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_大象无形_司空图_二十四诗品_自然_浅析_任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浅解》 云:“俱,具也。《庄子》:‘道可载而与之俱 人的意志、自自然然的宇宙生命运动,人不过是这个
也。’适,犹安也。言人具乎道,自安然而往也。”《诗 巨大循环运动轨迹上的一个点,一个环节‘,人法地,
品臆说》解为“与道俱往”。依笔者理解,此处所谓的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之最高境界当然也
(二)第二部分:“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 夺,强得易贫。”其重点是后两句。之所以这样说,是 因为笔者认为“如逢花开,如瞻岁新”更多地是在描 绘一种文学意境,就好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这句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景情交融之美,而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则是与老庄哲学思想一脉相 承的。如上所说,此处的“真”即自然之真。老子在提 出“道法自然”这个总纲后,还提出了“无为”“守柔” “不争”几个原则。所谓“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 “不妄为”;所谓“守柔”并非“示弱”,而是“不示强”; 所谓“不争”也并非“无所求”,而是“不苛求”。在老子 看来,只有具备这样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顺应 自然,功成事遂。司空图向往“真与”,反对“强得”,也 是这个目的。
司空图是道家哲学观念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
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的《二十四诗品》也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为此,我
— ——《二十四诗品·自然》
们有必要先谈谈究竟什么是“道”。
“俯首即是,不取诸邻”:开篇两句即强调指出,
《老子》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必四处苦苦搜 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
笔者学力有限,笔力也不逮,如有瑕疵,还望方家多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源于道家。据统计,《老子》一
多包涵!
书中言及“自然”共有五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二十
一、中国古代自然观和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对司 五章》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84 文学
在这里,“自然”一词的意思便是指事物生成与发展 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一个状态词,它并不是与 “人” “地”“天“”道”相仿的一个高高在上的存在物, 而是“人”“地“”天”“道”所应当具有或遵循的一种状 态。 “根据陈鼓应先生的观点,在老子看来,宇宙是一 个和谐的、平衡的整体,这种和谐、平衡的状态,是通 过构成这个宇宙的万事万物自身不受外界强力干扰 的存在与发展而达成和维持的。也就是说,万事万物 在不受外界强力干扰的情况下,通常都能发挥出自 己的最佳状态,都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保持着良好 的关系,整个宇宙就在万物的最佳状态和良好关系 中达到了和谐与平衡,发挥出最大的功能。这就是老 子所谓的‘自然’。”①
者认为司空图在《自然》中所提倡的美学境界,完全
在现代汉语中,“自然”一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
符合老子这两句话的真义,故而以此为题。
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然界”,二是与“人为”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以四言诗体写就,言简 相对的“自然而然”,或者说各种自然而然的事物与
而意丰,理解起来本来就有一定难度。对这一点,杨 状态。其中,第一个义项是近代翻译英语“nature”时
晚唐诗人、诗歌理论家司空图(公元 837~908) 的诗学,主要以道家哲学即老庄思想为基础。他曾写 过一首题为《自诫》的诗“:我祖铭座右,嘉谋贻厥孙。 勤此拘不怠,令名日可存。媒衒士所耻,慈俭道所尊。 松柏岂不茂,桃李亦自繁。众人皆察察,我自独昏昏。 取训于老氏,大辩若纳言。”由此可见,老子之学应该 是他的家学,这就决定了他的《二十四诗品》无疑也 深受上述中国古代自然观和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 学者肖驰便曾指出,“司空氏将诗人对于诗美的了悟 等同于道家哲人对于宇宙本体的体知,这就把他的 诗学放进了一个宏伟的宇宙观的框架中”。“这种从 宇到宙的论述方法,恰与先秦以来重要哲学家宇宙 论的论述一致。按照宗白华先生的意见,这正是中国 古典诗歌本身的时空观。”③而依笔者之见,司空图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别本作“天
