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1.先用音叉示范“造声” ,再请同学们利 用身边的饮料瓶进行 “造声比赛” 。鼓励他们 大胆创新,造出与他人不同的声音。 注意提醒学生边实验边思考: (1)你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 (2)你的发声物体属于固体、液体、还是 合 气体? 2.请同学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思考: (3)你观察到物体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 什么不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 作 么? (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比 较、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3.请同学们都体验一下人说话时声带的 探 运动。 4.出示音叉, 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其 发声时是否也在运动? (按同学们提出的方法演示后鼓励:其实 物理学家们也常常利用一些直观的、 易观察的 现象, 把一些微小的, 不易观察的现象表现出 来。 ) 与老师一同模拟 通过实验或生活体验大多数同 学都会赞同,少数同学可能提出 疑问。 5.引导同学们用手模拟音叉的运动特点, .... 指出物理学中称其为“振动” 6.追问同学们,是否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 动? 7.针对同学们可能提出疑问,进行讨论后 3 统一认识。 8.引导同学们进行归纳总结: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 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 源 直观的模 拟,增强了学 生对“振动” 的感性认识。 所有学生都动手体验 可能建议:用手摸、靠近水面 观察水面溅起水花,或观察到讲 可能回答: 物体发声时在 “运 动” 并可能举例: 。 用手感觉自己 说话时声带在动,瓶中的水静止 时不发声,摇晃使之运动时,就 能发出声音等。 通过集体 感受,可以把 一个学生的发 现转化为全体 学生的学习资 培养学生 的合作精神. 学生积极尝试各种方法使饮料 瓶发声后回答问题。 可能有的创新发声方式有: 1:摩擦瓶体; 2:吹瓶口等。 选择身边 的简易材料实 验,体现了探 究教学的开放 性和创造性
教 学 目 标
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jcxt ● ● 感受自然世界中声音的美妙和有趣,从而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具有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并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探究精神。
教学的重点: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 点 难 点
教学的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评估的能力。体验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3. 请同学们通过比较前后两次的答题情况, 究 思考在游戏中得到的启示。 可能通过比较在声音大小和 距离相同的情况下, 第一次声音 在空气中传播, 答题者听不清说 话声,有了土电话后,答题者能 够听清,总结得出: “声音可以 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结论。 可能有:通过一次实验并不 4.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鼓 励他们提出不同观点。 能说明声一定能在固体中传播, 应该选用不同物质, 做三次或三 次以上的实验。 通过同学间的 相互评价培养学 生敢于提出自己 见解的探究精神。 进一步培养学 生分析、比较能 力。
声现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现象之一, 但学生对声现象的认识大都属于生活层面的感性 教 学 思 路 认识。另外由于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法不久,实验探究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 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声现象的感性认识,在激发学 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使他们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 分析、评估等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以及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评 估的能力。并最终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四、本课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在 探 谈收获以及提出疑问。 本节课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鼓励他们通 过提前预习或上网查询找到答案。 课后思考: 究 1、苏东坡有诗曰: “若言声 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 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 听?” 。苏东坡的诗句揭示的物 理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2. 请同学们利用课 后时间相互合作,设 计一个测量声音传播 速度的方案,并动手 分别测量晴天和雨天 的声速,比较一下看 引导学生利用课 余时间继续探究, 达到拓展课堂空 间的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 生提出问题能力, 并提倡学习方式 的多样化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袁乃玉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
科学探究型
课型来源
上海科技出版社实验教科书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实验探知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经历探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过程,体验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台上的仪器, 提出下图所示方案: 源。
究
教学 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 (一)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1.媒体出示: 想一想: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 们的耳朵中,假如没有空气,我们周围真的是空 无一物的“真空” ,声音还能传播吗? 请提出你的猜想,并简单谈谈你猜想的理 由。
合
