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学教案 第八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六、辨章六艺,阐明体用 • 汉人经常称六经为六艺。郑玄除注释经传外,
又作《易赞》、《书赞》、《诗谱》、《三礼 目录》诸书,介绍古代文献的源流得失。最后 写成《六艺论》加以总结。这书虽已早佚,但 就后人辑本来看,还可考见它的内容,主要是 谈六经体用。例如他以变易解《易》,很明确 地提出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理解《易》的体用。 他又强调循政事得失之迹以求《诗》,把《三 百篇》看成古史资料。这都是比较有价值的见 解,给后世读书考古的人们以莫大启示。
• 第八编 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
第一章 刘向、刘歆整理文献的成就
• 《汉书·艺文志》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 宏校兵书,太吏令尹成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 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 这时向子歆也同受诏,参加了工作。这次大规模的 校书,是由向、歆父子总其成。 • 《汉书·艺文志》: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 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 略,有六藝略,師古曰:「六藝,六經也。」有諸 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
第二章 郑玄整理文献的成就
• 郑玄(公元一二七——二00年),字康成,北 海高密(今属山东)人。兼通今古文经学,遍 注群经。聚徒讲学,弟子很多。在他以前, 有郑兴、郑众父子,河南开封人,以经学 有名于时,玄注经多采其说。后来经学家 们为了区别异同,因称郑兴父子为“先 郑”,郑玄为“后郑”。
• 一、备致多本。择善而从
• 按吕不韦集诸儒士著为《十二月纪》,合十馀万言, 名为《吕氏春秋》,篇首皆有《月令》,与此文同, 是一证也。
• 又周无大尉,唯秦官有大尉,而此《月令》云“乃 命大尉”,此是官名不合周法,二证也。
• 又秦以十月建亥为岁首,而《月令》云“为来岁授朔日”,即 是九月为岁终,十月为授朔,此是时不合周法,三证也。
• 二、注明错简,指出误字 • 郑玄注经,发现经文有错简时,便在注中加以说明。
例如《仪礼·丧服》,《礼记·乐记》、《玉藻》诸篇, 错简很严重,只在注中谈到,而不擅自移换。其次,遇 着经文显有误字时,在注中但云:“某当为某,声之误 也。”也并不逞臆改字。这都反映他在校书过程中,是 怎样严密谨慎地处理疑难问题。
• 胡虔《柿叶轩笔记》云:
• 陆德明《经典释文》所载,其字句音训之 不同者各有意义,可以考见经师相传家法, 且多至二百三十余家,故足宝贵。
• 陆氏自称:“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 异同,校之《苍》、《雅》。”(《经典释 文自》43页 • 《经典诗文·次第》51页 • 《经典诗文·注解传述人》55页 • 《经典诗文·目录》109页 • 《经典诗文·周易》113页
• 一、广罗异本,仔细勘对
• 他在《管子叙录》中便说:“所校雠中 《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大中大夫卜圭 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 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 书五百六十四篇,以校。”
• 二、彼此互参。除去重复
• 他在《晏子叙录》中便说:“所校中书《晏 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 书五篇,臣向书一篇,臣参书十三篇,凡中外 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二十二篇, 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 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 有,以相定。”推之《管子》“除复重四百八 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孙卿书》“除复 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
• 三、校出脱简。订正讹文
