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分析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两个人虽然生活在一个时代,其诗歌却截然是两个时代的代表。

在历史上,魏晋诗歌诗风的古朴在陶渊明那里达到高峰,而谢灵运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写下大量山水诗,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追求声色。因为谢灵运代表了诗歌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他在生前身后,都获得了极大的赞誉和推崇。但他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显然不及陶渊明。后世对两位诗人的评价各有多极,但绝对的一点是,整个盛唐诗歌能达到艺术的高峰,主要源于汲取了两位诗人所代表的诗风的精华。

至于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诗歌诗风的过渡,也体现在陶渊明、谢灵运两位诗人的诗歌中。在陶渊明之前,也包括陶渊明的大多诗人的诗歌主要是写意,就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所写田园之景,所诉内心之情,都是充满诗意的,他在写诗的时候,从不追求名句,刻意雕琢某句,而是追求整篇诗歌的浑然一成,所有的情感都是自由流露。在陶渊明之前,所有诗人写山水、实景,但都没有成为真正的流行趋势,直到谢灵运,先前诗歌写意的趋势渐渐没落,而对诗歌句子斟酌,追求写实成为真正的诗歌发展趋势。

诗歌诗风,真正从写意风转为写实风。谢灵运所写的山水诗,放弃了浑然一体的整体结构,去追求字句匠心。在陶渊明的诗中,我们窥不见练字、修辞的踪迹,而是意象的加成、平淡无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表现出来,很少有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象。在谢灵运的诗歌中,没有了陶渊明那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特点,他放弃浑然一体的诗歌特征,而是追求单个事物的临摹,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就如《入彭蠡湖口》这首诗中的“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与“屯”的运用,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次次斟酌锤炼后决定的。在《游赤石进帆海》的“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中的“和”与“歇”也是如此。

两个人风格的不同,也是两个时代诗风转变的象征。陶渊明认为,简单的诗句是不能诉尽诗人内心的情意的,那他就致力于突破语言的局限性,强调言外之意,发挥语言的启示性。所以,在读陶渊明的许多诗歌时,我们会有一种诗句平淡、技巧一般的错觉,但其实,陶渊明诗句的平淡并非浅薄无味,也非摹影伤形,而是韵味隽永,意味深长,通过平淡的诗句,创造宁静、自然的意境,这种不漏痕迹的艺术手法,是更高的艺术境界。在这方面,谢灵运的艺术技巧,超越不了陶渊明,但在其他的方面,谢灵运自有自己作品的独特艺术。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自然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也是“自然”的。他的山水诗中的许多山水之景,都极为精巧细致,格外的鲜丽清新,自然可爱,这都是在谢灵运的精心雕琢下形成的,所以其中诗是“自然”之感浑然天

成。这是独属于谢灵运诗歌的魅力之处,后世的许多人都对谢灵运的这种艺术手法大为称赞,并竞相模仿。

总之,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有着不同的魅力。虽说后人认为谢灵运的诗歌为诗文史的意义更为重大,但在艺术表达方面还是不及陶渊明。再者,两个人诗歌的风格不同,不仅仅是两人性格的不同,也是时代风尚的差异,从陶渊明诗歌到谢灵运诗歌的转变,体现了两个时代诗风的嬗递。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分析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两个人虽然生活在一个时代,其诗歌却截然是两个时代的代表。

在历史上,魏晋诗歌诗风的古朴在陶渊明那里达到高峰,而谢灵运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写下大量山水诗,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追求声色。因为谢灵运代表了诗歌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他在生前身后,都获得了极大的赞誉和推崇。但他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显然不及陶渊明。后世对两位诗人的评价各有多极,但绝对的一点是,整个盛唐诗歌能达到艺术的高峰,主要源于汲取了两位诗人所代表的诗风的精华。

至于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诗歌诗风的过渡,也体现在陶渊明、谢灵运两位诗人的诗歌中。在陶渊明之前,也包括陶渊明的大多诗人的诗歌主要是写意,就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所写田园之景,所诉内心之情,都是充满诗意的,他在写诗的时候,从不追求名句,刻意雕

琢某句,而是追求整篇诗歌的浑然一成,所有的情感都是自由流露。在陶渊明之前,所有诗人写山水、实景,但都没有成为真正的流行趋势,直到谢灵运,先前诗歌写意的趋势渐渐没落,而对诗歌句子斟酌,追求写实成为真正的诗歌发展趋势。

诗歌诗风,真正从写意风转为写实风。谢灵运所写的山水诗,放弃了浑然一体的整体结构,去追求字句匠心。在陶渊明的诗中,我们窥不见练字、修辞的踪迹,而是意象的加成、平淡无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表现出来,很少有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象。在谢灵运的诗歌中,没有了陶渊明那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特点,他放弃浑然一体的诗歌特征,而是追求单个事物的临摹,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就如《入彭蠡湖口》这首诗中的“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与“屯”的运用,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次次斟酌锤炼后决定的。在《游赤石进帆海》的“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中的“和”与“歇”也是如此。

两个人风格的不同,也是两个时代诗风转变的象征。陶渊明认为,简单的诗句是不能诉尽诗人内心的情意的,那他就致力于突破语言的局限性,强调言外之意,发挥语言的启示性。所以,在读陶渊明的许多诗歌时,我们会有一种诗句平淡、技巧一般的错觉,但其实,陶渊明诗句的平淡并非浅薄无味,也非摹影伤形,而是韵味隽永,意味深长,通过平淡的诗句,创造宁静、自然的意境,这种不漏痕迹的艺术手法,是更高的艺术境界。在这方面,谢灵运的艺术技巧,超越不了

陶渊明,但在其他的方面,谢灵运自有自己作品的独特艺术。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自然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也是“自然”的。他的山水诗中的许多山水之景,都极为精巧细致,格外的鲜丽清新,自然可爱,这都是在谢灵运的精心雕琢下形成的,所以其中诗是“自然”之感浑然天成。这是独属于谢灵运诗歌的魅力之处,后世的许多人都对谢灵运的这种艺术手法大为称赞,并竞相模仿。

总之,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有着不同的魅力。虽说后人认为谢灵运的诗歌为诗文史的意义更为重大,但在艺术表达方面还是不及陶渊明。再者,两个人诗歌的风格不同,不仅仅是两人性格的不同,也是时代风尚的差异,从陶渊明诗歌到谢灵运诗歌的转变,体现了两个时代诗风的嬗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