2.介绍 “声传播演示器” 启发学生设计实验, 逐渐进入时,声音又慢慢变大”的 察 能 力 和 分 析 , 现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 推理能力。 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 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的实验结论。 3.将复读机前放一只点燃的蜡烛,并播放提
作
先录好的一段话: “XX 班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 你们的朋友 XXX,首先祝你们学习快乐!你们知 道声音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吗?我们又是怎 样听到声音的呢?请你仔细观察蜡烛的火焰, 然 后动脑筋想一想。
6
它们是否相同?如果 需要老师的帮忙,请 告诉老师。
7
学生模拟请别人不要说话的动 作。 猜想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充分利用学 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设计 出多种方案,如:用两个硬币在水 中敲击,看是否能听到声音。 培养学生分 生的 “前知识” 。
4.引导同学们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如可 能有学生怀疑:硬币在水中的敲击声是通过手臂 传播出来的。 思考“如何控制变量,让发声体 在水中悬浮” 。
空气中能听到声音 (如图所示) 发 音 盒 能 很 方 便 ,
6.建议同学们在课后对其它液体的传声,继 续进行实验探究。
(三)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1.小游戏:请一名同学站在讲台前答题,另 合 一名同学站在其背后,出示标有“捏鼻子” “举 手”等动作的题板(如图所示) ,第三名同学站 到教室后面小声读题,答题者相应作动作,如果 .... 作 听不清楚,可以猜测着做动作。其它同学评判其 积极参与游戏。 动作是否正确。老师在黑板上记录答题情况 2.发现答题学生出现很多错误后,老师提供 探 “土电话” ,请其再次答题。 在游戏中学习 到知识, 学生可能 更有兴趣。
可能的猜想有: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 为据说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自由 交谈,原因就是太空中是“真空? 2.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一段距离后便 听不到, 或许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 得更远。 认真观察“随着钟罩中气体的 减少,声音逐渐变小,当气体重新 培养学生观 培养学生猜 想的能力, 初步 认识到猜想与 假设在科学探 究中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
教学 器材 教学 方法 过程 设计
饮料瓶、音叉、乒乓球、声传播演示器、水杯、复读机、蜡烛、多媒体辅助器材等。
以实验探究பைடு நூலகம்主、综合运用讨论法、讲授法等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 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1. 请同学们欣赏“牧羊曲”片断,要求他们 听完后指出乐曲中包含哪些种声音。 导 入 新 在老师充满激情的叙述 课 2.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带给我们 美的享受;而建筑工地的噪声几乎无孔不入,又 让我们感觉到有些烦恼。可以说从我们呱呱坠地 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有声的 世界” ! 中,产生走进“声的世界”进 行探究的欲望。 仔细聆听后回答问题。
有声的世界
创 设 情 境, 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和求知 欲望。
2
程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妈妈的轻声叮聆,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老师 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学到了知识。从这一节课 开始,老师将引领大家走进“声的世界” ,让 我们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中所蕴藏的 奥秘和规律进行探究。 3. 先请同学们提出关于声音感兴趣的问 题。 (本节课首先从其中最简单的问题开始 研究,对于其它的问题,欢迎同学们通过查阅 资料的方法提前了解) 板书课题: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有: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为什么狗的耳朵很灵敏? 3、 录音机是如何将声音保留下来 的? 4、 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小时侯与长 大后声音不一样?„„ 初步培养 学生提出问题 的能力和意 识,
析评估的能力。 体验控制变量 的研究方法
4
过程 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5.向学生展示:用塑料袋将发音盒与小磁铁 包在一起,再通过增减吸在磁铁上回行针的多 少,从而达到将它们调节在水中悬浮的效果。 ..
观察音乐盒在水中悬浮时, 在 得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的结论。
包有小磁铁的 的调节浮沉。
5
过程 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5.启发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应该 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
可能有: 每次实验的声音大 小要相同; 读题人和答题人的距 离要相同; 要防止答题人看到说 话时的口形等建议。 归纳总结:
进一步加强学 生对控制变量这 一研究方法的认 识。
6.充分鼓励同学们的建议,引导同学们进行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归纳总结。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介 三、了解声音的传播的有关知识 合 1.简单介绍光的传播速度很大,请学生阅读 落实“从生活 教材中有关“声音的传播”的内容后,思考: 为 什么节日放礼花时,站在远处总是先看到礼花, 作 后听到声音? 阅读自学后回答问题 走向物理, 从物理 走向社会” 的新课 程理念 质。
观察蜡烛火焰的晃动并思考问 题。 多样化的教 学手段能活跃 课堂气氛, 提高 课堂效率。 了解形成听觉的原因及声音是 通过 “声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
探 4.将蜡烛的火焰类比成耳朵中的鼓膜,帮助 .. 学生理解形成听觉的原因。再媒体播放“声波” 课件 (二)探究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1.请有钓鱼体验的同学回答:如果你在发现 究 鱼快要上钩时,有人大声说话,你会做出什么动 作? 2.通过这一现象,同学们有怎样的猜想? 3.请学生设计“探究声音是否能在液体中传 播”实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