例,女21例,年龄45~78岁。

两组患者在各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性,可以进行对比。

1.3方法①治疗组:静脉滴注病毒唑针,1次/d,连续1w,皮疹采用虎甘散外敷加微波照射;②对照组:静脉滴注病毒唑针,1次/d,连续1w,皮疹常规涂用阿昔洛韦软膏。

1.4观察指标将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主要对患者的疱疹的止疱、结痂、脱痂的时间进行观察。

1.5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SSPS11.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配对t检验。

如果P<0.05,则表明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通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疗效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止痛、止疱、洁痂时间都比对照组患者止痛、止疱、结痂时间要短,见表1。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再次激活引起的皮肤感染,经常表现为群集疱疹沿着周围神经体表分布区呈现出带状排列。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一般潜伏在感觉神经节,且其嗜神经性,可以造成神经损伤,使人感觉到明显的神经痛,有的带状疱疹患者的带状疱疹痊愈之后,神经痛有久治不愈的可能性,甚至有终生疼痛的可能性,这就被叫做带状疱疹后遗痛。

因此,要想将该病控制住,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早期药物治疗。

本次治疗对比结果显示,在带状疱疹治疗中,除常规用药外,皮疹采用虎甘散外敷加微波照射可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不仅显效迅速,而且治愈率高,可以使患者尽量少发生后遗神经痛,虎甘散组成:虎杖、生甘草、冰片用绿浓茶水调和。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湿热毒邪,气血凝滞于肌肤而成,虎甘散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外敷患处药力直接,一般3~5d可结痂,能迅速缓解疼痛,2w内大多数患者痊愈,缩短了疗程,遗留下神经痛的患者很少。

虎杖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散瘀定痛的功效,药理研究有广谱抗菌,对多种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有镇痛和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有抗炎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的功效。

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防腐生肌,三药合用效专力宏。

再配合采用微波照射治疗,由于微波对生物组织有一定的穿透力,利用微波生物热效应,起到消炎,促进致痛物质代谢,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生血管生长和肉芽组织增生,刺激蛋白质合成。

增强组织再生能力,有助于各种组织细胞的修复,微波照射后,还能激活或诱导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因子,还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加速患处的愈合,降低了感染率,以上二者结合操作简单,治疗中无痛苦,治疗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榻国维,陈达灿.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1.
[2]贾莉,朱文龙,杨丽,等.物理疗法联合外用药物综合治疗带状疱疹56例[J].武警医学,2005,5.
[3]吴亚妮,陈洪英,赵玲.微波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12.
[4]刘晓冬,韩志强.刺血拔罐联合He-Ne激光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