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 若烹小鲜” ——浅谈老子哲学与其政治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大国, 若烹小鲜”——浅谈老子哲学与其政治思想
“Governing a large country, as cooking a small fish”
——Lao-tse’s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Thought
姓名:丁一民
学号:20093397
光电学院09级信息一班
引言: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其国情咨文中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Governing a large country, as cooking a small fish)”一语,
该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其通行的解释是:治大国
就好像煎(煮)小鱼(不要经常翻动)。
里根总统用这句话来阐明治
国理念,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得《老子》畅销美国,于是八
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老子》,一时“纽约纸贵”。
关键词:“道”论,无为而治,治大国, 若烹小鲜
老子,原名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安徽涡阳,河南鹿邑互有争论)人。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两个部分,共八十章,约五千字左右。
从根本上说,《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主要研究社会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其包含的政治哲学深刻而丰富。
《老子》八十一章,其中关于论治国的8章,论朝政的7章,论天下各国的5章,论战争的2章,共22章。
此外提到“圣人”(统治者)的24章,“侯王”5章,“道者”8章,“天子、人主、太上、其上、大夫、众人、夸盗、人、吾、我”的各一章。
可见全书关于政治的有63章,占三分之二以上,这就确定了《老子》的主要内容——政治哲学。
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 以“无为而治”
为核心, 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
他的政治哲学富有远见, 超越了时代, 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意味。
直至今日, 他的思想仍在影响着我们, 甚至我们还在运用。
一、对“治大国, 若烹小鲜”的理解
1、通行的解释又是:治大国就好像煎(煮)小鱼(不要经常翻动)。
可以说括弧中“不要经常翻动”就是烹小鲜“如何做”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这个“不要经常翻动”,历代名家多有解释。
《诗经•桧•匪风》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河上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
”
《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故曰:‘治大国者苦烹小鲜。
'”
列代帝王也是如此注解。
唐玄宗注:“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
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宋徽宗注说:“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
明太祖、清世祖多注如此。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解释的关键在于:“数挠”或者“烦”。
也就是说煎小鱼要不要“数挠”或者“烦”?如果煎小鱼不要“数挠”或者“烦”,那么就和“治大国”“好像”、“似的”;如果煎小鱼“数挠”或者“烦”,那么就和“治大国”有悖。
2、因“守时”像“烹小鲜”
那么是不是唯有煎小鱼不要“数挠”或者“烦”就和“治大国”“好像”、“似的”,唯有治国以“无为”才像“烹小鲜”呢?我们还有其他的解释。
老子此句中凸现的有“守时”含义。
所谓“守时”也就是等待合适、适当时机的意思,即讲究“度”、“合适”。
因此在这里就有了另一种像“烹小鲜”的说法和解释。
如果说第一种解释是因为因“不数挠或者烦”潜在的意思就是在“烹小鲜”的时候不要过度的操持,等待合适时机就“挠之”,或者等待合适机就“煎之”,那么按照“守时”的思路来解释,也就是说因为“守时”、守住合适的(火候、时间等,注:这种引申有点牵强)时机而像“烹小鲜”。
这也就是说在在治国方面等待合适时机而采取“有为”措施和“烹小鲜”是十分相像。
言而总之,“烹小鲜”这一具体事物的实践中存在着最基本的两个操作上的要求:不数挠或者烦、要守时。
在这里对应于老子学说,我们可以把煎小鱼也包括我们对于煎小鱼的三种理解作为老子“倡无为”思想在治国论上的比照。
如此而已就和下“以道莅天下”段相接而意义通达。
诚如车载《论老子》所说:“这一段话就治国为政说,
从“无为而治”的道理面提出无神论倾向的见解。
无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书无为的主张在政治上的运用。
老子书很看重“无为”,是贯穿全部思想的中心见解,他提出“无为“,提出‘为无为',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反复说明这个道理,多方面运用这个道理,这是他的‘道法自然'的见解的发挥,他把这个道理运用在治国为政一方面,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来辅助政治而谋之于鬼,于是鬼神不灵了,鬼神不再有任何作为,是为政人‘无为'的结果,存在于‘道法自然'的‘无为'规律”。
因此说来也就是“无为”的状态存在才使得“烹小鲜”与“治大国”有了“异质同构”的关系和照应。
二、老子政治哲学的基础——“道”论
老子的政治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道”论,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开篇即言,“道可道, 非常道”, 又言“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
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关键是理解道法自然。
老子说,“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以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六十四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万物皆按自然的法则运行, 所以人也应该顺应自然, 不存私心杂念。
据此,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政治原则。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 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密合而不可分离。
老子认为既然自
然界依据一定的规律运行, 那么人类社会亦不能例外, 其必然也遵循自然的规律运行。
由此推出政治亦必然遵守它本身自然的规律。
只有认识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并且遵守它, 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得到自然社会。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
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基础。
三、老子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把治理国家分成几个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意思是说,最高的境界是人们感受不到的政府的存在;其次是人们知道政府做了很多好事而赞誉它;再其次是人们畏惧政府;最差的是人们痛骂政府。
政府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最好的政府是多么悠闲呀,他们很少发号施令。
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
第一、“无为”的首要含义乃是无私。
老子看到统治者个人的私心私欲乃是政治混乱的一大原因, 统治阶级争权夺利攀比奢侈横征暴敛等行为都是由于他们的私心和私欲所引起的。
只有消除了私心私欲, 然后才能达到无为。
治理国家应当不循私情, 不以私心处理事务, 而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放手让人民去做事, 把好处让给人民, 不与民争利。
第二、无为是指要顺应自然, 不枉为。
此即“无为而无不为”。
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 只有遵守这些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而不是违背规律任意妄为。
人们顺应了天时, 充分利用了自然
条件, 在加上人的努力, 那么办起事来将是十分容易成功的。
所以老子说,“常道, 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老子•三十七章》)
第三、在政治上,“无为”主要是指不扰民。
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老子•五十七章》) 。
这就是说, 执政者应当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政令, 尽可能地不去扰民。
人民不受惊扰, 自然就会安居乐业, 国家因此亦可繁荣富强, 哪里还需要费尽心思去加强管理人民呢?
小结:两千多年前的《道德经》及其包含的老子哲学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宝藏。
老学研究值得另辟蹊径,重新认识。
从政治哲学角度来研究,确是条途径,而在其研究过程中带给现代人的启示,更是会让人理解到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