• 《尚书》残缺最甚。《汉书·艺文志》称: “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 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 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 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 余,脱字数十。”他自己在《晏子叙录》 中指出:“中书以天为芳,又为备,先为 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
• 三、考辨遗编。审证真伪
• 郑玄在注经过程中,发现经文可疑,便考 定真伪及其年代。例如他从时令、官制等 方面,证明《礼记·月令》是秦代的作品, 为后人提供了辨伪的方法。后世谈到《月 令》的,如郑樵《六经奥论》、崔述《丰 镐考信录》,都说不是周时书,而晚出于 秦世,这是上承郑氏绪论而推衍出来的。
卷十四 月令第六
• 四、叙次篇目,重新写定 • 郑玄整理礼书,篇目次第,一依刘向为准。所以遍
注群经,独《三礼》有《目录》。《周礼》六篇, 依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编次,没有两样的 本子。《仪礼》十七篇,便依照《别录》的篇目次 第。至于《礼记》四十九篇,既条其篇目,又依刘 向《别录》,明其所属门类。《礼记正义》在每篇 标题下引郑氏《目录》云:此于《别录》属某门。 如《曲礼》属制度,《檀弓》属通论,《曾子问》 属丧服之类,一一指出,至便学者。郑玄通究三 《礼》,叙次篇目,也仍然是上承刘向遗法,而努 力去做的。
有钟鼎彝器款识,皆秦以前物也。人生周、孔千数 百年之后,何以能读周、孔时之钟鼎彝器?曰:幸有 《经典释文》多古书字为之证也。今之言小学者, 但知许叔重《说文解字》有功于篆学。不知《说文》 于小篆信而有征矣,其所采古文、籀文,十不存一。 又多据孔壁中遗经之文,大都皆周末相沿之字,非 孔子六经之旧简。故求之《说文》而不可通者,往 往于《经典释文》得之。想陆德明去古未远,当时 所见古书,必有所据也。如徐之古文作邾,它书所 不见也。
• 陆曰:“此是《吕氏春秋·十二纪》之首,后人删合 为此记。蔡伯喈、王肃云周公所作。”
[疏]正义曰:按郑《目录》云:“名曰《月令》者, 以其记十二月政之所行也,本《吕氏春秋·十二月纪》 之首章也,以礼家好事抄合之,后人因题之名曰 《礼记》言周公所作,其中官名时事多不合周法。 此於《别录》属《明堂阴阳记》。”此卷所出,解 者不同,今且申郑旨释之。
• 一、经注兼明。摘字为音
• 《经典释文·序录·条例》有云:“先儒旧音, 多不音注。然注既释经,经由注显。若读 注不晓,则经义难明。混而音之,寻讨未 易。今以墨书经本,朱字辨注,用相分别, 使较然可求。旧音皆录经文全句,徒烦翰 墨。今则各标篇章于上,摘字为音,虑有 相乱,方复具录。唯《孝经》童蒙始学, 《老子》众本多乖,是以二书特纪全句。”
• 六、每书校毕。写成《叙录》
• 他每校完一部书,便写成《叙录》一篇,主 要介绍作者生平行事、思想内容、写作价值, 以及学术的源流,雠校的经过。当时每书各有 《叙录》一篇,散佚甚早。今观《管子》、 《晏子春秋》、《孙卿书》(即《荀子》)、 《战国策》诸书《叙录》,尚可考见它的体式。 每篇举列全书篇目于前,然后继之以一大段介 绍文字。《晏子春秋》、《孙卿书》叙录,还 保存了《叙录》的原貌。
• 《曲礼上第一》:龟为卜,筴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 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 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
则必践之。”弗非,无非之者。日,所卜筮之吉日也。 践读曰善,声之误也。策或为蓍。○与音预,本亦作豫。 践,依注音善,王如字,云:“履也。”蓍音尸。
• 郑玄诠释诸经,也以勘对文字异同为先务。 他所采用的本子,校《仪礼》,有今文古文的 不同;校《周礼》,有故书今书的区别。他注 《仪礼》时,有的地方经文采用今文本,便在 《注》中说明“古文某作某”;有的地方经文 采用古文本,便在《注》中说明“今文某作 某”。注《周礼》时,在注中说明故书、今书 不同之处,也很详细。择善而从,毫无固拘。
• 又周有六冕,郊天迎气则用大裘,乘玉辂,建大常日月之章, 而《月令》服饰车旗并依时色,此是事不合周法,四证也。
• 故郑云“其中官名时事多不合周法”。 • 然按秦始皇十二年吕不韦死,十六年并天下,然后以十月为岁
首,岁首用十月时,不韦巳死十五年,而不韦不得以十月为正。 又云《周书》先有《月令》,何得云不韦所造?又秦并天下立 郡,何得云诸侯?又秦以好兵杀害,毒被天下,何能布德施惠, 春不兴兵?既如此不同,郑必谓不韦作者,以《吕氏春秋·十二 月纪》正与此同,不过三五字别,且不韦集诸儒所作,为一代 大典,亦采择善言之事,遵立旧章,但秦自不能依行,何怪不 韦所作也?又秦为水位,其来巳久,秦文公获黑龙以为水瑞, 何怪未平天下前不以十月为岁首乎!是郑以《月令》不韦所作。
• 三、依时先后,序次群经
