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芍栽培技术
作者: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年第10期
白芍,又名白芍藥、金芍药等,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常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等症。

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等地区。

白芍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喜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质壤土。

每年3月萌发出土,4—6月为生长发育旺盛时期,8月上中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是采收最佳时期。

种子为上胚轴休眠类型,播后当年生根,再经过一段低温时期打破休眠,翌春破土出苗,种子寿命约1年,发芽率45%左右。

一、品种分析
(一)植物形态
白芍,多年生草本,无毛。

根肥大,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黑褐色。

茎直立,基部有数枚鞘状膜质鳞片。

叶互生,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叶为三出复叶。

花数朵,生茎顶和叶
腋,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或粉红色。

蓇葖果呈卵形或卵圆形,花期5—6月,果期6—8月。

(二)性状
材性状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

面类白色或淡棕红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踞显,射线放射状。

气微,味微苦、酸。

(三)药用价值
白芍有解痉、镇痛、抗炎、抗心肌缺血等药理作用。

白芍应用较广泛,有学者认为其作用类似人参。

野生品种与栽培品种作用相似。

对中枢有抑制作用,可解热降温、镇静催眠;具有解痉、抗炎、抗溃、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耐缺氧、降血压、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保肝、抗诱变抗肿瘤、抑制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神经接头去极化等作用。

(四)生物学特性
白芍适宜温和气温,喜阳光充足,背阴地或荫蔽度大则生长不良,产量不高。

耐寒,山东、河北等地种植,冬季培土能安全越冬。

抗干旱,怕潮湿,怕积水,雨水多易引起根病发生。

对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深厚。

以沙质壤土、夹沙黄泥土、冲积壤土为好。

忌连作,隔3~5年才能种植。

二、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白芍宜种于排水便利、地势较平坦的细沙黄土和大岩黄土地,黏重土和岩砾土均不宜栽种。

收获后即将土翻挖50~67cm深,使土晒泡,到8月复翻1次,拌牛粪或塘泥,沟泥2500~5000kg作基肥。

(二)繁殖方法
1.种芽选择。

要想种植出品质优良、药用效果好的白芍,首先应进行优质品种选择。

白芍的采收期和选种期具有一致性,一般在秋季。

采收时,将成熟的白芍挖出,再将芽头下部的根系去除,剩下的红色芍头便是白芍的种子。

芍头可以分为若干种块,其中的芽头以3个为最佳,如此可保证白芍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因为种植过于密集而出现生长不均衡的状况。

另外,需
要注意对芽头厚度的处理,应切成适当厚度,以确保白芍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充足的养分;对种芽进行妥善的储藏,防止因保存不当而枯死或者提前生长。

2.繁殖方法。

主要用芽头繁殖,也可用种子育苗。

种子育苗一般3年才能开花,4~5年方能收药,但退化轻,病害也少。

芽头繁殖一般2~3年可收药,退化较重,病害较多。

为了缩短栽培时间,多用芽头繁殖,较少用种子繁殖。

芽头繁殖采收时,将刨出的芍根齐芽头以下5~6cm处切断,根部入药,芽头做种秧。

将芽头纵切成数块,留作繁殖材料,每块以有3芽苞为好。

块大成活率高,但根多、细小,质量差;块小虽然成活率低,但根少、粗大,质量好。

芽头切开后,稍晾1~2d,待切口愈合后,呈棕红色时栽植。

秋栽在寒露节前后,春栽在春分至谷雨节。

秋栽较春栽好,秋栽先长根后发芽,成活率较高;春栽先发芽后长根,成活率较低。

栽前先选地,施足底肥,深翻整地,而后开沟做埂,埂高17~20cm,埂宽40~50cm,在埂上按株距30~40cm开穴,将芽头向上放入穴内,覆土5~6cm,栽好后顺沟浇水,以能涸湿种秧为度。

春栽半月左右出苗;秋栽当年不出苗,翌年春才出苗,约需种秧100kg/667m2。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杂草是各种作物栽种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白芍越冬后,如果不及时去除杂草,容易导致白芍营养不良,这将对白芍的药用价值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及时去除杂草。

