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 1.3.4:营运资金(知识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一创业培训
1.3 营运资金
1.3.1 营运资金内涵
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差额。
营运资金管理,也就是现金、有价证券、应收款项和存货资产等流动资产的运行管理,以及为维持这些流动资产而进行的融资活动管理。
(一)运营资金的计算
营运资金量=上年度销售收入×(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
其中:营运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
周转天数=360/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预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预收账款余额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预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预付账款余额
应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应付账款余额
营运资金需求量=营运资金量-自有资金
(二)营运资金的特点
(1)短期性
(2)多样性
(3)波动性
(4)灵活性
(三)营运资金的作用及重要性
营运资金的作用,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的和最终的目标应该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即企业价值最大化。
通过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可以在充分满足生产经营活动周转需要并充分考虑企业财务安全性的前提下,一方面保证企业资金的充分流动性,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保持良好的偿债能力、防止企业破产以及
增强企业筹资能力;另一方面加快营运资金周转速度,减少持有成本,努力实现尽可能多的持续、稳定的利润和现金流量,降低投资风险。
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可以不断提高营运资金的利用水平和周转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营运资金的周转是固定资金及整个资金周转的基础。
企业的经营活动由采购、生产、营销三个核心流程组成,营运资金从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即采购起投入,经过生产流程,在营销流程收回,其占用和周转伴随着业务流程运作的全过程。
每完成一项流程要占用一定的营运资金或者耗用一定的营运资金周转时间。
固定资产的价值通过周转分次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通过产品的销售而最终实现。
在此过程中,营运资金是实现价值转化的有利工具,它将以固定资产形式存在的价值与流动资产的价值进行捆绑,然后通过生产、销售、回款等环节,最终转化为货币资产。
这些货币资产中包括原有流动资产的价值、原有固定资产的价值和新增加的价值,并且可用于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或者增加流动资产规模而投入到下一次资金循环中。
因此,营运资金周转是固定资金乃至整个资金周转的依托。
只有营运资金周转才能带动固定资金周转,实现企业全部资金的良性循环。
1.3.2 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方法
(一)改变营运资金管理理念
当前企业对营运资金管理主要侧重于强调企业资产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降低企业的资金占用等,而忽略了营运资金结构的管理,缺乏系统有序的管理。
企业强调积极回收货款,减少应收账款占用,降低盈利性的货币资金的持有量等, 但对如何有序地安排营运资金及如何处理好营运资金与其他形式资金关系缺乏研究,造成企业资金流动不协调。
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必须改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资金良性周转。
首先要制定资金使用计划,根据生产经营目标确定流动资金与长期资金需求计划,并综合考虑企业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等因素合理安排资金规模与结构,维持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的均衡状态。
其次要加强营运资金预算管理工作,根据资金需求与生产经营活动制定资金预算,保证营运资金的弹性,避免因刚性过高导致转换成本偏高,增加企业整体资金成本,降低经营效益。
同调整与改善营运资金结构。
要综合考虑财务风险安排流动资金,企业在进行规模扩张等投资行为时要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保持适当数量的流动资金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减少这些行为导致流动资金减少而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
而且,从财务风险的角度考虑,要控制将通过流动负债所得资金用于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以及其他长期投资等项目。
总体来讲,要通过调整营运资金使用结构降低财务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二)合理安排资金来源
企业应合理安排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
其次企业应合理安排流动资金和流动负债的比例。
(1)充分利用长期负债的杠杆效应,同时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众所周知,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利用负债,通过财务杠杆可以获得额外的利益。
资本收益为指人们卖出股票(或其他
资产)时所获得的超过原来为它支付的那一部分。
资本收益等于企业总资本的投资收益与企业债务资本的负债利息的差额。
因此,在对风险、成本与收益相权衡的基础上,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应考虑使用长期负债这一有利的资金来源。
(2)适当增加流动负债特别是短期借款的数额。
短期借款的利率要低于长期借款的利率。
长期借款较多时增加企业偿还利息的压力,所以应适当增加短期借款的金额,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
(3)优化流动资产各项目的结构。
在企业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例确定后,要保证流动资产的有效运作,就要求流动资产各项目之间保持数量上的合理并存、时间上的依次继起并实现消耗的足额补偿。
(4)加强企业现金管理。
企业日常库存现金比较多,必要的库存现金可以满足企业交易、投资需求,预防意外现在支付风险。
但如果企业库存现金过多,又会因这些资金闲置,未能投入周转无法取得盈利而遭受损失。
(5)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企业内控制度对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拥有一套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促进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最大限度的减少管理人员随意支配现金的机会,进而努力实现降低企业现金持有量的目标。
