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游之五十:郭峪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村落游之五十:郭峪村
前往皇城相府之前,便路过看见了郭峪城,因为要赶早游皇城相府,便没有对郭峪城有过多的注目。
游过皇城相府后,回返时便进入了郭峪城。
早就听说,郭峪村也要收门票,但我们从大路走进,一路未见售票者和收票者,这也许是为了春节吉利,免费让游客游览。
郭峪村是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据记载,郭峪村曾在明崇祯五年(1632年)数次被流寇蹂躏,乡人惨遭屠杀,死残八九。
明崇祯十一年(1638),村绅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修建了郭峪城。
是年农历正月十七动工,十月峻工。
城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
城堞450个,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有木亭。
为辅助城墙又增建窑洞,一便居住,一便防守。
窑凡三层,共628眼,具有居住与防守功能,所以,是中国罕见的蜂窝城墙。
这些窑洞具有战时贮存军械、粮食、药材和藏兵的功能,比普通民居更具防止火攻的功能,体现了建城者的聪明才智。
城墙上置有城防铁炮数十门。
郭峪城明清两代,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共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加之商贸发达,民居修建成一时之盛。
现仍有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40院、1100余间。
上世纪末,中国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曾为郭峪亲笔题词:“中国民居之瑰宝,雉堞高城郭峪村”。
汤帝庙:俗称大庙,位于西城门内,址高28米,为村之社庙。
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创修,明正德年间(1506--1522)扩建,嘉靖年间曾毁于火灾,修复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又拆旧整修。
全庙分上下两院,规模宏大,庄重肃穆,气势非凡,上院前沿有石栏,中有石梯可通上下。
北面为正殿,面宽九间,进深六椽。
东西殿各三间,角殿各三间。
下院东西两面为两层楼房,各下下10间,上为看楼,下为住房及客房,南面上为戏台,下为山门,两旁又各有角楼,为储藏室,门外西侧有钟鼓楼。
旧社会此庙为村社活动场所,村内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商定和办理。
民国年间,村公所设于此庙。
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在这里禁烟禁赌。
新中国成立后,敢曾在此设立村、乡公所、大队部、保健站等。
豫楼:位于村之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郭峪城同为防御农民起义军的军事建筑。
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七层建筑。
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墙厚0.8米。
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构成。
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共两条,均可通向城外。
第二层为五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泽州庠生王珩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个。
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
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
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
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铎铃,于风中叮呼作响。
楼四角垂直,四墙平展,数百年风采依旧。
豫楼之“豫”即防御、居安思危之意。
楼与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为蜂窝把,结构得体。
楼雄居城中,登顶可了望方圆数十里。
白云观:具有“山上山,庙中庙”的奇特景观;号称“无梁庙”的文昌阁,高踞于苍龙岭上的松涛云海之中,登临有如入仙境之感。
陈家花园:座落在郭峪村北门外三槐庄,这组建筑居住部分在坡上部,院内有居室、轩厅、书房、望景厅、眺台及厨房等,俗称上花
园,大门已毁,二门门额为“麟图衍庆”,“岁次己未蒲月初三日题”。
上花园住宅,东立面造型活泼,变化丰富,向东开外窗,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构图美。
坡下,靠河滩是以树木花卉为主的园地,俗称下花园。
花园隔樊溪对着苍翠秀美的松山,园门题额“拱翠园”。
下花园内原有鱼池、假山、水塘、葡萄架,有桂花树、枣树、柿树,还专辟一个花圃,种蔬菜、花卉和一部分药材供给家用。
这里满目秀丽,临溪听泉,陶冶情操,是一处居住、休闲、观景的佳地。
上下两园地势高差很大,有层层错落的台阶转折上下。
侍郎寨:也是一个花园式建筑群。
当年侍郎寨的西寨门建在山坡西北角的樊溪东岸,进入寨门,先要从溪边曲折弯转踏上约3米高的层层石阶。
寨门是个高大的木牌楼门,左右一对石狮,门额上题有“山环水绕”四个大字。
木牌楼背后紧靠城墙,相对的是券形城门洞。
进入城门,有约20米曲折的爬山廊,将人引到侍郎府下的四合院,然后从院的侧门出来,折转进到侍郎府。
侍郎府有六座大院,它们南面还曾有张氏宗祠和一座尼姑庵,后改成关帝庙。
这里地段较宽,原建有花园,种植花草树木,有清泉活水自然流淌,景色幽雅。
古村郭峪有明代地道,这条古地道开挖于明朝末年,为郭峪城的附属防御工事,战乱时代是重要的隐蔽、转移通道。
郭峪明代地道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已经坍塌。
陈氏、王氏、张氏、范氏、卫氏等等均是郭峪城内的名门望族,他们的院落也都是古代民居的杰出代表。
郭峪村现存“老狮院”、“小狮院”、“陈氏十二宅”、“王家十三院”等明清官宅民居40多院1100余间,其中有清朝名相陈廷敬的九世祖居,被我国古建专家称为“中国民居之瑰宝”。
“老狮院”之名,取自于大门外的两座石狮,“小狮院”的得名游客也就不难理解了。
“老狮院”是陈廷敬的祖居,在中道庄另辟新居之前,陈氏先辈就居住在这里,门楣上多达三层的木制匾额间书写着陈氏家族过去的辉煌与荣耀,青青的石条台阶、被岁月冲刷成黑灰色的门柱与斗拱记载着陈氏家族的沧桑。
据说,郭峪村比皇城相府更应该是城,因为皇城相府是私人大院,而郭峪城的城墙防御功能更为完备,它才是真正的城。
郭峪村的民居
数量比皇城相府要多,修善比皇城相府也早,但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却远远落后于皇城相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种遗憾的背后包涵着多少种因素:观念方面的、利益方面的等等。
当看到对面的皇城相府每日游人如织,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郭峪村的村民有何感想?“亡羊补牢”,我看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好在,郭峪村的村民已经想到了这一点,正在积极地向前迈进,已经陆续修缮开发豫楼、汤王庙、戏台等古建筑。
明天,郭峪村一定会再现旧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