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除草方式,以求实现精准除草,保障白芍的健康生长。

2.追肥。

因白芍喜肥沃的土壤,故除了施足基肥,在栽种后一两年内要结合田间套种进行追加肥料。

白芍在第3年后将进入生长旺盛期,此时所需的肥料和水量是急剧增加的,需要对施加肥料的次数和配方统筹考虑,每年至少进行3次施肥。

在3月份苗长齐之后进行第1次施肥,主要施的是畜土杂肥,并添加过磷酸钙和饼肥;5个月后进行第2次施肥,结合浇水,施加一定量的尿素;第3次施肥在12月中旬,施加过磷酸钙和肥饼及复合肥,采用的是穴施的方式,深埋芍头周围。

翌年春进行开沟追肥,施加高磷复合肥。

3.排灌。

白芍喜旱怕涝,一般不需灌溉。

严重干旱时,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

多雨季节应及时清沟排水,减少根病。

4.培土。

进入11月中旬,白芍的茎叶会慢慢枯死,此时可以用镰刀将植株割下,采用机械扶垄的方法,将白芍根系培植到16cm厚的土层中,帮助白芍安全度过寒冷的冬季。

在第2年春季3月下旬,再将白芍根部的土扒开,露出一半的根部,晒5天后,白芍的须根部位会萎
缩,这样养分全部集中于主根部位,供主根生长所需。

之后需要施加肥料,防止地下害虫,并覆土壅根。

三、病虫害及防治
(一)病害
1.叶斑病。

常发生在夏季,主要危害叶片。

病株叶常早落,生长衰弱。

防治方法:发现病叶及时剪除,清扫落叶,集中烧毁;发病前及发病初期喷1:1:100波尔多液或5%退菌特800倍液。

7~10天喷1次,连续多次。

2.灰霉病。

危害叶、茎、花等部位,多在开花后发生。

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病较严重,叶片枯萎脱落,植株生长衰弱。

防治方法:清除被害枝叶,集中烧毁,雨后及时清沟排水,加强田间通风、透光;选无病芍芽作种,并用65%代森锌300倍液浸泡10~15分钟后栽种。

发病初期喷1:1:100波尔多液,10~14天喷1次,连续3~4次。

(二)虫害
1.小地老虎及其防治方法:可用90%敌百虫100g拌入炒香的茶籽饼5kg作毒饵,撒入田间诱杀。

2.蛴螬及其防治方法:5—9月危害严重,幼虫咬食白芍根部,使根部表面形成许多斑孔,影响产量和质量。

可用乐斯本浇灌。

四、采收加工
(一)采收
白芍过去多系4~5年收获,现在由于多施肥,一般2~3年采收。

白芍种植时间若五六年以上,则有脱壳(栓层皮脱落)现象,切片不光滑,品质变次。

以大暑前4~5天采挖最适宜(北方地区可推迟)。

这时采挖100kg鲜白芍可晒干货50kg。

逾期挖的晒干货40kg,提早采挖影响产量。

白芍过了大暑开始在土内发芽,只有大暑前后个把月是白芍的休眠期,其他时候都在生长,因此收获必须及时。

采收最好选择雨后天晴土壤湿润时进行,先齐地割去苗子,然后用耙头一行行翻挖,挖时注意不要伤断肉根。

(二)加工
加工时,将采挖的白芍去掉毛须,选出种蔸,按大小分开堆放,用冷水洗干净(不能洗脱皮,否则变红色)。

如果白芍晒蔫了,需放入冷水中浸10~20分钟,使其恢复原状。

洗好后,用大锅把水烧开,将白芍倒入锅内,水以超过白芍4~7cm为度,然后盖好锅盖,不断地加火,水开后,翻动2~3次,待冒出小气泡时,抽出1根白芍验看,若有0.2cm 厚处变了色,即捞起浸在冷水中。

一锅水煮3次就要换水。

浸后用竹片刨去粗皮,刨时不可太重,如刨去白肉,不但出货率少,而且皱皮,影响质量。

刨后放入清水中洗干净,然后用煤火烘烤(火不宜太大和有烟,否则起泡黑皮),随后在太阳下晒2天,摊放几天后再晒,中午太阳猛烈时,用簟子盖1小时,以免晒皱皮。

晒或炕至九成干时,用刀切去头尾,再分等晒至全干即可。

[责任编辑:王芳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