俯首即是,不取诸邻。
均”,成玄英疏云:“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悠悠
俱道适往,著手成春。
天钧”,乃指天道之自在运行,流转不息。此二句是说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要以自然之本性去领悟万物之自在变化。④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三、《二十四诗品·自然》的哲学意蕴
幽人空山,过雨采苹。
是说,如果能与万物同化,美的意象便能自然生成, 属性相通的‘真’‘真宰’;又由‘真’引伸的‘素’‘朴’
就好比邂逅到花朵的绽放,又好比展望到岁月的更 等。在司空图《诗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道’的这些不
迭。如花之开,如岁之新,皆为自然而然之现象,非依 同之‘名’行于其中。”⑤据陈先生统计,这些词在《二
人力而产生。
文艺美学的观感方式。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尽管 也强调个体性,但其基本点在于通过自然物性和人 的本性的感发调适,来体验、见证宇宙人生浑灏一体 的真实存在。因此,中国艺术最看重的是“以物观 物”:“我”常常潜化、消隐于“物”之中,唯物自在。中 国的主流古诗其实基本上都是这种“显象诗”,不同 于西方以直抒胸臆为主的“抒情诗”,这反映了美学 观感程式的巨大区别。
“道”,即指自然,也就是万物自然而然的发生、发展 就是‘自然’。老子以‘大’形容‘道’并为其正名,这便
状态。两句相连,意思是:遵循和顺应自然之道,下笔 是频频出现于《老子》《庄子》中的‘大道’。实际上,
就能展示如同春天一般的诗意。
老、庄还赋予‘道’多种别名:‘自然’以及意义相近的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此二句紧承上文,意思 ‘天’‘天道’;与‘大’意义相近的‘一’;与‘道’的本质
惟无益于己,且恐穿凿附会,失却作者苦心也。故必 《康熙字典》云“:自然,无勉强也。”可见,在古代汉语
以不解解其所不解,而后不解者无不解。如欲以强解 中“自然”的基本含义就是:事物自己本来这样,随顺
解所不必解,而其所解者或归于终不解。故吾愿读诗 自身之特质、不待勉强地自己成就自己。这种用法是
品者,持以不解之解,不必索解于不解,则自解矣。” 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紧密联系的。
振纲在《诗品续解自序》中便曾指出“:读者但当领略 才产生的,古代汉语则只有第二个义项。比如:对于
大意,于不可解处以神遇而不以目击,自有一段活泼 “自”,《集韵》释曰“己也”,《正韵》释曰“躬亲也”;对
泼地栩栩于心胸间。若字摘句解,又必滞于所行,不 于“然”,《玉篇》释曰“如是也”,《广雅》释曰“成也”;
十四诗品》中有二十六处之多,分别见于十九品,其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此处的“真”,即指自然 中《自然》一品中便有三处:“俱道适往”“真与不夺”
之真;“与”,同“予”。二句意思是说:自然赋予者不会 “悠悠天钧”。
丧失,欲凭人力而强得者反而会失去。
现在我们就来通过《自然》一品来探讨道家的哲
“幽人空山,过雨采苹”:“幽人”,即隐逸之人。两 学观念对于司空图诗学思想的具体影响。《自然》一
(四)中国自然观对自然知识的表达方式,形成 了中国文艺特别是文学的语言运用原则。中国古人 在理解自然的时侯,认为自然作为自然而然之真实 存在,具有反语言、反表达的性质,所以老子说“道可 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受其影响,在艺术创作 上,人们追求通过精练地勾勒形象(点染,而不是繁 复地叙述、解释),迅即指向沉默和空白。与这样的自 然观、语言观、艺术观匹配的传统汉语结构,也就适 宜于用本来有限的语言来抓住瞬间经验现象而指向 非语言的领悟,引导人不执滞于语言,又不否认语言 在有限层面上的可传达性。②
关键词: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2-0084-07 作者简介:任欢(1987—),男,山西芮城人,大学本科学历,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艺 术美学。
本文起名为“道法自然,大象无形”,语出《老 空图诗学的影响
2012 年 2 月 第 670 卷 第 2 期
语文教学通讯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eb.,2012 Vol.670 No.2
◆古典品藻
道法自然,大象无形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自然》浅析
任欢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24)
摘 要:晚唐文学大家司空图在其《二十四诗品·自然》一品中明确提出了诗歌创作要“俱道适往”的思 想,他认为文学创造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只有遵循“道”的原则,才能达到“悠悠天钧”的美学意境。司空图提 出的这种诗学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即产生并不断发展的自然观,只不过从形式上来说是一种诗化的理 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寻。钟嵘在《诗品序》中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 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
