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三顾茅庐-(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四年级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课文重点叙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细致描写了刘备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

这正是教学要带领学生学习和感悟的地方。

【教前设想】
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有关回目改写而成。

四大名著中,学生更熟悉《西游记》、《水浒传》,对故事里的人物也很感兴趣,颇为喜欢。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人物出自哪部名著,以此引出《三顾茅庐》。

精读环节,围绕问题展开学习。

刘备是如何打动诸葛亮,成功邀请他出山的?诸葛亮何德何能值得刘备诚心诚意的邀请?学生通过读书,领悟课文通过语言、神情、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精妙的比喻也是本文的亮点,所以在体会诸葛亮的才能时,还有结合比喻的理解,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以课文读悟为例,指导学生找出关键句子,在读中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总结学法,再放手让学生带着方法自学、交流。

文后练习要求学生背诵第三、第四段,所以,在课内我安排了当堂练习背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没有把它放到课外去完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5.学习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人物关系;预习课文,读正确通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正确通顺;学习生字新词;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学习景物描写部分,感悟写景与写人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

3.解题。

理解“顾”、“茅庐”。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2)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思考: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刘备以什么打动诸葛亮?
3.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3)理清课文段落,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两次拜访,详写第三次拜访。

(4)讨论: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刘备以什么打动诸葛亮?
三、学习景物描写部分,感悟写景与写人的关系。

四、当堂练习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景色
刘备心拜访诸葛亮
诚隐居的人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在阅读中关注细节描写,感悟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及对人才的尊重。

3.能说出比喻句中前后两部分(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

4.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1.在阅读中关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感悟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及对人才的尊重。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难点】
能说出比喻句中前后两部分(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做两件事,看看你们学得怎么样。

1.听写词语并集体评改:刘备诸葛亮诚心诚意恭恭敬敬茅塞顿开2.用两三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把话一句一句说清楚。

二、从语言文字读悟入手,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及对人才的尊重
1.课文具体介绍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他的诚心诚意终于感动了诸葛亮。

作者是如何写第三次拜访的?读读第二自然段,你能读出这份诚心诚意吗?
学生练习朗读,想想刘备和张飞的不同。

指名读书,读出人物的特点。

小结:同学们懂刘备心思,但张飞不懂,所以才如此粗鲁无礼,这里语言、神情的描写衬托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语言、神情)。

作者写得如此传神,我们也读出了对人物的理解。

刚才的学习,我们先是找句子、读句子,再谈感受,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人物、掌握了方法。

(板书:找、读、谈)
2.第三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呢?用刚才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画句子,想想句子表达出来的意思。

(1)同桌交流读书体会。

教者巡视参与。

(2)指名朗读,说说感受,教者随机指导。

(3)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刘备拜访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

(板书:尊重人才)
3.练习背诵:同学们,这样生动的描述,如此精妙的语言值得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请联系背诵第三自然段,比一比,谁能更快地记住这段话。

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试背。

4.诸葛亮值不值得刘备如此尊重呢?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继续找句子,同桌或前后同学谈谈感受。

课堂交流
(1)诸葛亮值得刘备尊重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2)理解比喻句,想想前后部分的关系,在小组里说一说。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说话、写话练习
1.上节课学习了景物描写那一段话,谁来读一读,看作者怎么写具体生动的,感受感受景色与人的关系。

2.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寥寥几笔就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你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来写一处景色吗?
先想一想,再写几句话,写好的跟同桌交流交流,再请人到讲台上朗读。

教者巡视、指导——同桌交流——指名朗读所写的句子。

四、教学小结,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1.小结: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激发兴趣。

拓展阅读:作者写《三顾茅庐》,不仅关注了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还运用了比喻和环境描写,成功地给我们讲了个好故事。

《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这部书,去读更多有趣的好故事。

板书设计
8 三顾茅庐
刘备
语言找
神情诚心诚意读
动作尊重人才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