• 《经典释文·序录·次第》有云:“《礼 记·经解》之说,以《诗》为首。《七略》、 《艺文志》所记,《周易》居前,阮孝绪 《七录》,亦同此次。而王俭《七志》, 《孝经》为初。原其后前,义各有当。今 欲以著述早晚,经义总别,以成次第。” 陆氏序次群经,依著述先后为定,这是符 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 四、考镜源流,各为叙论
• 陆氏上承刘歆、班固《七略》、《汉志》 体例,对所收十四种书,有条不紊地加以 介绍。使经传起源、传授本末、注家姓名、 音义述造,一一详叙,有裨于后学尤大。 所以《经典释文》的《序录》部分,乃是 全书的纲领,寓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微意。
• 清末吴大澂在《愙kè斋集古录序》中却指出: • 人生秦燔千数百年之后。何以能识三代文字?曰:幸
• 《士相见礼第三》:士相见之礼。挚,冬 用雉,夏用腒。左头奉之,曰:“某也原
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某见。”挚,所执以至
者,君子见於所尊敬,必执挚以将其厚意也。士挚用雉者,取其耿介, 交有时,别有伦也。雉必用死者,为其不可生服也。夏用腒,备腐臭 也。左头,头,阳也。无由达,言久无因缘以自达也。某子,今所因 缘之姓名也。以命者,称述主人之意。今文头为脰。
• 二、博征异说。存之音内
• 《条例》又云:“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 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蔓衍实繁。 世变人移,音讹字替。如徐仙民反易为神 石,郭景纯反锬为羽盐,刘昌宗用承音乘, 许叔重读皿为猛。若斯之俦,今亦存之音 内。既不敢遗旧,且欲俟之来哲。”可知 他搜集旧音,兼收并蓄,过而存之,留待 后人稽考,给古代音韵,保存了丰富资料。
第三章 陆德明整理文献的成就
• 陆德明(约公元五五O——六三。年),名元朗, 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隋炀帝时, 官秘书学士,迁国子助教。入唐,任国子博士。 广搜汉、魏、六朝音切,兼采诸儒训诂,考证 各本异同,写成《经典释文》三十卷以总会之。 它所音释的书,以儒家经传为主,再兼及其他 书籍。计有《周易》、《尚书》、《毛诗》、 《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 传》、《公羊传》、《毂梁传》、《孝经》、 《论语》、《老子》、《庄子》、《尔雅》共 十四种。
• 四、整齐篇章,定著目次
• 例如《礼经》十七篇,定著《士冠礼》第 一,至《少牢下篇》第十七。《晏子》八 篇,定著《内篇谏上》第一,至外篇《不 合经术者》第八。《孙卿书》三十二篇, 定著《劝学篇》第一,至《赋篇》第三十 二。这一类的篇目次第,今天还保存着。
• 五、屏弃异号,确定书名
• 例如一部《战国策》,有许多不同的名称。 他在《叙录》中谈到:“中书本号,或曰 《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 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 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 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可知不少 古书,原来没有一定的名称,是由他在校 书时重新定下来的。
• 刘向(公元前七七年——前六年),本名更生, 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 (刘交)四世孙。曾任谏大夫,敢于直言。成 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其子歆,
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同时受诏校
书秘阁。向既撰成《别录》,歆又奏上
《七略》,为中国校雠学开辟了道路,奠 定了基础。
• 刘向在校书过程中,针对这种严重情况, 做了几方面的细致工作:
• 五、条理礼书。普加注说 • 郑玄从事校雠,以整理礼书的功绩为最大。《后汉
书·儒林传》云:“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马 融作《周官传》,授郑玄,玄作《周官注》。玄本 习小戴《礼》(此指小戴所传之《礼经》,即今之 《仪礼》。——引者),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 故为郑氏学。玄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 通为三礼焉。”(附见《董钧传》。)“三礼”这一 名辞,虽始于马融、卢植,但通贯三书成为“三礼 之学”,那是从郑玄开始的。“三礼”中保存了我 国古代的制度、礼文,是古史资料的渊薮。今天仍 必以郑注为依据,才能理解其中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