由直寻”,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直致所得, 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由此可见,
以格自奇”,传达的都是这个意思。
正如诗歌评论家陈良运所说,“‘道’是整个宇宙(天
“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关于前一句,《二十四诗 地万物)不断循环的运动(远、逝、返);这是不依从于
文学 85
的《二十四诗品》中之“自然”一品,更是中国古代这
“薄言情语,悠悠天钧”:“薄言”,语助词,如《诗
种自然观和文艺美学思想的充分体现。下面试就此 经·周南·芣苡》云:“采采芣苡,薄言采之。”“情”,情
进行一番深入观照。
性,本性,即指自然天性。“天钧”,《庄子·齐物论》云:
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自然》解读
(二)中国自然观对自然本性的理解,形成了中 国文艺美学的基本特色。在中国文化中,人和其他事 物都是整个宇宙家族的成员,物各其性,不判主客, 也不失各自的灵性,可以互相交流,交感互动,换位 而观,终至浑而相忘,心物合一。中国文艺和文论因 此也就形成了不求机械、明确的陈述,而是充满象
征、暗示、寄托的美学特色。 (三)中国自然观对自然的认知方式影响了中国
(一)非形上的自然本体观决定了中国文艺美 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人对自然本体认识的核 心是以自然为本,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文化尊 重自然现象、以保持自然的“原生性”为指归的价值 取向;也导致了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便是人在自然 中如何与自然事物同在、共处、相悦的问题。“天人合 一”于是成为中国文艺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句意思是说:如同幽人一样漫步在空山,雨后随意地 品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采摘苹草。“幽人”居于空山,不以人欲而违天机,雨
(一)第一部分:“俯首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
后闲步,偶见苹草,随意采拾,亦非有意。
往,著手成春。”很明显,前两句话的成立需要一个大
86 文学
前提,即承认世界的客观存在及其自然而然的状态, 而实际上,这恰恰就是老庄哲学和司空图诗学的根 本出发点。道家观念强调要想悟“道”,就必须排除一 切主客观干扰因素,老子为此提出了“涤除玄览”的 思想,庄子也对“人为”持否定态度,而司空图“俯首 即是,不取诸邻”这短短的八个字,又何尝不是对创 作主体有着类似的要求呢?“俯首即是”倡导的就是 自然而得“,不取诸邻”反对的就是人力所为。接下来 两句的核心是“俱道适往”。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本 质就是“道”,因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故称之为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并且强调它的不可言说性,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尽管如此, 由于宇宙万物发展的最佳状态是“自然而然”,因此, 人不可任意妄为,而应该无所执著,随顺自然之流 动,与之俱化,天人合一。《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 之俱也”所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受其影响,司空图在 此便把“俱道适往”定性为成功地创作文学作品(“著 手成春”)的先决条件以及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郭绍虞才在《诗品集解》中说:“既 与道俱而再适往,自然无所勉强,如画工之笔,极自 然之妙,而着手成春矣。”
深圳大学教授钱超英先生曾经概括指出,中国 古代这种以道家思想为源泉的自然观的特点在于, “它以非形上的自然本体观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的关 系为基本关注点,把自然理解为具有活跃的自为本 性、可与人构成生动和谐的交感关系的现象,并认为 这种关系和现象须以特殊语言方式来把握和传达”。 他据此认为,这种自然观是中国美学文论建构的最 深刻的基础,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形成在以下四个方 面有决定性的作用:
子》。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
所谓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
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司马迁概括为“无为自 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
化,清静自正”。至于“大象无形”,是一个有无相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它是人们对整
虚实相生的美学境界,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笔 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