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一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潜水员潜水时身上背的钢瓶里装的既不是纯氧,也不是 普通的空气,而是一种特殊的空气——人造空气吗?过去,潜水员潜入深 海时携带的就是普通空气,许多潜水员浮出水面时会无缘无故地死去。 后来研究发现,这是因为深海的压力很大,吸入体内的氮气随着压力的增 大大量溶解在人体的血液中,而当潜水员由深海上浮到水面时,压力猛然 下降,血液中的氮气就纷纷从血管内逸出,血管内会形成气栓,从而使血 管堵塞、血流不畅,导致潜水员死亡。
5.(1)如右图所示,小明同学在做“检测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成分”的实验。 小明是在检测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 C (填字母)。
A.水蒸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
(2)用注射器将100 mL人体呼出的气体压入一锥形瓶内的20 mL澄清石灰 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同样的方法将100 mL空气压入另一锥形瓶内 的20 mL澄清石灰水中,请说出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并解释原因:
推论是( C )
成分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氮气 78% 78%
水分 较少 较多
A. 人体通过呼吸能够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分
B. 人体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只有部分进入了血液
C.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的比例多于氧气
D. 氮气几乎不参与人体的呼吸作用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 左移 (填“左 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 的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原因是 植物发生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请以“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课题,按照科学探究的一 般思路设计一个完善的实验方案。 答案:略
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因为空气中虽然有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含 量很低,100 mL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极少, 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 。
拓展题(选做) 6.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 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 光合 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实验 — 续 燃 烧 ,② 中 化 ,④ 中 澄 清 石 ⑥中玻璃片表面有
现象
木条熄灭
灰水变浑浊
水雾生成
实验 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少,二氧化碳 结论 含量多,水蒸气含量多
典型例题 例2 关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B )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 B.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呼出的气体在干冷的玻璃片上有 水雾 D.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 吸收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 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 通过亲身参与“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初步应 用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实验探究,体会对比法在实验过程中的应用。 2. 初步学习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3. 初步学习规范书写实验报告。 4. 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经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等 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
识点二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生成与整理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提出问题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猜想与假设
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 水蒸气的含量可能不同
气体
收集气体
吸入的空气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直接取样
呼③中无明显变 ⑤中无明显变化,
基础题 1. 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 成的。在集体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引一下”。 就“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 A. 进行实验 B. 猜想与假设 C. 收集证据 D. 结论与解释
2. 在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向玻璃哈气,再擦就会使玻璃变得更干净了。 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B ) A. 二氧化碳 B. 水蒸气 C. 氮气 D. 氧气
知识点一 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生成与整理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表达与交流
反思与评价
结论与解释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典型例题 例1 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石蜡蒸气才能燃烧。 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B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结论与解释
3.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二 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其主 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探究内容
实验方法
二氧化碳 将 澄 清 石 灰 水 分 别 倒 入
含量是否 盛 有 空 气 和 呼 出 的 气 体 的
相同
集气瓶中,振荡并观察现象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 氧气含量 盛 有 空 气 和 呼 出 的 气 体 的 是否相同 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水含量是 否相同
取两片干冷的玻璃片,向 其中一片呼气,另一片放在 空气中,观察现象
判断依据 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燃着木条的火焰是否熄灭
玻璃片上是否有水雾
提升题
4.下表是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比较,由此不能得出的
潜水员潜水时身上背的钢瓶中的气体成分是依据什么确定的?怎样才能 预防“潜水病”呢?
课后释问
潜水员潜水时身上背的钢瓶中的气体成分是依据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 成分确定的。要预防“潜水病”,应该寻找一种性质和氮气差不多,在高 压环境下仍然难溶于水的气体来取代氮气。科学家想到了“氦”,因为 氦极难溶解于水。于是,人们把普通空气中的氮气除去后,把氧气和氦气 按照1∶4的体积比混合起来,就制成了人造空气。潜水员吸入这种人造 空气,即使潜到水下一百多米,浮出水面时也不会患“潜水病”。这种人 造空气的密度只有普通空气的1/3,吸入起来比普通空气轻松得多,可以 减轻人呼吸的困难,因而这种人造空气还被用来治疗支气管哮喘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