对各种开支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对各种容易产生浪费的开支要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统一管理资金,统一调配使用资金,可以采用收支两条线的现金管理模式,做到集权、分权相结合。
当前很多大型集团企业采用的是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在银行分别设立收入户和支出户,收入户由资金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企业发生的货币支出则由支出户支付,收入户依据以收定支和最低限额资金占用的原则向支出户划拨资金,这样就避免了现金坐支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6)准确评价资金需要量。
企业必须控制好库存现金数量,减少企业闲置的现金,提高资金收益率。
运用成本分析模式确定现金最佳持有量,不考虑管理费用和转换成本,只考虑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及短缺成本,在这种模式下最佳现金持有量就是持有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与短缺成本之和最小时的现金持有量。
现金持有量越大,机会成本越高。
机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成正比例关系。
(7)加短期投资。
当企业所持现金超过最佳现金持有量时,应该考虑对于富余闲置的现金进行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是指企业的对外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主要是指有价证券投资。
短期投资具有收益性、流动性、风险性。
企业从事有价证券投资的基本目的,是要在不损害企业营运资金正常需求和运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闲置的资金去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短期投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企业只能用剩余的资金进行短期投资,以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合理的投资组合,包括: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证券组合,分散投资风险。
②对各种准备投资的证券的收益及风险进行仔细分析,不盲目跟从;要保证短期投资的流动性,必须做到见好就收,否则会损害企业整体的资金运作计划。
③我们也可以利用短期有价证券投资模型,如:鲍莫模型、米勒-欧尔模型等来确定企业短期投资与货币
资金之间的转换关系。
与货币资金持有量模型一样,在采用短期有价证券投资模型时,也应注意模型的适用条件,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有价证券的投资数量与投资时机。
(8)加强银行资金的管理.加强银行资金管理,减少活期存款数量,开通活期账户协定存款功能,短期不用的银行资金可以做七天通知、购买短期理财产品等。
利用银行不同期限的存款进行资金运转。
可以利用通知存款方式,即银行为更多的吸收企业存款而推出的灵活便捷的方式,开户便利,一次性存入大额款项后,针对分批次使用的资金,只需要提前几天(通常为一天或者七天)通过电话通知银行,将该笔款项资金从通知存款账户转入活期账户,余额的利息将从原存款存入起始日开始计算,并继续使用原存款利率。
期限短风险低的产品随时可以动用的资金形式,但收益却高于活期存款数倍。
还可以利用投资债券和委托贷款投资。
加强票据管理,企业货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银行承兑汇票进行支付,通过承兑付款企业可以获得短期银行融资额度,减少银行贷款的利息支出,获取承兑期限内的银行保证金利息收入。
企业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后要及时背书转让,提高票据周转速度,也可以降低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充分利用网上银行为资金结算提速,企业财会人员不用花费时间去银行排队就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做到付款、转账、汇款及银行咨询服务等。
网银的使用方便了企业的资金管理,又可为企业节约许多人力、财力。
(9)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对外销售产品、材料、供应劳务等而因向购货方或接受劳务方收取的款项。
1)对客户进行信用评定。
首先设定信用等级的评价标准。
企业应在财务部门中设置风险控制员,通过风险控制员对供应商、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建档,并进行信用等级设置,对处于不同等级的客户实行不同的信用政策,减少赊销风险。
根据对客户信用资料的调查分析,确定评价信用优劣的数量标准,以一组具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的若干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产权比率或资产负债率、赊购付款履约情况等)作为信用风险指标,根据数年内坏账的情况,分别找出信用好和信用差两类客户的上述比率的评价值,依次作为比较其他客户的信用标准。
其次利用既有或潜在客户的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各自的指标值,并与上述标准比较。
比较的方法是:若某客户的某项指标等于或低于差的信用标准,则该客户的坏账损失率增加10个百分点,若客户的某项指标值介于好的与查的之间,则该客户的坏账损失率增加5个百分点,当客户的某项指标值等于或高于好的信用标准时,则该客户的这一指标无坏账损失率,最后,将客户的各项指标的拒付风险系数累加,即作为该客户发生坏账损失的总比率。
再次进行风险排队,并确定各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
依据上述风险系数的分析数,具体划分客户的信用等级,如累计拒付风险系数在5%以内的为A级客户,在5%至10%之间的为B级客户等等。
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分别采取不同的信用政策,包括拒绝或接受客户信用订单,以及给予不同的信用优惠条件或附加某些限制条件等。
对信用标准进行定量分析,有利于提高企业应收账款投资决策的效果。
但由于实际情况错综复杂,不同企业的同一指标往往存在很大差异,难以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
因此,要求企业财务决策者必须在更加深刻地考察各指标内
在质量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经验,对各项指标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
1.3.3 本章总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营运资金的内涵,内容包括运营资金的计算、特点及其作用。
重点讲述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方法。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读者能够了解改变营运资金管理理念以及能够合理安排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